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里纳河上的桥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德里纳河上的桥读后感1000字

2022-04-12 03:05: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里纳河上的桥读后感1000字

  《德里纳河上的桥》是一本由(南)伊沃·安德里奇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94,页数:3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里纳河上的桥》精选点评:

  ●有谁知道,故国不在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只是谁又能想象那一天真的会来临。我试图以一个过来者的身份去理解那里的人民此刻的感受,但其实根本是自己主观的臆想。

  ●80%后开始二刷,作者哪里人啊

  ●一战前塞尔维亚民族概况?难怪闹来这么红又专…丫就喜欢这种书…印象最深不过桥墩里的埋死孩子。。我真想问他推荐这种书不怕球迷做噩梦么。。。还是埋了一对双胞胎orzzzz 虽然是个传说。。。

  ●7.28晚完。一部“通史”。

  ●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整部小说篇幅不长,但是通过桥这个主线将波黑的数百年的历史娓娓道来,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述说了”他们的目光随着雪茄烟雾,越过石碑和公告,向远处眺望,脑子却在想象世界上遥远的地方还有另一种和他们完全不同的生活,这种生活既有青云直上,又有一落千丈,既有飞黄腾达,又有悲惨结局。这种生活,得失相抵,同他们在加比亚台这种平静单调的生活正好平衡。“——2019.10.19刚从波黑回来一周读完此书

  ●五星先打起,芦苇推荐。

  ●世另沈,世界上另一个沈从文。题材风格态度笔法都相似,桥这本作者更通展,沈更冷漠

  ●很喜欢,历史和人都是河水,但大桥永存

  ●像这块土地上的足球带给我们的一样从科尔巴阡山到萨拉热窝 无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甚至土耳其和希腊人 他们的脑子或者说思想早已形成了斯拉夫的概念并且陶醉其中 美以当山旁别具一格的维舍格勒城 那里的穆德里维奇 阿里霍扎 那里的拉基酒和在加比亚台上整日消思彷徨着的传奇让人心痒

  ●做波黑旅游攻略时发现这本书,边走边看。大桥是书中第一主角,甚至有种人格神一般的魅力。在作者平实又有“后设”性质的叙述中,将维舍格列的史诗传奇娓娓道来。

  《德里纳河上的桥》读后感(一):一本好书

  看着这本书蓝色的封面,顿使我有一种宁静的感觉,心里面或多或少的就认同了它。然而,在看到它的出版说明后面写着:本书根据法国巴黎普隆书店一九五六年版乔治.吕齐昂的法文译本转译时,心里面仅存的这点认同感便灰飞烟灭了,甚至是产生了一种排斥感。一本书转了两圈,想必译者再好也译不出作者原文里那种滋味吧。然而这时候的我却是错了,错得那么离谱。当我甫一读到它的第一章时,一股清新的气息便是迎面而来,不由自主地我就被它所深深地俘虏了。(事后查阅才知作者因此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很难以想象,一本书是怎样以桥作为主人公的?我们只能惊叹于作者的奇思妙想。不知怎么的,它就让我想起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同样的,朴素、自然的语言;同样的,宁静、安详的小镇。

  小说以德里纳河上的桥为主干,描写了生活在这座桥周边的人民的景象,成功地塑造了几十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里面那些为数不多,但却堪称经典的议论性的语言,我们更是可以瞧见作者对于历史,对于人性,对于生活等等各方面那种精辟的见解。

  “当一个社会处在动荡时期,发生一些不可避免的重大变化的时候,总有这样一些人挺身而出,但由于他们的思想不正常、不健全,因此倒行逆施,把人们引入歧途。”

  quot;根据自然规律,人们往往反对新事物,但是这种反对并不能坚持到底,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实际生活总是比形式更加重要,更加不可抗拒。只有个别例外的人,才使自己陷于新旧事物的斗争中不能自拔,因为在他们看来,生活方式与生活本身密切联系,而且绝对是分不开的。"

  活在战乱时候的人民是痛苦的,特别是这种几经转换政权的地方的人民,更是苦不堪言!看到小说的最后,青春永葆的大桥最后由于战争的加剧也被炸毁了,这是不是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永垂不朽的并不是那些事物,而是人的精神。对于里面刻画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物,将来的我们是不是亦是他们中的一员?生活实在是太无奈,我们需要的仅仅只是安定、平稳的环境!

  《德里纳河上的桥》读后感(二):德里纳河桥的“百年孤独”

  “现在,这座大桥完全成了孤零零的设施了。”诚然,这一座填满古老的、旧时代气息的德里纳河上的大桥,在灯火通明,商铺林立的维舍格列地区显得那么孤单和格格不入。

  在南斯拉夫作家安德里奇的笔下,这是一座熔铸了巴尔干人民炽烈民族之情的大桥,就像是历史老者一般,见证了这里人民的苦难、争取自由的激昂之情、英勇的传说、血腥残酷的战争、短暂和平的惬意生活、商业资本的兴起、人民道德的堕落、翻云覆雨的政权更替……然而,这座桥慢慢地变得孤零零——随着新事物的不断涌入,旧文明的节节退败,大桥两端摧枯拉朽般鼎盛兴衰变换着,唯独德里纳河上的大桥,和青天大海一样没有变化。不过,这部史诗的最后,依然是悲剧式的结尾:大桥终于抵不住最残暴的战争武器,与它的命运负责人阿里霍扎一同被粉碎。那些民族的、历史的、豪迈的、壮烈的浇筑在大桥上的魂魄,最后还是泯灭在了德里纳河里。这一个充满悲壮的结局,不得不让我想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记录在羊皮纸上的七代家族,最后还是消逝在了飓风中。

  对比《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的记叙手法,《德里纳河上的桥》是一部充满真实意味的历史小说。里面五百年间巴尔干岛的历史大事件都是真实的,包括最后摧毁大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安德里奇把这些沉重的历史放置于虚构的各种人物宿命之中,以这些有血有肉又充满文学色彩的人物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百变兴衰的深沉感情。

  除了以微观视角重点刻画核心人物外,安德里奇还把笔触放在宏观的历史齿轮的踽踽前行之中。曾经与世隔绝的维舍格列地方,人民安居乐业,简单朴素。最初造桥的残酷压迫,人民揭竿而起英勇反抗,反而是后来的温和政策之下资本主义如幽灵般潜入,对小镇蚕食,人民妥协。人民抵过了暴力却抵不过变了面象的资本殖民,在新文明的冲击之下,淳朴的本性慢慢埋没的人们,无不沉浸在朗姆酒、赌博、妓院里,纸醉金迷,梦里看花。随着资本主义殖民的不断卷入,人民渐渐发觉了资本主义衍生出来的腐朽与道德堕落。此时此刻,出现了工人组织,社会主义,“用革命手段完成国家统一,解放压迫民族”;“把各民族结合起来,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化国家”…口号和壮志应运而生,无不体现了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这个命题。安德里奇用一种高度的叙述提炼,深刻展现了这本小说反抗殖民政治、民族解放的主题,充满了文学性和历史性。从这个宏观视角看,《德里纳河上的桥》不啻为一部深刻又伟大的民族历史小说。

  几百年来,德里纳河上的这座大桥以稳重如老人般的气质,岿然而不动声色望着这里春去秋来,风起云涌的变迁。把这里深沉的民族气质和气魄融入到体内,凝结成那些激励人心的传奇,鼓舞着有斗志有理想的下一代巴尔干人民为了命运、祖国、自由而前仆后继。

  悲哀的是,大桥终于还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让位给了庞然怪物般的现代火车。在孤独中老去、淡泊出了人民的视野。最后,终究被骇人的现代战争粉碎成了大理石,和他的人民沉入了德里纳河。终结了,或者也可以说永恒地延续了熔铸在大桥上的人民之魂、大桥所在的多难祖国、以及大桥的百年孤独。

  《德里纳河上的桥》读后感(三):一部维舍格勒城及其世世代代的居民生活的历史

  关于大桥的建成和变迁的传说,也就是一部维舍格勒城及其世世代代的居民生活的历史;

  2章 17世纪大洪水城市难民不分信仰一起避难,不同种族教派躲在一起用玩笑彼此宽慰;

  3章 18世界塞尔维亚起义,土耳其镇压在桥上屠杀起义兵,冤杀了神职人员和磨房工人;

  4章 19世纪土耳其衰落,塞尔维亚复国;

  5章 19世纪中叶萨拉热窝发生瘟疫霍乱;

  6章 土耳其富商高傲女儿不愿违背父命婚约在桥上投河自杀;

  10章 第一批奥地利王室从小城征集的兵团回归,消除了出征时母亲们的疑虑忧伤;

  11 章 19世纪最后25年,十九世纪虚假繁荣,表面稳定中潜伏危机,新政府的残忍贪婪的本质都用庄严,光荣的传统形式加以伪装,因此,人们犹如面临疾病和死亡那样害怕这个新政权,而不是像面临凶恶,苦难和残暴那样害怕得直打哆嗦,外来统治者和本地人在文化上彼此影响,新政权更能敛财,但比土耳其人温和,外来人发展经济使城市繁荣,人们大多受益并贪图享乐,以前受限于财富和观念约束的行为变成只要有钱就能轻易获得的娱乐,城市陆续出现饭店酒店照相馆首饰店,赌博也不再地下化;

  12章 酒客们垂帘犹太酒店老板的寡妇小姨子罗蒂卡而她又能巧妙地应付自如,她聪明善良,善于理财经营,接济穷困,照顾家族利益,罗蒂卡唯一钟情城里的巴希奇;

  13章 扎里亚小酒馆里卖唱陪酒的小人物们,以酒客的小恩惠为食,其中独眼龙追求杂技团姑娘,纨绔子弟以此为乐取笑独眼龙,众人又玩笑独眼龙喜欢刺绣女工芭莎,而少女芭莎嫁给无子嗣老土耳其富商做妾,情场失意的独眼龙借酒消愁,酒徒戏弄欺骗他去土耳其找他传说中抛弃他的富裕父亲,有人怂恿他自杀,最后大家在冬季深夜过桥时鼓动他爬上结冰的狭窄护栏过桥,独眼龙安然走过后引起欢呼也成为这座桥上又一个记忆;

  15章 1900年世纪,外来工程师又一轮对石桥的整修,修理河水侵蚀的桥基,阿里霍扎孩子众多,越发陷于沉思不受外界日益腐化世界的影响,独自在自己的小店里思考世界和人事变迁,阿里霍扎像当初不欢迎外来德国人改变城市的生活方式一样不欢迎现在德国人修善桥梁,阿里霍扎讲述造物的故事,真主创造平坦的世界,魔鬼嫉妒制造深谷河流分隔土地,天使展开翅膀让人类以翅为桥,造桥是天福,桥的寿命受真主决定,不需要人类干预维护,阿里霍扎也反对外来工程引入新水源和自来水;

  16章 铁路修筑,东方快车的必经之地,物价经历几次猛涨,通胀稀释人们的财富,铁路历时四年通车,维舍格勒去萨拉热窝路程从两天缩短为四小时,阿里霍扎一如既往反对新事物,因为火车修通,经过大桥的远行之路被火车取代,大桥失去衔接东西方的枢纽地位;

  17章,1908年政治氛围浓厚,民族主义宗派主义抬头,外来激进的思想传入城市,第一次出现“罢工”的社会主义思潮,塞尔维亚王位更迭,土耳其苏丹退位,外界的变化传到城市,思想言论收到当局监控贴铁路的修通讯息快速到达城市,人们的生活感受也无形中再变化;奥地利王室给予波黑一定自治权利,实际是波黑纳入奥匈君权管理之下,奥匈军队入住城市,在桥上埋炸药准备战争时随时炸毁桥梁;

  18章 紧张局势缓和,城市建设了银行,人们习惯于贷款,土耳其和巴尔干国家战争的失败使土耳其势力进一步后退,铁路使大桥失去和西方沟通的作用,此次土耳其后退也意味着大桥联系的东方的作用也在消失,巴尔干的地理重新划分;青年学生回到城里豪情恣意谈天说地,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社会和个人的道德约束一再下沉,这一代人比以前几代的区别是更富于想象,更大胆追求和谈论生活,快乐,自由,更艰苦奋斗;

  19章 夏至夜晚炎热,青年(大部分是以前出现人物的后辈)在桥上辩论政治,为了追求女教员而怨恨嫉妒,两个青年在桥上讨论,阐述土耳其统治对科学的忽视从而落后,谈论土耳其统治时的利害,畅想未来独立多民族共存巴尔干泛斯拉夫人国家的美好;土耳其青年认为要服从真主意志,认为塞族青年讨论是异想天开秀才造反;桥上传来音乐,斯洛伐克军医和上校妻子是音乐知音,轻浮无知军人们对他们的暧昧关系津津有味;辍学务工的青年哥拉辛恰宁因心生嫉妒批评同学斯蒂克维奇的政治讨论是打着高尚旗号但脱离人民实际生活的虚荣;词章长段分析内心,以揭示当时青年群众普遍贪得无厌,玩弄感情的虚荣心路歧途;纨绔子弟酒鬼的出现引出城市里妓院开张的事,人们除了在酒馆之外,又有了挥霍资财的地方;

  20章 精干的罗蒂卡也人老珠黄体力不佳,从开业一来卅年,她感到青年不再活在当下而是幻想,大杨树妓院的出现夺走了生意,她感叹规矩赚钱的社会秩序不如以前,得力伙计也自立门户,她年轻时的男友巴希奇每天都来小坐,老土耳其富商巴夫雷也不满新思潮对青年的影响,批评他们浮夸浪荡,罗蒂卡投资的股票损失使她神经衰弱,病态的她又沉迷彩票,合股开办的合作社因政治风波而倒闭,以往资助的家族成员却不愿接济其他成员,罗蒂卡无力再帮助家族摆脱贫困,家族中成员也多遇艰辛,犹太女强人罗蒂卡日渐力不从心;

  21章 1914年年成好,城市山林河流欣欣向荣,老人们习惯向城市里的土耳其,犹太大商人借款,军医去附近镇子治疗传染病而丧命,上校夫人也离丈夫而去;女教师左尔卡被斯蒂克维奇感情折磨得面黄肌瘦,她寻求自杀解脱,被格拉辛恰宁从逆境中解救;格拉辛恰宁建议两人结婚并移民美洲,而左尔卡幻想和斯蒂克维奇破镜重圆;

  23章 城市避战,没有像大洪水时团结一致,而是分教派各自避难,忍辱偷生;来阿里霍扎家避难的穆义阿迦讲述故事,一家几次出逃,最终还是回到维舍格勒,塞族人到米埃罗大叔家躲避,罗蒂卡带着酒馆家人避难,她感到力不从心失声痛哭,窝囊的酒店老板担负起多年来小姨子的责任成为家长;奥国为防范塞国毁桥而将处事谨慎的塞族富商被抓人质,他感叹一生规矩人被迫害,而残暴之徒却可受益;一队德国兵进驻,要求商家开业提供食物,阿里霍扎挨了一巴掌;

  《德里纳河上的桥》读后感(四):德里纳河上的桥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斯拉夫作家伊沃·安德里奇的名作《德里纳河上的桥》,通过故乡维谢格拉特小城的一座古桥,生动地描绘了波黑人民四百年的苦难和奋斗。这部书写作于1942-43年,在四十多年后,中国作家陈忠实写出了《白鹿原》。这两本书有极大的相似处。《德里纳河上的桥》像是一本浓缩版的《白鹿原》,而《白鹿原》更像是一本放大加长版的《德里纳河上的桥》。从空间跨度来看,《白鹿原》的背景是广袤的关中平原,而《德里纳河上的桥》的背景则小得多,局限在依河而建的一座小城和河上的一座十一孔石桥。从时间跨度来看,《白鹿原》写了从清末到八十年代近百年的家族历史,而《德里纳河上的桥》的故事则横亘绵延四百年。它们一样精彩,都是自己民族的诗史!

  小说中另外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是一个外号叫“独眼龙”的底层青年,一贯被城里的纨绔子弟侮辱取笑,毫无尊严,终于在某个寒冷的冬夜爆发。喝得酩酊大醉的他,自杀一样跳上结冰的高高的桥栏,在众人瞠目结舌中,完成了一圈极限跑酷运动。在那一刹那间,他摆脱了自己卑微的命运,浑身充满了灵气和尊严,仿佛一只舞姿轻盈的精灵,在清晨的霞光中熠熠生辉。

  下一个场景到了十九世纪初,塞尔维亚反抗奥斯曼土耳其的起义军前锋突进到小城附近,在远处高山之巅点起几堆篝火。山下城市里的塞尔维亚人和土耳其人都看到了,但都装作没有看到。私下里,塞尔维亚人远望篝火手划十字,热泪盈眶。他们想象着这几丛篝火变幻成为千万堆篝火,成为千万塞尔维亚起义军来解放自己的苦难同胞,一血三百年之耻。而他们的土耳其邻居则心惊胆战地祈祷他们的真主将反叛者驱逐。第二天早上,当塞尔维亚人和他的土耳其邻居在街道上相遇,他们照旧寒暄,说着一些无关痛痒的政治正确的话,虽然那时候“政治正确”这个词还没有被发明。作者诙谐生动地描写了两个无法融合的种族的同床异梦。这种脆弱的表面上的虚假和平,暗底下巨大种族和宗教差异暗潮涌动。在今日的欧洲和美国,政治正确的高压下又有多少这样的虚情假意和同床异梦?和两百年前应无差异。

  随着奥匈帝国到来的,是更深的多元化。原来小城中有塞尔维亚人、土耳其人、和犹太人杂处而居。现在从奥匈帝国各处来的德国人、匈牙利人,波兰人、意大利人,甚至俄罗斯人,纷纷涌入小城,各司其职,共同建设。奥匈帝国本身就是欧洲最多元化的帝国,作者这段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多元化的社会形态。小说中对一个意大利人(奥匈帝国那时还拥有意大利的出海口,音乐之声男主角还没有失业)的描写,非常生动。这是一个安分守己,忠于职守的技术人员,心地善良,性格温顺,对帝国毫无二心。因为茜茜公主被一名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而自责(用我们现在的时髦用语就是无端自恨)。但随着一战之前世界局势的变化,种族矛盾不断升温,连他这样的老实人也在街头被无端指责。作者忠实地写出了多元化的无力和绝望。现代西方对多元化(diversity)已经形成了一种宗教狂热式的信仰。仿佛多元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们把多元化当做一种极端高尚的完全没有讨论余地的社会最高理想和最高形态。但他们从没有仔细地研究历史(他们认为自己的高尚要高于一切历史和人性)。历史向我们披露的是:一个没有主体民族的多元化,注定是一个悲剧。奥匈帝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分崩离析是最后的结果。

  小说最后以悲剧结尾,小城里奥匈帝国苦心建设的象征着文明和进步的成果,在一战的炮火中毁于一旦。

  作者在1942-43年软禁期间写成此书后,声誉鹊起。后来于196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者更亲自投身于南斯拉夫解放运动,后担任铁托政府要职。但他可能无法想到的是,他亲自参与建立并建设的南斯拉夫,最终结局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场悲剧。而他的这本小说,在揭示人类种族宗教矛盾和斗争方面,仍然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德里纳河上的桥》读后感(五):大桥如历史般坚固

  人不能不信命,比如几年前新闻报出来汶川地震中幸存下来的那位迁居到玉树又遇到地震;民族则不能不信地理决定论,比如生于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半岛诸民族,他们的命运实在比这里山水险恶的喀斯特地貌还要坎坷。唯其坎坷,所以故事精彩,小说好看。

  怎样呈现这片土地的复杂性和其历史命运的悲怆?南斯拉夫国宝级作家伊沃·安德维奇选取了自己家乡这座传奇一般的古老石桥,德里纳河上的桥,这座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边境地区的伟大建筑,见证了从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直到一战爆发的三百多年历史,让这座壮丽精湛的人造物成为纠结着关于异族统治的乡土传奇的历史活化石。

  德里纳河流经的维舍格列小城附近原本没有桥,书里描述,在山地纵横的巴尔干地区,河两岸交通不便,每年发大水都会冲毁小城,民众叫苦不迭。这里本就地处土耳其帝国和欧洲交锋的前线,边陲地区也无多好的建设,但从这片大山里走出却走出了一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宰相,默罕默德·巴夏大人,他造了这座桥,成就了默默无闻的德里纳河和小城维舍格列,成就了安德维奇这位伟大作家。

  正如书中所说,百年岁月就像德里纳河上的大桥下匆匆流过的河水,早已不可寻觅,但唯有这座大桥一直伫立,大桥就是历史的化身。历史本该如此的,是无数事实的坚固结晶,人们的喜怒哀乐可以烟消云散,但历史事实和大桥这样的真实存在却是客观、精确和去道德化的,不为人的情感和好恶所左右。读罢此书,我坚信安德维奇是明确这一点的,他没有因为自己是当地人而盲目歌颂老乡,也没有因为自己是南斯拉夫作协主席而美化这片土地的历史。

  他在书中对自己维舍格列的老乡颇有微词,他们懒惰、保守、今朝有酒今朝醉,只喜欢享乐,在一个山谷纵横地形破碎的地区,具有这样一种不进取精神的人群自然过着一种并不发达和先进的生活,靠他们无疑也不会有德里纳河上的桥。土耳其人败退的好些年里,社会动荡大桥的公共设施无人管理,大家却不过问,只是怀念当年土耳其人统治下的秩序和繁荣,这种情况到了奥匈帝国接盘之后才有所改观,这些现代化的日耳曼人整修大桥建设城市,这里才又繁荣起来。同样,这本书在中国出版于七十年代大讲阶级斗争的时期,翻开出版说明就能发现,翻译者和出版方为了政治正确,突出所谓“对当时异族统治和封建制度强烈抗议,一部南斯拉夫的苦难和斗争史”,实际上作者在书中大量讲述了都是些流传民间的美丽传说和不同年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少篇幅摘出来都可以单独成篇,并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他没有大肆歌颂率众反抗大桥建造的拉迪斯拉夫,也没有把抗婚跳河的少女阿福达吉娜奉为女神,更没有盲目颂扬小说末尾一战时期要求民族独立的热血青年和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安德里奇的叙述,特别具有一种当地人讲传奇故事的口吻,他笔下都是各个年代活生生的小人物,对富商、地主、平民、酒鬼、赌棍、女老板这些当地人的生活和人生困境、对土耳其人和奥匈士兵的所作所为,没有道德和民族情绪上的指摘,对围绕大桥发生的那些魔幻色彩的美丽传说,描写得惟妙惟肖(例如赌徒那段)。安德维奇的叙述,不论所引材料是否逼近历史真实,但其态度无疑是客观公正的,土耳其人和奥匈帝国以统治者的姿态带来了德里纳河上的桥和现代化的铁路电报,这种切实的进步是去道德化、不为特定情绪所左右的客观事实,带来了这里的进步。安德维奇写作这本书的年代正是二战时纳粹占领南斯拉夫之际,他作为外交官失业赋闲在贝尔格莱德,在每个人心中都有救亡图存的情绪化因子、在所有人都因为战争而使民族主义成为合理选择的历史条件下,他没有在小说中把土耳其人和奥匈日耳曼士兵描写成魔鬼,也没有义和团式地歌颂历史上反抗的老乡,这非常值得敬佩。

  (这本书貌似只有1978年人民文学的一版而已,图书馆里也不好借到,于是只好下载了pdf看,感谢kindle。希望能有出版社再版此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