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卡夫卡小说集:变形记・城堡(全二册)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卡夫卡小说集:变形记・城堡(全二册)读后感摘抄

2020-11-22 00:57: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卡夫卡小说集:变形记・城堡(全二册)读后感摘抄

  《卡夫卡小说集:变形记・城堡(全二册)》是一本由(奥地利)卡夫卡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4.00,页数:6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夫卡小说集:变形记・城堡(全二册)》精选点评:

  ●虽然没写完,但我仍然觉得城堡实在是太牛逼了~!

  ●再荒谬的现实也是现实,也会日渐侵蚀咬噬最初的愿望,人都无法逃脱不断的退让妥协来适应这个现实,直至千疮百孔不复当初。

  ●带着自有的视角看世界,他的文字中带有很多种的主人公的情绪,而对配角的驾驭有种点到即可方式,细细读着,仿佛描摹了出许多投射在主人公身上的挣扎、悲伤、无力、可笑、每个人都是在自身和人性间挣扎。

  ●此书躺在家中已七年有余了。今日读毕,不知其中的K是否也会经历7年才能找到一条通向城堡的路径。梦想之于K是人生最大的讽刺吧。

  ●杰作

  ●破坏式美学

  ●#沐雨斋悦读#这套书竟敢说“卡夫卡用简洁的文字”,我是第一次见到说话如此罗嗦的作者。非神学环境长大的我也无法理解那些宗教象征性。不就是个入职失败的故事嘛。讽刺官僚机构这个倒是很赞同,天朝也差不多如此。另外本作几乎不幽默...

  ●只看了城堡 荒诞的预言。一副四面碰壁的迷宫,令人绝望。

  ●。。。

  ●读书以某种非凡的目光领略世界?卡夫卡带你做噩梦……

  《卡夫卡小说集:变形记・城堡(全二册)》读后感(一):甲壳虫当然不被人理解

  格里高尔的悲哀就在于他变形成甲壳虫一样的身躯和声音,却依然是和人类一样的思想。他可以理解别人,明白自己对亲爱的家人造成的困扰。而自己对家人的亲近内疚不被发现,所有的爱被想成是伤害。最后他带着悲哀和对家人的爱意死去,而家人对他的死更多的是轻松和安宁。是的,她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这只甲壳虫有着人的思想和情感。然而,就算知道,面对这样一个格格不入的怪物,要曾有多深的爱,才能像格里高尔想的一样,和家人一起并排坐在沙发上……

  《卡夫卡小说集:变形记・城堡(全二册)》读后感(二):正在变形中的人性……

  偶然的身体变形带来了必然的人性变形,在格雷戈尔作为顶梁柱的家庭里,亲情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当格雷戈尔作为人的义务被无情的剥夺,我们没有看到亲情的温暖,而是看到了人性的无情。直至他最后饿死在满是灰尘的房间里,他的家人终于松了一口气,感叹生活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也重新开始计划他们的未来,他的妹妹也该找个好人家了。

  古人说,血浓于水。在这个故事里,那只是水里多了一些细胞,仅此而已。面对他的死,他的家人没有伤痛,反而是欣喜。然而在他的世界中,家就是一切,他无怨无悔,任劳任怨,直至他为家庭做了最后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结束他的生命,只为不拖累父母和妹妹,即使他已经变成了一只可恨的虫子。

  《卡夫卡小说集:变形记・城堡(全二册)》读后感(三):《城堡》+《变形记》

  《城堡》:对作为个体的人一生奋斗历程的客观写照,只不过K对原始理想的坚持程度是标准的“原教旨主义者”的做法。初始的理想,永远是在对世界的真正面目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做出的;所以看起来再简单的理想,也可能注定无法实现。悲剧就在于,K把真正的奢求看作了自己的基本权利。真相是,他可以要求多得多的、自己从前无法想象的东西(比如真爱,和雪地里的香槟),但惟独不可要求那个最简单的愿望得到实现。

  《在法的门前》:如果这是你的梦境,你会怎么选呢?

  《变形记》:最后一刻,天使的亲吻化身为覆在他身上的灰尘。

  《乡村医生》:人是聪明的,没有人敢于了解他们视之为无尽力量和希望来源的人/神的真实生活;即使知道世上根本没有万能的黑箱子。

  《普罗米修斯》:一段时间以后,造物主便不会再让任何英雄名下永存的业绩占据任何生物宝贵的记忆空间——当然这仅限于那些真正永存的业绩。

  《卡夫卡小说集:变形记・城堡(全二册)》读后感(四):痛苦的变形,永恒的孤独

  初三第一届上海书展,第一次买《变形记》,当时听过卡夫卡的名,作为一个被后世作家竞相追捧的作家,这是一种质量的保证,无需怀疑。因为那是近十年前的中国,那时天还很蓝,云也很白,姑娘的脸蛋会红。作为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还没见过人心冷暖,市中心的房价远不到一万,上下学骑个自行车就可以,电脑对于学生还是个奢侈品,砖家还是专家,叫兽还是教授,所以生活中看不到微博上那些光怪陆离的现象、比作家还有想象力的现实,所以也看不懂卡夫卡。那本书在我看完第二遍后借给了寂寞,他没还,我也就当送了给他,做个纪念。

  作为一个故事,《变形记》是新奇的,即使诞生百年,在现代小说中它的结构和想象力依然是超前的。卡夫卡创造的,是个永恒。“一天清晨,当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当年马尔克斯看了《变形记》,读了个开头,震惊于小说可以这样写,写下了《百年孤独》。莫言看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读了个开头,震惊于小说可以这样写,写下了《红高粱》。后人以前人作为肩膀,一个个踩上去,一个个露出了头,然后一个个成功了。追溯源头,到了卡夫卡这里。幸好卡夫卡也有源头,他同样踩在了前人的肩膀上,让我接了地气,没把他当成触不可及的人。知道了文学是连续传承的,没有突然冒出的刺头。有个根一直扎根于地下,我舒了口气。

  甲壳虫是卡夫卡在书中的隐喻,通体全黑,壳硬,带刺,腿多。卡夫卡在书中不断地写出格里高尔的孤独与和家人的陌生,这也是卡夫卡一生的写照,他写作的来源——痛苦。善良单纯的格里高尔即使在变成甲壳虫后依然念念不忘他的家人,想着他们的生活,一直念叨着自己第二天醒来可以重新上班,继续赚钱养活全家。就算他这么想,但也吓坏了协理,吓坏了父母,连最爱他的妹妹也因此变得敏感、不愿见他,每天早上转动着门把手提醒他她要进来了,让他躲躲好,一开始给他准备好各种食物挑选一直到后面随意的剩菜剩饭,连他不吃,都不再上心。格里高尔从开始的自责到期望到最后的绝望,这是故事的起承转合。最后他把自己给饿死了,死前看着窗外的晨曦,他感到一切都是安静的,身体由于连续的绝食变轻,背部被他父亲用苹果击中的凹陷处,也不再感到发炎。“他对家人怀着温情脉脉的回忆和爱意。他必须消失这个观点在他身上比他妹妹还要坚定”。格里高尔在孤独绝望中选择了这个方式,在最后那晚想听妹妹弹琴的愿望也被众人的惊恐与愤怒所击碎。文章最后的结局变得光明,一家人如释重负,妹妹在父母看来经过此事变得愈发成熟有女人味,一家三口都在憧憬自己那份有前途的工作及未来光明的生活。荒诞的笔调笼罩到最后,这光明的结局也只是以隐喻的方式加重了格里高尔的不幸,也即卡夫卡的痛苦。雷蒙德·卡佛说过,你不是你笔下的人物,你笔下的人物是你。全书的灰暗气氛一直持续到最后,留给人的思考就像好莱坞cult片中结尾惯用的悬念感,给予人要拍第二部的假象。

  终生的孤独成就了卡氏写作的永恒主题, 这也是他一生的生活状态。订婚后的反悔,做事的反复犹豫,所以终生未娶。作者的一生,也即他作品的素材来源。卡夫卡作为表现主义的先驱,隐喻这个手法在他书中被反复运用,在《判决》中父的强势与子的唯诺源于他父亲与他的关系,《在法的门前》则是他法学博士的背景,《饥饿艺术家》则是那个社会上人的真实写照,《地洞》的篇幅在他的短篇小说中算是长的了,展现的即是他想生活的状态,需要一个保护的严密的壳,让他只露出个脑袋看天下,而其他的一切都被包的严严实实,动弹不得,好似敏感脆弱的人喜欢低头双手抱膝缩在一角。卡夫卡对时政是冷漠的,对社会是漠不关心的,这并非是因为他的冷酷,而是他的敏感,战乱中的国家让他面对这个失望的世界所必须表现出来一种不关心,他把这种无法改变的痛苦变成文字,从而成为不朽。据说他一生没有离家超过四十公里以外,这点倒有点像现代哲学的巅峰康德,一生未离开他所生活的小镇。

  生前作品反响一般,死后被人到处认族作宗,有点像王小波,有点像前半生的普鲁斯特。这也为他作品的暗色基调,孤独的生前画上完美句号。他因为痛苦而写作,因为绝望而写作,因为孤独而写作,这些感觉的来源,皆是因为他热爱生活。他把这些情感放进了文字,生前没人知道。我想,幸好那时没人知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