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皮娜·鲍什》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皮娜·鲍什》读后感锦集

2020-11-22 02:02: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皮娜·鲍什》读后感锦集

  《皮娜·鲍什》是一本由约亨·施密特(Jochen Schmidt)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皮娜·鲍什》精选点评:

  ●我无法理解的舞蹈艺术。。。

  ●补完电子版。这本传记大都是侧面记录,因为皮娜本人比较抵触文字记录自己的事。她的编舞、舞台结构设计、舞美材料,以及创新的舞蹈理念(性别议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皮娜的舞蹈剧场和其他作品到各个国家巡演,对白会让演员用当地的语言,以及来台北和香港演出,舞台也会饰以牡丹。11年电影节看了3D《皮娜》,才初识皮娜的现代舞,领略了《春之祭》和《穆勒咖啡馆》的魅力。记得散场后,一个妹子在公交站起舞,那时特别感动。皮娜的舞蹈理念仅靠书里的文字是无法传达的,看影像吧!

  ●No.12 书买了好几年了,终于差不多看完,相对书来说,看更多表演才更有意义吧。

  ●粗略的看了一下,意义不大

  ●找了很久 一直买不到 最后在杭图找到 非常激动

  ●你舞蹈 因为你悲伤。

  ●斯人已逝,写字不如拍照

  ●还记得两年前在天桥剧场她从我的座位旁边轻盈的走过 刹那间 她竟陨落 舞者之歌 刺破黑暗 穿越死亡

  ●舞步总是来自其他什么地方——从不来自两条腿。以前,我总是害怕并且紧张,因此,才从某个动作开始创作,并且回避提问。现在,我总是从提问开始创作。

  ●作为自由现代舞的灵魂人物,pina的严谨和创造力被这样工整却乏味的语句所描写着,实在有些可惜。

  《皮娜·鲍什》读后感(一):女皇的悲歌

  对于舞蹈仅剩的愿望就是pina和Ankuku-Butoh

  到今为止pina巡演算是错过一生了吧

  ina说过每一项工作就像是噩梦的开始

  想象她烟不离手严肃的微笑着

  对于一些人来说 活着就是莫大的讽刺

  背负恐惧不安倾尽一切力量的表达着梦魇

  反复描述着对恐惧的理解

  即便知道很多人甚至剧目的演员也无法体会她究竟要诉说什么

  也不会停止的坚持 精神紧张而敏感

  她的生命很长 一直都在急速飞行 完美且不留遗憾

  以上。仅出于个人挂念。

  《皮娜·鲍什》读后感(二):走心的舞者

  走心和走壳是相对的术语,舞蹈者走壳者很多,因为他们美丽的外表和能够把握自如的身体语言,但是皮娜·鲍什却相反。

  这本书我看的很慢,因为我充分感受到笔者的严谨和崇敬,非常直接而周到的描述,没有夸张和煽情,就象阳光直射下布满鹅卵石的河床,坚硬的无序的琳琅满目的铺张下面是柔软的沙泥……文字给我的想象在时间的流逝中展开,我在品味中观看着文字给出的画面和动作。

  皮娜·鲍什自己说,我不关心舞蹈怎样动,我关心舞蹈为什么动。!!这就是一个真理,用舞蹈说自己心灵的语言,悲伤的心灵语言。

  皮娜·鲍什也是强悍和鲜明的,她用自己的舞蹈无情地大胆地干预社会,用率真改变了人们对舞蹈约定俗成的看法--身体语言是可以评论和表述想要表述的一切的。

  惊世骇俗的舞蹈大师。

  《皮娜·鲍什》读后感(三):敲击灵魂的舞蹈

  通过阿莫多瓦的《对她说》,认识、爱上皮娜.鲍什。感慨的是,在她离开的前几天,才和朋友去中法文化中心看了一部关于她的纪录片。皮娜的美是刚毅的,连岁月打磨过的痕迹都仿佛是重塑,使她更加凛冽。

  不记得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一句话:艺术是人类凭借感官来触及灵魂的一种活动。

  我无法用语言描述皮娜.鲍什创造出的魔力舞蹈,但敢说,无论你是喜欢音乐、绘画、书籍、电影、戏剧,无论吸引你的是何种艺术形式,抑或你仅仅是对现状感觉茫然,只要有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都会被皮娜点燃。她能敲痛你的灵魂。

  《皮娜·鲍什》读后感(四):回味

  赶最后一场去天桥剧场看了皮娜·鲍什的演出,据说当晚天桥剧场汇聚了众多京城文艺中青老年,的确,俺所见者众。

  恕俺直言,第一场《穆勒咖啡屋》看得很迷茫,不知该如何表达我的感受,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皮娜·鲍什的舞蹈吧。但第二场《春之祭》的确让俺震撼,一次全新的观舞体验。连日来,听多朋友谈及皮娜·鲍什,谈及她的的舞蹈,众口一赞。但俺还在心里挣扎,因为,对于她,俺真是了解的太浅了。

  翻《皮娜·鲍什:为对抗恐惧的舞蹈》,一定要翻翻,我想找点答案。这本书写的非常好,让我这个舞蹈无知者对舞蹈,尤其是皮娜·鲍什和她的舞剧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个精瘦的老太太,她的磁场如此之大,她对舞剧的把握和对这门艺术的理解无疑是有很高境界的,尤其是她对莎翁剧的改编,真可谓有想法,有性格。

  循着书中对皮娜·鲍什每一部剧的介绍和分析,我渐渐被带入了她建构的世界,这个世界如此丰富,有气质,有气场,让人欲再睹为快。可惜,乌帕塔尔不是北京,不是想看就能看到。

  遗憾的是,书中对《穆勒咖啡屋》和《春之祭》的解读有点少,我惟一看过的这两剧,现在回味,还只能停留在震撼二字上,没能解出其中别样的味道。真是失败,伟大的舞剧碰到我这样的观众,无疑是很沮丧的。但《皮娜·鲍什:为对抗恐惧的舞蹈》一书补充了些许沮丧,起码让我在这么久后还回味其中。

  《皮娜·鲍什》读后感(五):黑暗中的舞者

  她站在灯光下,一席米白色质地轻透的长裙,沐浴在自己的世界里。你被拉着走。我做了很多的思想准备,但还是被震到了。这是皮娜·鲍什首次来华,我不知道她有生之年还会不会来,还会不会跳起,毕竟,已经了六十好多的女人了。有着现代舞第一夫人称号的她,几乎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发明了后来为很多剧目所引用的动作,当所有的一切集中在《穆勒咖啡馆》里的时候,你简直就像是在看一件博物馆的藏品。这是一次碰巧的际会。在北京,20多岁的我,看着60多岁的皮娜·鲍什跳起几十年前的作品。我久久地想,如果我在30岁40岁甚至是50岁,看到她的舞台,我在想什么呢?那天,上半场极静,在沉寂的穆勒咖啡馆里,男人和女人亦追逐亦逃避、亦拥抱亦撕裂着,谁都等待着一场没有希望的营救。背景是低沉而浑厚的女高音,加深了整体的宗教气氛。皮娜鲍什就在一旁自顾自地舞蹈着,她演得应该是人的灵魂吧,混乱、无奈、迷惘、痛苦。下半场《春之祭》,极动。中场时候整个剧场被铺了很大一块地板布,上面铺了厚厚的一层土黄色的锯末。女演员仍是米白色长裙,男演员裸上身,穿蓝黑色长裤。像佛洛伊德的油画。不管舞蹈本身怎么样,能够如此精致而有力地用肢体语言演绎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她真是有胆量、有才气。动作可以复制,可是每个人身上所蕴藏的力量和质感却难以拷贝,他们甚至根本不企图传达给观众什么,而是直接撞击在你身上。你知道忘乎所以地沉静在那个封闭的场景中。直到灯亮了。才得以慢慢抽离。

  这本书是陆智昌设计的,他第一天就去看了现场表演,还说起20年前在欧洲看过的,这么多年过后再看,钟爱依旧。欧洲有批评家称,世上只有两类人,看过皮娜·鲍什的人和没有看过皮娜·鲍什的人。这话当然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不过,我的感觉是她的确能量十足,在你身上慢慢地发挥着作用。

  ——简记于07年9月24日,看过现场之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