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读后感摘抄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是一本由叶嘉莹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精选点评:
●陶渊明。我永远的信仰
●哎~小时候书读太少,现在只能这样一个大神一个大神地重头补课。。不过像陶渊明这样的千古牛人,也只能到现在这个年纪才刚刚好读的进去吧~叶先生的讲解条理分明、详尽渊博,很适合我这样的初学者啊~可惜,书做的一般,原文中居然也能出错别字。。吃药啊。。%>_<%
●怎么那么多版本。。。
●陶渊明真的是个能完成自我的人。而且也是位潇洒哥,想当官就当,一失望就辞职归隐,还能把上次臭骂一顿再痛快离去。这在当下是难以想象的,再说,归隐也没个去处了。他的诗真是质朴,不过可见他也过得矛盾,生活是痛苦的,幸亏读了许多书,能以许多前人的例子来勉励自己,而最终也真的坚守住了,这太不容易……我是佩服他的。
●第二遍。
●本来就很喜欢陶渊明的诗,叶先生讲得也好,解决了好些之前看不懂的地方。就是讲演录比较口语化,落到文字上,看着有点冗长。
●叶先生一说起古典诗词,真是完全入境。
●讲稿语言通俗十分流畅,读起来很轻松,经她译梳理,背诵起来轻松多了,是非常好的。发现叶嘉莹有句口头禅——“你要知道”。
●生当如是 儒生如是
●以前不能体会陶渊明的诗原来也很正常,虽然现在也不是能体会,但至少理解了很多 ,这本书在背景介绍和诗意阐释上还是很有裨益的。这本看完,叶嘉莹说诗系列差不多也完结了。我觉得还是以前读诗少,最后一本读完远没有当初看唐宋词十七讲那么惊艳,叶老师的讲法温润侵人,但读多之后就想看看别人怎么讲了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读后感(一):称心固为好
9月开学至今,每日清晨约半小时,用来读有点思想的书,这是对自己的要求。9月就选择了这本《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组诗》。我读书一向毫无计划,信手拈来,这本也是如此。9月细读此书,大概缘由暑假里每日清晨抄录古诗词时,随手翻阅,便不能放下。其实此书已购入一段时间,买来时,粗略翻阅。不过,今日重读,仍似新书,里面的内容,若不是有标记,一点都记不得了!虽又重新细读一番,估计放置数月后,依然会忘记大半!
陶渊明在以往的印象中,一是田园诗人,二是桃花源的建立者,总归给人一种淡然,退隐,消极,避世的感觉。我的古文功底比较弱,文学鉴赏水平也不高,若单单看陶渊明的诗文,不看嘉莹先生的解读,我是看不出什么好的。嘉莹先生对陶诗评价很高,说古代两个最伟大的诗人,一个屈原,另一个就是陶渊明。并说其师顾随先生说陶渊明的诗,放佛是日光,“七彩融为一白”。日光,你单单看去,是一个很单纯的白的亮的的颜色,可以用单棱镜去折射,就会发现它里面原来是七彩的。陶渊明的诗也是如此,他一句诗,非常简单,但是它里面的情思,意念,精神,感情的活动是非常繁复的。
陶渊明坚持内心的操守,弃官从耕,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挣扎,因为有比挨饿受冻更痛苦的东西在他的内心,所以他才做了挨饿受冻的选择。在读这些情节时,我不时会想到梵高。 美国作家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写出梵高悲惨而辉煌的一生。在读《渴望生活》时,我不时唏嘘感慨,这是怎样的一个人,怎样的一个天才,他应是上帝派来人间传播美的天使,因为他的一生实在不是普通人做到的。陶渊明也是如此。不为名利,只是‘’称心固为好“。
陶渊明众多诗词中,初读最打动我心的,就是那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户亭无陈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嘉莹先生这本书中并没提及此诗,因本书是饮酒和拟古组诗的讲解。记得醍醐灌顶那日,也不是初遇此诗,之前也读过,背过的。可就是那时的心境,那时的情景,让沉淀在自己生命中的,诗句迸发出来,产生强烈的共鸣!我想经典为什么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生生不息,鲜活的存在我们身边,因为他陈述出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过的生命体验,只是我们嘴笨,说不出!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读后感(二):给心灵补补氧
去年秋天在青海时就开始看这本书,虽然地理条件与陶渊明归隐的田园相距甚远,可我依然在那空气稀薄的高原,望着似乎触手可及的星空,真切地感受到了陶诗里真淳、自由的气息。我觉得,人的心灵跟女子的脸一样,需要经常呵护。世事蹉跎,有多少污浊会把一颗鲜活的心磨蚀得面目全非,有多少身不由己会把我们逼迫得无法呼吸……这样的症状,并非无药可解——先生讲解下的陶诗,让我们学会如何从一花一草中看出情意、看出胸怀,让我们知道在这世上,有许多坚守自己志意的人真真实实的存在过,让我们在迷惑、怯懦的时候能够觉得不那么孤单、脆弱。
诚如先生所言,陶渊明是中国诗人中最有思想性的诗人,他的诗歌看起来质朴简单,可其中蕴含着深沉的哲理和慨叹;陶渊明也是作诗态度和用词造句最真诚的诗人,他不雕琢、不修饰、不夸大、不自欺欺人,因此也是最了不起的诗人。
先生在讲解过程中很自然地引入了许多额外的知识:比如如何欣赏用典、接受美学的理论;此外,书中还有许多佛家的禅悟:
我们人之所以有许多烦恼,就是因为“我”字当头。把“我”看得很重,心里就有许多人我利害的计较,就把外物也分出许多贵贱来。
比别人想得快、计算得精明,那是聪明;而对人生看得透彻,有一种超出人生的觉悟,那才是智慧。
非常喜欢《闲情赋》那著名的“十愿”: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每一“愿”之后都跟着一个“悲”,其实所有的“愿”都落空了。何其伤感!生逢乱世的陶渊明,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悲慨,最终他付出了忍受饥寒、躬耕劳苦、无人理解的代价,可是他守住了心中的理想,求仁得仁,又何怨!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读后感(三):看不出好来的陶渊明
一直不大能看出来陶渊明的诗究竟好在哪里,偶尔吃了豹子胆觉得是不是真的没有那么好呢?不过一般藏着掖着的,默默地归因于自己欣赏水平差。最近又想起来,就找叶奶奶的书来看,硬着头皮看完,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因为叶奶奶总是说这里好那里也好,我却感受不到。要知道,读诗、说诗的好处感受不到,就是麻木不仁了。
我只好给自己找心理安慰。
叶奶奶说:“陶渊明的诗很难讲,它不仅给你一种感动,而且在感动中引起你思考;不仅引起你思考,而且在思考中给你一种回味。一般来说年轻人不容易欣赏陶渊明的诗,因为他们还没有经历过很多人生的考验,没有很多困难的人生问题需要他们去面对,去解决。更有的人每天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吃喝玩乐,从来不会用头脑去思想,这样的人永远也不会欣赏陶诗。”
然后我想:哦,原来是这样,欣赏不了说明我还年轻!啊哈哈。
不过转念一想,又有点不服气。我虽然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也没全吃喝玩乐,多多少少还是面对了一些问题的吧,也多多少少想过一些事情吧,为什么还是欣赏不了呢?
于是又看到叶奶奶说:“唐朝人为什么不懂得接受陶渊明?宋朝人才懂。因为唐朝人是比较直感的,是直觉的那种感发,比如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直接的、直觉的一种感发,那感发的力量非常强大,但是它不是思想性的。所以陶渊明之被接受,是在宋朝以后,因为宋朝以后就是比较有思想性,而且喜欢在诗里面放进思想性。”
按叶奶奶的意思,原来唐朝人也不能欣赏,因为唐朝人写诗不喜欢放进思想性。
恩,那这样说,我的诗歌欣赏趣味就是由唐诗塑造的喽,所以欣赏不了陶渊明也是情有可原了。
不过又转念一想,举的都是李白的例子,杜甫呢?杜甫的诗里面有没有思想性呢?或者说理趣呢?中晚唐的那些诗里有没有呢?为什么他们也欣赏不了呢?
所以叶奶奶总结欣赏不了陶渊明的原因,一是因为年龄,二是因为思想层次,归根结底是后者,你不到一定年龄就不会有自己的思想,你没有思想,怎么理解呢?以宋朝人来说,有一个很好的例子,陈善在《扪虱新话》里就说:“乍读陶渊明诗,颇似枯淡,久久有味。东坡晚年酷好之,谓李、杜不及也。”我很感谢陈善把自己的真实体验讲出来了,我至今读陶诗也是种淡如白水的感觉,虽不至于说索然寡味,但是总让我想起来“理过其辞”的评语。遗憾的是,陈善没有讲他由以为陶诗枯淡到觉其有味的过程是怎样的,他所感觉到的味又是怎样的。这正像苏东坡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说“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呈现的都是完成了的体验和感受,是只绣成了的鸳鸯。【黄庭坚:血气方刚时读陶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每观此篇,如渴饮水,如欲寐得啜茗,如饥啖汤饼。】
如果我不怀好意揣度的话,也许很多人说陶诗好,就是因为苏大胡子说好。苏东坡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一有什么说法,天下翕然从之,哪里敢提出什么不同意见呢?自然,东坡说陶诗好,自然有他的理由,不过在自己体会到之前,我还是宁愿觉着自己是欣赏水平低下而不愿意如矮人看戏,随人道短长。
又想到说诗的问题。
叶奶奶我是很尊敬的,且不说她说诗说词还是有独到之处的,就看她八十多岁还四处奔波作宣传普及,就足够了。叶奶奶书里面讲到报纸参访她女儿,她女儿说:“她就是爱她的诗词。”诗词对于叶奶奶来说已经成了她的生命支柱,伴她渡过艰难岁月,如果知道叶奶奶的经历,大概都不会不心生感慨。
另一方面,叶奶奶对老师顾随先生可以说是顶礼膜拜,在顾先生身后不遗余力地搜集遗稿、整理笔记、光大学说,提携顾先生的儿女,我一直想如果没有叶奶奶,顾先生大概真的要被历史隐藏了。顾先生的学生里,周汝昌也是每每颂扬无已,不过论起实事来,大概都是叶奶奶在一力操持吧。叶奶奶对于老师的感念,也让我动容。我想,如果顾先生泉下有知,也一定会庆幸自己遇到这么一个好学生吧。
不过,在说诗上,顾先生并不满足要一个好学生,他曾写过一封信给叶奶奶吗,也是常被提起的:“年来足下听不佞讲文最勤, 所得亦最多。然不佞却并不希望足下能为苦水传法弟 子而已。假使苦水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此语在不佞为非夸, 而对足下亦非过誉。不佞之望于足下者, 在于不佞法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
禅宗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乃勘传授。”也是一样的道理。
可惜,以我的感受,叶奶奶终其一生仍然只是孔门曾参,而未能跳出如来佛祖的五指山外。
因为读陶诗,又找来顾先生论陶的片言只语看。真是慨叹不已。比如叶奶奶说到陶诗是一种智慧而不是聪明:“比别人想得快、计算得精明,那是聪明;而对人生看得透彻,有一种超出人生的觉悟,那才是智慧。”
顾先生说:“陶诗耐读耐看,即能将经验变为智慧。”“陶诗如铁炼钢,真是智慧。”
又比如多处说陶诗所写有不是实际的形象而是带有理念的色彩。
顾先生说:“陶之田园诗是本之于心灵经验写出其最高理想。”
直接引顾先生的说法:“故陶诗之冲淡,其白如日光七色,合而为白,简单而神秘。”
当年读叶奶奶讲大晏词人生境界的一篇长文,精彩绝伦,反过去看顾先生的书,大概不起眼的两三百字就把叶奶奶的意思概括无遗了。今天仍然是这样的感受。
一面觉得叶奶奶真是得顾先生真传,阐发说明都仿佛可以见到顾先生的意见重现,一面又觉得读完叶奶奶的书,再重新看《驼庵诗话》,就好像由泛滥无归到精深简约,对顾先生愈加佩服得五体投地,或者说,叶奶奶所做的更多是搭建起我们通向顾先生的一座桥梁。
再想起顾先生当年写的那封信,或许他当年就已预见到了。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读后感(四):陶兄,干了这杯再来一杯!
前记:近日读《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组诗》,感概颇多。迦陵先生仿佛打开了一扇时空之门,带我穿越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我看到草盛豆苗稀的陶家菜园,看到带月荷锄归的陶兄在东园的青松下自斟自饮。多谢先生讲出许多精微之义,我才能体会到陶兄内心的悲愤、痛苦、彷徨、孤独、内疚以及托身已得所的平和喜乐。第一次体验到诗是有生命的,陶兄在我眼前鲜活了。
月朗星稀,草虫喓喓。园中一人猫腰挥锄,想必定是陶兄。
“陶兄!是我,小温。”
园中那人缓缓直起腰身,伫锄寻声望来。“小温!是你!何以连夜前来?“他欲快步迎来,无奈足下杂藤相绊,打了个踉跄。我自公元2016年数次穿越而来,陶兄已见惯不怪。
“前日偶得上等佳酿,欲与陶兄痛饮。我才过你家舍,嫂子说你在菜园未归,我便寻来。”
”好好好,且随我家去。“陶兄喜出望外,连忙荷锄又拎筐。阡陌交通,无一邻人。陶兄径直往前,我好生细看左右,免于掉入田中。
陶家东篱下,秋菊开正研。推门入园中,鸡犬已好眠。阿雍喜相迎,陶嫂露难色。家有远客来,奈何无佳肴。我知陶家苦,悔只带坛酒。陶兄入后堂,劝嫂具鸡黍。闻得嫂叹息,无米焉得煮。自汝辞官后,三餐和风露。最后一只鸡,今且烹了罢。
我欲告辞,转念一想陶兄闲居寡欢,常顾影独尽,还是留下。陶兄邀我入座:”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今日君始来,痛饮莫提归。今夜月华皎洁,秋气爽人,何不在东园青松下设席?你我一醉方休。” 我感此言良久立,拱手回身坐定:“愿闻兄言。”
陶嫂已备酒肴,哄陶家五公子入睡。夜风送凉,酒香袭人。杯酒入肚,爽哉。
”陶兄,近日收成如何?“我打破夜之寂静。
”余种豆南山下,无奈年老体衰,不擅农事,故草盛豆苗稀。适才锄草,老眼昏花,竟把豆苗除去两三株。转眼秋去冬来,收成堪忧啊。“
"大公子舒俨身强体健,可依靠他料理农事……”我接话道。
“切莫提吾儿。”陶兄摆手叹气道:“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知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粟。天运荀如此,且进杯中物。”
我竟无言以对,默默喝下杯中酒。陶兄抬头遥望星空,神色凝重,如有一丝悲凉拂其面。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性刚才拙,与物多怵。如今辞官,使吾儿幼而食寒。哀哉!且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啊。”
此言一出,想到陶兄之诗“万族皆有托,孤云独无依”,不禁潸然泪下。“陶兄品格之高洁,为后世人所敬仰。虽无富贵可享,虽无同道中人,混世中独善其身也是极好的。我辈之世,虽免于战乱,衣食富足,然官场之腐败黑暗与现世又有何不同?民风之淳朴已逝,浮夸爱财之风盛行,利欲熏心之恶事不绝于耳。我亦才拙,三十未立,仍流于世俗。”三杯两盏,酒渐入肠,我略显激昂,一吐为快。
陶兄见我悲从中来,替我斟满酒杯,起身离席入屋内。我还沉浸在思绪中,陶兄已搬琴置于桌上,拂袖抚之。月影摇摇,琴声若有若无。定睛一看,琴身斑驳,乃至无弦! 我静心观其指,竟忘了刚才烦恼。似一曲终了时,陶兄停驻笑而语:“吾家贫,琴弦坏而无复更张。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呢。”
“妙哉妙哉。”我拍手称赞。“真古今第一率真人也。陶兄幼时已通琴书?”
“余少学琴书,常以七弦和之。回望彼时,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言至此,笑不停。
“陶兄性喜自然,故如今择山而居,不复出世?”我择言探之,望其双眸,似有千言万语。
陶兄执杯一饮而尽,沉默良久。“余少时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塗。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顷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自述年二九时,为家贫亲老,任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二仕为桓玄镇军参军,平定孙恩叛乱,奈何桓玄后叛乱,陶兄退出。三仕为刘裕镇军参军,平桓玄后,无奈其篡位。四仕为幼稚盈室,无以为生,出任彭泽县令,不出三月,断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居。后亦有白衣江州刺史提壶前往,谓之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然陶兄“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几讵非迷。且欢共此饮,吾驾不可回。”
我闻之不免长叹,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知陶兄者,谓其不易;不知陶兄者,谓其逍遥。“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如此切肤饥冻之痛苦,亲力耕种之艰辛,再勿言其潇洒。我细细端详,陶兄白发微驼,衣裳褴褛,心中苍凉油然而生。后世有王维晏几道,皆不如陶兄之真诚也。我辈之世,也有那归隐山林者,以隐居为名自我营销炒作,故作清高实则贪图名利者不在少数。此类人令人作呕也。
“来,陶兄,干了这杯再来一杯!”我举起酒杯,杯中一轮明月,仿佛我们喝下了月光。
夜风送来菊花香,陶兄的身影在月光中愈加清亮。他起身,采菊入酒中。
“小温,看此秋菊,何其可爱。然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既曰衰荣无定,天道无常,夫复何求?”
“道,内心之操守也。求道,则内心平和喜乐也。然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道……我何时能解其意……”我自言自语。
夜已至深,单衣不耐秋凉。 陶兄微醺,将酒坛抱于胸前:“真乃好酒,多谢~哈哈哈~小温,汝可回也~”
“陶兄,告辞。后会有期!”我推开柴门,往东方走去。身后闻得陶兄吟唱。我知道那是喜乐之音。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读后感(五):《饮酒》新说
饮酒诗二十首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陶渊明的性格和思想是复杂的,比如他的喜好饮酒,以前总有人想把这当成他用以避祸的手段,其实大概不是这样。靠常常醉于酒来躲避现实政治是并不能算高明的办法,魏晋之际的阮籍曾经如此,结果失败了。所以到陶渊明这时候,大概已经极少有人这么做了。而陶渊明既然已经是这样明确地辞官归隐田园,远离了政局官场,也就没有多少必要再去这样做了。所以关于陶渊明的嗜酒之事也是比较复杂不大容易说清楚的事情,这里面他既有和寻常人的嗜酒几乎相同的原因,也有时代的风气以及他个人特别的缘故。嗜酒一般地来说,只要过分了些,总要按其过分的程度算作程度或轻或重的缺点,陶渊明大概也还是多少有那么一些过分,我们也不必为贤者讳。从魏晋易代之时开始,尤其是到了东晋的时候,由于那一时期特别的思想风会,名士们饮酒成风,甚至人们把饮酒看做名士的标志之一。如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史书所记是:“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傍若无人。(桓)温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之:‘明公都不得酒中趣尔。’”
大诗人泰戈尔《园丁集》中一首诗如是言:
啊,疯狂的无与伦比的醉汉;
假如你踢开自己的家门,在众人面前装傻;
假如你在一夜掏空衣袋,对谨慎轻蔑地弹着指头;
假如你走上荒诞的路途,和无益嬉戏,不理会节制和理性;
假如你在风暴就要来时扬帆启航,并把船舵折成两段,
那我就紧跟着你,我的伙伴,一起喝得烂醉走向堕落灭亡。
我在稳重聪明的邻居中虚度了许多个日日夜夜,
学习的太多使我白了头发,观看的太多使我视力模糊。
多年来我积攒下许多零零碎碎的东西;
把这些东西摔碎,在上面跳舞,再把它们全都抛向风中。
因为我知道喝得烂醉而堕落灭亡,是最高的智慧。
把一切害怕自己会怎样沦落的顾虑扔掉吧,让我无望地迷失了道路。
让一阵旋风卷来,把我连铁锚一齐刮走。
这世界上住着高尚的人,劳动的人,有用又聪明。
有的人很从容走在前头,有的人彬彬有礼走在后面。
让他们快乐繁荣吧,让我傻呆无用吧。
因为我知道喝得烂醉而堕落灭亡,是一切工作的结局。
此刻我誓将对一切的寻求,全都让给那些正人君子。
我要扔掉对自己学识的自豪,不再去判断孰是孰非。
我要砸碎记忆的瓶壶,挥去最后的泪滴。
我要沐浴在红浆果酒的泡沫里,让我的欢笑发出光辉。
我且撕碎温恭和端正稳重的标志。
我将用我全部的心灵发誓,去作一个无用之人,去喝得烂醉走向堕落灭亡。
泰戈尔自己自然不会真的这样去追随诗中那位醉汉,他的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反正也绝对不可能是主张别人真的可以这样去追随诗中那位醉汉。那就应该是抒写一些情绪一些所思所想。自然伟大的文学家总是要为一切被侮辱被损害被鄙弃被歧视被欺诈被迫害被摧残被杀戮被……一直到所有的人们,以他们光明温暖的心灵作出真正意义上的光明和公正的辩护,这是他们不朽的使命。但是在这之外泰戈尔会不会还想要表示其它的什么,如果有的话他究竟还想表示些什么?或者是他心中多少曾经有过的明暗之间的种种愤激、曾经梦想过的肆意纵放的青春的无端飞扬吧,又或者是我们以为是超凡入圣的贤哲的他,其实也有时候也是面对这世间有着无从纾解的郁闷深愁。而陶渊明写自己饮酒的诗只要我们仔细地看,就也会发现他在某一时候也会深深的愤激,也会多少有些肆意纵放的无端飞扬,比如《饮酒》最后一首中的“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当然泰戈尔这首诗,我们更容易从其联想到的也许倒是阮籍。《世说新语•任诞》记王忱曾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需酒浇之”,大概从阮籍到陶渊明甚至到写上面这首诗时的泰戈尔,心中或多或少都是有些无从纾解的情思意绪。只是陶渊明的诗文是很受阮籍作品影响的,我们从现在存世的的二人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影响既很大也相当广泛。阮籍是魏末晋初时期最优秀的文学家和一个相当有代表性的重要的思想家,作为东晋后期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陶渊明认真地学习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且陶渊明无论就思想还是人生和政治经历而言,和阮籍实在是颇有相似之处。
《饮酒》是一篇在相当严格意义上可以称作组诗的作品,古人已经有提出这样的观点的了,但是现代以来研究者往往未注意到此点。叶嘉莹先生是认为《饮酒》是一篇组诗的,不够她认为前面五首比较有次序,后面的就不一定了。魏耕原先生认为是,“总体上大略有所布局,主体略依事理或逻辑安排,犹如杂感随笔,并非精密不能颠倒”。但是我以为《饮酒》这篇组诗的章法简明自然,而且所有的二十首诗,没有一首诗的位置是可以再加以变动的。在下文对《饮酒》二十首诗的具体释义中,笔者将会阐明这一点。
许多研究者之所以忽略了《饮酒》二十首诗具有明确顺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误会了陶渊明此诗的小序的意思。“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这两句话的真实意思往往被误会了。“辄题数句自娱”,《饮酒》里面有不少地方内容明显是带着悲哀苍凉愤激迷惘这一类情绪的,为什么诗人还会这么说,其实这正是表明诗人的自觉的创作意识,诗人落笔写下的诗句是他耗费心血才完成的,能够让诗人为之高兴的正是因为这些诗作的成功。“辞无诠次”,绝大多数的解释都在这犯了相当严重的错,这是诗人的谦辞,并不是说这篇组诗的没有章法、或者章法比较随便。而应该是诗人说,这些完成的作品看起来有些乱七八糟的。这就好比一个人虽然讲出一大通很好的意见,然后却谦虚地说,我这就是胡扯几句,大家随便听听好了。所以陶渊明这句话有些类似“语无伦次”的意思,当然程度要轻了不少,是诗人对自己的谦抑的表示,这种谦抑在在文学作品中是无论中外都很常见,而且诗人前面说了,诗是醉后写的,这也就等于是说自己写东西时带着醉意不少要算是醉话,这就成为很自然的谦虚的话。接下来是“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我们更能从中看出诗人写这篇小序时,心境已经完全脱出了这些诗作写作时的情境,是相当清明的。所以他写这小序时是很有一番用心的,是地道的文学创作,没有一处是可有可无、是随随便便把意思全都直白说出来的。我们也可以就此知道,下面二十首诗中的陶渊明,却不怎么像是写小序时的陶渊明,是陶渊明又有些新的改变了还是实际上的陶渊明比这篇作品所表现的还要更加复杂呢?也许两者都有一些。而 “以为欢笑尔”这一句,也让我们看到陶渊明很有些抑制不住的得意之情,换一个人也许不会就这么表白出来,但陶渊明的性情终究是醇真而有些明爽的。这篇小序从开始到最后几乎始终是意味深长的,诗人在里面告诉我们,他在这段时间里不高兴的时候、孤独的时候是很多的,而“比夜已长”似乎也正有象征的意义,而这就是《饮酒》创作的背景。“无夕不饮”固然是可以看成一种欢乐,但是为什么不能也从中看到诗人心中一直难解的忧思呢。不过一个诗人和思想家在那样的时代里,这也许倒是很平常的事情。关于《饮酒》这组诗的内容,清代诗人和学者陶必铨说:“此二十首,当是晋宋易代之际,借饮酒以寓言,骤读之不觉,深求其意,莫不中有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