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园》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樱桃园》是一部由Adolf Shapiro执导,Renata Litvinova / Yana Gladkikh / Jana Sekste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樱桃园》精选点评:
●俄式多动症舞台。
●有意思
●老实说看得很闷,时代的洪流不可避免地来了,车轮压过滚滚红尘的每个人。
●9/19@黄浦剧场 MAT莫斯科艺术剧院Stage Russia版 虽摄录仍感受近完美呈现(145) VGIK出身Renata Litvinova微表情辉煌脆弱瞬息万变 / 转盘与带海鸥标活动帷幔来去如卷 / 现场配乐包袱 / 暴虐伤感唯美消逝余甘回苦诗意隽永纯正俄味 / 契诃夫最后的戏谑与热爱 (interval quiz 100/666
●女主演技怎么不在线啊。整个剧看演技有点尴尬。
●@黄浦剧场 不幸的日子不知何时结束,但总有一天新的生活会来临,希望一直都在。契诃夫写的是悲喜剧。人物性格鲜明。新主人像打了鸡血太演得用力,他是扬-发,其他人则是抑-敛。欢快奏乐映衬女主人落寂的一幕太喜欢。很多有趣的小细节。
●我看的应该是04年艺术剧院的影像,舞台设计十分简单,女主角演出了贵族的味道
●2017.9.19黄浦剧场 樱桃园原来真的是个喜剧、闹剧,樱桃园被卖的苍凉被享乐、或者是所谓的爱情迅速代替。女主好有贵族气质,服饰搭配好美。毛熊国的Live收音效果不大好,但是没有任何广告,中场休息怕观众无聊放起知识小问答也是很有趣的了。可惜不懂俄语、理解起来还是有欠缺吧。
●2017.10.8 于黄浦剧场,毕竟是影像版,音效与画面效果一般。舞台稍显空旷。另外因为对语言的不熟悉也会对剧情和人物的把握有所影响。
●可以说是很喜欢女主以及服装设计了。演技或者剧情真不重要。无非是个女人的矛盾脆弱口是心非,天真浪漫变化多端。也并不反感多动症式表演。“永远的失去”。俄语听着很美。
《樱桃园》影评(一):《樱桃园》之欣喜
周日去国图艺术中心看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樱桃园》。虽然是高清影像资料,但整个观剧过程难掩内心的狂喜和感动。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版本,完胜人艺濮存昕版。雷娜塔.利特维诺娃饰演的柳博芙敏感、神经且不装腔,分寸有度,眉目间情意自现,细腻,精致,让人暗暗不住叫好。另外,导演阿道夫.沙彼罗将剧本遂了契诃夫的初衷处理,剧尾略了砍伐樱桃树的声音,只留下柳博芙和哥哥回首一幕,也可谓是一种新的回味。幕布上的海鸥,将你我与契诃夫拉近,下次去莫斯科,一定要进去坐坐,了却常年过客的遗憾!
希望有天阿道夫会携原班人马来京演出,契诃夫的剧,总是让人看不厌的,不管多少次,我都会去看。
《樱桃园》影评(二):樱桃树都倒了
柳苞芙兄妹的悲剧看上去不像个悲剧,罗巴辛变仆为主的喜剧又不太像个喜剧,这点好像是矛盾的。这个故事就代表了当时俄国大量农奴解放新兴阶层涌现的社会矛盾,这些东西都被契诃夫用独特的文字描绘出来。充满噱头的是作为导演的斯坦尼和契诃夫本人一个认为这是一部悲剧,而另一个却认为这是一部喜剧,契诃夫甚至认为斯坦尼“毁了”这部戏剧。大环境下的两个阶级,你看不惯我,我也看不惯你,一个是欣欣向荣,一个是昨日黄花,在这种取代和被取代之中,有一些若即若离的爱情也不免微弱。这次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樱桃园》在我看来大概是最古典的韵味的戏剧表演了,舞美、演员、道路,甚至是现场的音乐演奏都是和谐统一的。就连观众都显得那么专业,掌声、热情,就叫献花都有一点古典的味道。最妙的是那个带着“海鸥”标志的大幕,时而是两扇大落地窗,时而是大门和墙壁,时而又被作为树林,这种感觉和戏曲里一桌二椅是相似的。
《樱桃园》影评(三):看她高楼塌
今天看《樱桃园》,雷娜塔演的柳苞芙眉目间都是带着愁的。那个时代,所有事物都在变,变化太快,上一辈的奴隶还在樱桃园里弯着背干活,这一辈的樱桃树就倒下去了。 恍惚间有点像纳博科夫讲自己童年的意思,他说他的家庭教师教他法语,讲他们家作为俄国的富贵家族,讲他家人在俄国过的那种理想化了的vie dechâteau。 所有人都在历史的洪流中远去了,鲜活的故事变成了戏剧中的幽灵。 很有意思,贵族背井离乡,未说出口的相互爱恋,来自大学生,半个知识分子的斥责。 契诃夫温柔透了,要说这是喜剧,可斯坦尼夫拉夫斯基就把它排成了悲剧。 老管家最后从幕布里走出来,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锁上了,都走了,全都把我忘了。我在这里坐一会,列奥尼德.安德列耶维奇没有穿皮大衣,就穿着夹大衣走了。我没有看管好他,嘴上没毛的年轻人!生命就要完结了,可我好像还没有生活过。” 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一代人的生活随车轮远去。 旧式贵族登上新的火车,于是剧院的幕布就落下来了。
《樱桃园》影评(四):“失去”的话题和爱情梦
来京期间恰好在国图看了契诃夫的《樱桃园》。因为知名度不高的原因在此做一下自来水。契诃夫年轻时候的短篇小说把他送上了一个天赋性的讽刺作家(讽刺最需要笔力),晚期的《萨哈林岛》已经让我嗅出他那一些好像失去了什么的笔触。这一出戏剧,很明白地让他走上了那条文学大家的老路——永远的“失去”这一话题。
樱桃是水果过敏者我也不得不夸赞的果子,去安静一些的酒吧里第一个想到要点的是马天尼(不是邦德特供),内心勾画出的只是那一颗璀璨的樱桃罢了。
樱桃是血色。
樱桃园是一家古老的俄国贵族鞭打着农奴们的后背,艳丽的血淌下来掉在土地里,长成那一片樱桃树林的。
世代相传。
农奴的儿子成了暴发户,贵族退化成了善良的人(艺术,人文,磨掉了人原始的丛林法则。艺术化使人走向灭亡-尼采)
这片樱桃园养育了贵族们。祖先死在这里,妈妈上吊在这里,孩子溺死在旁边的河湾里。
老去的管家,得了浪漫梦的女仆,闹剧小丑女,盼望着女主人回来好把庄园骗卖的农奴爆发户……欠打地形容,这是托马斯曼式的现实轮回与莎士比亚式浪漫梦的交合。
一下子把我过去读过的一切“失去”话题的文学都串联起来了。在此立志要写这样一篇长文甚至著作。
但其实它就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爱情。
可以如此重述:一个在巴黎被人生中第三个男人骗到一无所有的俄国女贵族回来,拍卖自己最后的房产——樱桃园。第一天,她当着所有人的面撕了巴黎来了求饶电报。第二天,她撕了以后悄悄又捡起来放回胸脯里。第三天,她拿着情书炫耀爱情了。略像——欲望号列车,但俄罗斯文学的灵魂拷问一下子抓到人心。
第一次承认俄语也在此刻变得悦耳动听。
最后:女主有妮可基德曼的神韵,还多了一层贵族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