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改变美国的时刻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改变美国的时刻读后感100字

2022-03-29 03:04: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改变美国的时刻读后感100字

  《改变美国的时刻》是一本由刘 戈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变美国的时刻》精选点评:

  ●类似光荣与梦想

  ●还是比较具有可读性。

  ●用一篇篇短文串起美国发展的脚步,深度和严谨性略缺,像是随笔合集。

  ●局部梳理美国历史上的一些事件,介绍该国制度,文化,法制,经济方面的传承走向。

  ●美国版《激荡三十年》,都说二十世纪是美国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属于中国的世纪,现在重看美国一百年里发生的种种事件、再对比一下当今社会……我只想说 以史为镜……

  ●精彩..就是前后部分感觉是两种风格...

  ●以前看过电子书,买本纸质书收藏一下,用来正三观。有成为禁书的潜力。

  ●省图借的。故事书。 选题不错 逻辑性不够强的感觉 挖的浅 还还算有趣 不喜欢很多篇结果的“升华” 特别刻意

  ●科普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尽管新内容不多,但是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和论证的方法值得学习

  《改变美国的时刻》读后感(一):很有意思

  《改变美国的时刻》读后感(二):灾难总是在最乐观的情绪中孕育

  整本书由一位比我更有知识、文化、阅历、智慧的人,向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分析逻辑,分析了一个我不太了解的国家和社会环境。我喜欢这种书,通过书去了解我不太熟悉的地方、人、社会形态、人文地理。也通过作者的描述,去知道哪些我没有经历过,没有听过,看过的历史事件,并且通过作者的分析,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意义。

  从中有不少可以借鉴的理论和逻辑,也涵盖了非常多的知识,不止是政治知识,金融、社会、科学等都有涉及。阅读中唯一不愉快是快递把书弄破了,中间弄了个大洞,前面的一些章节遭到了损坏。所以看的时候有些字需要重新拼一下,影响了阅读速度,不影响阅读。

  作者的朋友评价作者是个“重逻辑、爱推理,能琢磨、善总结,极富观察力”的好评论员。从书里看的确,他总结里很多让我很认同的总结,比如“灾难总是在最乐观的情绪中孕育”(股灾的总结),“生命的价值重于财富。”(关于美国众多灾难的总结),“商业模式永远不可能在商言商,永远是社会形态的自然延伸。”(关于直销)。

  封底很多人的推荐语把这本书定义为,“回望美国拜年崛起,评点最精彩的美国商业史!”这个定义我很认同,觉得很准确,一方面回顾了历史,另一方面通过作者的收集,整理,采访,让我们对这个大洋彼岸的国家,有了不一样的了解。

  《改变美国的时刻》读后感(三):美国的《激荡三十年》

  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像美国版《激荡三十年》,翻了前面的序言才知道吴晓波是出版人,他的个人偏好使然?但是个人觉得这本书从材料组织的丰富度,分析问题的深刻程度上都略逊于“激荡”,可能与本书脱胎于作者的读书笔记有关。

  作者说十年前同事送了他一本《纽约时报100年》,这本书收录了整个20世纪《纽约时报》重要报道和著名评论,并且有时任编辑和出版人的点评。这些点评和新闻报道就穿插在整本书所有章节中,算是线索。

  于是在“认真阅读这本新闻选编集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时空穿越感:美国过去一个世纪崛起中发生的故事,正在中国不分先手顺序地上演!”当初是看到张颐武老师的微博里提到了最近出版的两本“借美讽中”图书,一本就是这个。

  书中有不少新鲜有趣的故事,加入了作者的批注读来更觉亲切。比如有篇文章叫“MBA,有没有用?”,讲的是世界第一家MBA,即哈佛商学院开学的事。文中写到,“在哈佛商学院历史上最光为人所称道的一届是1947级MBA,被称为出类拔萃的一代,从中成长起来的政界高官和商业领袖远高于其他届,至今仍被当作哈佛商学院的骄傲。”如同77级,78级,这些MBA大多是战场上回来的退伍军人,政府为了安抚边让他们回到学校,学费由政府买单。这些人和前两届通过高考的中国人一样,都抱着“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的信念刻苦读书。从此以后MBA一定要招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而不再是应届毕业生了。

  遗憾的是,好多事例分析读来不够过瘾,没有特别深入,不知道会不会再版。

  《改变美国的时刻》读后感(四):在历史闪回中重现“大国崛起”

  文/严杰夫

  由于是在迅速膨胀中形成,“美国奇迹”早已不只是经济现象,还成了文化现象。托克维尔和波德里亚两位分属19世纪和20世纪的“法国文化地标”,就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那块“新大陆”。在美国建国之初就前往那里寻访的托克维尔,曾经深情赞誉过那片土地,他极力推崇美国的政治制度,为此写下了传世的《论美国的民主》。他认为,“美国之伟大不在于她比其他国家更为聪明,而在于她有更多能力修补自己犯下的错误。”显然,19世纪上半叶,这个欣欣向荣的新国家给他留下了生气勃勃的印象。时隔一个多世纪,他的同胞波德里亚再次踏上这片大陆的时候,则感受到了美国另一种吸引人之处。波德里亚将那里比作“沙漠”。他认为,沙漠之所以迷人,因为在那里“从所有的深度中解放出来——一种明亮的,移动的,表面的中立性,一种对意义和深度的挑战,一种对自然和文化的挑战,一种外部的超空间,没有起源,没有参照点。”

  就是这样,对于欧洲“旧世界”的学者来说,美国尽管有的时候显得肤浅,却始终令人充满好奇。那么,对于来自更古老的世界的人,譬如中国,美国所获得的奇迹和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显然更令人着迷:华尔街的纸醉金迷、纽约第五大道的奢华、亿万富翁的成功故事,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美国梦”引领着一代代中国人去往那里。自然,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来到那里进而在那里生活,中国人对美国的观察也渐渐从浪漫趋向理智。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就是这类作品中的代表。林达认为,美国的特质在于,它“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这种坦诚帮助美国走向成功。如果说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林达,在观察时还有“身在此山中”的模糊感,那么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在《改变美国的时刻》中,则完完全全地以一个经济学人的身份,对美国历史尤其是经济史重新做了梳理。他尽力用一种浅显易懂的语言,从细节上还原美国“大国崛起”的历程。

  《改变美国的时刻》以1901年的“股灾”开场。从表面来看,诱发1901年股灾的是人们对融资融券的投机,但背后真正的原因,却是华尔街大亨摩根与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哈里曼两大财团之间的斗争。尽管这场斗争最终导致一家超级铁路公司的出现,却也动摇了社会对金融大鳄的信任,最终促成了美国反托拉斯法案的出台。至此,在美国的历史中,我们似乎能发现,每一项制度的出台都似乎都与某个历史事件紧密相连。

  刘戈在书中将这些历史事件娓娓道来:譬如,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揭露的食品危机,促成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建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全国广播公司(NBC)对美国广播业的垄断,则推动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出台法案全力推动行业的自由竞争;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形成了一股建立美国环保制度的强大动力;发生于1911年的三角内衣厂火灾惨案,更成为此后美国《劳动法》的立法依据。

  这些事件,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或许显得格外熟悉。事实上,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与当今的中国在某些方面确实很像,那是美国尽管拥有了大规模的经济实体,却依然是一个处在野蛮生长状态中的新兴大国。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些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再加上二战的契机,推动美国逐渐建立起了基本完整的市场经济制度,也一并促其成功转身成为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

  不过,在刘戈笔下记录的那些历史事件中,我们还是看到在成为“超级大国”后,美国经济的某些部分又开始陷入迷惘。曾经作为阐释“美国崛起”最佳案例的通用汽车,就是最有代表性的证明。刘戈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这家“百年老店”。曾经建造了著名的泰坦尼克号的通用汽车,曾与福特公司一起,被视为美国制造业的荣耀。它们当年的地位,就好像今天的苹果和谷歌,一起代表了全世界的创新潮流。通用汽车公司不仅是第一个应用了电子启动器的公司,而且还开创了汽车金融服务这一新业务模式。而艾尔弗雷德·斯隆与彼得·德鲁克之间的那段公案,更直接促成现代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因此,通用汽车在2009年宣布破产,才会让世人感到意外和震惊。刘戈分析认为,这个曾经一手缔造了现代管理学的庞大企业,是因为抱残守缺于斯隆的企业管理理念,令理论和思想成了教条,致使曾经的“创新模范”蜕变成了保守与落后的代名词。吊诡的是,通用汽车的结局,也使斯隆与德鲁克的争论有出了答案——德鲁克的经验主义战胜了斯隆的组织管理方法。这样来看,无论在哪个行业或哪个学科,实践始终都是最重要的创新来源,无论是谁,不管曾经多么牛气,只要抛弃了这一点,都会落入教条主义而陷入泥淖。

  刘戈为我们“闪回”美国历史上这些辉煌和没落的故事,最终关注点当然还是要投射到当下的中国。以史为鉴,从来都是中国的学者和管理者们尊崇的习惯和信仰。借鉴美国的经验,中国经济要从“野蛮生长”的阶段迈向成熟的稳步增长和协调发展,要从美国的这些历史事件中学会反思,继而有针对地建立起相关制度。也可以说,刘戈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思想碰撞的机会,这种碰撞让我们明白,一个大国的崛起所需要经历和付出的努力和艰辛。社会发展总会遇到挫折,总要付出代价。然而,若能抓住历史机遇,就能让这些挫折和代价成为一种改变的契机,并铸就“改变历史的时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