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类与大地母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人类与大地母亲读后感1000字

2022-03-29 03:05: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类与大地母亲读后感1000字

  《人类与大地母亲》是一本由阿诺德•汤因比 (Toynbee A.)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7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与大地母亲》精选点评:

  ●可惜不在身边,值得读很多遍的书

  ●写作重点似乎是在文明兴起、交替,王朝更迭等这些产生转折和变化的时间点上,对这些变化本身、变化的原因、影响也说得十分清楚,但是除此之外似乎就只是一部通史啊,叙事体和人类与大地这种东西没怎么看出来- -#

  ●这本写的不太行啊

  ●这本书的翻译...实在不敢恭维...如果你对全球史毫无概念,靠这本书的翻译和内容入门是不行的。里面有些资料需要更新,但是精彩之处实际上是开头的那几章,对于人的本源的理解,不管什么年代的人都有共鸣,而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已步入晚年,所以真的受益匪浅,看到了作者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后半部分的内容由于世界各地区的文化已百家争鸣,所以必然是有些杂乱的了。

  ●旧大陆人类苦难的不断延续加剧,导致“终极实在”建立联系的需要,而且在感情上使人得到满足 迄今为止,同生物圈中其他众生一样,人类仍旧无法超越生物圈为他提供生存空间的限制。人类根植于它且无法脱离而生存,因此,当人类获得的力量足以使生物圈不适于人类生存时,人类自身便收到自己威胁 英国人发动的农工业革命,其目的在于使物质财富的生产得到最大限度增长。这些都合乎时宜,人口增长速度,同时他们把国民生产总值提高到激动人心的高度 某些传统又缺乏效率的劳动方式被永久淘汰 生活劳动条件以及财产分配,以不公正和痛苦为代价使国民生产总值得到增长,这些就是物质财富增长给人类带来的自相矛盾,社会弊端 所有权,美国开垦荒地以及法国农民获得大量土地,避免了大量农民移入城市当工人,而英国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正是圈地法结果

  ●汤因比此书,高屋建瓴,文笔优美,读得让人荡气回肠,上下两本书,即将人类的历史勾勒出。作为了解世界史的基础读物,能让读者对于世界史有了大概的了解。但也有弱点:其一,对于西方之外的历史,汤氏很注重,但也能看出其不熟悉;其二,历史学家总是想站在现在去预测历史,拉开一段距离,可见其预测基本不靠谱;其三,此书由多人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地名人名前后不一致。

  ●不知哪里感觉特别不对劲儿,可能是标题

  ●书有上下两册,不算厚,内容却出乎意料,从行文的叙事性结构和时间空间的描述可以看出汤因比先生的历史学家功底。 值得一提的是,和一般的历史书不一样,作者的叙事角度颇为宏大,也略有些繁杂,需要细细慢读。

  ●非!常!精!彩!的人类通史读本。

  ●着眼点于文明的跨国传播和发展,值得再读。再次证实人类历史就是一部相互屠杀的血腥史。节选:1、农耕文明从未对游牧文明取得压倒性胜利;“农业既是经济活动又是宗教活动,农业宗教的主要目的是使农作物和家畜丰产丰收、人丁兴旺”,相反“游牧共同体迁徙时的后勤恰似一场军事战役的后勤,游牧生活本身就为流动战争自动训练着实践者”;马的驯化在游牧民族的征服中居功至伟2、文明被蛮族侵扰实为家常便饭,早在公元前1250年,蛮族就对旧大陆进行过有组织的移民,导致文明版图大震动,一些古老帝国覆灭,连埃及也屈服,进入第二间歇期。3、公元前7世纪的希腊因商业和工业革命成为经济统一体,却也证明经济统一与政治分裂不可能长期共存。4、西方征战美洲劫掠来的财富“第一次”引起通货膨胀,扰乱西方社会秩序。5、中国历史细节最具颠覆意味

  《人类与大地母亲》读后感(一):评论《人类与大地母亲 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

  对于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是作者对于技术革命的探讨。将旧石器时代同新时期时代对比,与现今社会类比,强有力地推导出“旧石器时代发明的速度跟不上传播的速度”这一结论,是读者能够理解远古社会的文明变迁,感慨人类祖先的智慧才能。

  书中对于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等古代文明均有提及;对于东汉帝国、贵霜帝国、安息帝国、罗马帝国等古代强国也有详细描述;对于宗教、信仰方面的变化发展,作者也化枯燥为生动,为读者细细阐述。可以说,阅读汤翁的这本书,对于我们学习与了解世界历史是由极大帮助的。

  《人类与大地母亲》读后感(二):?

  旧大陆人类苦难的不断延续加剧,导致“终极实在”建立联系的需要,而且在感情上使人得到满足 迄今为止,同生物圈中其他众生一样,人类仍旧无法超越生物圈为他提供生存空间的限制。人类根植于它且无法脱离而生存,因此,当人类获得的力量足以使生物圈不适于人类生存时,人类自身便收到自己威胁 英国人发动的农工业革命,其目的在于使物质财富的生产得到最大限度增长。这些都合乎时宜,人口增长速度,同时他们把国民生产总值提高到激动人心的高度 某些传统又缺乏效率的劳动方式被永久淘汰 生活劳动条件以及财产分配,以不公正和痛苦为代价使国民生产总值得到增长,这些就是物质财富增长给人类带来的自相矛盾,社会弊端 所有权,美国开垦荒地以及法国农民获得大量土地,避免了大量农民移入城市当工人,而英国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正是圈地法结果

  自文明以来,人类一直通过国家控制社会机构

  ——地区性主权国家是一种并不适合的体制

  ——国家机构,细节不能维护到具备家庭感的个人情感,大到只发动战争提供不了和平,更无阻止技术侵害污染

  ——文官集团长期平安有序管理如此庞大人群,却又每每悲剧重演无限循环

  ——也许对群居性蚂蚁产生兴趣

  《人类与大地母亲》读后感(三):《人类与大地母亲》+《自私的基因》随想

  1976年,越战结束后的那一年,两个英国人的两部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出版。

  理查德•道金斯出版了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科学书籍之一《自私的基因》,已经去世的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手稿《人类与大地母亲》出版。

  近期我恰巧先后读完了这两本书,尽管处于两个不同领域,同一时期出版的这两本书都抛却了学术著作的沉闷,以青春洋溢的热情来向读者倾诉自己的观点。

  《自私的基因》,一本对进化论彻底更新的书——我们人类不过是承载基因的工具,基因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我们。他的观点对于我们看待人类行为的方式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令人惊异的崭新图像,充满了各种奇妙的比喻(BBC语)。与书籍内容同样富有激情的是道金斯的写作,用他的话说“在某种兴奋狂热状态下完成了《自私的基因》”,一本科学书籍中处处洋溢着那个时代的青春气息。

  我看的这本三十周年纪念版与第一版相比,新增了“好人终有好报”和“基因的延伸”两章,与前11个章节形成鲜明对比,后两章数据翔实、论述严谨,已然是一位科学大家的行文,前11章尽管部分内容有争议,却让读者切实感受到了道金斯的科学激情。最最精彩的是第11章“觅母:新的复制基因”,对于社会文化的理解即使放在今天仍然值得思考。

  在1973年创作《人类与大地母亲》时,汤因比已经84岁高龄,两年之后大师溘然长逝,却为我们留下了这部伟大的遗作。如果说在《历史研究》中,我们看到的汤因比是一位历史大师的深厚学识,那在这部《大地母亲》中反而能够发现大师最纯真的一面。经历过1897年维多利亚女王执政60周年庆典、大英帝国辉煌的顶点,直至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格局变化,再到写作时人类对大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历经世界巨变的汤因比并未老态龙钟地诉说时局,而是清晰、近乎执拗的告诉读者:人类如果将自己看作宇宙中心,任意滥用宇宙资源,他在道德上和理智上都在犯下大错。

  《人类与大地母亲》,汤因比借人类历史,揭示了他自己对人类本性的深刻洞察,书中对于“道德鸿沟”的论述极为精彩,直至书的最后汤因比近乎乌托邦式的提出“人类之爱应该扩展到生物圈中的一切成员,包括生命物和无生命物”时,我真切感受到了一代历史巨匠在迟暮之年,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担忧。

  20世纪70年代,英国受到经济萧条的打击,却也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伟大学者,道金斯和汤因比这两位无神论者(尽管对于他们无论神的观点我并不赞同),以那个年代特有的青春热情写就这两部伟大著作,让我们一窥那个年代的混乱与激情。

  《人类与大地母亲》读后感(四):笔记

  很粗略的全球史编年,以概述为主。就思路来说,我是满意的。汤因比对当今民族主权国家的不满,是一个历史学者对宗教文明的留恋。因而,全书基本上是概述西方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中国儒家管制下的世界史。但作者对于宗教治下的文明的一些具体问题没有做出探求,首先是宗教价值观和世俗价值观的交流情况。在书中,作者认为传统中国自始至终潜在的危险是儒家官僚阶级肩负的治国职责和谋求自身利益之间的谨慎取舍,一旦失衡,就会酿成社会动乱。西方基督教和世俗政治也并不总是和谐的,基督教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与世俗政权妥协,也可能与世俗政权为敌。宗教与世俗势力究竟是如何交流共生,是作者留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宗教的衰落在作为现象的同时,它自身也是一个问题。宗教与世俗势力的长期交流共生之后被抛弃,说明它对于世俗的态度和它的价值观已经无法和世俗势力合作。世俗势力的单刀突进几乎可以看作现代化进程,抛弃宗教的后果集中地展现于20世纪,巨大的物质财富,毁灭性的战争,和人的虚无。这时候,就涌现出各种宗教代用品:道德和艺术,人们甚至认为应该再次把现代世界塞回基督的教堂之中。但人们似乎忘记了,当打开现代的潘多拉魔盒之时,跃出了几乎不可能克服的敌人——自由女神。只要自由女神存在一天,所有的灾难局面都可能为自己找到庇护。这是人类自己的选择,不自由毋宁死。在我看来,人类为自己找来的宗教代用品就是自由。在今天,自由唯一的约束可能就是“大多数人的利益”。但因为宗教强制性价值观的失效,这一约束几乎可以看作形同虚设。物质财富的飞速发展如何能被看成大多数人的利益?但在今天几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心照不宣的信条。这已经不单单是多数人的暴政的问题,这关系到对人的幸福及其自身的定义。谁又能够说一个整天劳动和享受物质财富的人是不幸福的呢?宗教复兴在今天之所以可笑并不是因为宗教和工商业无法共存,而是宗教超自然的价值观和自然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即使有人认为宗教超自然的价值观更为优越但也不可能再被普遍接受,把老虎放出笼子,它怎么会又自己回到笼子?目前,人类只能暂且给自由绑上道德的松松垮垮的绳索,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西方知识分子对现代中国几乎有些谄媚的钦羡在这个意义上也就能够理解了。如果把马 主义当成是宗教,那现代中国几乎就是现代世界唯一的值得瞩目的宗教国家。马克思极其蛊惑人心的宣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现代各种价值观中是独树一帜地清新脱俗。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却同样是飞速发展物质财富。加速压榨人可以促进人的飞越。马对资本主义天才的洞察只是让他懂得如何最低摩擦、最高效率地运转资本机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际上就是资本机器的说明书,并不能说明马主义和资本主义在价值观上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在今天,宗教只能研究,而不可能作为一种普世价值观被信仰。在我们嗟叹上帝之城陷落的同时,也不妨构想假如今天如果仍然是宗教的世界,那么将会是什么样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