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读后感精选

2022-03-29 03:05: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读后感精选

  《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是一本由朱云汉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精选点评: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想到朱老师超级Q的笑脸,台湾的经验固然值得大陆借鉴,但只恐怕老朱的才学是小陈一生所无法企及的高峰。

  ●2篇:《民主转型与政商关系重组》by 王振寰,《国民党与台湾民主转型》by 朱云汉

  ●这套书这本最好,但也不理想

  ●二,三部分更精彩

  ●虽然选举式民主还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走在单行道上,已无回旋余地,只能朝向巩固民主之路迈进。“通过选举实践民主,是台湾人最珍贵的政治资产”。

  ●王振寰,林继文,王业立,江宜桦的几篇文章于台湾实际有所介绍。余皆不值一读。

  ●结果只有台巴子的文章能看

  ●难得读到一次台湾学者讲台湾民主 书中有大量不熟悉的选战细节和台湾民主的疑难杂症 最后王绍光关于台湾以及东亚各小国的民主进程之挫折的思考与我近来的一些初步想法非常契合 我已经感觉到自己未来的新左风向了。。。。

  ●民主转型的细节真涨见识。可惜是论文集,会给人一种管中窥豹的感觉,内容上也因此显得太碎了。要是有人出一本专著多好啊!!!!

  ●政治、經濟、法律、社會、選舉等多個面向介紹了台灣政治的轉型,可以提供一個簡單的概貌,先是台灣學者的論述,附有大陸部分知名學者的討論,搞懂了很多之前不明白的事。

  《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读后感(一):亚洲的民主

  同为华人社会,台湾的民主已棋到中盘,可以回头来反思其功过。台湾30年的民主实践造就了完整的政权更替制度,三权分立制度,选举制度,法治社会,同时也有很多未尽事项,甚至还不如民主之前。

  1)金钱资本对政治的控制,由于没有西方非常完善的献金约束体制和监督机制,台湾的两大政党都局部受制于金钱资本的左右,从而使政治决策并非依据最多人利益,而容易受到财团利益的左右。尤以陈水扁当政后期为烈。

  2)选举的短期诉求使得政治目标短期化,难以制定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但可能损害短期利益的长期国策。

  3)政治文化娱乐化,选举比拼的是造势、做秀、演说,而缺乏重大政治问题的深远思考。

  4)公民社会尚未建立,公民被政治左右所裹挟,没有形成独立于政治的公民社会文化。还有待于一代甚至两代人的建立。

  《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读后感(二):望梅止渴

  y 書評之亂

  行政首府臺北市,原本是藍營十拿九穩的大票倉。可是國民黨市長候選人連勝文,權貴包袱太重,竟然比無黨籍的“政治素人”柯文哲落後24萬多張票,輸得一塌糊塗。要知道,整個臺北市也不過267萬人。

  選舉慘敗,閣揆江宜樺火速請辭且獲準。幾天後,在國民黨中常會上,馬英九也宣布辭任黨主席,向民眾致歉,90度鞠躬達十秒鐘。他還引用“國父紀念歌”裏的幾句歌詞,勉勵黨員們“莫散了團體,休灰了志氣”,悲情味十足。

  愛之深,責之切。就在選舉結果出爐的當天晚上,立場傾藍的中天衛視評論員忍不住吐槽“這是丟掉中國大陸以來,國民黨最大的恥辱”。同樣泛藍的《中國時報》也在的頭版的大標題上刊出“國民黨輸到只剩總統府”“1949年以來選舉最大潰敗”。一句話,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也許親國民黨的媒體人真的是氣昏頭了,早就忘記2000年至2008年,國民黨還曾丟掉政權,結結實實地當了8年在野黨,兩岸關系跌至冰點。等到阿扁貪腐弊案一出,被人民拿選票狠狠教訓,國民黨抓住機會,成功實現逆轉。泛藍媒體尚且忘卻歷史、自毀長城,就更不用說泛綠媒體如何趁機攻訐、彈冠相慶了。

  政治人物施政無能、罔顧民生,臺灣老百姓不必唯唯諾諾地地騙自己,不必窩窩囊囊地當良民、順民,也不必挖空心思用腳投票。腰板挺著直直的,光明正大地拿起選票,就能將無能者趕下臺。但是,似乎還是有人嫌不夠,在網上發牢騷說:“國民黨很壞,民進黨很爛,只能在它倆中選一個,真是悲哀。”有內地的好事者立即在後面跟帖:“國民黨很壞,民進黨很爛,但能在他倆之間選一個,真是幸福!”

  有些內地的微信公眾號,不管是好是壞,一聽到臺灣、馬英九,就像打了雞血。以至於在馬英九辭任黨主席後,還顛三倒四地貼出其民國百年慶典上的講話,恨不得明天三民主義就把中國統一了。

  不管怎麽說,面對寶島上的風雲變幻,內地同胞只能望梅止渴了。當然,也會有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读后感(三):《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书评

  其实《现代性与社会转型丛书》这个书系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也常有机会在这个书系中了解现代知识分子的研究成果。所以在这里要感谢图书博源基金会和出版社,他们给了我一个机会更加理性的思考我们这个时代的各个方面。当然也要特别感谢“法星社”组织的读书会,给我这个交流的平台。

  由于专业的限制,这本书读起来让我颇感吃力。很多政治学名词、相关学科的知名学者以及著名的研究成果都只能一边读书一边做延伸的查阅,所以进度极慢。所幸慢也有慢的好处,对于本书的内容也有了相当的掌握,不过能力所限,读后自觉有所共鸣,但若欲于本文中站在一定的水平上来探讨,恐难以实现。望各位见谅。

  从整本书的架构来看,本书为台湾的民主进程进行了相当周全的再现。就第一部分来说,六篇文章既有从外部角度来观察的(从经济腾飞来看、从公民社会与政治场域的互动来看),也有从维权政治内部的方向来看的(有关“宪政”的讨论以及台湾选举制度、国民党等等)。而第二部分则再次基础上做深入的探讨。而第三部分也进一步丰富整个台湾民主化进程的当今态势。循着这一点来谈,本书聚焦在这诸多方面无可或非,但书名为“经验与启示”,书中却适中缺乏一种宏观的视野,难免让笔者觉得经验谈的足够,启示却稍显不足。若能够在第三部分相关链接中,再邀约一二学者,做东亚地区(韩国等)甚至与美国、法国的政治革新做比较性质的研究,本书定能在增色几分。另外一点需要探讨的则是在微观层面,就选取的角度而言,第一、二部分中都有不少文章先后提到,国际社会对于台湾维权制度的外在压力以及其对于民主转变影响,但大多一言带过,始终缺乏详细的论述。而就笔者的仓促思考,外部压力对于台湾的民主转型研究绝对算的上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反映了台湾民主转型的最初动力到底是自发的还是诱发的,而这一结论若再能与他国比对研究,所得之启示岂非不大?另外,当今任何事件及其变化无不根植在历史的泥土之中,若要条析今日之事,比回溯历史。就台湾的民主转型而言,未必太古,中正时期的政治脉络还是有必要理清并作相当的分析的。这一点也是有所欠缺。

  谈完了整体,笔者则想选取本书中最有感触的一个主题来谈一下。我选择的是主题部分中的一文——《台湾的政治民主化与“公民社会”的发展》。该文文以时间为线索,总结分析了台湾过去三十年来台湾政治场域与社会场域的关系,并以此透视台湾的政治转型。作者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大的段落,并以十年为期,得出上文所述的两个场域之间的关系变动与台湾民主化、威权转型和国家认知的竞争呈现“互为因果,连续发展”的结论。

  首先,作者明晰了政治场域与社会场域的概念划分,结合台湾的具体史实。最终聚焦到台湾公民社会崛起,社会力增强这一现象上。并由此深入其所研究的第一个十年。对该段历史进行解构性质的再认识。这一段的论述,比较专业。作者也引用了相当的专业学者的研究成果,而对笔者所谓社会场域不如称之为“公民社会”或者“公民阶层”指的主要是威权体制之外大众的共同的诉求的综合。

  在第二部分八十年代的变动与希望中,作者回顾了公民社会诉求的最初表达,和一段沉寂之后的再次涌现。并利用相当充分的史料,证明这一诉求的主要核心是反对威权争取自由和安全。而后,作者又着重分析这一诉求的出现对于政治场域(威权体制及其主要的维持集体)的影响。几乎相同的逻辑文章稍靠后的段落,又相继分析了九十年代至今的公民这回变动和其影响。在每个段落的结尾,作者很明确的总结出了该时段,公民社会在组织、诉求方式、诉求目的以及在民主转型趋于稳定之后的持续作用的特点。可以很明白的体会到,这三十年来,台湾民众的公民意识以及由此诞生的公民社会的发展变动。

  文章的最后,作者收束全文,进行一定的总结,并对于公民社会在今后民主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做了肯定。

  正本书中,笔者最用力读的是张茂佳先生的《台湾的政治民主化与“公民社会”的发展》一文。启示这么做也并非偶然,自大学后,所学日多所思日深,尤感所处社会并不可称为社会,所接触之人难有一二具有现代的公民自觉。在网络上尤甚,相当数量的人或不明真相事理,或明白之后灰心丧气,缺乏一种保卫自己的勇气和自觉。而网络杂志等公共交往平台,也越来越成为蝇营狗苟之众,盲目狂欢或者谩骂发泄之处。故长久以来,对近代的所谓教育“新”民以保教保种的说法推崇极致,而此次读此文章,不免有偶遇知己之感。

  正本书读下来,收获颇丰。但却苦于知识浅薄,只得写下这一二文字,难免惭愧,不过选取些许体会,以作分享,也是读书之乐。希望前辈同仁臧否。

  《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读后感(四):转型,在路上

  台湾,是那个隔着一湾浅浅海峡的地方,是你在那头我在这头割不断的乡愁。海那边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一直以来受到大陆同胞的关注。大陆和台湾是分不开的,眼看着海那边自由民主,处处传来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佳音,而这边,大陆近现代的起伏动荡,从晚清受侵到抗日鏖战,再到文化大革命荼毒,熬来改革开放,进而三十多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我们在经济总量上的世界第二,早已引来了中国威胁论等说法,但是,人均GDP、幸福指数、税负和基尼系数等指标的不尽人意让老百姓在回答“你幸福吗”中闹出“我姓曾”的趣话。在高喊“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多年来,老百姓更关注的是社会转型,而带动这两者转型的是政治体制改革,是思想的解放和自由民主。

  就像本书中提到的“经济突然的大规模增长并不必然伴随着现代性转型的完成,恰恰相反,它反而会加速地暴露其在政治上需要发展完善之处(马克思韦伯)”。

  而台湾的经验是可以参照和借鉴的,它不像美国、英国离大陆这么远,充斥着外国文字符号和历来不同于中国的思想模式。

  书中说道,“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绝不止是军事力量,甚至不止是经济力量,毋宁更是知识力、文化力,特别是它拥抱一套现代的核心价值(包括自由、、民主、人权、公义、多元、王道、环保等)”。是的,海峡两岸同归于传统中国,华夏文明深深地影响着两岸同胞。在“改革”被提到风口浪尖的当下,应该注意的是,大陆的改革不能走错方向,不能站错位置,更不能因为改革的迫切一蹴而就。从书中得知,台湾转型也不是一步到位的,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

  战后的台湾,受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思想,经济上走发展优先之路,“经济建设部门的组成,包括以整体产业发展为制度使命的经济建设官僚体制,以及与之相配合的与产业界双向沟通的制度”,即具有“镶嵌自主性”。但1980年代转型压力累积,随后资本管制放宽和市场自由化,促使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由发展优先转为兼容并蓄,政治上由政策优先转为民主政治,社会中也兴起了一些社会运动。兼容并蓄的理念,不仅仅是针对经济目标,还考虑到许多非经济目标,如环保、劳工和性别歧视等议题,这就需要来自非经济领域的声音,社会运动表达意见就发挥了作用。而政治高层则需要协调来自不同领域的意见建议,化解各方冲突,缓解各方矛盾,提出合理可行的方案。这些转型的关键,都在于政治体制和管理模式上的变革,如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行政管理模式要随着市场和经济的变化来变革,市场自由化迫使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变,不能再走党派化和行政垄断的道路。

  台湾转型受到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新自由主义强调开放,但开放的市场、自由的贸易金融,很容易对本土产业造成威胁,这就需要产业升级与创新,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但浩浩荡荡的新自由主义许是来势太猛,官僚体系在各方面都开始变化。如有人提出政府不再需要规划主导经济发展的方向,“小政府”理念导致部分政府功能“外包”。但是单纯地解开政府与企业与民众之间的绳子,而不考虑解开绳子后怎么走,是危险的放任自由。由管制到自由,需要考虑到自由的后果,freedom is not free.放权不当则会造成一片混乱,自上而下的威权改革,不顾及底层社会的诉求,就容易招致更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源源不断的矛盾冲突,这是一种恶性自由化。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是讲条件的,在一个统治惯性的社会,一下子散沙式的放权,各种利益诉求力量交织,就难以自我协商彼此协调。真正的无为而治是无为免治,是亚当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相互配合,政治高层和社会民众形成一种共识,才能获得一拳合力。

  “我们虽显然不再需要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但仍需要一种有效的经济共同体的群体意识,来帮助我们决定台湾在全球经济中的位置以及发展的愿景”。如今,台湾转型过程中的民族主义不是已经过时,我们不是说要摒弃以往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当下的情况比以前更复杂多变,如何应对自如,需要超越民族主义,各方面都需要一种成长和升华。经济发展走得太快,政治社会发展必须要跟上步伐,否则贫富差距和政治垄断插足经济自由化,会使三方关系紧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管是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公正公平的社会,有理有据,有权利有义务,每个人都活得是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

  本书很好,在第二部分还有专题讨论。其中,张维迎教授提出了“经济自由化应在政治民主化之前”的观点。我想,这是关切到大陆许多中小企业的境况而言的。他说,“中国人为什么做企业的少?很简单,不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企业家精神,而是中国的政府太强大,科举制度又使得官僚系统向全社会开放,这样有才能的人都去政府,当官的诱惑大,就没必要去企业。中国人到了海外以后,不能进入政府,就成为了企业家。”是啊,士农工商,古代就已经把商人排到了最后一位,人人奔向仕途以求更好的发展。万恶的科举制度给多少有志青年带来一统天下指点江山的幻想,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科举制度废除后,又有政治上的垄断和这样那样的暗箱操作、贪污腐败、拼爹沾光、个人裙带关系利益等,再加上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在中国,真正的企业家精神难以存活。张提到,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对企业家精神的开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觉得,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民主为企业家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自由民主和公平公正下的经济发展,能充分发挥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在行政垄断的枪林弹雨中小心翼翼地打通各方关系,权钱交易和寻租泛滥。企业家精神的发扬光大,也使得民主受到保护。著名学者吴敬琏说,中国的改革还只是走在半途,它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的经济体制,仍然是一种“半统制、半市场”的混合体制,政府和国有经济虽然已经不再囊括一切,但还是牢牢掌握国民经济的一切制高点,主宰着非国有经济的命运。因此,我们需要的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制度,减少政府在微观经济中的角色扮演,催化压抑已久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积极性。

  韦森教授在新书《大转型》中指出,以政府统御市场的中国模式是诸多经济问题的根源,在全球经济衰退将维持较长时间的背景下,政府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已不可持续,只有改变政府随意征税、政府帮老百姓花钱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真正提振内需、实现民富,中国经济才能逐渐理顺、平衡和增长。著名财政学者李炜光也说到,目前这个正在热运行的体制,并非真正的市场经济,而是某种混杂了计划经济残留物的怪异体制,它或许能在短时间内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却在推动现代国家转型方面难有建树。所谓现代国家建构或转型,其“准星”还没有校正,走偏也就在所难免。

  大陆的转型和变革,或许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不能忘记的是,我们一直在路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