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学大师之死》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国学大师之死》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05 00: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国学大师之死》的读后感大全

  《国学大师之死》是一本由同道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学大师之死》精选点评:

  ●国学大师生命轨迹大扫描。

  ●2007年4月13日

  ●挺有意思的,印象最深的是康有为之死

  ●我一直不解当今所谓的大师究竟师出何门,难道是石头里蹦出来的

  ●章章沉痛

  ●纯粹方成大师之业

  ●路老师说,虽然很苦,但是苦中有乐。

  ●就王国维的死还值得深究

  ●可惜了这么好的题目,编得一塌糊涂。还搞了一个大师们人生地图和关系谱,无聊!

  ●养吾浩然之气!

  《国学大师之死》读后感(一):大师之死與文化断裂

  在圖書館偶爾碰到此書,馬上就被吸引住了。

  現在基本上快看完,體會著大師們在那個風起雲涌的年代,為中國的存亡做著自己不同的努力。不論其學術觀點如何,那一顆顆救國之心實令人敬佩。

  正如“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大師也都各有各的結局,不禁讓人深思。

  《国学大师之死》读后感(二):时代人才的结局

  本书列举13位名人的临死情况,然后介绍之前的事迹及生前知名贡献,包括后面列举的一些人事关系和路线轨迹。对康有为列为国学称号,很多人不是很赞成这个说法,编者估计是认为康有为开启了近代国学复兴的步伐。书中说到辜鸿铭向西方输送中国文明的工作,让西方人士能更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也提及了毛姆对辜鸿铭的敬仰。梁启超的《新民说》启蒙了后来的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至于后来的死亡,虽说是西医的失误,但也客观让人看到对西医盲从信任的不好一面。章太炎创造性的编成中国第一套汉字注音方案。鲁迅对佛经用功很猛,对佛教有独特的研究。家里人情冷暖的环境和成长的人生阅历造就后来鲁迅独特的性格。因为佛教是中国吸收外来文化唯一一个成功的典范,陈寅恪决心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胡适的国学功底并不扎实,贡献在于提倡白话文。

  《国学大师之死》读后感(三):时代人才的结局

  本书列举13位名人的临死情况,然后介绍之前的事迹及生前知名贡献,包括后面列举的一些人事关系和路线轨迹。对康有为列为国学称号,很多人不是很赞成这个说法,编者估计是认为康有为开启了近代国学复兴的步伐。书中说到辜鸿铭向西方输送中国文明的工作,让西方人士能更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也提及了毛姆对辜鸿铭的敬仰。梁启超的《新民说》启蒙了后来的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至于后来的死亡,虽说是西医的失误,但也客观让人看到对西医盲从信任的不好一面。章太炎创造性的编成中国第一套汉字注音方案。鲁迅对佛经用功很猛,对佛教有独特的研究。家里人情冷暖的环境和成长的人生阅历造就后来鲁迅独特的性格。因为佛教是中国吸收外来文化唯一一个成功的典范,陈寅恪决心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胡适的国学功底并不扎实,贡献在于提倡白话文。

  《国学大师之死》读后感(四):逆流的鱼,是天生的宿命

  时代大潮滚滚前行,多少人前赴后继地试图左右其进程,更有勇者逆流呐喊,最终都被吞没。我们本着“成王败寇”的精神,为“时代最强音”鼓掌,却忽略了那些在大潮中坚持自己的观点,勇敢地发出刺耳的“杂音”的怪人。

  《国学大师之死》这本书仅仅是对于国学门外汉的一本科普小读物,第一版出在2006年,肯定不是抄袭百度,但也确实只是草草介绍大师一些生平,没有深入讨论每位大师的思想精华。

  作为一个从小接受现代学校教育的80后,坚信科学、向往自由是从小扎根于内心的。在学校学习的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都告诉我,西方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是当今世界的思想主流,是理想的、正确的。我对国学的了解也仅限于学校要求背诵的那几首唐诗、宋词,和那草草代国的中国古代史。我的青少年时期沉浸于日本动漫、大学时期则是美国电影、电视剧、和一些美国文学作品。对于欧美文化的向往是我坚定不移的信念。

  在法国留学期间,接触到不同的人、了解到不同社会的文化和问题后,我开始对于许多原来的思想观念有所质疑。中国的体制、西方的体制、中国的哲学、西方的哲学,当每个方面都优劣都瘫在面前的时候,才知道根本没有所谓“最好的”“理想的”,只有“我们现在所有的”。

  然而了解国学大师的生平对于我的启发是很大的。我惊奇的发现,经常是那些成长在国外的、或者深入了解过西方文化的人,更加对国学爱之深切。这种现象印证了我自身思想的转变。也许只有在西方思想游历的经历,才能体会到国学的惊艳之处吧!

  我对于盲目的国粹主义是不赞成的,我所尊重的是那些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当他们的思想回归国学的时候,那才是最值得玩味的。

  《国学大师之死》读后感(五):狂儒辜鸿铭

  对辜鸿铭感兴趣其实可以算是八卦心理的趋势,因为他在那个年代如此古怪,与众不同。因此在图书馆看到关于他的书毫不犹豫就借了。但是,读的时候,我纯粹是当故事书来看,虽对于他的一些奇思妙想颇为赞同,如"人云亦云不称其为人员也“,但对于他的印象还是停留在迂腐不化的皇朝拥护者上。

  直到看了《国学大师之死》这本书,这才引发了我对于辜鸿铭更进一步地思考。

  辜鸿铭的才学是为众所知的,但因他常年清朝遗老的打扮和古怪的言论致使他被视为逆时代潮流的顽固分子,正统之士对他嗤之以鼻。可以说,辜鸿铭一生怀才不遇。他的西学底子相当深厚,当凭这点他大可以在西方世界有一番作为,但他却执意回国,自认为肩负重振中国文化之重任。这 看出辜鸿铭具有很深的中国情节。他从汉语都说不流利到熟读儒家经典,期间一定是下了一番苦工。有了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后,他开始向西方输出中国文化,宣扬“中国文明优越论”,引起西方学界的热烈反响。连李大钊都说:“愚以为中国两千五百余年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界之世界."然如此种种,我最佩服他的还是他对于自身追求的执着。虽然不排除这其中带有封建士大夫愚忠的成分,但单凭他之身一人在时代潮流与之理念相悖发展时能坚守不弃。就这点,我想无论谁都得向他致敬。他就像堂吉诃德一样,有着理想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使他们都焕发出了可爱又可敬的神态。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那些在今天的意识形态斗争中有着坚定立场和鲜明态度的同志,那些不为强权,不事媚俗的同志,是明天新文化的希望。”就此看来辜鸿铭乃中国古典儒家文化之希望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