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传家》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传家》经典影评1000字

2020-12-06 23:09: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传家》经典影评1000字

  《传家》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2016-01-26(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家》精选点评:

  ●第六集传承的汉声杂志尤为感人,新生的那个小姑娘好漂亮

  ●流着泪看完的。

  ●传达国人的生活理念

  ●正阳书局,传承,推陈出新

  ●还是《舌尖》的那种程式套路,与虚伪的文案形成对比的,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深情

  ●看过舌尖后,好像看纪录片标准都高了,内容和故事都还不错,除了里面的人面容都很普通让我有点纠结。不过节奏快了使得整体显得凌乱不够精美,我都怀疑我一直按着快进…如果对某些比如嫁衣镜头停留久一点格局可以提高,如此局促反而错过很多值得回味的画面,莫非…胶卷太贵??

  ●慢慢悠悠地 娓娓道来 感情有 格局有 内容有 可是种感觉少点什么

  ●在奶奶家CCTV9纪录频道看的。希望这些手艺能传承下去。精彩影评: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9167c87c3100f4c2f5d1c127&lemmaId=&fromLemmaModule=pcBottom

  ●特别反感这种台词三句不离「传统」的节目。咿呀学语的孩童就背三字经,学前小儿跟父亲四处游玩,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传统…先辈浴血打破的封建枷锁,就这么随手又套上了?

  ●喜事。传承。

  《传家》影评(一):温暖

  这系列纪录片不算完美,至少,在我看来还有许多处理的不够好的地方,也有些存在争议的地方。

  但是呢,却用非常温柔的手法展示了中国的传承。所以,我要向其他人力荐。

  前天看了团聚,最后两个故事非常感动。我总是被家人之间的感情轻易打动,更何况这是个不简单的亲情故事。

  今天看了传承,躬耕书院的故事颇有感触。现在总有人提倡回归传统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躬耕田亩。这些人都是生活得太无忧了,也许,耕种的生活安静平和,但是自然经济的风险性是很大的,而且,吃的是力气饭。

  《传家》影评(二):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喜事,新生,团聚,交情,闲趣,传承,这是中国人最重视的六件事,《传家》分为六集依次讲述,又是央视纪录片的一贯套路,选取几个小人物的小故事,折射出大背景下的大主题。总体来看,这些小故事都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撑起主题与内容并给人以感动和思索。

  人总是在不断的成长中发现自己所珍视的是什么,就如同我从高中时期开始越来越明白家庭甚至传统对于我的重要性,所以这部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能唤起共鸣。自以为,再也没有人能像中国人一样,将这六件事展现的如此温馨,正如我如今常常会想起曾经的事情,曾经的气氛,让我无比怀念与向往,又感叹时光飞逝,社会发展,一切都回不到过去。

  不论是喜事中古老的十里红妆,新生里家中长辈给小辈起名的仪式,团聚中在外务工的父母为了给女儿一个惊喜特意到学校食堂亲手给女儿做饭,还是交情中秦腔艺人们几十年如一日的知音之情,闲趣中父亲带女儿感受爷爷的生活印记,传承中黄永松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奔走,都体现着一种中国人独有的情怀。也许这种情怀就是对传统的坚守,血脉里的传承。

  我认为中国人最重要的六件事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主题,那就是传承。每每看有关传统、民俗等方面的作品,胸口总是觉得堵堵的。觉得自己是一个矛盾体,想为传统贡献自己一份力想感受传统却又奈何力不从心。每每看到传统文化后继无人,心中就无限惋惜和心疼。有一颗想要回归自然的心,却又难免不被世俗的浮躁裹挟着前进。六集的纪录片每一集每一个主题每一个故事的讲述似乎都在呼唤着摒弃浮躁传承本心。

  越是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们的内心越是渴求安宁。在这部纪录片中,不少受访的老人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他们也是一个矛盾体。例如福建土楼的代表乘启楼,在其中一件传家宝失窃后,楼主要求不再展出另一件传家宝,可为了招揽游人有人未经允许仍将另一件宝物展出,这引发了乘启楼内族人的家族矛盾;楼内辈分最高的长者常常注视着来自己家中络绎不绝的游客,本该清静的生活被喧嚣打扰,不知他是一种什么心情。以福建土楼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们本应安静的延续下去,可是受到了社会浪潮的强烈冲击,所以它们采取发展旅游等方式以获得政府及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但是这又不得不让它们放弃一些原有的东西。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不难发现,摄制组探访以寻找传统中国文化精神的地方大多集中在偏僻的乡村,以及,台湾,庆幸的是还有一些大陆的城市人能够保有对中国人情怀的坚守依旧做着一些努力。不得不说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越来越浮躁,小时候我没有察觉,初高中以来,随着自己的成熟加上对社会的关注和感受,渐渐体会到。幸亏有了这部纪录片,它告诉我们在浮躁的大环境下,还有一些人苦苦追求的昔日的宁静,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还没有完全面目全非。

  与其他纪录片不同,这部纪录片中并没有太多的干货,它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传递的是中国人千年以来的生活方式以及内心坚守。它适合在某个阳光的午后,某个飘雨的夜晚,静静观看。

  《传家》影评(三):我们所谈论的传承

  前段时间没有看完的《传家》今天终于补完了,以前的总会让我们敬而远之的传统文化,在今天,用影视纪录片的形式再次呈现在我们面前,成为一场喜闻乐见的饕餮盛宴。那一批批一直在为着这些文化默默守护的艺术家、匠人们,在这个物欲横流、节奏飞快的时代,将传统、古朴和精致这些词语进行加工组合,使它们变成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工艺品。他们那种几十年来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的坚持和热爱,对于世外桃源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让我们这群炎黄子孙可以用一生来参悟。

  喜事,新生,团聚,交情,闲趣,传承,这是中国人最重视的六件事。在《传家》系列中都得以最全面地展现。

  “喜”字的繁体是“囍”,是两个人的结合和家庭的建立。寒假的时候亲眼见证了表姐嫁给姐夫的过程。在姐姐被姐夫接走的时候,做事风风火火的强势的大姨竟没有背过人就开始抹眼泪。我试着帮她拭去滚烫的眼泪,感触到的却是五十多年来,时间在她的皮肤上留下的沟壑。她紧紧地握了握我的手,厚厚的茧好像在提醒我那种对姐姐的不可割舍。中国人的传统便是如此,在以前通讯还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嫁做人妇,到夫家去生活,回一趟娘家要太久太久,所以父母对女儿的不舍比现在更浓厚。

  传统和现代的交融,让这种深厚的感情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也愈发历久弥新。随着网络和通讯的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不可缺失的部分,千里之外的亲情也在此得以延续----家人们可以在视频中看到互相看到彼此的容貌,可以在电话中听到彼此的声音。

  喜上加喜的事情莫过于一个家庭中新生命的降临。一个人的人格的完整,父母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以前看过一句很伤感的话-----不能让农民工的青春奉献给城市,而把养老留给农村。“帝都”、“魔都”不论是哪个城市,地标性的建筑都是由辛勤工作的农民工一砖一瓦建造出来的,钢筋水泥里让他们的梦想僵化,和亲人的距离也越拉越远。现在的大多数父母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赚钱上,而忽略了久伴,所以留守儿童,问题少年这些类似的名词不断地刺痛着人们的神经。就如《变形计》里的一个个的问题少年,他们往往有着富足的生活,却在和父母的感情上始终不能释怀。他们如同刺猬一般,敏感、冲动,即使面对最亲的人的靠近,他们也会用身上的刺伤害他们,用最极端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其实,他们需要的也许只是父母的陪伴和情感上的依赖。

  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再次遇见。团聚是中国人最爱的和亲朋好友联络感情的方式。汉字是博大精深的,象形字文化让世界所震撼。“团”字所描绘的场景好像是一家人都围坐在桌子旁纵享这不可多的幸福;“聚”字好像是一家人聚在家门的屋檐下,相亲相爱。新年则是最能代表中国人的心情的节日,辛勤劳作了一年,在外工作的游子带着孝敬长辈的礼物回到家里,不论家境的好坏,不论相聚的地点、方式有何不同,大家都在这一天一同观看春晚,享受象征团圆的饺子。穿着新衣服的孩子们拿着长辈们给的压岁钱,欢天喜地地去欣赏簇簇烟花。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副画面啊,而世界上能将这幅画描绘地最好的大概就只有中国人吧。六年级的小姑娘看到好几年没有给自己过过生日的爸妈正站在不远处的时候,委屈、惊喜、感动齐头并进,三种感情在一瞬间化作热泪从眼眶里喷涌而出。她感动的是爸妈终于可以为了自己放下工作,自己可以好好和他们吃顿饭,寻找一下那久违的家的氛围。观于此,我为他们的好久不见的亲情所动容,那种纯真的亲情是几千年来中国传下来的感情和传统,希望多年后也不会磨灭。

  摄影真的是很神奇的魔法,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一张张照片,更是在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在中国照相馆已经工作了四十多年的照相师为无数个家庭定格了属于他们的幸福,有的人从小就在这里照相,再到现在带自己的后代来传承这一个传统,真让人情不自禁地为他们祝福。

  交情不论深浅,感情不分厚薄。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里,和他人的交往有很多种,有邻里之间,也有师徒之间的,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也有通过互联网建成的朋友圈。看到已过古稀之年的戏曲老师仍然教着愿意学习这古老的文化遗产的后生们,心中无限感慨。他们的一个眼神可以将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表现到极致;虽然身板不那么硬朗了,但是为了教好这些还想继承国粹而前来学习的学生,任旧耍花枪给学生师范,这种精神到任何时候都值得让人尊敬。

  为了心中对秦腔的热爱和纪念在以前表演的日子里建立起来的感情,十几位以前的艺术团的老艺术家又走到一起,重拾那份回忆。虽然油彩在脸上已经不如以前那么鲜亮,但是每个人都卖力去做到最好,给其他的爱好者带来最原汁原味的表演。

  一声“师傅”,包含的是徒弟对其的尊敬和爱戴。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管是在师傅那里学了什么技艺,就要好好继承,就要做到最好。师傅从前对徒弟的照顾和关心在以后也要转化为徒弟对师傅的孝敬甚至于养老。十八岁的刚大一的正青春年少的男孩,终于用了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向已经照顾了自己七年的老师叫出了那一句“师傅”,既真诚又动听。

  不论年龄,每个人都之前有一种爱好,爱好多种多样,可以是烹饪,可以是唱歌跳舞,也可以是科学研究等等,只有一个人在认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才是最迷人的,才是最能找到生命的意义的时刻。台湾的居民仿佛都过着一种慢生活,在那里,时间缓缓地流动,它不催你,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欢的东西。精致的手工艺术为我们贫瘠的生活做了最合适的点缀,小小的陶瓷,质朴的木头都在匠人们手中妙手生花,让人好生爱怜。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的历史文化通过不断地传承,在每一个时代都像珍宝一样闪闪发亮。成功的商人返璞归真,到乡下花了三年时间去建了一个纯教育的书院,让孩子们自由地学习文化知识和音,同时也和村民们和睦相处,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描绘的场景也就大抵如此。

  《汉声》杂志所传递的是中国的最具特色的东西,刊登的内容有独美轮美奂的建筑,也有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更有千奇百怪的地方民俗等等。杂志的出版让十四亿中国人充分地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浇灌出最绚丽的民族之花。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论是北上广还是陕甘宁,无论是川滇黔还是长江中下游,在每一个重视各类感情情的中国家庭中,他们出生,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对身边的一切耳濡目染;他们沐浴着老祖宗留下的精神文明,在这片黄土地上继续书写下属于他们的故事,等待着他们的子孙再来翻阅。已经连续几年没有给自己过过生日的父母终于抽出时间来陪自己过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