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56岁女子“逃离婚姻”引热议:单身力,是婚姻中最顶级的魅力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56岁女子“逃离婚姻”引热议:单身力,是婚姻中最顶级的魅力

2020-12-07 23:30:13 作者:Momself主创团 来源:Momself 阅读:载入中…

56岁女子“逃离婚姻”引热议:单身力,是婚姻中最顶级的魅力

  作者|杨米辣

  「56岁,逃离婚姻,一人一车一帐篷一路往南开……」

  

  前段时间,我的朋友圈被一个56岁「私奔」的阿姨刷屏了,简直太酷了!

  2020年9月24日,苏阿姨抛下老公、孩子,开着一辆自己改装过的polo「房车」从郑州出发——

  「准备了那么多天,今天终于出发了!」

  车里放着许巍的摇滚曲《蓝莲花》,她一路南下,从成都到丽江、香格里拉,游览山山水水,吃遍各色美食。

  还去了同学聚会,见了多年好友,她从一个人在路上到加入车队多人同行,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次自驾游超乎想象的精彩」。

  当别人还在担心一个上了年纪的中老年女性能不能适应旅途生活时,苏阿姨却在日益精进自己的各项技能:

  拆装帐篷越来越熟练,拍摄剪辑的能力越来越强,从一开始的毫无经验到录制视频介绍装备越发完善。

  到目前为止,苏阿姨在社交平台公布了她自驾游近60天的视频记录。

  女人独自旅行能有多快乐?

  看苏阿姨的衣服变色就知道了,从暗色系到后面的翠绿色、大红色……整个人非常欢脱,那份开心和自信从屏幕里满溢出来。

  苏阿姨还说,今年过年都不打算回家了,就在喜欢的丽江度过一个旅行中的年。

  「她真的好酷!」是网上出现最高频的评论。

  但这可能只是我们看到的A面,深入了解会发现,苏阿姨的潇洒背后也曾有过一段需要隐忍的婚姻。

  苏阿姨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恣意妄为的优渥家境,她早早进入婚姻,沉默隐忍30年,在「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和「自己」之间挣扎了大半辈子。

  24岁那年经人介绍,苏阿姨认识了丈夫,在那个年代同龄人的小孩儿都快上幼儿园了,于是相亲认识的俩人也因「条件相仿」而顺理成章结婚了。

  「爱情」于他们而言,更像是奢侈品。

  而婚后的生活也并不像苏阿姨想象中的互相扶持,或者相敬如宾,现在回忆起来,婚姻里的「窒息感」还是让她感觉如坠入深渊一般——

  「我感觉我们就不像一家人。」

  这种感觉来自于生活中相处的很多细节。

  女儿小时候他们一家三口逛街,往往就是母女俩走在前,丈夫跟在后。

  等到女儿初三上了寄宿学校他们就分房睡了,生活也仿佛进行了分割,客厅家具、电器的使用,往往都是听着对方进屋关门的声音错峰进行的。

  女儿大学毕业结婚生子后,他们要同住一个房间,干脆直接买了个上下铺,夫妻成了「兄弟」。

  俩人在经济上也一直都是AA制。

  从你买菜我做饭、走亲戚各自买礼物、一直发展到了女儿结婚红包都是各给各的。

  丈夫太过泾渭分明的态度,有时候苏阿姨也挺伤心的。

  前脚她拿丈夫医保帮生病母亲买药,后脚丈夫便修改了密码。就连车上的ETC绑的是丈夫的银行卡,她跑个高速也要给他钱。

  「我跟他生活在一起就是压抑、压力。」

  这种压力也来自于俩人交流的模式。

  在家里她不敢随便说话,因为丈夫「善于」挑刺,气急了,还会摔东西,冲她出拳头。

  渐渐地,苏阿姨也就成为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这段婚姻显然让她不快乐,但为了女儿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她忍;为了女儿谈恋爱不被婆家挑理,她忍;为了替女儿照顾两个外孙,她还在忍……

  而苏阿姨的隐忍,其实并不是孤例。我们目光所及的糟糕婚姻里的恒久忍耐,真的比比皆是。

  就像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大家问结婚50年的老院长夫妇,相守到老的秘诀是什么?

  院长说,一个字「忍」。院长太太说,不对,四个字「一忍再忍」。

  怎么听都有点残酷。

  但很显然,留给女性的路也不是只有一条。

  「是他曾经的轻视成就了我!」

  朋友小珏聊起这几年的经历,很坦然地总结了这样一句话。

  现在的她是兼顾事业家庭,且把两者平衡到让人羡慕的那一个。

  但其实,小珏的从容自在不是一蹴而就的,曾经长达6年的全职太太生活也让她一蹶不振过。

  大学毕业工作没多久,她便进入了婚姻,在老公「我养你」的情话中退出职场。终日围着柴米油盐、锅碗瓢盆、老公孩子转。

  可手上忙,不代表内心充盈。她没有自己的时间空间,她买个相中的包包还得张口问老公要钱,她勤换几件衣服也要被婆婆念叨。

  直到那次老公应酬回家晚,她不过多说了两句,两个人便争吵起来。情绪上头时,老公怒吼出了那句「家里的一切都是我挣来的,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

  她在那一刹那晃了神,是啊,家里的车贷、房贷是老公在还,家里的日常开销是老公在付,就连一家人的生活费都是按月给她的。

  说白了,除了孩子是她亲生的,当下生活中的一切认真算起来,属于她的真没有多少。她慌了。

  但好在她足够清醒,她没有歇斯底里地跟丈夫掰扯「我养你」是情话,还是骗人的鬼话。而是认真审视了自己的优劣势,在重回职场的利弊权衡下选择了可操作性更强的「个体」。

  因为她发现自己做全职妈妈的这几年,只有给小孩儿买衣服时是最舍得的,而身边的其他宝妈也无一例外。

  所以她认真做了调研和策划,拿着自己的方案借到了闺蜜给的启动资金。之后无论是店面的选择、装修,还是衣服款式的选购、试穿,或者是线下到线上的图文宣传和活动营销,她都一一把关。

  自己原本就是宝妈,所以目标客户的心理被她摸得一清二楚,没过两年,她店的口碑便打出去了。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有一笔数目不小的存款。每月的净利润远远超过工作多年丈夫的工资。

  可这些都是后话,毕竟彻底改变生活状态,是需要莫大勇气的。

  「你害怕吗当时?」我曾这样问过。

  但小珏的话醍醐灌顶:「怕?怕什么?对我而言,没什么比在爱人面前小心翼翼、低三下四地要钱更难堪的了。最坏也不过如此。」

  这让我想起了苏阿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有没有担心旅途中可能发生的问题:钱不够、人身安全、迷路等?」

  苏阿姨坦然回答:「我感觉自己在家快死掉了,我死都不怕了,还担心什么。」

  是啊,与其不断内耗,倒不如结合自身处境做出力所能及的正向改变,总好过当下。毕竟,在糟糕的亲密关系里,隐忍并非什么解药,长期服用无异于「慢性自杀」。

  「不再害怕失去之后,我好像得到了更多。」

  这是改变后的小珏和自驾出行后的苏阿姨最真实的写照。

  在一段亲密关系里,越是不怕离开,越能得到对方的尊重。

  这是李松蔚老师在《亲密关系》里讲到的一段话。

  因为,可以随时离开但选择在一起,和不得不在一起,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这是天差地别的两码事。

  就像后来的小珏,她家庭事业双丰收,一改往日在婚姻中的颓态,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后来的她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同样是在婚姻关系里,创业后的小珏多的是那份底气。

  但如何获得,如何长久保有那份「选择权」呢?

  苏阿姨好像给过我们答案。

  毕竟,她的「自驾游」也不是说走就走的。

  虽然说想法是一年前才产生的,但如果认真算起来,为了能让这个想法落地,苏阿姨的准备是做了很多年的。

  其实,结婚后的前两年,因为先前工作工厂的倒闭,苏阿姨是做过一段时间全职主妇的。但在那段时间里,家中的每一笔开销,丈夫都要盘问得清清楚楚。

  夫妻之间,算计得如此精明,在苏阿姨看来是对自己的一种羞辱。为了赢回那份尊重,她做裁缝、扫大街、送报纸、当促销员。

  只要能挣钱,她不怕吃苦。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那种「丢了拖把拿扫帚的人」,没让自己闲下来过。

  也正是因为这股劲儿,在对丈夫彻底失望后,她把所有的希望压在了自己身上。

  现在开的车,是她在超市打工两年付了首付买来的;所有购买自驾装备的花销和路费,都是她在照顾外孙间隙,偷摸学录视频赚来的。

  别人都不看好她,家人也是把她「出去走走」的计划当成玩笑话,但只有她自己当真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做好准备了。

  所以她才能在后来本以为会困难重重的自驾游中,如鱼得水、收益良多。因为从经验、到精神、到经济她都「蓄谋已久」。

  走得坦荡潇洒,活得通透无比,这不是偶然,是必然。

  所以,从丢掉全职主妇的身份的那一刻开始,苏阿姨就已经在做准备了,她的「单身力」早就从三十年前开始,在一点点在增强了。

  如今再看,苏阿姨决定不回家过年,「不想给大家干活」的那份底气,真的是鲜有人能及。

  想活「自己」,又能活「自己」,这才是真正的酣畅淋漓。

  这让我想到刘敏涛。

  因为经典演绎《红色高跟鞋》,直接大火出圈的她,44岁了,却四两拨千斤般地再度走红。

  更早之前,她也曾顶着中戏毕业,几部大戏在身的光环,前途不可限量。

  只是在事业巅峰期,她回归家庭结婚生子。可巨大的牺牲,没能如愿换来与之相匹配的所得。

  从30岁到37岁,她一心扑在相夫教子上。但换来的却是不常回家的丈夫,是「丧偶式」婚姻,是「爸爸缺席」的亲子教育,是连一根抹茶冰激凌都不能随心购买的生活困境。

  痛定思痛后,她选择结束。她开始剪短发、玩摇滚、学滑雪;她开始从配音到演戏到综艺一把手全抓地搞事业;她还专门跑去买了那根心心念念的抹茶冰激凌……

  她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蜕变,再谈起过往,她只是淡淡地说:「没有人能真正帮得到你,你要自己走出来。」

  就像王朔在《致女儿书》中的那段话:

  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内心强大比什么都重要。

  深以为然。

  韩剧《82年生的金智英》中有个片段曾戳中不少人的痛点。

  一个家庭主妇只是带着孩子在公园散步时,买了一杯咖啡而已,但却被路过的职场人指指点点:

  「我也好想用先生赚来的钱买咖啡喝,整天去闲逛,妈虫真好命呀……」

  她付出了那么多,却得到如此评价,而落在现实中,有这样看法的恐怕不止外人,还有家人。

  在家庭关系中,各自贡献的时间、精力,或是金钱,其实是没有高下之分的。但经济不独立时的那份依赖,底气不足时的那份「恐惧」,不敢轻易出逃的那份「隐忍」,又都是普遍存在的。

  所以,如果可以,希望在成为妻子,成为妈妈的同时,我们都不要丢掉成为「自己」的能力。

  哪怕就像苏阿姨一样会开车呢?哪怕就像小珏善于总结生活经验呢?

  英国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强调:

  「完美的相处关系,是窝在爱人的怀抱里孤独。」同奥修所强调的「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乍听吊诡,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这是亲密关系中极高明的相处模式,强调的无非就是独处和成为自己的能力。

  做好自我平衡,才能在与人相处时游刃有余;爱惜自己,才能更好地做到珍视他人;拥有单身力,才能拥有婚姻中最顶级最高配的魅力!

  想起《成为简·奥斯汀》中的一句台词:

  「不在任何东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条,哪怕是别人的目光,哪怕是爱情。」

  - END -

  作者 | 杨米辣

  排版 | 西林

  图片 | 网络

  联合策划 | 王大米

  今日话题

  看完今天的文章,

  关于「婚姻中的单身力」,

  有什么想和我们聊的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非常期待你的观点和故事。

  当我们在婚姻中

  把目光投向自己

  我们就是给自己自由

  同意点「在看」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