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危险的总编辑》读后感1000字
《最危险的总编辑》是一本由本·布莱德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56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0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危险的总编辑》精选点评:
●还行,就是太长了,外加有点罗嗦
●这本书翻译的实在太烂了,精读了一下水门事件和五角大楼文件,还有把生平看了一下,其他都略过了。
●非常让人意外。和《个人历史》一样,看完其他几本再写
●好厚啊。。。
●他把琐事讲的很尽兴,我看的很无味。
●如果他来我国当总编辑,不知道结局会怎样
●这翻译肯定有问题
●重读一遍。吸引人的是对若干事件的报道。他很幸运。
●绝大部分人都只是在无限接近真相,真相几乎不可知,连美国总统也不例外。尼克松访华时有一张著名的照片,里面的两个主角都是撒谎者,一个被弹劾,并终生背负谎言带给他的沉重包袱,另一个呢?忠于前一个人的部下全部被免职,并且终生忏悔,而另一个呢?在真相和自慰之间,只能择其一,妄图两样兼得的,可怜又可笑。
●根据本书及《个人历史》改编的《the post》吹牛不打草稿,《纽约时报》拿到了全部7000页、研究了三个月的五角大楼文件,你们只拿到4000页、用12个小时弄出来的东西,还笑人家“只写出了皮毛”;头三天乖乘用“据《纽约时报》报道”抄稿交差,好歹知道丢人。
《最危险的总编辑》读后感(一):A Good Life
本.布莱德利说自己是个十足的幸运儿,幸运女神时刻眷顾,自己才得以从太平洋海战中活下来,又走出经济萧条,更幸运地成了Washington Post的总编辑。
《最“危险”的总编辑》(该书英文名为"A Good Life")这本作者的自传记录了这个传奇总编辑的成长岁月,哈佛生涯,参加二战,在巴黎做新闻随员,与肯尼迪交朋友。本从小报编辑做起到《新闻周刊》,到最后成功揭露“水门事件”一举创下新闻事业的光荣与梦想。
本是一个新闻事业崛起时代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他和他的邮报团队在尽职敬业地做新闻人的本职,却同时也创造了历史。水门,尼克松,李普曼,肯尼迪,鲍勃(报道水门的记者之一),《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等一连串光辉闪耀的名称挂在一起,像串璀璨释放光芒的名珠。
《最危险的总编辑》读后感(二):布莱德利或许真的不是一位出色的记者
作者身居《华盛顿邮报》的高位,亲身经历并领导了现代美国二场最著名的宪法危机 ------ 五角大楼泄密案和水门事件 ------ 的报导,大力伸张了第一修正案之宪法权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尼克松的倒台(福特总统说“是《华盛顿邮报》帮我得到这份工作的);加之肯尼迪总统之新闻界密友的身份;这三者,足以构成一本精彩绝伦的回忆录的素材。但是,令人颇为失望,作者对五角大楼泄密案和水门事件的新闻背景叙述与分析,均未达到期望中的生动性与深刻性,甚至不如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看来作者的文字功底确有欠缺,书中前半部分多次引用自己的新闻报道,读来总觉得拗口,并非全部是译者的中文表达能力问题了。
另外,译文中有几处明显的错误:
1. 将军舰的作战指挥中心译成“总部”;将Division“师”错译为“分队”;
2. 把日本爱知公司的99式D3A“Val”俯冲轰炸机,误译为“瓦尔-99式”;
3. 把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中的“量子”错译为“次原子”,把量子的“状态”译成了“次原子结构”。
责任编辑也有问题,作者文中第一次提到自己的妻子,居然是“他”而不是“她”。
《最危险的总编辑》读后感(三):他不是危险,他是冒险
《最危险的总编辑》(A Good Life)本•布莱德利 著,中信出版社,2006年
这个标题是中译本强加的,意喻布莱德利作为《华盛顿邮报》的总编辑,敢于报道“水门事件”,把当朝总统尼克松拉下马。但是其实他本人并不以为他是危险的,他对自己的一生非常满意,用的是“Good Life”。事实上,危险的是这个事件对于美国民主和政治发展的方向——当然历史证明它是好的方向。
正如他在讲述水门事件对于美国后来若干年的影响时谈及,“当我说越战和水门事件之后,世界的规则永远地改变了,我的观点也进一步演化成了新闻业的新怀疑主义。”
他说,从此之后,不管在多少争论中,有多少人提供了多少所谓“绝对真实”的证词,在听过官方的真相后,他都开始习惯性地自己寻找真相。
水门事件大大提升了记者的社会地位,吸引了一批优秀学子毕业后加入新闻行业。但布莱德利认为报纸从业人员应该和新闻人物彼此保持一定距离。
事实上,不是每个时代的记者都能很好地尽职尽责。如果责任与权力不能相符,新闻业就可能走向堕落,新闻记者就有可能在推杯换盏中度过平庸的职业生涯。
而布莱德利作为记者和编辑的职业生涯堪称内容丰富,与其个性酷爱冒险有关。他好像总有着一般人不具备的勇气,无论在二战服役,还是后来辗转大西洋的数次调任,任何时候他都精力十足。同时他也是一个十分精明的商人,明白自己在每个阶段的身价,以及如何更好地获得更加高的位置和更多的薪酬。当然,他也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每在关键时刻,都能化险为夷。还有一点值得学习,就是在任何时候,他都随遇而安,包括两段失败的婚姻。
但我仍有一个疑问:难道作为记者真的不需要学习哲学或任何看起来比生活更高一层的知识了吗?在布莱德利的职业生涯里,我只看到他在采访写作上的勤奋,包括与各方面打交道,与白宫,外交官,乃至总统的私人交往。似乎他能得到大新闻,或者塑造华盛顿邮报的辉煌,靠的是人际关系而不是知识——同样,他当总编时最重要的工作是搜罗最好的记者,并把他们派到最适合的岗位上去。
由此一看,布莱德利确实是最危险的总编辑,因为他会挖掉其他媒体的墙角,他会戳穿政治家的谎言。同时,他也是个危险的男人,他不讳忌自己婚姻里与另一半不可调和的分歧,三次婚姻让他拥有了数个子女,现任夫人比他小27岁。
摘抄几段布莱德利在提升新闻报道技巧路上的经历:
“我刚刚开始意识到自己是谁,开始洞悉自己人生的意义,忽然我的人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事实上,我没能采访到这个新闻,但我遭逮捕的经历却让我小有名气了。……但现在,我花了15分钟采访后弄到的新闻第一次上了头版。我已经成了一线大牌记者,但是很奇怪的是,我不知道自己怎么稀里糊涂地达到了这一高度。……其实名声可以改变事件本身的意义。”
“去倾听一个经历了卢旺达惨剧的记者吧,他的所见已经让他永远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见证了历史的力量,他目睹了历史的发生。”
“他们这些资深记者不愿接的任务,最后都会交到我手里。新闻记者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建立权威时,可不是像丛林里的动物那样,在自己的地盘上撒泡尿那么简单。”
“在工作时,《新闻周刊》的奇怪节奏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周一总是很懒散,在纽约总部都没什么人工作。周二开始列计划,提出报道设想,召开关于报道的编前会。周三我们开始采访。周四,报道和写初稿,也是敲定那些无关痛痒的文章的最后期限。周五是主要新闻截稿的最后期限。周六是考察期,我们还要花时间,苦苦哀求纽约的编辑不要枪毙我们辛苦写出来的稿件。没什么大事的话,周日我们就会放假。”(2012-07-03 ■)
《最危险的总编辑》读后感(四):我偶像的自传
作为一间新闻媒体的总编辑,我有自己专业上的偶像。谁?本·布莱德利。不认识?《华盛顿邮报》总听说过吧?没看过?水门事件总知道吧?不知道?尼克松总听说过吧?如果你连尼克松都不知道,那你可以不看下面的文字。
本·布莱德利,《华盛顿邮报》的前总编辑,在他任内,《华盛顿邮报》报道了水门事件,导致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辞职下台。现在美国动不动就爆出这个门那个门的丑闻来,那“门”就是打“水门”那儿来的。
《华盛顿邮报》是现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最受关注的媒体之一,它有今天的地位,布莱德利这位前总编辑功不可没。可以说,布莱德利缔造了《华盛顿邮报》的传奇,使之得以与《纽约时报》并驾齐驱。以至于在他退休时,他的老板唐·格雷厄姆这样说:“这家报社属于布莱德利,这是今天每个人见到我们时会说的话,也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会对别人说的一句话。”老板把话说到这份儿上,还有比这更好的评价吗?这人牛成什么样儿,也因此可见一斑。
中国有句古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话什么意思,大家都明白,就是把人逼急了,逼到羊也吃狼的份儿上,就没什么不敢做的了。布莱德利的厉害,在于他领着一帮手下硬把一位美国总统拉下了马。虽然1970年代的美国不是君主专制的极权体制,但是,对于水门事件锲而不舍的报道和不停的深入调查,也触怒了当时的尼克松总统,并且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或身遭不测,或身败名裂。然而,凭着对新闻事业的信念,凭着准确的判断,凭着职业的精神,也凭借着可靠的消息来源,布莱德利和他手下的记者、编辑们终于打胜了这一仗——1974年8月9日,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丑闻宣布辞职,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辞职的总统。整个过程,布莱德利他们坚持了两年,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一个专用术语——深喉,它特指提供爆料的匿名人士。2005年,水门事件的“深喉”终于浮出水面——91岁高龄的FBI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公开承认自己就是那个向《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爆料的人。
对水门事件的调查和报道,有一个很大的贡献,亦即提供了新闻调查的新思路,创立了新闻报道的新模式。在当时的新闻界以及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轰动,从而创造了一个新闻史上的神话。虽然在今天看来,水门事件的调查方法和报道模式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手法,已经被众多媒体所经常采用,但是,在1970年代,《华盛顿邮报》的做法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作为某种行业标准,今天已经被新闻从业者所广泛采用,这无疑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固然,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两位记者的功劳很大,但布莱德利作为总编辑,其所起的领导和决策作用也功不可没;很难想象,没有他的坚持和多方协调,这个长达两年的报道行动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好莱坞曾经拍过一部取材于水门事件报道的电影《总统班底》,两位记者分别由罗伯特·雷德福和达斯汀·霍夫曼这两位大腕儿主演,这部电影主要描写记者的行动,而布莱德利在其中只是个配角。当读完《最“危险”的总编辑》这部布莱德利自传的时候,我感觉《总统班底》其实是一部角度颇为偏颇的电影;当然,好莱坞之所以这么拍,不仅是一贯作风,而且也有商业利益的考虑,毕竟记者调查的故事比总编辑作决断的故事更多一些行动性。
新闻编辑的职业精神,在于“怀疑一切”,这会让编辑们在纷繁复杂的消息、稿件等等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力,当然,各种常识必须具备,如果没有常识充足的基础,“怀疑一切”就是盲目的。作为新闻从业者,我们记录的其实都是历史的原材料,虽然我们宣称我们所记录所报道的都是事实,但是,真相其实经常与所谓的事实相悖。这经常会困扰我们,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尤其让我们经常无法接受这种真相与所谓事实的相悖。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读者其实都是有自己的偏见或成见的,你的报道与读者的偏见或成见相吻合,他们就会把它当成“事实”;反之,倘若相悖,他们便认为你的报道只是一纸“谎言”。而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告诉我们:“报道中的谬误往往流传得比报道本身还要久远”。这句话是布莱德利说的,我深以为然。
作为布莱德利的自传,《最“危险”的总编辑》这本书的可读性很强,抛开其中的新闻理念不说,单是对那些内幕故事的描述就已经引人入胜了,更何况还有那么好的文笔——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我的同行们应该读一读,哪怕你不是总编辑或者完全不想做总编辑;一般的读者也可以读一读,因为从中你可以了解美国社会的历史、新闻的发展,以及美国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至少可以澄清一个事实——中国人以为美国的新闻言论自由无以复加,其实不然,布莱德利会告诉你,美国的新闻也是有种种限制的,甚至像《华盛顿邮报》这样的旗舰媒体也有自己的新闻监督专员。布莱德利这样说:“从事报业的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卑躬屈膝的,我们采用各种各样的姿态来保护自己。”他为什么这么说?读读这本书就知道了。
这是我第一次对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书赞赏有加,无论是选题还是翻译;除了书名之外——书的原文名字是《A Good Life》,但翻译之后却成了更抓人眼球的《最“危险”的总编辑》。看来,“标题党”不光在新闻行里有,出版界也有。说实话,有时候我很欣赏“标题党”的奇思妙想妙笔生花,有时候却对他们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恨之入骨。“说句实话,我越来越搞不懂什么是实话了。”——这话也是布莱德利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