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少年文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少年文艺》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09 00:25: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少年文艺》的读后感大全

  《少年文艺》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文艺》读后感(一):小时侯的秘密

  小时侯,偷偷拿隔壁姐姐的少年文艺,一个人窝在阳台的小角落看~~

  恩,是小学的时候,常常是每个星期天的午后~不喜欢睡午觉的我,隔着窗户的太阳,屁股旁边一大罗的少年文艺~~

  -^ ^-

  《少年文艺》读后感(二):儿时的回忆

  小时候每个月最期待的就是妈妈下班把订阅的《少年文艺》带回来,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会看上几十遍,机会都能背出来了!现在的书章杂志再也没有当年的经典了!虽然我们小时候没有电脑、ipad、psp,但《少年文艺》给了我最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致儿时最美的回忆!

  《少年文艺》读后感(三):关于爸爸的记忆

  爸爸工作很忙,难得有时间和我聊天,但爸爸很爱我,从不多的工资里给我订了<<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这两本少年文学刊物是我们父女对话的切入点,现在能记住的只有一个连载'舒克和贝塔'

  爸爸在我11岁的时候突发心脏病去世了,今天在豆瓣看到少年文艺的图片让我又想起爸爸的爱.

  《少年文艺》读后感(四):致98年读过的少年文艺

  看过少年文艺、而且还未婚的人 、我还没见过, 我这还是大我十几岁的舅舅放在姥姥家里的89-94年间的少年文艺,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那会这是我觉得最好的书籍之一。远比放在旁边的三侠五义吸引我的多。现在一想当时的少年文艺文章真不错,使得我作文水平一直不错。一直到高中,因为应试教育才慢慢偏离了它的风格,少年文艺至此不存在我的生活中。

  最近很想再看看,舅舅已经十分小心的把他们收集了起来,我也不方便再讨要,那是他的宝贝,我看过,已是侥幸。

  《少年文艺》读后感(五):三年级看的书是不是三级书?

  三年级看的书是不是叫三级书?我还记得那时老师发订书单时我爹坚持让我定这本,我觉得草这什么吊名,我想定的是大阴茎侦探。真的没从想过这刊杂志会对我有什么影响,我只是单纯的喜欢读而已,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后,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网吧。最明显的效果是语文成绩高的吓人,因为同学们都在读大阴茎侦探。他也许给了我最基本的文学素养,但更多的让我体会到了人类万缕千丝的情感。

  后来过了好多年,我回想起来童年的日月,总是离不开少年文艺。

  《少年文艺》读后感(六):久远的回忆

  小时候只看过一本, 而且还是一本不完整的

  到现在还记得的几篇:

  一篇小说写一个在上海寄宿在叔叔家的小姑娘,王沪江?这个小姑娘学习很好,叔叔家的儿子学习差, 小姑娘在叔叔家寄人篱下的心情我那么小的时候就似乎能理解了。最后的结尾是小姑娘在班上竞选班长,"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名言就是从那里学到的.

  一篇的故事貌似是写早恋. 一个学习差的男生到江边的山上捕蛇,遇到了班上的女生学习委员. 两个人在江里比赛游泳,游到终点的有青皮西瓜吃.

  还能记起来的一篇是童话。老鼠偷到了一个手电筒,当成制服猫的武器,把一个叫咪咪的猫的眼睛闪了。后来有个小老鼠出了个馊点子,把手电筒的电池当累赘给扔了,结果手电不亮武器失灵,被猫反败为胜了.好有意思的童话.

  能记起来的只有这些了,小时候没什么杂志看,记得这本少年文艺被我一直保存到高中,时不时的会翻翻.很多年过去了,这本少年文艺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少年文艺》读后感(七):或许是我们长大了......

  记得上中学那是,语文老师说,你们不要写文章不要用《论xx》这样的标题,你以为你是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持久战》……啊?要尽量使用《小议xx》、《浅谈xx》。那时打死弄不明白是为什么?

  我姐叫我多看点书,不然没文化就讨不到老婆。那个时候我才恍惚明白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当然,现在我彻底的明白了这个道理。

  久而久之,我也渐渐忘了论xx这样的东西了。

  我和我姐的中学时代以及一部分小学时代是伴着少年文艺长大的。记得当时还有一本杂志也叫《少年文艺》,是小本的,有的文章比后来我订的《少年文艺》要好看很多。鬼使神差就订错了。一错就错了那么久……

  每个月的头几天,中午放学回家就是要看看桌上有没有《少年文艺》。然后这个月就看着少年文艺过完。在阅读中期待,在期待中阅读。后来认识了一个和我一样喜欢看《少年文艺》女生,那叫一个聊得起劲啊。哈哈……不要YY,就是同学而已。

  里面的好多人,我的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像秦文君、曹文轩、陈丹燕、梅子涵、沈石溪还有饶雪曼之类的作家。

  后来看到饶雪曼的一些书,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看《少年文艺》那时的感觉了。

  或许是我们长大了......

  《少年文艺》读后感(八):曾经的书刊

  忘记了看的第一本<<少年文艺>>是哪一期,反正记忆中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我和好朋友放了学冲向邮局旁边的报刊亭,摸出皱巴巴的三快钱,只为买到最新一期的<<少年文艺>>.我很喜欢新书的淡淡的油墨味,每次书到手后的第一反映不是翻阅内容,而是使劲地把油墨味吸入鼻腔,融入血液.渐渐地,这成为一种习惯,或者嗜好,延续到现在.

  年少时总觉得沈石溪很伟大,他在<<少年文艺>>上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总能让我们感动地落泪.他的那篇<<最后的燃烧>>,以日记的形式讲了一个爱好美术的女生学业有成,但在生命最灿烂的时候患上了癌症,她说服家人回到家里,准备乐观地面对.后来她遇到了10多年没有联系的小学邻居,他以前也喜欢画画,但好象是因为家庭变故等原因,他成了小混混.她决定帮助他.她在他面前永远那么光彩照人,永远那么优秀,她不想让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就要到达终点.后来他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但是她却微笑着永久地远去了,到最后一刻,他才知道...她的生命为了他而燃烧,爱情..亲情..友情... 

  现在看来,这种题材早已经泛滥成灾,但在那个童真的年代,却能在心底留下刻骨铭心的痛,久久地回荡的记忆中.

  后来上初中,搬家。收集的近百本<<少年文艺>>都弄丢了。为此,我大哭一场,像失去了自己最爱的玩具。

  上了高中,看<<少年文艺>>的热情逐渐被<<青年文摘>><<读者>>取代.沈石溪这个名字渐渐淡出我的记忆.一起淡出记忆的还有许多儿童作家,像秦文君,曹文轩,陈丹燕,梅子涵等等.深深记得陈丹燕的那本长篇小说<<我的妈妈是精灵>>,那段时间我养成了和主人公一样的习惯--仰望大树,寻找以一下树上的精灵是否也在看我,对我唱歌,跟我说话.最近看到网上报道说陈丹燕将出版<<我的妈妈是精灵>>的续集,着实高兴了一回,听说要明年才能出版.呵呵,小学时看过的故事在大学来看它的续集,真不知道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很期待...

  《少年文艺》读后感(九):爱过少年文艺,犹如初恋

  90年代的《少年文艺》是小开本的,价格大概是一块五毛钱。封面常常都是这样印着一个阳光男孩或者清秀的少女,风格与《十六岁的花季》类似,有一期封面的模特就是欧阳严严,有时候也会用一些国画作品做封面,而那四个字少年文艺却总是如一的印在这个位置,我对它是多么熟悉呵!

  那时候的杂志大多都是由儿童文学作家来写的,偶尔也会有一些少年作家的作品,但是不多。现在成名趁早的作家实在是太多了,那时候读的都是秦文君,肖复兴,阿桂子......

  我的《少年文艺》曾经都是一摞一摞的,而且翻得很旧,我自己就喜欢过几个月翻上一遍,还要借给别人翻。十几岁的时候我真是太喜欢这本杂志了。

  我第一次知道齐秦有一首歌叫《花祭》,是在《少年文艺》里读到一篇散文,风格大致是哀愁的,有雨,有追忆母亲,大概就是在某一个段落,作者写到走在街上,耳边传来这样的歌声“你是不是不愿意留下来陪我,你是不是春天一过就要走开。”对于《花祭》,我完全是先知道了歌词,成年以后才买了磁带听到了原作,居然真的像当年文章中说的一样好听。

  还记得有一篇写的是新学年班级里转来了一男一女两个新同学。围绕着这两个新同学,“我”的心理发生了很多小变化。新来的女孩特别漂亮,“我”叫她小不点,而且隐隐有点喜欢她,因此总是和新来的男同学较劲。后来经历了一同排练军民鱼水情的舞蹈,班级里建立了非常健康清新的男女生交往的气氛,到后来风雨同舟夺取了乒乓比赛的冠军,几个人的感情升华不少,结果最后才知道转来的两个人是深入体验生活的小演员,分别又在眼前了。

  有一篇连载的《啊!少男少女》,写的是一个来自上海的女教师带着自己的女儿来乡村支教一学期,她的女儿好像是叫夏一倩,这个漂亮时髦的小女孩插班进来,自然引起了“我”莫名的情愫。其实就是一个关于早恋的故事,不过像《十六岁的花季》一样,透过少年的眼睛写了很多现实的东西,而且人物塑造也非常丰满,好心敬业却总是偷偷干点私活的乡村女教师,农村父母之间打情骂俏的乡土气息。记得里面有个小细节,说夏一倩学习不太好,可是作业特别干净整齐,错了的地方全部用改错纸一张一张贴上去。“我”作为课代表,看见她作业上关于“风马牛不相及”的解释居然是风,马,牛这三样东西不能放在一起,就偷偷帮她改掉了。这个连载我没有看全,只看到后面老师纷纷指责他们早恋,他们居然骑车跑到上海的编辑部去告状了。如今回想那时候的文章,就是一种清新的感觉,没有说教,却蕴含了很多道理,我的很多人生观都来自这本杂志。

  有一篇报告文学,写一个得了癌症的男孩,是一个坚强的,略微有点忧郁的男孩,印象很深的就是他的病很奇怪,病在腿上,到了后来皮肤像透明一样,可是别人微微一碰,他就痛到彻骨。最后还是死去了。关于报告文学,我一直就是记得这篇。

  还记得有个写蛇王的,具体什么实在是想不起来了。就是有一段描写抓了蛇后做汤,掀开盖子后一锅浓汤鲜香无比,印象很深。及至后来读到阿城的《棋王》,也有一段吃蛇的描写,怎样先吃了蛇肉,然后用蛇骨加了屋外的草来熬汤,大家吸溜吸溜地喝,才知道一支笔可以把人的饥饿写的这么传神,可是于我而言,两段记忆中的蛇汤却是一样鲜美无比的。

  从这本杂志里我接触到很多东西。比如“百无聊赖”是从这里学的;知道了《小放牛》是从前男女生排练常见的节目,“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压了一趟沟么咿呀嗨?”;知道了“冯妇”是一个能捉老虎的女人;当然也是第一次知道风马牛与马牛羊基本没什么关系......似乎还知道了很多,却说不出来了,就像一个小时候非常好的朋友,你一直觉得自己把她记得很清楚,可是仔细追忆起来,面容却模糊了

  《少年文艺》读后感(十):如果可以,我想重新买回所有

  还好有这本,让我觉得我还可以勉强归入80年代生人

  从三年级开始阅读,似乎早了点。

  只记得那时候爸爸好像语文订了少年文艺,数学订了什么奥数的报纸,英语订了英语周报,一副从小要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的样子。

  但最后坚持看下来的,只有少年文艺。其他两种,对于一个已经开始偏文科的小学生来说,真是操蛋的闷。

  一开始读得很吃力,很多小说里隐含的意思都不明白,觉得是本挺深奥的杂志,感觉是办给上了初中的哥哥姐姐们看的吧。最爱看的是散文,因为好像没那么难懂,童话树一栏,多多少少觉得作家们隔岸观火,没《故事大王》来得那么贴近和赏心。春芽里,好多作品那时的自己觉得就跟前面的作家写得差不多了,但后来有段时间接连爆出许多抄袭事件,让小小的自己大大的惊讶和八卦。

  虽然没全看懂,但并不妨碍每天放学回家都急着打开邮箱(现在这词都变得只是形容Email了)看看新鲜的一期到了没有。如果是暑假,一天还会下楼检查好几次。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98年的7月号封面是一个跳芭蕾的女孩,8月号是个浴袍女孩,9月是个拿着足球,运动员一样的男孩。还有一年的一月号是个特有气质的女孩,后来那女孩好像就拿了全年的最佳封面。

  彼时已经是90年代末,面向21世纪了。80年代初生人都上初高中了。而那时自己不过8、9岁,同龄人间不过只知道翡翠台里的几出动画和电视剧。看着《少年文艺》里一大堆青少年间流行的名词,也只有梅子涵文章里的泰坦尼克号和Celine Dion 不陌生。但也好在有《少年文艺》,才知道了杜德伟,小虎队,古龙三毛之类的,若干年后看起什么80年代生人必看必玩之类的豆列才不太生疏。也使得自己的词汇量和见识==",似乎也猛地比起同龄人长了一截。

  五年级开始终于觉得看懂了,如果有什么宿命,似乎就是从那时起,对文字有了热爱,开始了伪文青的成长之路。装B地看起一部部名著缩写版,参加暑假文学班,知识量滚雪球般地胀大。作文越来越好,不再请父母当枪手,逐渐成为班上的范文。

  然后六年级了,不知道是因为当时很大的升学压力,还是妈妈越看《文艺》里的朦胧早恋小说越觉得不靠谱,还是两样都有,总之家里就是不订了。整个六年级基本就是禁欲的一年。每天都会很晚放学,周六还要补课,总是要做到11点的作业。但那时只不过六年级啊。常常会在回家路上,故作深沉地要上一瓶冰镇的可口可乐,猛烈的气泡涌进喉咙时,压力似乎才得以释放。

  后来考上了城市里最好的中学,感觉才对得起那一年的压抑。其实羡慕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就近入读就行了。我宁愿不要什么最好中学的学位,都不愿过那一年的压力生活。上了差学校就上了,老娘不在乎,3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中间家里的猫还闹过肚子,乱拉过屎,小小的一坨,居然粘上了好几本《少年文艺》,小时候一见就呕心了,立马丢掉。

  升学考后,踌躇得意的那个暑假,我已经不记得要再续订少年文艺,兴趣转到了《南方都市报》的专栏上。妈妈把我整个小学看过的东西满满捆成一扎,指着说:看好啦,都要卖掉。

  我当时只是及其欠抽地应了一声,“哦。”

  至此,童年所有《少年文艺》都散失了。

  上了中学,住宿,没有再天天看邮箱的习惯。初中,已经是周杰伦和twins冉冉升起的时代。看《少年文艺》时积累的那些名字,渐渐淡出或消失。初三时有个和我一样从小看《少年文艺》长大的朋友抱怨说,现在它没以前好看了。我接过她递来的杂志,感觉不好不坏,可以看完,但没有续刊的欲望,不置可否。

  高二忽然心血来潮又想起它,跑到家附近新开的书店,想托订。但拿了两期之后,发现,真的没以前好看了,连封面上的少男少女似乎都没以前灵秀。也许主要原因是,小时候,我总是觉得它是针对初中生市场的,长大了,反而觉得它在改投小学生阵地。

  就这样,没再看过新的。那之前我总在猜想最适宜看的初中阶段,错过了,不记得了,也回不来了。

  写着的时候,连小学时家里炒牛肉的味道都想起了,原来快10年里,父母炒牛肉的口味都改变了。

  可不可以,买你的不快乐

  可不可以,买你有缺憾的童年,

  买回所有,童年的少年文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