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Photography读后感1000字
《On Photography》是一本由Susan Sontag著作,New York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7.95,页数:19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On Photography》精选点评:
●其实想打三星半。一本讲摄影的书,提到了很多美国有名的摄影师和作品但是没有图片,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而且感觉内容的条理性差一点……这也可能是因为我都是晚上脑子不清醒的时候看的而且看英文容易走神
●bible
●这才叫才女~~
●这对摄影的态度是不是太严肃点了呢?!
●Theory部分很精彩,但是case study共情不够...
●朋友带回来了原版,非常的开心,等忙完这段时间了读!
●Loved this.
●摄影术授人以an imaginary possession of a past that is unreal &使人们take possession of space in which they are insecure. "The powers of photography have in effect de-Platonized our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making it less and less plausible to reflect upon our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mages and things, between copies and origins."
●The cultural critique of a time. Photography is only used as one end of the thread. Fucking love Sontag's writing style. She is a genius.
《On Photography》读后感(一):话说拍照片和爱欲为什么是同一件事情
苏珊•桑塔格在In Plato’s Cave里面写道:The photograph is also a tool of power because you own it when you shoot it. 这让我开始思考照片和爱欲的关系。很显然,他们最初的共同之处在于同样用了shoot这个动词,他们都意味着占有。而通过图像,就是一种意淫的占有,它是一种缺场的再现来代替了实际的经历。这也就可以解释偷窥和看三级片的原因了。同样,图像不仅仅是对空间不在场的假象拥有pseudo-presence,同时也是对时间的占有,但是这种时间的占有并不是连贯性的flow,而是一个历史时间的一个片断tranche of a historical moment。这何尝不和爱欲一样呢,一个突然的passion?最后,说到生活中实际的例子,一个喜欢被人拍照的人,多半喜欢被人占有,当然不是特定的拍摄者。相反,如果是拍摄者喜欢给某一个人拍照,那一定希望占有这个人。结论就是,If I want to shoot you, I want to shoot you.
《On Photography》读后感(二):~!
!
!Susan Sontag On Photography
《On Photography》读后感(三):~!
!Susan Sontag On Photography
《On Photography》读后感(四):~!
!Susan Sontag On Photography
《On Photography》读后感(五):作为艺术的摄影
作为艺术的摄影
作者从多个角度分析摄影与绘画的关系,质问摄影究竟是不是,或者是否能够成为一门艺术(fine arts)。直到摄影之论进入尾声是,桑塔格才明确地指出,摄影并非艺术。
摄影如同文字,它涵盖的方面非常广泛。文字构成文学则成艺术,然而文字用于日常生活、工作的事务时,便不能称为艺术。摄影亦然,摄影艺术可以看做是广义摄影下的分支。
我目前的观点是,艺术追求的是认识和表达。不同种类的艺术提供给人独特的方式,使人对世界的认识不停留在表面的琐碎和惯常。人孑然于世,所思所感找不到一个固定的、永恒的倾诉对象,于是便要付诸艺术,为情感寻求发泄,或是寻到潜在的听众。
透过取景器观看,最能体现一个人以何种角度观看周遭的人与物。我总觉得照片的好与坏(美观与不美观)很与设备、景物(模特)和技术的关系并不是必然的。一张照片不过是记录了那一刻摄影师看到的事物。人像摄影最能体现这一点。同时一个人,有人拍她就是美女,因为那就是她在摄影师眼中真实的样子。父母为孩子拍照常常更美,因为他们熟知孩子的美,照片中温馨的爱意,便是基于了解。陌生人的合作同样能有优秀的作品。那是凝固了美在瞬息中给人的震颤,是惊鸿一瞥,是“人生若只如初见”,是没有历史牵缀的邂逅。
摄影师在看到的同时释放快门,极具效率地完成了绘画“记录”的任务。我想印象派便是对照相机视角的一种反抗。读过桑塔格关于“摄影解放绘画”的论述,莫奈朦胧的睡莲愈发清晰起来。严肃的对现实的描摹再也无法满足人们对真实的欲望。真实这个概念不再停留于事物的外观形态,而旨在表现心境、情感和态度。于是,艺术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主观,创作者的心灵、思考开始超过技术的比重。艺术的表达也更倾向于富有创意和灵动。
绘画和文学对事物的解读,常以善意与理解为出发点。它们追求令悲惨的场景笼罩上惆怅的浪漫之光,令本就美好的事物更具人间的甜蜜。作者日复一日地将将文字小心排列,画家精确地将颜料混合以得到更具表现力的色彩,如此劳累的耕耘中,必然包含着柔情与悲悯。
而照相机,则被称作“长枪短炮”,摄影亦是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把一台精密的机器架在两个人之间,那个赤手的人总要觉得自己处于任人摆布的被动地位,难怪在从前的一些文化中,摄影被等同于摄魂,让人退避三舍。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中,萨丽娜示意特雷莎把照相机交给她,命令道:“脱掉衣服,现在换我拍你了。”一部沉甸甸的相机,也给这条命令加入了一点不容分说的力度。或许连续不断的时间本身就是一种伪装。细小的时间单位紧密连缀在一起,不留一点空隙,仔细地把一切可疑的举动、转瞬即逝的表情、精微的景物变化藏匿起来,制造出我们肉眼所看到的肤浅的真实景象。而一张照片,是从时间之流中抽出来的单独的一帧。相机以其攻击性,强硬地撕开时间的外皮,发掘出更真实、也更奇特、为人不知的景象。也恰是因为这些景物的奇特,赋予了它们美感,即便它们根据通常的观点看来是丑陋的化身。相片把那些人眼不易察觉到的细节刻录下来,恰有命人“脱掉衣服”的强硬。
摄影最是适应现代社会,消费主义、快餐文化都给摄影带上些许躁动的特质。它像一块浑朴却瑰丽的石头,雕琢尚不完善,风姿却已了然。把这块石头丢进平静的湖泊,搅动一圈圈涟漪,惊起林中飞鸟。而当湖再度平静下来,湖已不是先前那片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