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国工程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国工程读后感摘抄

2020-12-14 02:19: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国工程读后感摘抄

  《大国工程》是一本由赵忆宁著作,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18-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国工程》精选点评:

  ●天呐我居然读了一本这么冷门的书~工作需要专门在KINDLE花了32块钱买了电子书,迅速入门建筑工程类采访纪实报道写作方向。作者采访扎实~老记者的写作水平果然了得,把本来枯燥的每一个重大工程的建设过程写得有如电视剧般跌宕起伏,还挺好看的~

  ●了解现代中国的世界级工程

  ●文中涉及到非常多土木工程等技术点,作者都讲解得很好,可见是真正在这块做足了功课,但还是有不少知识点解释得比较生涩,如果能多用点比喻,作更加简单的讲解就更好了。

  ●看到最后一页最后一段,才发现原来作者是胡鞍钢老婆!

  ●作为记者确实不易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但是和美国同行比起来确实缺少了很多专业知识和哲学思考

  ●我就想看个港珠澳大桥,看《厉害了我的国》也就是冲着港珠澳大桥去的。

  ●作者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的内容合集。四大主题:大飞机、高铁、特高压输电、港珠澳大桥。大桥最后一段讲述林鸣总工程师的段落看得最为心潮起伏,果然还是人的故事最好看,尤其是在高压环境下的抗压和决策能力(。・ω・。)ノ♡

  《大国工程》读后感(一):简单易读,但深度有限

  作者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一直跑大工程这条线,此书其实是以前发表过的报道的合集,讲的是四项大工程:大飞机、高铁、特高压输电和港珠澳大桥。每一题目下有介绍也有专访。

  总的来说,新闻报道写到这样的深度已经很好了。这样的文章在杂志上发发很好,但编成一本书就觉得还是太浅了点。一个原因是作者对这些领域都不是专家,所写的只能是记述工程实施的过程和采访当事人。 其中有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细节和内幕,但这些细节看完书后一周之内也就忘了。对我来说最有用的还是大飞机项目所采取的技术引进和生产整合的模式,这对了解中国如何获得和培养技术能力,并以此占领高科技的制造业领域很有用。

  《大国工程》读后感(二):土木大兴 百姓不苦

  今天,我们在朝着一个伟大时代迈进的时候,也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工程。本书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角度,介绍了最近几年中国取得的几个耀眼成就——大飞机、高铁、特高压和港珠澳大桥。书是一本好书,因为文字工作者知道读者的关注点在哪,采访对象选择和问题设计都颇费心思,让这些工程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信息量巨大而不汹涌,一切都刚刚好,读完心满意足。下面简单谈谈对几个工程的看法。

  对于21世纪天字号第一个工程,大飞机,我曾经在以前的书评中有过观点,现在我还是坚持认为,坚持独立自主是无比正确的。同时,我也学习到了这个飞机开发过程中,采用“主供模式”,即“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这个模式下由中国主导,供应商来自全球,并无损自主知识产权,是否自主的争论可以休矣。想想也对,波音空客也是这个模式,给他们供货的制造商也乐意给任何国家的飞机制造工厂供货——有钱赚谁不愿意,那为什么全球就只有空客波音加上商飞呢,无非是其他人搞不了,门槛很高罢了,这个高门槛就是独立自主。在这个基础上,我有了新看法:C919很好的解决了有无的问题,甚至还超出了预期,以后要做的,就是坚持下去。加之市场广阔,遵循我们从J-10到J-20的轨迹,未来不断改进下商飞必然会与空客波音并肩成为“ABC”三巨头,甚至超越。

  高铁与我们的日常联系紧密,也不用过多介绍,只想说三个新的认识。一是我们曾经计划在一条线路上实验超过570公里每小时的高速列车,但由于动车事故终止了,至今没有恢复。这个事故在无良媒体所谓“等等国民”的炒作下,让我缩短春节回家时间的愿望至少晚了十年,而我有几个十年?一些媒体在这件事上的跳梁表演让我恶心。二是数据表明,高铁的出现并不是抢夺其他交通方式的客源,它百分之六十的乘客是新增而不是转投,这就说明高铁刺激的大家的出行愿望,提高了需求。对于拉动经济有巨大贡献,所以高铁就算不赚钱,其外部效应也是无可比拟的。三是客运速度大大提高,给货运腾出的空间,加快物流,这个好处是我不曾想到的。

  特高压和港珠澳我放在一起说,就是一件事,在综合国力的支撑下,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赶超到世界一流的过程。这个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其过程有无数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艰辛难以一言道尽。尤其是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它的成功让我们从几乎不会一跃成为世界一流,以后还能凭借技术在国外盈利,对比韩国只能请荷兰人天价帮忙,这个成就更令人鼓舞。

  伟大的时代,总会留下伟大的工程。

  在曾经强盛的秦汉隋唐,我们也留下了许多超级工程。有万里长城、乐山大佛和京杭大运河,也有阿房宫、故宫和都江堰,这些都是民族的骄傲。但是我们仔细审视这些超级工程,虽然有一些是百姓受益的,甚至现在我们仍然在受益的,但是其建造的核心目的,依旧是维护和巩固统治,以及统治者自身的享乐。尤其是在建造过程中也不乏滥用民力导致怨声载道民怨沸腾的情况。于是我们读到了“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和“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这样的词句——对这些“伟大工程”,老百姓是不买账的。

  现在我们知道,伟大工程之所以伟大,一是因为工程本身耗费了天量的人力物力,别人做不到,更重要的是,工程本身的目的是为了广大的人民和老百姓的福祉,为的是切实改善他们的生活。只有同时做到了这两点,我们才能称其为伟大工程。

  土木大兴,百姓不苦;

  伟大工程,人民欢欣。

  《大国工程》读后感(三):不吹牛,讲点干货

  

这本书本来带着又红又专,党建的想法买来看看的,看看怎么吹牛吹自己,然而我发现我错了,这本书挺实在的,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就是名字太浮夸了,一听就让人想起那种吹牛纪录片一样疯狂无脑吹,实际上不是的,这本书旨在介绍四大工程的不容易,四大工程历经的磨难和发展过程,说的很客观,很尖锐,没有一丝一豪的吹牛,甚至敢于把网上很多流言质疑拿出来请当事人解答,当事人也真敢实话实话,而不是像新闻和电视节目中的遮遮掩掩,所以我觉得这本书说的很诚恳,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里面不吹牛,只说怎么发展的,特别是从中国的缺点入手,困难入手去说这本书,感觉很实在,如果大家都能抱着这样的心态看待我国的工程,不骄不躁,正视差距,我们国家会发展很快的。这本书本来想给朋友看的,仔细想想身边没有读书的人,与其自己藏着掖着,不如与大家分享,于是就放在多抓鱼平台上了。

这本书介绍了四大工程,各有特色,各个不同,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不避讳自己的弱,失败了不气馁,这是好心态。

大飞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我们日常再熟悉不过的飞机,却是一个比航母、原子弹更难的东西。这里综合来说我们是艰难的,困难的,弯路走了很多,现在也不算成功,只能说还在做,必须做这个项目。这里说了很多这个意义,也同时敢于批评点评过去那些做的不好不合适的地方,这是非常大胆的,有很多传言,这里也做了正面的解释,在这个篇幅中,我看到了更多是痛心疾首的反思。

高铁,这是一个成功的吸纳了先进水平的案例,飞机、汽车都没吸收,高铁是吸收了,而且这里大胆的面对很多曾经多高铁的冷言冷语,是这样的,其实民众大部分还是人云亦云,落水投石,很少有人去深入思考,去长远的眼光去看。高铁是受了很大委屈的,这个土壤上大家都在指责,却没人表扬,它还在艰难的发展。高铁是一个受委屈,确真真切切的改变中国的产物。

特高压电,西部几乎没有一条没有水电站的河流,风能更是过剩,中国发展了很多清洁能源,但是如果不能运输,这就是过剩的,特高压电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核心,也是西电东输的灵魂,也是电力行业的骄傲。中国的运营商们大国企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国电还是很厉害的,别的不说,大家最近新能源车用多了,会发现国网的充电设施跟进很快,这就是力量。这里国电就像一个不安分,想激进充满活力的人,而更多的约束来自上层,这本书除了这点,还说到了大家对国企、央企的误解,说的很诚恳,也说出了心里话,这些敏感的词和讨论,也是我在电视节目《对话》还有新闻中所看不到的,真实,是这本书最大的优点。

港珠澳大桥,一座政治大于实用的桥,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说,更像一个科研项目,做成功了,这方面中国的实力一下子从不入流跃进到第二层,虽然依然不是国际第一层,但是一方面这是谦虚,另一方面确实实事求是。这个项目写的很细,里面的困难,难点一片一片展现,让我们对这个难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特别是林总,这个特殊的人,每个人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只蚂蚁,少了谁都可以,但是历史是由个人英雄创造的,少了这个特定的人,历史就会被改写,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港珠澳大桥就像中国工程界的一个里程碑一样的科研项目,成功了后,中国的工程水平已经成长为世界一流高手,就像从蛇谷里走出来的杨过,出来后武功大进。

这里把很多国际的批评,还有偏见都写了出来,不说自黑,很实在,很舒服,一提到工程,大家总是戏谑我们是基建狂魔,可是我们真的厉害吗,这里说的很清楚,外面的桥40年后还是青壮年,我们的桥20年后就步入老年要维修,所以这本书很实在,很真实,我觉得超越了纪录片。书这里还提到一个概念,就是发展上下流企业,一家超级大公司的合作商供应商可以有几千家,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空客波音吃肉的,德国,荷兰等各个国家会有各种各样我们听都没听过的公司,也在分这块蛋糕,中国搞大工程,大项目,不一定是为了这个工程的终极目标,更多的,也希望能带动中国的企业家,老百姓去做这些有科技含量的供应商,公司,这比开店做网红直播要靠谱多了,做这些所谓的细枝末节技术,其实就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太平公平的,公平的基础是我们要强大,要有科技。特斯拉进中国也是这个效应,能把中国上下流企业全部带动起来,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头部的科技项目,超越国家层面的实业科技公司,然后才能带动一堆配件商起步,才能造就一个繁华而强大的市场,也许未来这些供应商为其他东西生产配件,但是只要他们的实力在,无论是造什么都是可以的,这就是硬实力,也是超级工程的另外隐性价值。最后书里感慨,很多事情需要长远眼光,必须要国家层面的支持,才能做一件意义宏远的事,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利益,那么多事就做不起来了,做到一半就赚钱了,大家只会在经营层面动心思,而不是在人类发展上造福,所以马斯克会感慨,NASA的航天技术已经3,40年没有进步了,很多时候大家放弃了进取,无论中国美国都是一样,这时候马斯克的厉害就体现出来了,他确实是想往更高层的想法上努力,不惜赌上自己全部身家,而他带动了大量的附属产业发展,这是人类之光,所以特斯拉进华是很有意义的,能培养我们大量的本土配件商,供应商,有了这些商人公司作为基础,未来我们军工,航天,高科技都是有很大好处的,二战的时候德国机械厂改装下就是一辆辆坦克出来,日本的船改装下就是航母,这是软实力,也是很多人看不到的地方,是超级工程的意义。

  《大国工程》读后感(四):《大国工程》的点滴启示

  《大国工程》总体算是我窥见我们国家最宏伟最卓越工程代表的一个管道,让我知道了我们的世纪工程的难度和高度。读完之后,对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更增添了信心。

  首先的,什么大国工程?应该是能够在历史、世界、技术上留下光辉印记的,是卓越非凡、赢得赞誉的。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声誉,展示的是强劲的综合国力,体现的是精湛过硬的技术实力,特别是自主实现的创新能力。像本书选出的4个工程都是典型的中国人自行设计、研发、制造、管理的复杂系统工程,都是我们国家实现并跑领跑的项目,在世界上屈指可数,甚至实现领先的领域。每个项目都是系统工程,都是由背后N个子项目支持而来。每个子项目很多团队共同努力攻关突破取得进展的。每个工程技术问题可能设计多方面科学的技术突破,多学科的共同交融才实现突破的。甚至还会有项目以外的利益相关方涉及进来,需要强有力的协调。这背后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强大的国家实力做后盾。所以,我看到外国的大公司、大项目,很多就是多国公司组成联合体进行建造的。这里的大,也就是在多学科、多相关利益方、多项目来讲,没有强大的组织指挥协调管理能力,是很难单独组织实施的。当然,能组织实施的,自然就属于大国乃至于强国。

  再一个,大国工程的意义?大飞机项目初期预算就是500-600亿人民币,粤港澳大桥预算1100亿,高铁、特高压输电也价值不菲。花费这么大,当然是为了国计民生,为了更好的发展。这只是最表层的原因。内在的是依靠发展需求倒逼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链创新升级。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高新技术受制于人的途径。书里讲到,尽管国外有先进成熟技术,但是我们技术人员压根就没有想采用,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调研。我们要研发自己的技术,形成自己的平台和产业链。这是底层基建能力。一切的一切都是要从底层基建开始的。我们不光要造设备,还要造能够造设备的设备。加上学科的交叉使用融合,很多技术在此项目研发使用成熟,将来又可以应用到其他地方,具有迁移使用、一通百通的效果。我们不光要在最前沿领先,也要在最基础深钻,形成最全最精的技术图谱工业制造实力。

  大国工程和创新的关系?大国工程涉及的技术大多是尖端的,这些技术要么买不来,要么买不起。就算下血本买来,也不会真正交给你。所以就已有的高新技术,只能依靠自主创新研发中国人自己的技术。另外的,大国工程可能更是最难的,超出现有技术测试范围的。相当于世界工程一般。遇到的问题在之前没有先例,无法借鉴咨询评估,只能依靠自身创新去解决。大国工程必须有创新的地方,否则就没有技术壁垒和门槛,也就不会有标志性的意义。没有创新,就没有独创独有,就没有值得标榜的地方,就支撑不了大国强国形象。

  什么是创新?文中从专家口中提出的概念很明确。创新,不仅仅指创造一个东西,更关键是解决一个问题,一个之前没有遇见,现在没有现成解决方案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是通过原理创新从根本上调整解决,更可以是运用已有的技术经过实事求是改造而加以解决。什么意思?制造大飞机,各个部分零部件都已经有成熟成品,但是总体设计总装是我们来做,这就是创新,怎么装怎么按只有我们知道,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操作。其实这样就将创新的概念很大程度拓宽。只是对于我个人认知是这样的。所以我愿意把创新总的分为:底层创新和组合创新。很多问题可能是需要在原理上进行尝试创造,很多问题当然是自己单独遇到的,但是其中拆解的子问题可能又是已经有解决方案的,我们要找到这些解决方案并按照自身实际进行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现在讲讲本书对我的启示。我不是科技工作者,可能对让我增进相关领域专业知识,这本书显然是不够的。但我和作者一样,大体也算文字工作者,而且又是直接和科技工作者共事的文字工作者。本书讲到其中科技人员的精神特质、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确实让我非常动容。

  在人生追求上。粤港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经理林鸣讲,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人生在世,应该担当尽责。担当让人真正行动起来,在应对各种各样挑战的过程中品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让人生有滋味。担当的内容,就是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亲友的责任,对朋友的责任,对单位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其实这些责任就是构成了我们的日常。我们工作生活学习,都是在完成各种不同的责任。我相信,马斯洛层次需求确实指出了人为什么活着的清晰动因。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每一阶都是人在相对层次被驱使着的动力。责任对应的其实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层次。是人较高的需求层次。吃饱喝足,有朋有乐当然是好的。但是同样这是基础的,只能给人快感,却不会带来意义感。履行对自己、他人的责任,则会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那种意义感是底层快乐难以赋予的。为什么那些科研人员工作压力那么大、工作强度那么高、工作环境那么恶劣,还要坚持去做?我以为是金钱,但是如果是追求金钱,可以到私人企业去供职享受高薪的。因为他们明白肩负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能够为国家和民族屹立世界,实现复兴做一点事,这是神圣和自豪的事,这种意义感绝不是金钱能够带来的。当然,追求金钱并没有不妥,只是在一定数量后,金钱并不能带来更多意义感和快乐而已。

  在个人品质上。从事大国工程面对的全是复杂棘手的难题,伴随而来的是超高强度工作和精神压力,实际上是折磨。连续几十个小时无眠,连续多少个除夕在现场忙碌,因为无常的天气造成数日工作的白费,因为具体的问题就可能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还有旷日持久的坚守等待……我才会明白,为什么歼15总经理洛阳会英年早逝。太难了。这种压力和困难,不是经历生活中琐事而烦恼的我们能够体会的。哪怕是他们百分之一压力的计量,可能也会给我造成很大的困扰。阅读那些文字,都感觉到很难很难,很急很急。那又如何战胜困难的呢?还是一种决心,一种必须攻克的信念。现在依然是深深佩服毛主席讲,我们是钢少气多。有信念,就有精神支柱,人就不会垮掉。同时,还应该有对未来强烈的乐观精神。为什么我们还要生活下去,因为我们觉得还有希望。即便希望渺茫,我们也要看到它,追寻它。特别的,还有就是对自己的要求,孜孜不倦地追求最好,做到最好,这也是一种信念。所以,三种信念,坚韧、乐观、精细,是我人生绝不可放弃的信念。这些信念应该要贯穿我人生全程。

  在能力塑造上。关键的关键,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要有核心竞争力,具有范围内的不可替代性。这种核心竞争力是可以给人提供价值的。重要的重要,如何找到核心竞争力,我理解,要么是做一件事有乐趣,要么是有意义。可以从生活和工作两个维度去寻找。作为当前,我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文字能力和政策水平。后者是简单量的叠加。前者是需要用心的量的积累。单就写作这件事,作者在后记给很好的启发。首先就是大量的学习,然后是深入的调研,准确生动的表述。这其中,最终的目的应该是提炼出明确的思想,给人启示。要有深度的思想,不容易,大量的输入、深入的思考,用心的加工和反复的雕琢都不可缺少。

  写在最后,谢谢作者用尽可能生动、便于理解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极其复杂的大国工程,让我们惊叹于自己国家和自己国家的大国制造者的艰苦付出和智慧创新,让我们能够更实在地感受到国家的强盛和大国工程的精湛。受自身学识所限,其中有大量的术语可能不懂。但是我想,最重要的显然是感受到党的领导的根本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感受到强大的科学和技术创新正在中国大地迸发,感受到国家真正迈上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内心对民族、国家、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作为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名文字工作者。作者在后记同样给出了进行新闻报道的技术指导:目标、学习、调研、理解、输出。找到自己写作的主题对象,进行深入地学习调研,充分掌握问题的本质,对对象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又有较好的写作能力,才能输出易于理解生动精彩的内容。

  向大国工程致敬,向专业作者学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