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锦集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一本由[英] J·K·罗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精选点评:
●重读。明亮、舒适的语言,开了个好头。罗琳最大的创举是把魔法世界改造得更加现代化了,魔法部、地精银行、魔杖商店等等。现在来看其实很有致敬《魔戒》的意思,邓不利多-甘道夫,哈利波特-弗罗多,伏地魔-索隆。
●魔幻之旅啊
●“生活是不可能样样顺心的”
●消夏读物。霍格沃茨的一切一切都好美妙。邓布利多宣布的格兰芬多额外加分,真的太让人感动了。一学年的日子太快啦,少年们脱下巫师袍,又要匆匆换上麻瓜的衣服喽。
●9/2,开始重温。和哈利波特相识也就八九岁,大概也是十七八年前的事了,爸妈带我去朋友家做客的时候,为了不让我无聊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一头就扎了进去,至今对柠檬冰棍,哈利11岁的生日蛋糕念念不忘~
●很好,很奇妙,神奇的书,喜欢,沉浸在神奇的魔法世界
●谁能想到那样一个男孩是个英雄啊——每个不如意的小孩儿都想象过
●也太棒了吧 猫头鹰独角兽蟾蜍老鼠魔杖飞天扫帚各种奇奇怪怪的药水和巫师
●大爱鲁伯梅格 里面好多吃的
●刚在一起的时候他送给我的书直到分手后我才读完。并不是什么煽情感人催泪的书啊,但我为什么一直哭一直哭一直哭我好奇怪啊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一):电影的还原度很高
第2章的哈利看上去实在是惨,第3、4章的弗农则实在逗,宁可仓惶逃跑也不把信给哈利看。明显比起哈利来更讨厌魔法。 赫敏的初次登场很有她的风格,是的,这很赫敏。 哈利旺盛的好奇心从第一本起就开始展现,在那样的家庭成长还能保有如此强烈的好奇心真是难得。 这次看发现魁地奇的规则很有意思,虽然一支队伍有7个人,但是胜负只取决于找球手,而且他跟队伍完全不需要合作。另外6个人虽然很忙,起的作用相当于啦啦队。 第14章里第一次只有哈利和赫敏在一起。 那个逻辑推理我愣是没推出来,不应该啊,这种题目我还行的。 最后的反转挺让我意想不到的,没想到这么个魔幻故事里面还让我有了类似推理小说的感觉。 托这本书只有241页的福,电影对其的还原度很高,之后再也享受不到这个待遇了。 总之,开始的这一本很有趣,挑不出什么毛病,但离“最好”不知道差了点什么。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二):厄里斯魔镜的自己
从学校图书馆看到这本的时候,非常惊喜,我两天就看完了!
因为有着电影画面与书中文字相结合的铺垫,我的脑子即刻向眼睛传递信息,而我的眼睛就是一台人工投影机,投影到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我享受着我的450度近视眼的画质,还是挺清晰的!
大难不死的男孩逃脱了令人作呕的德思礼夫妇一家,从9-3/4站台开始他的新的旅程,被分院帽分配到格兰芬多学院,又与两个伙伴一起勇斗巨怪,还在魁地奇比赛中抓到金色飞贼,为自己学院添上荣誉一笔。
哈利在前面冒险中一路猛冲,终于在厄里斯魔镜面前停了下来。他看到了自己过世的爸爸妈妈,而罗恩看到自己是魁地奇球队的队长。
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以把厄里斯魔镜当成普通镜子使用,他会在镜子里看见的就是他自己的模样。而哈利他没见过自己的父母,罗恩一直在他的哥哥面前相形见绌,所以这面镜子反映的是我们内心深处最迫切、最强烈的愿望。
这面镜子既不能教给我们知识,也不能告诉我们实情。人们在它面前虚度时日,为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而痴迷,甚至被逼得发疯,因为他们不知道镜子里的一切是否真实,是否可能实现。
沉湎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三):两个疑问
Q:奇洛在破釜酒吧第一次见哈利时明明和他握手了,怎么后来就不能碰了?
A:奇洛抢古灵阁时尚未和伏地魔合体。第17章双面人里写到:我没能把魔法石从古灵阁偷出来,他非常不高兴。他惩罚了我……并决定从此“更加密切地监视我”……如果已经合体还怎么“更加密切地监视”?所以奇洛抢古灵阁时尚未和伏地魔合体,失败后才和伏地魔共用身体。
Q:从魔法石转移到哈利最终阻止奇洛为啥校方迟迟未觉?让小孩去阻止情节是否合理?
A:一切都在邓布利多掌握中,校长有意让哈利接触伏地魔。原因如下:
1.此时伏地魔非常虚弱——“只剩影子和蒸汽”,基本没什么杀伤力,哈利独立面对也较安全,且全程校长监控,哈利可以放心。
2.尽管伏地魔此时非常虚弱,但邓布利多依然无法彻底清除他。只要他在就会卷土重来,而他的目标是杀死哈利。哈利迟早必须独自面对伏地魔。他是制服伏地魔的关键。
所以校长有意引导哈利接触伏地魔,让他开始适应危机重重的生活,锻炼魔法和胆识,等着交锋的那一天。
校长引导哈利接触伏地魔的根据:
1.让海格带着哈利取走魔法石——如果不想哈利知道校长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取石头。
2.把石头放在学校4楼,并在开学大会强调不许接近那里——此地无银三百两,如果真不想别人接触大可换个学生接触不到的地点或施个隐藏咒,更不会声张。
3.教授们设置的所谓关卡——如果邓布利多真想藏石头他可以用一百种高深的魔法,甚至可以把石头毁掉。但我们看斯内普为“藏”石头出了什么弱鸡问题?草药课教授直接用一年级知识设卡能防的了谁?魔咒课教授不仅把钥匙留在门外,还准备了飞天扫把!
他们不是“藏”石头,而是引导哈利找石头!
4.邓布利多帮哈利找回隐形衣,还有那句“以防外一”。再明显不过了。
所以第一部预设的读者不仅仅是孩子,它的逻辑对整个哈利波特系列完全一脉相承!所以此书不仅适合孩子看,整个哈系也适合孩子边成长边看,而其中的每一部也适合孩子成年后一遍遍回看!
大爱的一部书!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四):我们都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萱,我们都有同感,《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真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所以,我们几乎都是一口气读完的。
故事的情节,你已经非常熟悉了,咱们还是试着,从这个故事里找出一个关键词来讨论讨论吧!
从这本书里,我想和你探讨的是:集体。
对于你而言,这个词语可能还比较抽象,你一定会读、会写,但还不一定真正懂得它的含义。
其实,不止是你,就连我们这些大人们,也都不一定敢说自己真正懂得了这个词语。
还记得哈利刚刚进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时的情景吗?学校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宴,新生们将会被分到四所学院中的一所,麦格教授提醒他们:
“在霍格沃茨就读期间,你们的出色表现会使你们所在的学院赢得加分,而任何违规行为则会使你们所在的学院减分。年终时,获最高分的学院可获得学院杯,这是很高的荣誉。”
这就是魔法学校最重要的规则:你所有的行为,代表的都不只是自己一个人,而是你所在的整个学院。
很显然,每个学院就是属于孩子们的集体。
当一个人因为自己的行为影响到集体的利益时,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我们从故事里就能看到。
哈利·波特还没进入魔法学校的时候,就已经是大家心目中鼎鼎有名的英雄了,所以,当他来到学校的时候,是那么受到大家的欢迎和拥护。然而,当他害得格兰芬多学院丢了150分之后,情况很快就变了:
“哈利原是学校里最受欢迎、最受敬佩的人物之一,现在一下子变成了众矢之的。就连拉文克劳和赫奇帕奇的学生也没有好脸色给他,因为大家本来一直希望看到斯莱特林输掉学院杯。哈利不管走到哪儿,人们都对他指指点点,而且说一些侮辱他的话时也并不把声音放低。另一方面,每当他从斯莱特林们身边走过时,他们总是又鼓掌又吹口哨,欢呼喝彩:‘谢谢你,波特,你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没有人会喜欢给集体抹黑的人,即使是英雄也不例外。
作为任何集体里的一名成员,我们都有责任去维护集体的共同利益。
故事里的孩子们都是这样去做的。
当哈利和罗恩被马尔福挑衅,准备晚上偷偷溜出去进行“决斗”的时候,赫敏站出来提醒他们:“想想吧,如果被抓住,会给格兰芬多丢多少分啊,而且你肯定会被抓住的。你真的太自私了。”
哈利和罗恩没有听她的话,到了晚上继续行动,赫敏再一次阻拦他们,她“像一只发怒的母鹅压低声音朝他们嚷嚷”:“你难道不关心格兰芬多,只关心你自己吗?”
尽管,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站在哈利这一边,觉得赫敏的阻拦真是讨厌。可是,我们不得不说,赫敏的做法,才是属于一个集体的成员应该去做的。
同样,到了故事的后面,当哈利他们再一次要偷着出去的时候,就连那个平时最胆小、最怯懦的纳威,居然也勇敢地站出来了:
“你们不能出去……那样的话,格兰芬多可就变得更倒霉了。”
而且,不管哈利他们怎么说,他都铁了心,要不顾一切地阻拦。
在学校的年终宴会上,邓布利多校长对纳威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还记得校长当时是怎么说的吗?我觉得这句话值得我们牢牢记住:
“勇气有许多种类,对付敌人我们需要超人的胆量,而要在朋友面前坚持自己的立场,同样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或许,平时里我们对“集体”这个观念的感受并不是很强烈,可一旦到了特殊时刻,我们就很容易发现有没有集体意识会有怎样的区别了。
譬如此刻,我们正在经历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我们都已经很明确的知道,这种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人员的流动和人群的聚集,但面对疫情,还是会有很多人做着不同的选择。
集体意识强的人,会主动配合各种防控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尽量不出门,不出去不行的时候严格按要求佩戴口罩,因为他们都知道,只有集体里的每一个人都自觉遵守规则,才可能将损害降低到最小。
集体意识不太强的人,可能会觉得无所谓,甚至还会有人表现出“我并不害怕”的样子来——表面看来,可能会觉得他们“勇敢”“豁达”,可实际上,这是对自己、对家人、对所有生命的严重不负责任。
还有一部分很少的、毫无集体意识的人,比如有的人明明去过病情严重的地方或者与生了病的人有过接触,但总觉得自己没有事,依然到处乱跑;比如有的人到处传播一些虚假的消息,引起大家的恐慌;比如有的人会为了另外一些目的,在本不该让人群流动、聚集的时候,下达相反的命令(当然,这一种情况现在的你还并不能够理解)……可悲的是,很多很多人的努力,往往会坏在这些很少很少的人手里。
最后还想和你说的是,“集体”还有大小之分,很多披着“集体”外衣的行为,恰恰是很不“集体”的。
譬如在这场疫情中,有的地方很粗暴的仇视甚至驱逐武汉人、湖北人,他们忘了,我们同样是中国人,这是一个集体;有的国家可能会嫌弃咱们中国人,他们忘了,我们同样是人类,这还是一个集体;有的人疫情过后依然还会肆意虐杀野生动物,他们忘了,所有的生命都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这仍然是一个集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如果失去了大海,我们自己,也将不复存在。
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