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小时读懂天气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1小时读懂天气读后感摘抄

2020-12-16 00:02: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小时读懂天气读后感摘抄

  《1小时读懂天气》是一本由(英)迈克尔·布莱特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小时读懂天气》读后感(一):当雪成为了稀客,那什么成为了常客

  

天上有雷公电母吗?为什么北方总干旱,南方总下雨?雪花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那么白?求知欲旺盛的孩子总提出类似的问题。作为家长,我只能送给他《一小时读懂天气》,并告诉他“你想知道的答案,这本书都写得明明白白”。

天气这个名词,无论是在生产生活中,还是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我们都使用得频繁,但是天气究竟是什么,却很难定义。《一小时读懂天气》准确地发现了人类的认知盲区,既然是一本介绍天气的科普读物,必然要澄清天气的内涵与外延。天气是指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由于太阳对地球表面不均匀的加热而引起大气运动与变化的结果。它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太阳对于地球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不仅仅是伸手不见五指,更谈不上生命的诞生与延续。

千百年来,人类靠着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来记录天气、预测天气,不过这种感性认识是完全不可靠的,随着科学的发展,17世纪人类终于有了相对精准的气候预测,知道了气温、湿度、风向、风力等,从此我们再也不相信因为沉冤,六月飞雪、旱涝无常了,原来天并不是受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不是人心善良与邪恶的检验器。

天气预报,准与不准,完全在此后的时间进程中得到验证。有时候,我们得到天气预报,只是一种概率,明明是阵雨,却在天气预报中被作为暴雨,或者说是相邻的地区,都是下雨,雨量却不完全一样。预测短期的准确性相对较高,预测长期的准确性几乎没有,但我们相信这并不是天气预报单位及其具体工作人员的失误,毕竟人定胜天,只不过是一种美妙的神话,如果人能把天的一举一动都弄清楚了,人就不再是人,至少可以用神来归类。 地球自诞生那一刻起,就是冷暖交替的,这不仅可以从史书的记载中得知,而且从科学原理的推断与考古发现的分析中验证。我们现在是处于冰川期,还是间冰期,在科学家的世界里争论不休,但对于普通人,我们连二者的概念与区别都难以给出准确的答案,不过我们还是明显感受到地球在变暖,比如我总和孩子说,现在的冬天与我小时候的冬天相比,确实不冷了,雪都成为了稀客,想当年,一夜大雪堵门,第二天上学还是从雪里深一脚浅一脚,现在呢雪还没有过鞋面呢。地球变暖之后,我们的日子变得越来越艰难了,比如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冲击,人类生活生产也遇到了麻烦,总之,爱护自然、珍惜生命,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善良美好的愿望,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小时读懂天气》读后感(二):《1小时读懂天气》:天气是自然界独属的语言

  

有时候看心情,跟看天气一样。我们受外观世界、外在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力挺大的。

也不知道从何时起,开始天天关注天气了,也许因为手机上的便利吧,反正一打开就能看到最近一周甚至15天的天气变化,温度和风雨状况。这是现代社会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

只是,我真的看懂了天气么?粗看和细看还是不一样的。

于是,我就好奇读了这本《1小时读懂天气》。我以为1小时足够了解天气了,其实不然,这才只是冰山一角呢。

图片上神秘的大气洋流看起来很美丽。但是你知道,那种漩涡裹胁着寒流扑来的时候,气候变化会很可怕的。越是美丽的漩涡图,越是不平静,越是危险啊。

天气是一种语言,一种属于自然界独属的语言。有时候动物和一些植物会比人类更敏感,反应更及时,表现更出色了。外界应对天气的自然变化,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1小时读懂天气》里面给我们举出了很多例子,这些例子细细读来,慢慢咀嚼,愈发觉得生活的可爱,自然界的可爱,一切生灵的可爱了。

哈哈,注意天气,还有那只猫。如果奶牛站在田野上,那就会有好天气;如果它们躺下,那将会下雨;如果蜜蜂靠近蜂房时,降雨将会到来;

乌鸦低飞,风起;乌鸦高飞,风停;

暴风雨的征兆有:海鸥飞向陆地、苍蝇集结成群,猫会舔毛……

农村长大的孩子,往往观察到或者接收到更多自然界这样的信息。比如我小时候就知道:蚂蚁躁动的乱爬并汇集、燕子低飞、苍蝇成群、牵牛花的头耷拉下来……都表示要下雨了。我小时候还没有手机和互联网,那时候村民们对于天气主要依赖听收音机(哎,好古老的收音机,现在想想,还蛮想再听听的)。经常听到大人们说,收音机里面的天气预报不准。我家里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夏季的时候,大人们在屋里午睡,突然被邻居叫醒,疯一样跑向晒谷场。我家的谷子或麦子,很多次被暴雨冲刷走。我们很多次,突然从睡梦中惊醒然后去晒谷场收谷子,那记忆中的狼狈样,现在想想还记忆犹新的。

为什么那时候我们不知道多观察天空呢?乌云压顶,就是暴雨将至啊。如果大风来了,天空由黑变白,表示雨来不了了,要被刮走了呢。

从《1小时读懂天气》中,我也终于知道,天气预报是这样做出来的。它们靠“超级计算机”来统计数据。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据输入到复杂的软件程序中,就可以模拟出整个地球的天气情况。而这些数据是通过一些卫星和观测点来采集具体数据。大气层和天气系统十分复杂,所以天气的预测,在精确度上的确是个难题,小小的误差算是正常现象吧。

  《1小时读懂天气》读后感(三):一本书秒懂天气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课本上有一篇课文,那是我初中生涯中唯一一篇有记忆的善于天气的文章,具体内容早就不太清楚了,只记得里面讲了几种云,为此那段时间我特别喜欢观察云,还跟课本上的内容比对,那时候网络不发达,家里也没有电脑上网查资料,学校更没有图书馆查资料,自己当然也不好意思问老师,慢慢的,疑问得不到解答,对天气的好奇也就放下来了。

现在有儿子了,正是每天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对下雨下雪甚至今年经历的一次冰雹都带着满满的好奇。

小时侯给他讲西游记,他知道下雨是龙王来布雨,但是现在有了幼儿园文凭的他已经知道这只是神话故事了,必须需要更专业的知识补充才能让这小家伙心服口服了,作为老母亲的我急需这方面的内容补充。

1小时读懂系列中的《1小时读懂天气》解决了我的困扰,里面专业的内容。这本书带你走进你想知道的有关天气的一切真相。用超过3000个关于天气的知识,为你揭开种种天气现象的神秘面纱。

从土办法到高科技,合作实现共赢

现在我们都可以从手机上或者电视上预知未来半个月的天气,让我们可以提前做好规划,出行做好准备。但是现在这些成果并不是一直有的,在以前的时候是没有天气预报这些仪器的,人类出行只能通知天空、云彩、温度等来判断第二天的天气如何。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就是讲早晨出现红霞,预示有雨,不宜出门;傍晚出现红霞,预示天晴,可以远行。人们还会通过动物的行为来判断天气,比如“蚂蚁搬家”“燕子飞得低,出门带蓑衣”,还有植物也可以预测天气。如果我们在野外,就可以通过这些自然现象判断天气。

如果人类的思考止于此,那么我们就没有现代生活的高科技了。17世纪,人类进行了第一次气象测量,通过测量气压、湿度、风速和风向来判断第二天的天气状况。到了19世纪,欧洲国家相继建立了气象机构,在国际海洋气象会议上大家相互交换气象信息,绘制了第一张气象图,这也是人类在气象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合作。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彩虹

传说彩虹的尽头藏着宝藏,如果你能到达彩虹的尽头,那么就可以在那里找到宝藏,这是一个传说,所以彩虹的尽头到底有没有宝藏呢?

《1小时读懂天气》里面告诉我们,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太阳光线从空气进入雨滴时发生折射形成的,弯曲的太阳光线被分解成七种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为什么彩虹是弯曲的呢?一方面是水滴是弯曲的,另一方面是把光线折射成了不同的角度。彩虹是没有尽头的,而且每个人看到的彩虹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人能看到完全一样的彩虹,即使我们看到的都是弓形的,其实也不完全一样,是不是很神奇。

没有尽头的彩虹,当然也不会有宝藏存在啦。地球上除了有美丽的彩虹,还会有可怕的灾难天气。

把自然资源化为能源

风有摧毁的能力,也有再生的能力。很早开始人类就在寻找利用风能的办法。公元前7世纪,就已经有风车的存在了,风车成为磨坊的重要动力。还可以利用风能发电。

太阳给人的感觉是有能量的,我们的生存依赖于太阳,植物需要阳光,动物需要阳光,就连我们需要的资源也需要阳光的作用,如今,我们通过各种办法来获取太阳的能量,发明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炉等这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小时读懂天气》让我们在了解天气的同时,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除了与我们接近的温度,天气好像更复杂,没关系,看完这本书,你就全明白了。

  《1小时读懂天气》读后感(四):关于天气预报的超级冷知识,您知道几个?

  

导语

在我们生活中,天气预报可以说是必需品之一了。

通过天气预报,我们可以知道未来的天气是什么样,从而可以针对性的做出一些提前的安排。比如现在开心爸爸一家人要出门玩的话,一定要看看天气预报。

要是刮大风下雨或者下雪的话,这次出行计划大概率会取消;要是天气太冷的话,就需要多准备几件衣服以及一些热水;要是天气太热的话,就需要少穿点衣服多带点水,保持体内的水分等等。

可以说,天气预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但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天气预报还真的是预报,出错的概率很高。明明预报的是大雨倾盆,但到时候依旧是艳阳高照;明明说的是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但却被突如其来的大雨困住了……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天气预报的冷知识

其实,这个问题,在这本《1小时读懂天气》的书中,就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可能大家都不会知道,我们看似平常的天气预报,其实涉及到了一个很高大上的学科一一气象学。

关于气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史前人类时代了,他们通过对气候温度的总结,最终得出了一些经验,并且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了下来,这其实就是最初的天气预报。

时间推进到现在,天气预报已经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了。是一门囊括了气候观察,数理统计,大数据推测等多种知识的学科。

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天气预报,都是这样一个个数值组成的。

比如气温。

气温是通过测量背阴处的温度,而非阳光直射的地方,所以每次看天气预报的气温时我们都会感到和实际温度有点不一致。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如果温度计放在阳光下,很融汇因为发热而出现错误的读数。目前为止,最高气温的世界纪录来自于伊朗的卢特沙漠,高达70.3摄氏度。

比如预报。

事实上,现在天气预报的关键在于超级计算机了,他们把来自世界各地的数据输入到事先做好的程序中,经过一系列的模拟运算,最终得到世界各地的天气情况换而言之,我们现在所得到的天气预报,本质上是数据模拟出来的结果。

但再先进的计算机,也很难将大气层和天气系统完全模拟出来,还是会有一些本质上的误差的,而且这种误差会随着天气预报的久远而不断增加。

所以,我们要想得到相对而言比较准确的预报,3小时内,或者更短时间内的天气预报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

其实人类科技发展史,也是一部天气预报精准程度不断增加的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天气预报不仅仅是大家出行的一个参考,更多的是一个权威的指导。

另外,如果您也对天气感兴趣,不妨看看这本《1小时读懂天气》,小开本,知识点精炼无比,一会就能涨很多知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