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教育》的读后感大全
《美国高等教育》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M·赫钦斯(Robert M.Hutchins)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高等教育》精选点评:
●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对大学、专业和学生都是有害的;大学的统一原则是为真理而追求真理。
●作为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这本书确实很好的阐述了他的观点!教育是对真理的追求,真理要适用于各个领域各个阶段,所以要看名著!要避免各种太过于专业化的问题,要终身学习......各种观点现在仍然非常有借鉴意义!
●世界没有完美的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现成的借鉴
●通识教育的原典,有机会需再读。但很多地方也需要随着时代改良。总的大趋势还是民主化。
●最大的功利是不功利
●瞧这名儿译的
●夸大其辞。
●目前读过的教育类书籍中最棒的一本。
●理想总是在现实里撞到南墙;中国人的理想大部分都是空谈
《美国高等教育》读后感(一):一点小小的感悟
在一个星期内先后看完了《大学不能回避历史》、《美国高等教育》这两本书,感慨颇多,总结一句话也就是——大学不能回避历史,即不能回避之前的传统,也不能回避当下的需求。
赫钦斯对美国大学过度职业化的矫正,感觉有点矫枉过正的嫌疑。
《美国高等教育》读后感(二):高等教育的弊端
因为打算考教育学专业,所以被推荐了这本书。刚走上教师岗位的自己,突然意识到自己在走书中提到的同样的错路。即所谓的职业主义。上网搜索了一下教育的职业主义,映入眼帘的频频皆是“以职业为契机——大学**专业的改革”等相关题目。在初做老师的时候,我亦认为现在的高等教育很难撩起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在被动学习。而如何让他们主动学习是关键的地方,去寻找突破口。于是以利益性的目的——教授如何适应以后的工作,面对将来的职场,去迫使他们对教授内容产生兴趣,去“被”主动学习。然后阅读了赫钦斯的《美国高等教育》之后,即发现踏上的是一条美国高教过去的错误的道路。鄙人也许不能代表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但至少能代表一部分人的思想。正如书中所说,我不能保证所教授的经验能够契合上现时代的最新经验,我所引用的不过是我毕业后工作前的经验;我亦不能保证我所教授的经验在他们面对自己的职场问题时,能起到作用。那么引起的反思,我在教授一些什么?引起的反思足够细细去思考。赫钦斯在书中明确提出应该教授的是永恒的真理,永恒的原则。这还得慢慢去思量,什么是永恒的真理,什么是永恒的原则。
《美国高等教育》读后感(三):赫钦斯的部分教育思想
写的很是精彩,论证的逻辑性很强,佩服赫老思维的灵活与思路的清晰。
在美国名著阅读运动中简单了解过赫钦斯,但读过其著作后才真正体会其发起阅读经典名著运动的充分理由和初衷。
本书从对高等教育混乱现状的分析,得出职业(专业)教育和理智(通识)教育的矛盾。进而提出普通教育如何对解决矛盾发力和打下基础,最后通过在高等教育中的大类分科来解决矛盾。
教育若要发挥教育真正之作用,需要推行真正的普通(通识)教育,普通教育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是教授人们真理,真理的获得需要永恒的学习,永恒的学习则要阅读经典名著,因此阅读经典名著是普通教育得以实现进而教育功能得以真正发挥的最关键的环节。
高等教育则主要教授真理和普遍性原则。高等学校可以废除系科制度,只开设形而上学(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个大类的专业。且无论将来从事何种专业,这三类都是基础性的原则性的教授内容。
受过高等教育掌握基本原则和科学的智慧之后,可以通过研究所的形式进行专门的职业性经验性训练以达到适应社会生存的目的。这样学者间的知识孤立主义的矛盾等矛盾可有效解决。
简单记录一下,等有更深刻和完整的思考后再来补充。
《美国高等教育》读后感(四):值得一看
关于高等教育学,我读书不多,一直也没找到什么深入的感觉。
之前读过克拉克克尔的《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也是名著,但可惜的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那个版本翻译的实在让人难过,看完全本后,感觉就是有的地方让你拉稀,有的地方让你便秘,又不得不借来英文版翻翻,实属被迫啊~
这本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就完全不一样。首先当然要感谢译者的辛劳,其次是作者的论述真的很到位。倒不是什么讲的超有理论性让我觉得惊叹,而是相当有现实关怀(总听猪头用这个词,自己今天也觉得确实好用 ^_^)。
只要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稍有思考的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一定都会感觉到,中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美国20世纪30年的日子。高等教育守不住自己的矜持,最终沦为二三流的岗前培训,这也正好迎合了用人单位的口味——招来的员工最好不用再花钱去培训——教育整体的目的演变成了对利益的追逐。当然我不是说这样的结果是单是高校造成的,多方面多方面的原因纠结在一起,国家关于教育的政策在原因中占了极大的比重,其中耐人寻味。
赫钦斯教授最后所给出的治疗方法也许在这里不一定凑效,我们可以暂不作考虑,那是后面的事情。但他在书中提出并予以分析的诸多问题,确实需要当前从事高等教育的大腕们好好思考了。
《美国高等教育》读后感(五):浅谈永恒主义
永恒主义教育是本世纪 30 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流派。它以实在论的哲学观为依据,提倡古典主义教育传统,反对当时极为流行的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观,属于现代西方教育理论中的新传统流派。该派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1899—1977 年)、艾德勒(1902—)、法国的阿兰(1868—1951 年)和英国的利文斯通(1880—1960 年)等人。 (1)永恒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永恒主义教育理论是在批判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给教育实践造成的不良影响中发展起来的,它以古典实在主义哲学为基础,指责进步主义教育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忽视受教育者对绝对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永恒道德的掌握,将教育看作是没有目标的不确定的过程;第二,忽视儿童智力和理性的发展,过于强调儿童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仅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生长、活动和个人经验的满足。
永恒主义教育有明确的哲学基础——古典实在论,即认为“一般”(“共相”)地先于“个别”(具体事物)而客观存在的,“真理在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因此,永恒主义认为教育的性质是不变的,教育的基本原理也是不变的、永恒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永恒的人性,教育的基础是永恒不变的“实在”所构成的永恒知识与伦理原则。其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代表作《美国高等教育》中写道:“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教育意味着教学。教学意味着知识。知识是真理。真理在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因此,教育在任何地方应当是相同的。”“我们已经指出,课程应当主要由永恒学科组成。我们提倡永恒学科,因为这些学科抽绎出我们人性的共同因素,因为它们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因为它们使我们和人们曾经想过的最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因为它们对于任何进一步的研究和对于世界的任何理解是首要的。”因此,永恒主义者十分重视完备的课程体系,他们提出了一个几乎“包括人类知识总和”的课程体系,通过它来教授学生以基础科目,使他们认识世界的永恒性,并发展他们自己的理性。为实现此目标,永恒主义者提出“回到古人、回到柏拉图”的口号,他们提出读“百部名著”的计划。赫钦斯就说过:“一本古典著作是这样的书,它在任何时代里都是属于当代的。”“西方世界的伟大的书都适用于知识的每个部门。《理想国》对于理解法律是首要的,教育对于众所周知的公民权,也是同样重要的。”
永恒主义教育的出现与要素主义教育一样,有其历史与社会原因。针对西方教育面临的问题,它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重视学习效果和学习努力的原则,提出学习经典著作的学习方法。从本质上讲,永恒主义是一种非常保守的教育理论,但其合理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还是很启发的。我认为,在一个浮躁的现代社会,阅读经过历史检验过的人类经典著作,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类知识的本质,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