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丑之见》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小丑之见》读后感100字

2020-12-16 03:35: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丑之见》读后感100字

  《小丑之见》是一本由[德] 海因里希·伯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40元,页数:2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丑之见》精选点评:

  ●有点没明白

  ●犀利毒舌的观察者~

  ●没预期得好.

  ●小丑的父亲对小丑说:你只是缺少从男孩到男人的能力,那就是面对现实。小丑讽刺权贵,权贵固然虚伪,但是最后小丑的自甘堕落又是什么呢?世界上,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故事里,你看我是便便,我看你也是便便~

  ●听书所得,德国二战后投机主义的讽刺

  ●我只是一个无宗教者,玛丽是德国普通民众,在玛丽的两边一个是我,一个是除了玛丽和我的其他天主教徒和民主联盟。金钱与宗教的胁迫,道德观被扭曲,伯尔想把这做的更为彻底,揭露丑恶,即便全篇一共三小时,但是各色人物都一一呈现出来,看不出牵强附会。德国作品有很多象征手法,从角色和环境而言并不只是简单的表面。从当时的环境而言我不仅是表演的小丑,也是人生观的小丑,我就是伯尔自己,这个主流社会中的异类,我备受各种人物的评判,要被像木偶一样拎来拎去,但是我宁愿漂泊我也要自由,即便兜里只有一马克,但是结局不是悲观的,虽然唱的歌曲是贬低宗教的,但还是迎来了路人的十芬妮,未来还有更多。我不理解为什么要把主人公塑造的那么贫穷,那么渴望金钱又玩世不恭,或许是为了与家世造成鲜明对比,也通过落魄与其他交往人群进行对比。

  ●小说由第一人称叙述者的独白、电话谈话、回忆组成。小丑最后的辛酸结局使作品笼罩着悲观失望的氛围,但小丑却是一个挑战的形象。

  ●1.个人主义的绝境;2. 不媚俗也是一种媚俗。

  ●纳粹上台时民众的支持和之后的忏悔不过是投机而已。只有自己过得不好才能证明这个社会的堕落和自己对它批判的正确

  ●跟伯尔生活绝对要疯的,因为他那种连自己都不放过的苛刻。但是,西德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苛求的地方,因为制造战争的人变成了经济奇迹的推手,因为缄默了十多年的基督教组织跳出来要拯救德国人的灵魂,而草民就在这片虚伪的空气中恢复元气。这没人搭理的愤怒的小丑,必然要走向厌世,无聊。海明威那句二愣子箴言,经伯尔改后才有了悲壮的味道: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取悦。

  《小丑之见》读后感(一):其实我看的是一个更老的版本

  不知道译者是不是一个人啊...

  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好书,给人的感动久久不能忘怀.没有更多的人知道这本书,真是遗憾.虽然我想看的书很多,LIST拉了好长,时间有限,但是这本书还是看了好几遍,给别人写信/留言时也要摘录几句...说的好像走火入魔了呃...总之,推荐大家一看.

  《小丑之见》读后感(二):小丑之见

  此书相当不错,手法很是新颖,当然现在来说看过许多有些见怪不怪,但想想当年初读之时委实很是惊叹和赞赏。

  “我”的职业是一个小丑,应该是给人带来欢笑的,不过在书中“我”用三个小时的时间“演出”了一出现实主义的悲喜剧。在现实的三个小时的时间内,通过“我”的回忆和行为,全面的梳理同时又讽刺了从二战到当今的德国(联邦德国,当然民主德国也顺道讽刺了一下),主要集中在宗教上,但主要表现的当然就是人,那忠诚于元首但由于没加入纳粹党而被认为是自由派人士的教师;那认为月收入在五百马克到三千马克之间是最难过的上层人士们。当然最大的讽刺是“我”的父母,另外对于玛丽来说(虽然其自身行为略为情有可原),那些天主教人士的作法确实是犯了罪过,按“我”的看法,他们在事实上是让玛丽犯了通奸的罪过(当然是指真正的基督教精神,而非世俗上组织上的)。

  可以不夸张地说“我”的这三个小时未必比普鲁斯特的一生(《追忆似水年华》)要逊色多少。

  在结尾处,“我”将何去何从呢?而德国呢?社会主流人们呢?

  《小丑之见》读后感(三):从男孩到男人,是学会接受

  

喜马讲书:

《小丑之见》是一本1963年问世的小说,作者是当时联邦德国著名小说家海因里希·伯尔。《小丑之见》是伯尔的代表作,已经被译成三十多种语言。1972年,伯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本《小丑之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丑之见》用第一人称讲述,将回忆与现实穿插,整个故事的时间跨度不过三个小时。但是在这三个小时间,主人公汉斯,这个职业小丑,“表演”了一出出现实主义的悲喜剧,揭露金钱与政治胁迫下人们道德观的扭曲,甚至连自己的父母和未婚妻都逃不过他的讽刺。在舞台上,汉斯卖力扮演小丑;但他内心,时时刻刻都在嘲笑,在鄙视,在他眼里,这些哈哈大笑的观众才是十足的小丑。

一、汉斯为什么会做小丑?

这就需要从头说起了,我们得看一看,他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当一个小丑。

我们一般不会觉得小丑是一个多么光荣体面的职业。小丑得擅长搞怪,擅长通过夸张的动作来取悦人,而在德国这样一个以古典音乐、歌剧、电影等各种高雅艺术闻名于世的国家,做一个小丑,肯定是档次不高的,可能是那些出身比较贫穷的人才会选择的职业。可是汉斯呢?他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他家世代住在大城市波恩,他的祖父甚至赠给他一套别致的五层楼的豪宅,每一层都有阳台,且阳台的颜色各不相同。可是,汉斯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很不好。他要做小丑,而不是演员,就是为了撕去父亲虚伪的面纱,赤裸裸地对抗父亲的期望,赤裸裸地讽刺。他明确告诉父亲,也明确告诉自己,我就是要做个小丑,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职业。

做小丑,也是汉斯对家庭的一种报复。汉斯说,他特别乐于看到母亲的失望。如果他去画画,那么母亲还能在别人面前说,我儿子是个艺术家,他正在奋斗;而他做小丑呢,则只会让父母觉得颜面无光。

伯尔的小说被称为“废墟文学”,讲述废墟里的德国人的困境与奋斗。汉斯就是这些奋斗者中的一个。不过他并不像多数人那样设法从废墟里走出来;相反,他坚决与优越的家庭环境一刀两断,逆着潮流,主动走进废墟。他放弃了富二代正常的前途,去选择做一个小丑。因为唯有如此,他才不必遵守别人制定的行为规范,他才可以尽兴地蔑视所有的道貌岸然。

二、汉斯这个小丑有什么独特之处?

汉斯的表演,有很大一部分是模仿秀,模仿的往往是那些有头有脸的社会名人。比如说,在五六十年代担任联邦德国总理的阿登纳。汉斯也会像他一样,脚下突然绊蒜,摔个仰面朝天,用这类滑稽的出丑来博人一笑。但是,当观众们捧腹大笑时,他会从心底暗暗地嘲笑说,你们这些平时很注意形象的、严肃的德国人,这会儿可露出了真面目。

在我们的印象里,小丑应该对一切都报以笑脸;然而汉斯正相反,他什么都不原谅,什么都逃不过他愤怒的嘲讽。他的模仿表演不是丑化,而是把那些名人真实的样子暴露出来。所以,一个真正的小丑肯定是一个边缘人,一个冷冷地看待人世的人。他对观众的称赞和掌声都不屑一顾,他甚至希望观众尽情地奚落他,因为那才表明他们被冒犯了。而这,正是汉斯乐于看到的。

三、汉斯如何讽刺德国芸芸众生?

德国人在战后背负着发动战争的罪孽,进入了艰苦的重建工作,不过,联邦德国受益于马歇尔计划,从美国那里获得了大笔的资金,五十年代阿登纳上台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快速复苏,在欧洲的地位也迅速攀升。但在汉斯看来,所谓的经济奇迹,不过就是跪舔美国的结果。所以现实的情况就是,资本家们一面抱怨城里缺少风月场所,一面把自己卖身给美国人当奴仆。

这就是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当时的看法。他是一个参加过二战的人,他曾说,从战场上归来,我除了插在口袋里的两只手外,什么都没有。德国的芸芸众生,都在废墟里艰难地寻找面包,所以,他们不假思索地捕捉任何一道生活的曙光,尤其会向往、尊敬那些拥有权力和财富的上流人士,听命于他们的领导和摆布。

即使流落街头,汉斯也依然会被人认出,被人追问:什么是小丑?你这个小丑是干什么的?你有什么样的喜剧天分?他都这样回答:我是一面镜子,我照出每一个人。当你从我身上认出你藏在面具之下的真面目的时候,你就会笑了。

四、汉斯为什么会沉沦?

汉斯平生最忠实于两件事,第一是他的自我,第二就是他的爱人玛丽。但是因为宗教的原因,两人有一个根本的分歧。在小说里,天主教势力是汉斯最强劲的敌人,也是汉斯眼里的虚伪之最。二战结束之后,德国的天主教会在社会上的势力和影响都很强大,它宣称,宗教必须肩负起这样的使命,就是修复在纳粹时期被大肆破坏的道德良心。然而在作者海因里希·伯尔看来,教会就跟汉斯的母亲一样,都是投机分子,在纳粹当政的时候匍匐在地,在纳粹倒台后,又跳出来充当领导社会重建的道德领袖,把一套评判是非的标准强加给德国人。

不久以后,玛丽就和他分手了。汉斯十分痛苦,玛丽的出走给了汉斯致命的打击。他就此开始沉沦,脾气越来越暴躁。

他在看透了世人的虚伪并丢失了爱情之后,从此沉沦下去。

  《小丑之见》读后感(四):揭开战后德国社会的谎言,芸芸众生才是十足的小丑

  y喜马讲书 20181018

  《小丑之见》是一本1963年问世的小说,作者是当时联邦德国著名小说家海因里希·伯尔。《小丑之见》是伯尔的代表作,已经被译成三十多种语言。1972年,伯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本《小丑之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丑之见》用第一人称讲述,将回忆与现实穿插,整个故事的时间跨度不过三个小时。但是在这三个小时间,主人公汉斯,这个职业小丑,“表演”了一出出现实主义的悲喜剧,揭露金钱与政治胁迫下人们道德观的扭曲,甚至连自己的父母和未婚妻都逃不过他的讽刺。在舞台上,汉斯卖力扮演小丑;但他内心,时时刻刻都在嘲笑,在鄙视,在他眼里,这些哈哈大笑的观众才是十足的小丑。

  一、汉斯为什么会做小丑?

  这就需要从头说起了,我们得看一看,他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当一个小丑。

  我们一般不会觉得小丑是一个多么光荣体面的职业。小丑得擅长搞怪,擅长通过夸张的动作来取悦人,而在德国这样一个以古典音乐、歌剧、电影等各种高雅艺术闻名于世的国家,做一个小丑,肯定是档次不高的,可能是那些出身比较贫穷的人才会选择的职业。可是汉斯呢?他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他家世代住在大城市波恩,他的祖父甚至赠给他一套别致的五层楼的豪宅,每一层都有阳台,且阳台的颜色各不相同。可是,汉斯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很不好。他要做小丑,而不是演员,就是为了撕去父亲虚伪的面纱,赤裸裸地对抗父亲的期望,赤裸裸地讽刺。他明确告诉父亲,也明确告诉自己,我就是要做个小丑,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职业。

  做小丑,也是汉斯对家庭的一种报复。汉斯说,他特别乐于看到母亲的失望。如果他去画画,那么母亲还能在别人面前说,我儿子是个艺术家,他正在奋斗;而他做小丑呢,则只会让父母觉得颜面无光。

  伯尔的小说被称为“废墟文学”,讲述废墟里的德国人的困境与奋斗。汉斯就是这些奋斗者中的一个。不过他并不像多数人那样设法从废墟里走出来;相反,他坚决与优越的家庭环境一刀两断,逆着潮流,主动走进废墟。他放弃了富二代正常的前途,去选择做一个小丑。因为唯有如此,他才不必遵守别人制定的行为规范,他才可以尽兴地蔑视所有的道貌岸然。

  二、汉斯这个小丑有什么独特之处?

  汉斯的表演,有很大一部分是模仿秀,模仿的往往是那些有头有脸的社会名人。比如说,在五六十年代担任联邦德国总理的阿登纳。汉斯也会像他一样,脚下突然绊蒜,摔个仰面朝天,用这类滑稽的出丑来博人一笑。但是,当观众们捧腹大笑时,他会从心底暗暗地嘲笑说,你们这些平时很注意形象的、严肃的德国人,这会儿可露出了真面目。

  在我们的印象里,小丑应该对一切都报以笑脸;然而汉斯正相反,他什么都不原谅,什么都逃不过他愤怒的嘲讽。他的模仿表演不是丑化,而是把那些名人真实的样子暴露出来。所以,一个真正的小丑肯定是一个边缘人,一个冷冷地看待人世的人。他对观众的称赞和掌声都不屑一顾,他甚至希望观众尽情地奚落他,因为那才表明他们被冒犯了。而这,正是汉斯乐于看到的。

  三、汉斯如何讽刺德国芸芸众生?

  德国人在战后背负着发动战争的罪孽,进入了艰苦的重建工作,不过,联邦德国受益于马歇尔计划,从美国那里获得了大笔的资金,五十年代阿登纳上台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快速复苏,在欧洲的地位也迅速攀升。但在汉斯看来,所谓的经济奇迹,不过就是跪舔美国的结果。所以现实的情况就是,资本家们一面抱怨城里缺少风月场所,一面把自己卖身给美国人当奴仆。

  这就是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当时的看法。他是一个参加过二战的人,他曾说,从战场上归来,我除了插在口袋里的两只手外,什么都没有。德国的芸芸众生,都在废墟里艰难地寻找面包,所以,他们不假思索地捕捉任何一道生活的曙光,尤其会向往、尊敬那些拥有权力和财富的上流人士,听命于他们的领导和摆布。

  即使流落街头,汉斯也依然会被人认出,被人追问:什么是小丑?你这个小丑是干什么的?你有什么样的喜剧天分?他都这样回答:我是一面镜子,我照出每一个人。当你从我身上认出你藏在面具之下的真面目的时候,你就会笑了。

  四、汉斯为什么会沉沦?

  汉斯平生最忠实于两件事,第一是他的自我,第二就是他的爱人玛丽。但是因为宗教的原因,两人有一个根本的分歧。在小说里,天主教势力是汉斯最强劲的敌人,也是汉斯眼里的虚伪之最。二战结束之后,德国的天主教会在社会上的势力和影响都很强大,它宣称,宗教必须肩负起这样的使命,就是修复在纳粹时期被大肆破坏的道德良心。然而在作者海因里希·伯尔看来,教会就跟汉斯的母亲一样,都是投机分子,在纳粹当政的时候匍匐在地,在纳粹倒台后,又跳出来充当领导社会重建的道德领袖,把一套评判是非的标准强加给德国人。

  不久以后,玛丽就和他分手了。汉斯十分痛苦,玛丽的出走给了汉斯致命的打击。他就此开始沉沦,脾气越来越暴躁。

  他在看透了世人的虚伪并丢失了爱情之后,从此沉沦下去。

  汉斯这样的人活得很累,他不肯屈从于任何一类客观规范,任何的社会传统与习俗。这个拒绝妥协的小丑,最后孤身一人,满腹忧伤,穷困潦倒,在街头弹琴卖唱。他所坚持的反潮流的、主动走向边缘的生活方式,他所捍卫的绝对化的自我,无法为他带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所执着钻研的小丑表演,实际上也不过为了满足他本人愤世嫉俗的情绪。

  我们确实可以学习像一个小丑那样看社会、看世界,我们应该对所有强加下来的集体思维、所有既有的规范保持警惕,却不必把自己逼到众叛亲离。和汉斯一样,作家海因里希·伯尔也毕生站在小人物的一边,蔑视那些手握大权能发号施令的人,但是通过描写小丑汉斯,他也在深刻地反省自己的立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