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郭初阳的语文课》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郭初阳的语文课》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17 00:34: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郭初阳的语文课》的读后感大全

  《郭初阳的语文课》是一本由郭初阳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9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郭初阳的语文课》读后感(一):让美好的微光透进来

  

这其实是十二册小书,其中十本是郭初阳老师上过的十堂语文课。出版社的设计独具匠心,小册子的封面组合在一起便是图一的样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郭老师的这十堂语文课,面向的是五六年级的孩子,可是从第一堂课“狼来了”的故事中,讲到了约翰.密尔的《论自由》,讲到了伏尔泰所说的“捍卫说话的权利”,讲到了日心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女权……牧羊人的故事也分解了三个不同版本,便觉得耳目一新,想到了自己高中时候的语文老师“老高”,见识老高的耳目一新,已在所谓十六岁的花季,而郭老师为小学的孩子打开的大门,通往的是文学和哲学的殿堂。

在讲《苏格拉底的申辩》时,和同学们讨论乔布斯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有同学翻译出“我傻我知道,我穷我努力”,老师的睿智和学生的可爱跃然纸上。藏在背后的,是哲学关于“自知无知”的思想和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

再说《如何给南方周末投稿》的那堂课,除了所谓社会写作的教育外,从课堂的调度和教案的设计看,也是一堂关于公民的练习课,无论年龄大小,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所要遵守的规则,所需形成的合作,在郭老师的穿针引线中,润物细无声。

细节不必一一赘述,这是一套适合家长,孩子都欣赏的小丛书。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升学考试,刷题鸡娃,意义何在?思辨,是方法,也是目标,在追求智慧和自我认知的路上,孩子和成年人没有什么不同。获取真善美的能力,你掌握了哪些信息,更有价值!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教育大纲可能无法给出如“郭初阳”老师如此的空间,要感激和期盼那些孩子的引路人们,“我完成我以完成你”,在功利和人文之间能够打开一条裂缝,让美好的微光透进来。

  《郭初阳的语文课》读后感(二):什么是好的语文课

  

对于郭初阳这个名字,如果你家里有一个在上学孩子,应该、差不多都听说过此人在教育界的大名,如果你说“没听过,这位是做啥的了?”我只能感叹“还没孩儿了吧……”对于这个被誉为现代语文界最最“潮”的老师,试问有多少孩子家长希望他能是自己孩儿的代课老师,那孩子的写作阅读能力肯定会上一个台阶,可惜幸运的孩儿是总少数的,郭老师也不可能教变全国仰慕他课的学生。遗憾啊,遗憾。

但是!现在一套集合了郭老师课堂实录的书籍《郭初阳的语文课》终于在个位家长的长久期待中隆重上市。(此处因有掌声!)而这套书我也在期待许久后终于从快递手中拿到,先说说我到手的第一印象,整套书设计尺寸小巧,质量轻(每本不过百十来页),能轻轻松松装进口袋或背包中,带在身边,随时拿出来温习学习。全书共分十二册,有十册为郭老师课堂教学还原实录,一册是他人对他所讲课程的深度解析,最后是一本郭老师的私藏书单+读书笔记本。那接下来,我就简单说下我阅读此套书后对什么才是一堂好语文的思考。

什么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回想在我儿时求学的经历的语文课,老师上课内容:无非是读课文、分段落、学字、组词、然后围绕着整篇课文内容去讲解,而这些内容也老师主要参考教参,其中的观点和思想也是老师解课的主要依据,这看似非常方便,但问题也非常突出,老师所教授学生的知识被束缚在教参的框架之中。老师也不去思考,自然也无法教导学生课文思想以外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老师的思维不仅会受到限制,对于一篇中心思想在教参上已经给出定论的课文,也只是照本宣科的讲出,而不去提问为什么是这个定论,这种只给学生答案忽略思考过程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也逐渐磨掉学生身上难能可贵的思考与探索精神。

而我阅读这套《郭初阳的语文课》感受到郭老师教学中并不是按照教参的解释去给学生讲课,只让学生去听、去记。而是在教学中让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他会在课堂上传话筒,让每一个孩子都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两人一组,一人阅读喜欢的段落,一人介绍喜欢的原因。让同学之间高度交流,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我读完整套书,你会发现书中说话最多不是郭老师,而是学生,郭老师做的最多的是倾听与关键点的点拨,书中很多观点都是学生讲出来到, 这样的教学方式,远比由老师口中讲出,更让学生印象深刻。从郭初阳老师的课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学生思考的尊重,和带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郭初阳的语文课》读后感(三):值得所有人一读的语文课

  高三毕业前夕,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这很可能是大多数人一生中最后的一节语文课。 被他说中了,后来我读的外语,语文从此和我割裂。但这几年我越发意识到,语文课是没有了,但语文一直都在。

  很多时候,人们的沟通、表达、理解能力不好,都会自嘲“我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没错,我们走出了校园,语文没有了成绩的考量,但语文学得好不好,却影响我们一生。

  我们每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文本发生关系,语文不只是被选入课本的那些东西,语文很大,它的意义就在这里,它包容一切文字、语言、学科和思想。

  几个月前,和乐府文化的编辑闲聊,得知他们会在今年秋天出版一套书,作者是一位体制外的语文老师,但体制内的老师们却都以他为楷模。这样的背景让我好奇,拿到这套书后,我也着实被其内容惊艳了。

  或许你和我一样,此前完全不知道郭初阳是谁,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这套书里看到了学好语文的关键。

  即语文学习的价值不在于明白“核心思想”,而是获取思考的能力。 01 大众理解的语文vs更好的语文

  “语文课没用!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 我是听着这话长大的,但我却丝毫无法认同这种说法,因为我发现,那些语文不好的人,连数理化的题目可能都读不明白,更不要说走遍全天下了。

  语文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是固化的,它是古诗、文言文、鲁迅的杂文和朱自清的散文。因此语文非常容易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它的意义似乎仅限于应试,以谋求好的人生出路。

  郭初阳打破了这种认知,在《郭初阳的语文课》里 ,他信手拈来地选取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和历史知识等等。

  如果语文在常人的认知里是一根线,在他的手上就是一张网,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如果传统的语文课期待教师将孩子们的答案统一成教学手册里给出的那一种,那么郭初阳的语文课就是把发散和思考的机会还给孩子。 他可以从被讲烂了的牧羊人故事,聊到言论自由;从冯骥才的《珍珠鸟》谈到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从《愚公移山》聊到“老人崇拜”,尊重孩子;从冯古内特聊到什么是真正的平等…… 在这个过程中,他既是主导者,又是参与者。他有师者的智慧和耐心,又有孩子般的发散和想象,他激发出了孩子们心里的小鸟,努力鼓舞它们拍打翅膀去向更远的地方,而不是把它们圈养起来,调教成统一的模样。

  在我看来,这套书不仅重新定义了语文课,更重新定义了语文,让孩子们明白作者意图和中心思想的是语文,但启发孩子们围绕文本产生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对文本之外的世界产生好奇,是更好的语文。 02 这套书的理想读者是谁? 编辑和我聊天的时候颇为苦恼,她觉得这套书的读者应该侧重教师和学龄儿童父母,而乐府的创办人涂涂老师则认为这套书是给孩子看的。

  很不幸,我既不是在职教师,家中也没有学龄儿童,本身更早已不是孩子,但这套书我却读得津津有味。

  每翻开一本,我都会被带入到课堂上,而且就坐在第一排,郭老师的声音似乎就在耳边,必须全神贯注才可以跟得上他的节奏,他的“抛”和学生的“接”太过精彩,甚至让我好奇到去向编辑求证这样的课程是否经过彩排。 印象中,老师们的说课大多是提前和班级同学做好排练的,就连“会的举左手,不会的举右手,但是都得举手”这样的话至今还在我的记忆中。而我从编辑那得到的答案是:完全没有,学生们都是临时从各地学校调来的,上课之前完全不知道这节课自己要学的是什么。 我甚至不敢相信这样的发言是小学生说出来的,然而他们就是在郭老师的课程里那么自自然然地说出来了

  生:“平等”加“差异”,就是说要有一样的地方,也要有不一样的地方。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比方说:我比较高,我可以拿到较高地方的东西,但是比较矮的人,就可以拿到底下的东西。

  师:所以我们在设计货架的时候,要考虑到,像郭老师这样各自比较矮的人,要准备一个台阶;这就像人行道上要专门设计一个——

  生:盲道。

  这的的确确是一套全年龄适读的书,它足以让学生知道语文课的另一种模样,让父母意识到成人启发儿童的价值,让教师意识到发散的意义,让那些已经离开校园的人,重新审视思考的力量。 —完—

  《郭初阳的语文课》读后感(四):不被传统禁锢思想,自由灵动学习语文

  

我还记得孩子刚刚升入初中之时,一度被语文学习所困扰。小学阶段考试从不下90分的孩子,到了初中,语文成绩一直在80分上下徘徊。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开始纠结是否需要给孩子“充电”。事实上,我们走进了一个误区,单纯地将考试分数看得无比重要,却忽略了孩子在语文知识接收方面的问题。

曾不止一次听朋友提起语文学习的苦恼,大家总说语文内容太分散、语文知识点又多又杂……语文阅读抓不住重点,等等。也有朋友说,语文学习重要的是积累,点点滴滴,聚沙成塔,短时间成绩提不上去没关系,厚积薄发才是语文学习的常态。

在阅读这套《郭初阳的语文课》之前,我对郭初阳并不了解。不过,我曾听说过郭初阳提到的一个观点,郭初阳说: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启蒙者。

在这套《郭初阳的语文课》中,郭初阳将这一观点践行得非常彻底。

《项链》是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短篇故事。郭初阳以这篇作品为背景,展开的课堂教学可谓是精彩灵动。这一节课收录在《郭初阳的语文课》中,命名为《第七堂课-小说阅读课-项链》。

在这堂课上,郭初阳以四副插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们用一句话来简要概括作品的内容,继而建议学生们用一个字来形容故事的情节发展……即使是阅读以文字形式展现出的课堂实录,也能够感受到郭初阳老师课堂上师生交流的灵动与活跃。

课程后半段,郭初阳老师巧妙地建议学生们将《项链》与《灰姑娘》进行比较,玛蒂尔德和灰姑娘,一个丢失项链,一个丢失鞋子;一个经过寻找之后成为了“村妇”,一个经过寻找之后成为了“公主”。

生:灰姑娘的失物是她的鞋子,而玛蒂尔德丢的是项链。 师:都丢了非常珍贵的东西:透明的水晶鞋,项链。 生:寻找。灰姑娘她是……鞋子…挨家挨户去试穿。 师:有一个类似的情节。拿着一个东西来比。 生:噢,她拿着那个盒子,到处去店里寻找一模一样的项链。

《项链》究竟是如何颠覆了《灰姑娘》的童话模式,进行了创造性地改写的呢?这是郭初阳在课堂上引发学生们讨论与思考的引申教学,也是我对郭初阳的语文课非常感兴趣的地方。

另外,在这堂课上,郭初阳老师让学生们比较玛蒂尔德在项链丢失前后的性格变化。说实话,这一点,我在几次阅读《项链》这部作品时都没有关注到,郭初阳不仅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也引发了喜爱这部作品的我的思考。

有朋友说,如此语文课不适合应试教育啊。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引导”比“灌输”更加重要。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延展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要比单纯的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永远要相信积累的力量,永远要相信:心里满了,就会从口中溢出,就会在笔尖流淌。

  《郭初阳的语文课》读后感(五):普通的一节语文课,如果让特级语文老师来上,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导语

近些年来,语文的重要性被很多父母反复提起,什么作为一个用母语来认识世界的工具,代表了我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宽度;什么好的语文水平也能反馈到一个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总的来说是很重要的。

再加上近些年来,大语文概念的提出,更是把这种重要性推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上。

所谓的大语文,其实就是把语文的一些基础能力,比如阅读,比如理解,比如发散思考等方面的考察贯穿到其他科目上。常见的就是数理化的题目是越来越长了,阅读能力不过关的孩子们,很容易出现连题目都读不完的情况。

那么,在这种全民提升语文能力的现在,我们该如何给孩子上语文课呢?

说说以前的语文课

开心爸爸自己关于语文课的记忆还停留在高中时代,已经是十几年前将近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最常见的语文课套路就是,课前预习,同学们根据老师之前画的重点,对内容进行熟悉,当然自己能够看懂一些,找到一些结构啊思想上的特点什么的就更好了;上课后就是对课文的肢解打乱以及分析,深入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句话,这段话的意境是什么,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等;最后呢,老师就会根据考试的要求,进行一系列的总结,什么中心思想啊,文章结构啊,社会意义啊等等。

这样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应对考试的。

毕竟当初的考试,更多的是考察作品的意义,以及中心思想啊,结构啊等等。但是很明显,这种学习方法,完全不能满足大语文时代的要求了。

特级老师的语文课

之前开心爸爸也询问过相关的人,了解到现在的语文教学,虽然说也引进了一些素质教育的方式,但总的来说,还是换汤不换药,主要呢还是为了通过考试。

至于语文是如何完成我们用母语来连接世界,如何完成对孩子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如何完成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就真的是乏善可陈了。

而开心爸爸今天要推荐的这套书《郭初阳的语文课》就是一套专门打破现有语文教学的园囿,给孩子更多自主性更多探索性,也是给孩子更喜欢语文的一个创新性教材。

郭老师认为的语文,应该是“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而语文呢,更是应该因材施教,选择最合适孩子的内容,用最适合孩子的方式,教授出去。

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被动的干巴巴的当做是干货一样的甩给孩子。

这套书的第一节课,是《牧人的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狼来了”的故事。郭老师呢,在众人耳熟能详的故事1.0版本上,又开发出了2.0版本,在2.0版本中,放羊的人放的羊不光是自己的了,而是整个村里面的羊,故事还是像原来那样,村里面的人被一次次的“警报”整的完全不相信了,然后最后一次狼真的来了,再没有人过来帮忙了,全村的羊都遭到了狼的屠杀。

当然,还有3.0版本,因为村里人觉得这个牧羊人实在是太麻烦了,动不动就叫嚷着狼来了,直接就给他戴上了口套,再也不让他说话了。

根据2.0版本,以及3.0版本,郭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孩子思维逐渐的从,自己家的羊,到全村的羊,再到目标转到那个吹哨人,目标不断转换的背后,是思维的不断深入,从一开始简单的只是告诫孩子不要说谎,带来的后果很严重的道理,到后来你如果懈怠伤害到的,很有可能是自己的利益,再到最后进一步深化,将目光转到了吹哨人的身上。

铺垫适中,逐层递进,在满足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不断探索认知的边界,让每一次的语文课都成为孩子追逐未来的契机,让语文课真的能起到用母语认识世界,接触未知的目标。

这其实才是最有效的语文教育。

最后再来说说这套书

其实郭初阳老师这套书,与其说是给大家普及一种新的,能够给孩子语文教育的方式,还不如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这种思路既是对原有语文教育的推陈出新,更是建立在孩子身心发展认知能力基础上的不断探索。

郭老师有句话说的很好,“孩子们知道的东西,远比我们了解的要多很多”,如何抓住这一点,给孩子更加适合更加科学的教育,其实更需要爸爸妈妈重视起来。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孩子学习的正确姿势,比学习知识的本身,要重要得多。

  《郭初阳的语文课》读后感(六):《郭初阳的语文课》编辑手记

  

仲夏的某个晚上,先生和我推着宝宝出门散步。闲聊中,先生告诉我,今天又有一个小孩因为学业压力太大而跳楼了。

“哎。”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纤薄下坠的身影,我叹了口气。虽然只是影影绰绰地听说了一点消息,但我知道今年的情况可以说是很糟糕了。怡禾医生在微博上说,现在心理门诊爆满,很多孩子自残。自杀只是冰山上的一角。疫情之下,几无完卵,孩子承受的压力,并不比大人轻。

作为父母,我们都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在教育拼爹拼妈的现状之下,很多人更真实的感受可能是力不从心。是以焦虑的父母常有,而轻松的孩子不常有。

我的朋友阿老师,从事儿童教育的初衷是“为孩子造梦,让童年飞起”,他前阵子开了一个课,叫《自由而无用的读书课》,秉承他一贯的思想,“以自由看待教育”。这是一门神奇的课,从绘本和童话出发,经过武侠传奇,历经诗歌的陶冶,终至历史与科学。这几天我常在想,若孩子的心灵真是自由的,他们的身躯,就不会如此沉重了。

何为自由呢?我的理解是,从进入学校开始,孩子们就在逐渐地面对这个社会了,他们的任务,不是把书读好,考进大学,其他一概不管,而是,获得在社会上生存,以及生活的能力。我们的最终的目标,是去生活,而如果,在求学的过程中,他拥有了自由的心灵,那么他的生活也必将变得丰盛。所谓自由,指的是他的心灵更宽广,容错度更高,他对生活有更好的审美,对现实有更好的判断力,如此,外在的干扰之于他就越少,而焦虑也会越少。

这样的自由,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难点在于,自由不是凭空生出来的,它需要一个载体。因为,心灵是需要浸润,需要感悟的,这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这个载体,常理来说,对于孩子,最合适的应该是课堂。可惜的是,这样的课堂,少之又少。

但这样的课堂,并不是没有。郭初阳就长久致力于这样的课堂。十几年前,他出了两本书,叫《言说抵抗沉默》《颠狂与谨守》,被盛赞之:“听过郭初阳授课的人用三个字来评价他的语文课堂,‘革命性’!在很大程度上,郭初阳找回了语文的尊严,找回了语文课堂的尊严。他赋予了语文课堂以学术的深度、理性的光照、自由的启蒙,以及民主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格。”他的《项链》《珍珠鸟》等课例,在业内至今被奉为经典,更遑论,摘取“全国教学大赛冠军”这样的桂冠。

2009年,说自己“失去的只是锁链”的郭初阳,离开体制内名校,创办“越读馆”,自选经典、自研教材,践行“有趣、有种、有料”的语文课堂。近几年虽然线上教育沸沸扬扬,但郭老师的线上课并不多,故而常有江浙的学生为了听他的课,每周末特意赶到杭州上课。当然,所获得的,也绝不仅仅是语文成绩的提升,更多是思想的冲击,人生的深度与广度。

在编辑《郭初阳的语文课》时,第一堂课《牧人的故事》,就让我感受到了来自课堂的涤荡:

1.0 版。有个牧人赶着羊到村外较远的地方去放牧,他常常开玩笑,高声向村里人呼救,说有狼来袭击他的羊。有两三回,村里人惊慌地跑来,又都笑着回去。后来,狼真的来吃他的羊了。他放声呼救,村里人都以为他照例又在开玩笑,没有理他。结果,牧人的羊全被狼吃掉了。【寓言原版】2.0 版。有个牧人赶着(全村的)羊到村外较远的地方去放牧,他常常(遇见狼),高声向村里人呼救,说有狼来袭击羊。(很不巧,等村里人赶到的时候,狼都已离开了,羊也都没事。)有两三回,村里人惊慌地跑来,又都笑着回去,(以为牧人在开玩笑。)后来,狼真的来吃他的羊了。他放声呼救,村里人都以为他照例又在开玩笑,没有理他。结果,(全村的)羊全被狼吃掉了。【结局不同】3.0 版。有个牧人赶着(全村的)羊到村外较远的地方去放牧,他(说自己常常遇见狼),高声向村里人呼救,说有狼来袭击他的羊。(很不巧,等村里人赶到的时候,并没见到狼,羊也都没事。)有两三回,村里人惊慌地跑来,又都笑着回去。(有狼?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年来,村里别的人从没有遇见过狼,全村的人都不相信会有狼,除了那个牧人——他不断散布有狼的言论,让整个村子感到紧张不安。于是村里人勒令牧人戴上一个特制的口罩,让他保持安静,不许再发出声音。)【吹哨人版】

郭老师精心设计,基于自己的教育目标,对教材内容做了微小但又是根本细节的改动,为课堂讨论营造了富有张力的空间。众人没有看见狼来吃羊,就可以轻易地下判断么?牧人有没有表达的权利?在3.0版里,郭老师没有开上帝视角,牧人是否真的遇见狼了?该不该给牧人戴上口罩?经过重重思辨,孩子们获得了自主思考的意识。

而在《社会写作课:如何给<南方周末>投稿》里,郭老师先请孩子们扮演读者,继而是编辑,最后是作者。每种角色各有通关任务:“读者”要选择一篇文章来朗读并说明理由,“编辑”要发现三条选稿标准,“作者”要拟定两个题目(方案的标题)。每次通关都会有一些令人惊喜的奖励,如自信心的增强、求知欲的满足、表达力的提升、创造力的发展等。它符合儿童喜欢模拟的天性,也很好地为孩子们提供了探索的动力。在“作者”关,孩子们拟出精彩标题的同时,也口述了十分有见地的评论文章,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中被充分地激发了。

2003年,那还是论坛风行、文字意气的年代,郭初阳以一堂《项链》“震惊”于教育界。他在课堂中“动用了几乎所有的文本解读方式:文本细读,作者背景资料,相关评论,文本结构要素分析,相关的文本互证等等” 。“众多资料构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不断推动学生思考。” 这是一堂真正的文学课,课堂为在场的学生打开了一扇“天窗”,令人惊异。但针对这堂课,范美忠和魏勇也有两篇非常深刻的评论,称其为“一堂价值巨大但缺陷明显的课” (范美忠),因为“教师过于强势,就像作家从幕后走向了台前”(魏勇)。(收入《评述集: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这两位好友的诤言、多尔“师生平等”的后现代课程观也深深影响了郭初阳。他写过一段有趣的话,把自己比作一个小贩,很能反映这些年他在课堂教学上长足的进步——

这个货品不多、存量有限的游方小贩,摇着拨浪鼓要顾客们排队等候那唯一的一块麦芽糖,叮叮当当地敲,感觉好得不得了,以为这是全世界最好吃的东西……时代一变,转眼他就失业了!于是这个失业小贩,开了一家微型超市——自由挑选吧!

“自由挑选”的课堂,出人意料的活跃,在《水晶人》一课中,同学们设计的结尾版本,就有五六个之多:越狱的版本、起义的版本、悲剧牺牲的版本、鳄鱼流出眼泪的版本……前文提过的《儿童哲学课:牧人的故事》《社会写作课:如何给<南方周末>投稿》,孩子们的想法和意见也是“纷纷开且落”。教师设计了课堂的高度,而把话语权留给孩子,孩子们在通往真理的旅程上,写就自己的剧本。课堂讨论即是课堂生成的一部分,而且是至关重要的部分。这样的课堂,更像一个小剧场,起转承合、低谷高潮;也像一篇小故事,悬念迭起、水落石出。

故而涂涂提议把郭老师的这十堂课做成剧本的时候,我是惊叹这个创意的。课堂是有节奏的,通过插画、插页、材料的插入,打断阅读,让读者阅读的同时跟着思考,那么就如同,我们在跟着郭老师同堂上课一样。绘本“图文互文”的理念颇为成熟,也是我们在编排当中可以借鉴的。这样的课堂,读来有趣,又颇有启迪的价值。

这套书,不知不觉就编了三年多,可能是我编过的,最长时间的一套书了。郭初阳的课堂实录、老陆的设计、黄月的插画,最后还有编辑的剧本(我),加起来,最终呈现出现在的样子。我们觉得,这是一套可以给家庭使用的书,父母可以跟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讨论这些哲学但并不抽象的主题;当然,孩子们也可以在虚拟同学(书中的“生”们)的陪伴下,自主阅读;这些主题,通往自由的心灵,而这套书,已经为孩子们备好了登机的舷梯。

生活中的郭初阳,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人。有一次,我带着朋友约他在咖啡馆见面,聊新书。朋友不是出版行业的,对于我们之间要谈的事也一无所知。我们在交谈的过程中,锅子时不时的跟我朋友解释两句,或者问个问题,令人觉得,仿佛只是三个朋友一次家常的聊天。后来朋友说,他给人的感觉,真的是如沐春风,和喣、舒服。而我对他最初的印象,来自第一次听他上课的语调,轻快而平等,绝无小学老师惯见的抒情腔和朗诵腔。听完他的课,我默默地想,如果中学时代就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我的人生,应该会很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我的老板涂涂,前段时间写了一篇有点动人的文章,他说:

今年我会出一本漫画家俞昆的小书,同样也是她的第一本书。我是在一个展览上看到她的作品的,喜欢得不得了。我说我们做本书吧,她很谨慎地回答,你是认真的吗?我投给过两个出版社,都说喜欢,但都拒绝了我,因为我“不出名”!可是,难道,你们这个行业,永远只会做锦上添花的事情吗?不是这样的,一个做书的人,永远记得,要走在前面一点点,要为这个世界,增加一点点不一样的东西。

谦逊如郭初阳,他可能也只会说,“要为这个世界,增加一点点不一样的东西”,然而这件事情,他从成为教师开始,就在做了,而且一以恒之,而我直到现在,还未见有力量的行动。因为,有力量的人,是没有恐惧的。

我想,我们的孩子,一定都希望我们,能够更有力量一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