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制度》读后感精选
《比较政治制度》是一本由曹沛霖著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2.50,页数:4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比较政治制度》精选点评:
●意识形态太重。
●有同考国际关系的同志吗。
●不想看了,内容重复
●大多是理论的堆砌,简直是高中教科书的升级版,读着实在不过瘾,不过瘾
●我先看着,看多久能看完。 太难看完了,字真多,写的好详细,有点啰嗦,显得乱乱的,不想看了都。 其实还没看完。 终于看完了。
●不及唐晓王春英王为那本
●这本书其实写得很好,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方方面面都追根溯源,脉络清晰,论述上很有深度,第一遍读不下去实在是阅读力不够。个人觉得第四章写得最精彩。缺点自然是,论述社会主义制度时和对西方政治制度进行批判时,意识形态倾向过重,建议不要抱着“被教化”的逆反心理读,而抱着”嗯,某人某国原来是从这个角度看这件事的“,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值得去了解。
●这本书稍微有点老了。。。希望能用比较政治学的方法做一个系统的论述
●呵呵
●基本知识挺全
《比较政治制度》读后感(一):有点二的一本书
作为学校的指定教材,即使我们那位刚博士毕业的小讲师也非常不屑于此书。尽管比较厚,但读起来和思政书有的一拼。
我承认作为必修课,我并没有怎么仔细读这本书,只是在期末对某些章节详细的通读了一遍。里面有一句话挺有意思 在360页 “超前的政治文化会削落对当前政治体制的认同,故而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体制改革的难度和成本”这事实上揭露了很多奇怪的事情,例如为何要坚持大学还要上那么二的思政课,是为了防止你太先进。为什么要放新闻联播,也是为了防止你太先进。所以,同志们,有时候争先争优的前提在于你不要太开窍啊。好好做你的五毛吧,d和zf需要你的啊
《比较政治制度》读后感(二):大师手笔
看过的少数几本不忍释卷的书之一,大师手笔。
第一,对于许多问题的分析不可谓不精到、不深入;
第二,也是更可贵的一点,是其强烈的时代感。它并没有停留于僵化的对于西方制度的认识,而是对于当代政治发展的一些趋势和变化有敏锐的观察,这一点在其对于西方民主制由传统代议民主制向行政集权民主制的转变的分析中可见一斑;
第三,并不回避问题,这一点从其对于中国宪政发展的分析中可以得到证明。另外很明显的一点,作者对于这种敏感问题的涉及有意的回避了一些世人皆知的因素,这一点可以理解。
总之,中国这样的书真心不多,不知为什么某些人给它差评,估摸着可能是因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种官方色彩比较浓的冠名。
《比较政治制度》读后感(三):很好的教材。(5.17.读完)
踏踏实实,真真切切的一本好教科书。结构清晰,内容充实,资料翔实,旁征博引。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篇“比较政治制度概述”。对关于政治“制度”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分析的入手点作了全面的分析,涉及了国家、宪法;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变迁和过程。同时对各个概念涉及的内涵、历史作了比较。
第二篇“基本原理及综合比较”。首先讲的“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与形式”,彻底地解析了“民主”思想。这一部分我认为是全书写的相当精彩与完备的章节,下属的四节根据理论演化的历史分别谈了“人民主权原则”、“代议制原则”、“分权制衡的理论”、“法治原则”,最后一节比较了各种和各国民主制度的形式。之后的章节则是切实地比较了各国的选举制度、政党制度、代议制度、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此部分相对简略,应该找相关的具体的国别比较的书来读。
第三篇“当代政治制度基本类型”分别讲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制度,以及欧盟。这部分我是大体地翻过,作为了解。第三世界国家部分写得很丰富,读起来津津有味,当然,这一部分国家真是相当复杂,值得好好研究与探讨。
本书的还有一个特点是虽然以西方国家为主,但把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的诸多国家也纳入了比较的范围,像对苏联也进行了比较多的阐述,这对了解那段特殊的历史也有一定的帮助。
《比较政治制度》读后感(四):政党在现代政治发展中的关键角色
豆瓣上对本书的评价算是相对苛刻。其实这本书虽然错过了国内的新制度主义浪潮,但是写的很用心,也有很多精妙之处。
本书关键的第四章有五个小节。前四节构成一个小部分,有着相当严整的结构。可以说:
第一小节讲人民
第二小节讲人民与(社会-人民=国家)的关系
第三小节讲国家
第四小节讲人民与国家结合成一个整体的东西,也就是法律
显然,这四个小节的安排着眼于整体,在讲具体的制度之前对现代国家或(国家+人民=社会或nation)有了一个整体的刻画。
这四个小节的核心思想也相当简单:
1.人民在整体中当家作主。
2.人民通过选举建立政府
3.政府的结构是分权,各分权之间的关系是制衡
4.政府和人们都在法律特别是宪法之下运动
尽管如此,这四个小节所讲的远远不只是这几个简单的核心想法。事实上,如果读者顺序初读,会发现其如此复杂幽深以至于难以通达。究其细节,主要的原因当是近三个世纪的政治实践对最初的简单理论的复杂扭曲。
第一节以论人民主权的“理论”的第一小节开始,主讲卢梭。卢梭是否有一个“人民主权论”姑且不表。(公意难道等于人民,法治难道等于人民的无限权力?)让读者惊讶的是,第一小节最后一段对卢梭及其理论的猛烈批评:局限性、浪漫主义、没有实现的具体途径、抽象而难以把握、无法运作、理论和实践脱节、不切实际的复古幻觉、迂阔空疏、革命恐怖、沉重话题。如此的激烈批评指向何处?
我们只要看人民主权论的四原则就好了。这四条原则不一定是卢梭的,无论如何,它们是:
1.人民主权至高无上。有主人必然有仆人,有上必然有下,有冷必须有热,但是人民之下的是什么?是政府吗?可是政府难道不也是由“人民”构成的?其不通之处如此。
2.人民主权不可转让。意思是人民不可把主权委托给议会之类,当然在今天无法接受。
3.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如果人民是主权者,那么说人民不可分割有何意义?人民可以按地域、性别、民族、年龄等无数标准分割(例如18岁才有选举权)。
4.主权是不能代表的。意思是卢梭主张直接民主,反对代议民主。这一条在今天看来当然荒谬。
也就是说,“卢梭的”主权理论的四要素在今天没有一个是可以接受的、没有一条是不会被认为荒谬的。所以作者如此抨击卢梭也就难怪了。
尽管前述人民主权的理论在今天很难被接受,但有些场合仍然难以替代。第二和第三小节指明了人民主权论难以替代的两个场景。而这也说明了我们今天无法放弃这种理论的原因。尽管我们在这些场景下所使用的也许不过是精巧理论退化之后的最简单想法:人民在整体中当家作主的地位。
如果说第二和第三小节说明了人民主权论在今天的用处,那么第四小节可以说是说明了它在今天的无用之处。这一小节题为“人民主权的阶级属性”,探讨一般性的党派斗争,并遥遥指向今天政党政治的现实。人民主权理论无法处理政党政治的新现实。
第二节探讨代议制原则。前述人民主权的理论,落实之后就变形成了代议制度。代议制度正如卢梭所言是不民主的,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有选举权的人口只占代议各国的极小部分,“民主”云云从何说起。这大约也是本书借重的是米尔1861年才提出的代议民主论的原因。这种代议民主的理论是在争取选举权运动的配合之下生成的。不过,密尔面对政党政治的英国现实,建立的却是一种非政党视角的理论。密尔之所以如此,可以说是因为他没有预见到群众型政党的发展。亦即密尔仍然希望政治精英服务于国家整体的利益,而非某一阶级的利益。一旦群众型政党控制政府,就需要给出“行政-政治”的两分法,将一大部分政府机构剥离到“[政党]政治”之外,使其免受派系激情的有害影响。如本书作者所言,激烈的[政党政治的]斗争,削弱了代议民主制,导致了所谓现代的“行政集权民主制”。
第三节讨论分权制衡。读者不免疑惑于具体类型的安排:先是美国,然后英国,最后法国。这是遵循何种顺序?时间上英国最前,类型上法国位于中间,因此为何采取这样的顺序?无论如何,让我们先看最先发展出权利分立制度,并激发了孟德斯鸠的理论和美国的实践的英国制度。
作者说,英国的互相监督与制衡的制度,存在于“议会的上下两院之间、议会与内阁之间、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于是我们难免疑惑,这个“监督”从何而来,而政府各部分之间的经典权力制衡何在?而且,众所周知今天英国上院的权力约等于橡皮图章,上下两院的制衡并不存在;而内阁由议会产生,内阁成员都是议员,并且可以通过控制多数党而控制议会,两者的制衡即使有也很勉强;至于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由于简单多数决定的规则,也很难看出 balance 何在,只有“监督”还勉强说得通。于是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英国最先出现权力制衡,却并没有放在首位:因为它在今天实在不能说还存在这样一种制度。英国的旧制度何以变形至此?原因也在于政党。激发洛克和孟德斯鸠的英国的权力制衡,最初是国王的执行权和议会的立法权之间的 balance of powers,一种有着近代物理学背景的静力学的平衡。后来国王的权力衰落到如今这样的无权状态,balance 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英国变成了所谓的“议会主权”的状态。英国权力平衡的衰落,与政党的发展相关。英国国王的权力,最重要的可以说是任命大臣的权力。在所谓家产制国家中,大臣与议会本不相关,是君主的私人臣属,其任命全凭君主一己之喜恶。是随着政党的发展,才逐渐演变为大臣由多数党指派。国王权力的衰落的过程,就是多数党同时控制议会和执行机构的过程。
美国的问题类似,以至于一度有“国会主权”之说。今天美国的权力制衡,与其说是在三权之间,不如说是在两党之间。一旦三个机构都控制在同一个政党手中,其制衡之说就很勉强了。今天对政府的制衡,固然还部分依赖于其内部的互相制衡,但更是依赖于外部的本国社会和他国制衡了。
政党虽然不在这一章的主题之中,但却在所有这三节所讲述的故事的发展中扮演了至为关键的角色。何以如此?因为它是那个更根本的动力的工具:人民不断增加的政治参与。人民主权论没有提供可行的政治参与的途径,而代议制和三权分立在理论和事实上都意在将人民的政治参与限制在极小程度。人民的政治参与只能通过政党这个“法外”(美国宪法之外)的途径。同时,人民的政治参与一般总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参与扩大意味着对政府要求增加。美国联邦政府最初只有财政、国防、外交三个部分,而今日的规模早已大大超出这种早期状态。美国联邦政府的设置,就说明它最初对内只有消极的权力,而没有今天这些积极的权力。行使消极的权力,不太需要三个机构或三种权力之间的合作。而行使积极权力却并非如此。写书评的今天,正好是美国政府关门的日子。当立法权和执行权掌握在不同的人或政党手中,政府可能因为医保、教育、国防或其他任何可以想象的争论而停摆。为了使得政府正常运转,一个当然的解决方案是使得立法权和执行权控制在同一个政党手中。今天除美国之外的其他民主国家,绝大多数都采用了使得一个政党同时控制立法和执行机构的政治安排(法国的制度简直是为戴高乐量身定做的,当时戴高乐声望正隆,无人意料到总统会无法控制议会)。
至于人民的政治参与何以在政治发展中扮演如此关键的角色,我们在上一篇书评中已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