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18 01:17: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的读后感大全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是一本由刘墉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读后感(一):《随遇随喜》:人生最好的状态莫过于随遇!随喜!

  

01

我生活在北方,每当秋天来临的时候,地上总是一片金黄。秋风把树叶吹满了一地,黄色的、绿色的,夹杂在一起。跳完广场舞的阿姨们举起彩色的围巾,在其间欢呼雀跃,纷纷合影。我也被眼前景色所吸引,驻足片刻,颇感欢心,拍下这美丽的秋叶。

还记得我小的时候,最讨厌的大概也就是这个时候。那是因为一阵秋风吹过,树叶就哗哗地往下掉。那个时候,在学校里,都是我们学生自己在做值日。每个小组要轮流负责室内外卫生的打扫。明明刚刚打扫过的地面,一阵风过后,又全部被树叶所覆盖。我是个急性子的人,不禁就烦恼起来,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心思,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只觉得树叶颇为讨厌,这样什么时候才能扫得干净呢?

现在想想,生活真是有意思。都是一样的秋天,都是一样的树叶,却带给我们不同的心情。

02

同样是在一个深秋,一个小沙弥也在忙着清扫落叶,一边扫一边落。常常早晨才扫完,下午又落满了庭院,还得再扫一次。就如上学时的我那样,遇到同样的烦恼。

小沙弥不禁抱怨道:“这哪里是落叶,根本是烦恼吗?”

此时师傅听到了小沙弥的抱怨。“你说落叶是烦恼?”师傅笑问。“说得好!说得好!烦恼来了,扫掉!烦恼再来,再扫掉!”

“可是风大还会把别处的落叶吹过来。”小沙弥又抱怨道。

师傅接着说道:“里面的落叶不是也会被风吹出去吗?扫落叶,不必问它的来处,既然落在咱们庭院里,就咱们管。”

师傅拍拍小沙弥:“有新绿,就有枯叶,有得意,就有烦恼。今天落,今天扫;明天落,明天扫,不必因为扫了还会落,就不必扫。”

“我们心里有这样的庭院,有花开就有花落,有叶生,就有叶落,不怕落叶多,只要勤打扫,不疾不徐,一扫帚一扫帚,慢慢扫,也是一种修行。”

是啊!生活就是一场修行。生活中会有很多事情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比如,四季更替、日月星辰、工作、生活,这些每天都会发生,周而复始。我们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琐碎细事,全凭我们自己的调节。不疾不徐,从容不迫,才能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喜乐。随遇!随喜!

03

“随遇!随喜!”就是《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一书告诉我们的生活哲学。

作者刘墉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画家、作家、演说家、教育家。曾经获得过图书金鼎、奖金钟奖。他的作品有《萤窗小语》《超越自己》《我不是教你诈》《把说到心窝里》等。我年轻的时候遇到很多成长的困惑,《我不是教你诈》一书给了我很多智慧的启迪,我也是我成长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一书帮助我们在纷繁的日子里,抚平情绪,找回平常心。书中一个小沙弥,一个智慧的老师傅,通过他们的生活,向我们缓缓传达出生活中的哲理。书中没有鸡汤,只有“禅”,只有引导与思考。小沙弥问,老师傅答,一问一答间,循循善诱,拨开疑云,禅理尽现。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中英文双语 ,配图精美有趣,增添了阅读中的情趣。无论是中午饭后休息时,还是早晚通勤时,捧着这本小说阅读一会儿,仿佛就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无论周围多么嘈 杂,似乎都与自己无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会心一笑,天地宽。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读后感(二):刘墉带着你,从脚下出发,走到辽远辽远的地方

  

深秋,小沙弥每天忙着扫落叶,一边扫一边落,常常早晨才扫干净,下午又落满了庭院,还得再扫一次。“哪里是落叶?根本就是烦恼嘛!”小沙弥边扫边怨,正巧被师父听到了。“你说落叶是烦恼?”师父笑问,“说得好!烦恼来了,扫掉!烦恼再来,再扫掉!”

生活的禅,无处不在。刘墉的生活智慧,就是以这些平常细微的小事中,撷取深层的养分,让我们精进。在他最新出版的《随遇随喜》里,这里的故事还来完。听着师傅的开悟,小沙弥说,

“可是风大,还会把别处的落叶吹过来。”小沙弥指着禅院的围墙说,“咱们的墙太矮,门又总是开着,外面的落叶会偷偷溜进来。”“里面的落叶不是也会被风吹出去吗?扫落叶不必问它的来处,既然落在咱们的院里,就咱们管!”

这本配有插画,并附英汉双语对照的读本,精美闲适,适用于精神放松的时候慢慢品味。全书20篇,短小精悍,意味隽永,就像一汪清泉注入我们忙碌烦躁的生活,心中的戾气顿时消散大半。

在这世上,人生不过是慢熬,才能明白其中真正的真谛。来人生一趟,无非是下海悟道。可许许多多的人,一下海,看到光怪陆离的诱惑,听到励志功利的故事,心就被什么无形的绳索牵着走了,枉顾了身旁的一片风景和当下经历的一些事实,于是烦恼产生了,欲望膨胀了。

贪婪是人的本性,我们贪财、贪欲、贪懒,只活得更省事却又能够活得更久。然而,我们所有人无非是这世上的一粒微尘,能够主宰的世界非常有限,我们唯一能做主的也唯有我们自己,然而,很多人却不懂,常常放弃了自己,去追逐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名利是浮云,富贵是假象,对它们的狂热,恰好证明了我们的空虚与生命的无意义,只好用它们来证明我们活着的存在。

如果我们都能从一片落叶里看到人生的烦恼,生命的历程和自然的规律,我们就不会纠结此生的过错,也不会追忆流年的错过,然,我们的创造,毕竟是错过了许多人类的箴言,开始呈现出一个更危险的边缘。

世界为所有都设了限,然而独独忘了给人心设一个极限,让它可认无穷大、无穷小、无穷贪婪又无耻……

拥有,就想拥有更多更多,不拥有,就希望世上就不再有,劫掠、破坏,在这个世上层出不穷地上演。在这里,我不想给你讲道理,只想与你一起品人心。你总是心有不甘,就注定你此生不会得到幸福,一生都在痛苦的泥水里挣扎。

人生的际遇谁也无法设定,但我们总可以设定我们对待它时的态度。是也好,非也好,不必太过执着,随遇随喜,只要跟随自己的心便好。

俗世的种种,总是将我们缠绕,不得解脱,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不在乎这些绳索,以自己的心之辽阔来面对这些掣肘,那这些掣肘就会渐渐化于无形,无法用有限的幻象来困住我们。

但砸开绳索与镣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意识,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刘墉,作为一名书画家、作家、教育家、演说家,他做到了,并用他的点点烛光照亮我们思想的黑洞,让我们在那里发现一个辽阔的世界。

本书从开篇,老和尚在脚下牵着小沙弥的手,指给他看天下明月与凡尘,最终淌过一条条人生的河流,走到辽远辽远的地方,为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也把他带到了一个无需引领就能涉足的世界。这一路,就如你、如我,从蹒跚学步到远走天涯,从在天涯望不见光明到被灿烂阳光照耀。

人生是苦旅,必须走才能得见光明,《随遇随喜》就是行走的锦囊,让我们在每一个灰暗的日子里不错过美好,每一步都走得脚踏实地。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读后感(三):当世界躁郁,听刘墉讲故事,感受故事给我们的安静、乐趣与力量

  

国际知名的作家兼画家刘墉说,他特别喜欢监督孙子孙女吃饭,因为两个小鬼在自己的监督下,吃饭往往比在父母在家时更认真、吃得更好,所以自己能体会到作为爷爷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往往儿子媳妇一有应酬,刘墉就去监督孩子们吃饭。

那刘墉用的办法是什么呢?故事配饭!

刘墉擅长讲故事,每次一开讲,孙子孙女就瞪大了眼睛听。如果他们不好好吃饭呢,刘墉就不继续往下讲,为了能往下听,两个小鬼就会很认真地把饭吃完。足见故事的魅力啊!

故事:对生命既有用又有趣的事

说起来,人类喜欢故事,是一个保持了数万年的兴趣,从远古时代的人们把各种符号、图形画到山洞的岩壁上开始,人们就开始讲故事听故事了。现在即使有电视、网络和游戏机来抢夺日益不足的时间,人们也照样会阅读。英国文学批评家泰瑞·伊格顿(Terry Eagleton)认为道理很简单:“大多数人阅读小说和故事的理由在于:读起来轻松愉快”。

故事往往能带给人很大的乐趣。刘墉说故事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不生硬、不教条,能够把很深的道理,用引人入胜的方式传达。让人感到有趣的同时,也能领悟到那么一点有用。就如同古罗马诗人兼哲学家贺拉斯说的那样,作家的任务是说出对生命既有用又有趣的事情。

在这本《随遇随喜》里面,刘墉延续了一贯的讲故事风格,借着小沙弥和老师父这一对师徒之间的小故事,说出一些人生的道理。文字浅显,让人一看就懂,有时还能让人会心一笑。书中每一篇小故事都搭配了刘墉自己亲自画的水墨画,笔触细腻柔和,色调明朗。仅仅从视觉上,也给人一种治愈的感觉。

人活一世,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能放下多少

小沙弥看到秋天禅院里的红叶飞舞,就跑去问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 师父一笑说:“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这不是‘放弃’,是‘放下’”!禅院里的一棵大树倒了,小沙弥和众师兄弟扶不动,师父说把树枝锯掉。小沙弥表示不解,为什么大树已经这么可怜了,还要伤害它,锯掉它的树枝呢?师父说:“树大招风,先自损,才能不受损”。

这两则简单的故事,把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道理“要懂得放下”说得非常清楚。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学习着去得到,不断在增加我们的知识、技能、财富、地位以及其他许许多多我们想要拥有的东西,我们常常以为幸福就是得到很多很多。

然而,在人生的某些时刻,其实放下比得到更重要。因为如果死死抓住不愿放手,就会伤害到自己,不管是伤害自己的身体还是心灵,到时候即使拥有再多,一切也都成空。

纵有乌云遮眼,生命的底色仍然有阳光

小沙弥跟师父坐车出去,天气很不稳定。小沙弥抱怨:“一下出太阳,一下阴天”。 师父说:“不!应该说是我们一下子开进阳光里,一下子又开出来。太阳哪天会不出来呢?白天就算刮风下雨,它也躲在云层后面。所以有什么不如意,都可以看看天,告诉自己其实太阳等在那儿,就算不照过来,自己也能走进去。走进阳光里”!

其实想一想,的确如此,无论何时,太阳它就在那里,就算乌云遮住了它,我们暂时看不见它,它仍然在那里,每一天都是如此。

我们有时候会被很多负面的情绪包围,让我们误以为生活就是这么糟糕的,其实快乐和希望是一直都在的,只是我们暂时看不见。而当这层包围着我们的负面情绪散去时,我们就能看见,它就在那里不会消失。

我们坚信生命的底色是阳光的,可以允许自己在乌云里待一会儿,也可以选择从中走出,去找太阳,那都是可以的。

生命需要一些“空”,才能“悟”

小沙弥很苦恼自己每天用功可就是无法开悟,师父给他一个葫芦、一把粗盐,让他把葫芦装满水,倒进盐,盐溶化了就开悟了。 小沙弥照做了,可是只溶化了一部分,伸进筷子又搅不动。师父笑笑,拿起葫芦倒掉一些水,只摇了几下,盐就溶化了。 “一天到晚用功,不留点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怎么化盐?怎么开悟呢”?

我们的生命需要留有一些“空”,不需要时时刻刻都做“有用”的事,有时候也需要一些“无用”的事。这些“无用”的事,就是这些空。否则将自己的生命填得满满当当,就会失去弹性了。

有时候,允许自己的无所事事,留一点平常心,这才能悟到生命的真谛。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浅显有趣,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读起来很轻松,很愉快,随手一翻就能翻完,这是一本使人很“喜悦”的书,也是一本很“治愈”的书。

当日子怀忧,会心一笑、转念一想,天宽地阔。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读后感(四):活得明白,看得通透,随遇随喜,读刘墉爷爷小故事,品智慧人生

  

1.生活的智慧

我一直很羡慕一种人,他们总是不疾不徐的,仿佛做什么事情都毫不费力气,却依然能够把事情做得漂亮。不像平常人那么易怒,遇到问题也总能很好地化解开来。

这真的是种境界,有的人天生就更容易修得,有的人却需要经历点挫折,多多磨练才可以。

读书其实也是开启智慧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我本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这些年,也经历了一些生活的挫折,开始懂得如何用心处事。读书让我开阔了视野,也更多了分包容心。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急躁,正是因为容忍不了不如意。但人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调整心态才是生活的关键。

除了读书,我还常常写写文章,有些文章只写给我自己看,还有些文章,我写给读者看。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反复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我会更加懂得自己。在不断的思考中,我逐渐让自己接近心中的理想。纵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没有什么是一定如我意的。渐渐的,我的心态平和了很多。对于这个世界,我也终于可以与之和解。

每次在我这样总结自己的时候,我就常常想起我的爷爷。爷爷真的是挺有智慧的一个老头儿,只可惜他不在了。也正是因为他不在了,我想起他的时候更多了。原来,肉身的远离带来了精神的亲近。我终于理解了爷爷曾经说过的很多话,同时,我也正是一步步地按照爷爷的指引,而随遇随喜,随心安然地生活着。

确实如爷爷所说,生命中没有什么,是一定要争个高低的,尽力而为就好了。

2.听刘墉爷爷讲故事

我爷爷给我留下的只言片语,已经让我颇为受益了。可他毕竟不在了,很多记忆也不再鲜活。我终于意识到,每一个人,这一生都将走向终点,而这一生究竟要追求什么,还是要听从自己的内心。

因了爷爷的原因,每逢遇到年长的人,我都会多一份尊重。就像刘墉,我知道他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爷爷年纪的人,这个年纪是大多数人智慧凝结的时刻,他把智慧写成书,留给后代看。

《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是一本我随手翻到的小书。书籍不厚,但颇有质感。身为知名作家的刘墉,他同时还是一位作家、演说家、教育家。他出生于台湾,其作品常年居于畅销书系列之冠。

读一本书,就像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读刘墉爷爷的书,就像是听自己的爷爷在跟自己聊天。于是,后来,每逢我想念爷爷的时候,就会翻起刘墉爷爷的书。尤其是我今天要说的这本《随遇随喜:刘墉写给大家的生活禅》。

它由一个个短小的故事组成,且配有插图,这插画也都出自刘墉爷爷之手,颇有神韵。主人公都是小沙弥和老师父,他们的对话应答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道理。语言浅显,但深意无穷。

3.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从刘墉的这本《随遇随喜》中,我感受到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它把生活的恬淡之美展现,让我心之向往。

3-1:放下之美

《随遇随喜》这本书中的第一个小故事,我就颇为喜欢。小沙弥问,老师父答。

红叶落下,不是因为叶子对树枝的“放弃”,而是“放下”。

冬天把水缸里的水倒空,这不是“真空”,这是“放空”。

大雪纷飞,师父让小沙弥把树“放倒”,这实际上是要树“放平”。

金融危机,人人忐忑,师父说,“放心”不是“不用心”,而是“把心安顿”。

当一个人能够懂得这些道理,又有什么可能会过不好这一生呢?

放下之美,之所以值得人深思,正是因为欲壑难填,人才容易不快乐。我们能真正带走的东西并不多,活着活着,就发现,其实没有什么是真正重要的,而因为不重要,所以,放下也没什么。

更多的时候,我们因为放下那些不重要的,才真正拥抱了自己所拥有的。当一个人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他还有什么理由不幸福呢?

3-2:好好活着

没有什么事情比好好活着更重要。

一个大热天,禅院的花快被晒死了。小沙弥要给花浇水,被师父浇住了。正值晌午最热时,再浇冷水,一冷一热,反而容易死。不如等晚一点再浇水。

小沙弥晚上给花浇水的时候,花已经快成干了。但没想到,水浇上去没一会儿,花就焕发了生机。小沙弥不禁感叹,“它们可真厉害,撑着不死。”老师父却说:“不是撑着不死,而是好好活着。”

这个故事,老师父的话给我很大的震撼。其实从现在人生活的状态来看,太多人活着活着就把自己活没了,稍有一点不如意,就抱怨社会,埋怨他人,可却从不曾主动想着改变。这根源,就在于生活态度。

若是撑着不死,过日子也便是得过且过,毫无追求。

若是好好活着,那一定是处处焕发生机,一切皆有可能的。

根本没有理由伤春悲秋,也没有理由怨天尤人,“好好活着”才是王道!

3-3:点一盏心灯

读书不少,烦恼却不减。小沙弥迷茫,我们也迷茫。

师父说:点一盏心灯,照亮你,也照亮他人。

这心灯,在我看来,就宛如海上的灯塔,是一个人毕生追求的目标,也会一个人影响他人的关键。

有追求的人,与其追求功名利禄,不如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一旦内心澄澈,不再迷茫,便不再有那么多世俗的烦恼。能够放下芜杂,能够远离纷争,能够内心宁静,能够爱这世界。

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境界。多少人毕生追求而不得。

4.活得明白,看得通透,随遇随喜

看刘墉老爷爷的故事,总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韵味在其中。那是智慧者的从容,那是拥有后的淡定,那是分享后的喜悦。

生而为人,不可能没有烦恼。能做到随遇随喜,实属不易。

人生实苦,读读《随遇随喜》,也算是聊以自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