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观后感大全
《无声》是一部由洪义正执导,刘亚仁 / 刘在明 / 文胜雅主演的一部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声》精选点评:
●劉亞仁麼能如此好⋯⋯⋯ 一句台詞沒有 人物塑造滿分
●音乐7 画面8 导演8 故事7 表演10 印象8 平均8.1/10 接收影片传达的情感感到非常心痛。内敛爱的无声无息、孩子纯真世界被打破强迫自己接受的无声无息、底层人物挣扎求生仍不得不离去的无声无息... ...幸福、无力、无奈、失落,都通过女导演的细腻一一传递。
●不知道究竟想表达哪个点,各方面都讲得模模糊糊的 ,既温吞又平庸,怎么提名最佳影片的?“被小女孩救赎心灵”的桥段也是让人全方位的审美疲劳。
●这是一部很奇怪很特殊的电影,它是完全反套路的,剑走偏锋,剧情照着现实的偶然性方向发展,带有点实验性。 我以为它是刺激紧张的犯罪悬疑片,结果是不瘟不火的情感片;我以为它是商业片,结果是文艺片;我以为刚出场的那个是大boss,结果下一秒狼狈而死的就是他;我以为路过的猥琐男人是流氓,结果他真的是警察;我以为小女孩不会指认刘亚仁,结果还真指出来了;我以为很好看,结果并不好看;我以为这部电影不难理解,结果还真的看不懂它到底想说什么…… 想法很好,但拍得很糟糕,名字还不如叫《无常》或《无语》。 今年的韩国电影怎么都如此低迷,影帝们咋去拍这些片子了?完全浪费了刘亚仁和东龙爸啊!
《无声》观后感(一):无声
#소리도 없이#
这是个被城市成功洗脑的孩子赢过了不怎么会用脑的大人的故事
黑色幽默 无声无息 隐晦又吊诡
也可能是截屏生图 台词最少的电影
我甚至都不知道 刘亚仁演的角色叫什么名字
故事结局好像理所应当又根本不算个结局
大叔的死活 钱的来去 小女孩如何成长 小伙子如何法治 都没说
只是看下来 整片都像在跟小女孩一起逃离诱拐犯
然后跟着小女孩一起 被自己的刻板映像不停打脸
谁能想到路边的醉汉真的是警察
谁又能了解女警察跟诱拐犯扑打时小女孩为什么逼自己在旁边玩耍
片里的小女孩 聪明冷静的可怕
她出场 在一屋子的玩具里 只选择了面具
她离场 在操场前再会父母时 换了两次表情
片里的小伙子 庸碌单纯但又觉醒的太慢
他只是在因为在社会什么都做不了混口饭吃
他可能以后再也不会用脑子想事情或者去相信人
是这个世界真的不好么
还是我们在用过于明确的对错促成这个不好的世界...
✍️老加菲
《无声》观后感(二):《无声》——引发N次观影的有趣细节
上映以来,电影《无声》连日受到好评,并因观众对电影的多种解读而成为话题。近期,电影公开了多处隐藏细节的故事,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15日上映的《无声》讲述了两个男人意外接收了被绑架的孩子,并因此卷入意想不到事件中的故事。
虽然已进入上映后的第二周,但在观众们积累起的口碑热潮中,前往电影院观影的人群依然络绎不绝。上映后,电影相关的重点搜索词都出现了“解读”。强烈激起观众好奇心的《无声》不仅在人物关系上,在空间、服装层面也包含了意味深长的细节,引发了人们热烈的关注。
首先,影片中出现的人物都具有“两人一组”的独特关系,值得关注。刘亚仁和刘在明饰演的泰仁和昌福,双方具有互相弥补不足之处的互补关系。无声的“泰仁”不说话,但会积极地走动;诚实的清扫人“昌福”虽然经常滔滔不绝,但腿脚却很不方便。由此,难以分割的这两个人物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讽刺意味更加强烈。
虽然对交代的事情非常努力去做,但在照顾自己方面却很疏忽的“泰仁”的形象,是通过他的住所被巧妙而真实地塑造出来的。在仿佛无人居住的破旧塑料大棚里,堆满了他人为了帮助不幸的人而捐赠的衣服,这个住所赤裸裸地展现了被社会遗弃、孤立的泰仁的生存状况。另外,电影里泰仁的家从视觉上发生的变化也反映了随着电影的发展而转变的泰仁的心理。尤其是,随着情节推进,电影初期杂乱无章的泰仁屋内的色彩渐渐变成了柔和的暖色调,家里也被整理得干干净净的场面给故事增添了独特的吸引力。
《无声》中人物们的服装也值得关注。泰仁穿的是法国知名品牌的衣服,但却是来自堆积在泰仁家一角的捐赠衣服。这个设定细致地帮助塑造了泰仁的角色。昌福则穿着像在身边随处可见的大叔一样的夹克登场,这个细节将《无声》不同于以往的惊悚犯罪片的,独具特色的日常风格恰到好处地凸显出来。为泰仁和昌福的生活带来巨大转变的被绑架女孩初熙所穿的校服也具有特别的意义。影片通过不透露个人喜好的刻板的校服,用隐喻的手法表现了初熙是“在社会的框架中被压抑着的人物”。
通过对细节的精确设定,《无声》绝妙地展现了人物的状况和心理,为观众们提供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给观众带来了寻找电影中种种讽刺和隐藏的信息的乐趣,观看N次也常看常新。在接连不断的观众口碑热潮下,进入了长期票房轨道的《无声》将取得怎样的成绩也备受关注。
翻译:yy
cr:微博刘亚仁资讯站
《无声》观后感(三):【影评】The Movie Beat英文影评译文
《无声》影评—以无声的方式诉说
作者:Tyler Colosimo
(背景引入和剧情介绍部分省略)
一些犯罪类型的电影探讨了犯罪行为背后未被人们看到和听到的一面,而洪义贞导演的《无声》则为这些探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同时,依托巧妙设置的荒诞喜剧元素,并借助精湛的表演,《无声》在众多韩国电影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今年韩影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标题《无声》在一定程度上指代了剧中的哑巴角色泰仁(刘亚仁饰),他在电影中全程没有讲话。但就算没有台词,却给人感觉他传达了很多,这也印证了刘亚仁在《无声》中的表演是多么的出色。就我个人来说,这是继《燃烧》和《少年菀得》之后,我最喜欢的刘亚仁的作品。由于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不会说话,泰仁给人的感觉就像个大男孩。但正如他的搭档昌福(刘在明饰)一样,他好像一只心地善良的大大泰迪熊。这样矛盾的设定使观众即使知道他们在进行犯罪行为,也没办法真的讨厌他们。
刘在明在两人互动的部分中完成了全部的台词任务,同时他的表演也让人忍俊不禁。当他像往常每个周二一样若无其事地处理着血淋淋的尸体,同时礼貌地感谢雇主对他和泰仁的信任时,这个角色特殊的魅力得以展现。由于有了这些“好人”的性格特质,最终发生在这两个男人和被绑架的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温馨又离谱。同时鉴于二人是诱拐犯的事实,情况也变得越发难以界定和描述。
被绑架的孩子初熙也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地方,导演最终选择文胜雅来扮演这个角色,我认为是十分正确的。作为一个电影人物,像初熙这样的小女孩是非常少见的,她举止温和,十分自信,对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毫不畏惧。她确实会在一些情况下表现出恐惧,但她也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从容地应对一切的能力,这种能力让她得以在事情超出控制之前在新的环境里生活得很好。影片中有一些线索可以解释她为什么会这样,比如在家里她与更受青睐的男性同胞争夺父母的注意力并强调自我价值感。通过这种方式,初熙这个角色与电影标题“无声”进行了对话。她象征着迷失的孩子,或是那些总是被忽略、不停地为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努力的人。
更为特别的是,《无声》将女孩被诱拐的经历以一种颇为戏剧性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或许是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影响,又或许是因为女孩出众的待人接物的能力,她在被拐期间和泰仁的妹妹成了好朋友,也似乎很快便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她表现得像个姐姐一样,和泰仁的妹妹一起打扫房间,洗衣服,努力让泰仁高兴。就这样,一边,犯罪行为还在围绕她展开,而另一边,她和泰仁一家也过起了“离谱”的幸福日子。一些感人的情节也围绕着这条不同寻常的纽带而展开。
总的来说,《无声》在体裁和色调方面在现如今的犯罪电影当中显得格外清新。太多的犯罪电影都把焦点放在了西装革履的城市人身上,并在如今韩国超现代化和发达科技的背景下美化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但《无声》带我们把视角转移到了乡村,去更多地感受乡村环境和普通人民的生活。在那里,我们获得了自《小森林》以来最赏心悦目的户外视觉享受。
《无声》也描绘了犯罪行为背后的世界以及那些最不可能成为主角的人物们。这些被称为“罪犯看门人”的中间人角色被描绘成无法区分是非但努力工作的蓝领。电影有时也充满了黑色喜剧色彩,尤其是当罪犯们用他们充满高级词汇的“商业话语”以及“举止端庄”地彼此谈判时,更让人觉得好笑。在这些暗道交易中,弱势个体们被犯罪分子利用,这似乎是标题《无声》,又或者是韩语翻译中的《无声无息》最终想要诠释的落脚点。
翻译:Freeee
转自微博:刘亚仁资讯站
《无声》观后感(四):【影评】业内编剧的《无声》影评(含剧透)
刘亚仁于《无声》中的千言万语
顶着光溜溜的短发,穿着皱巴巴的条纹T恤和邋里邋遢的短裤,脚踩着拖鞋,海报里这个微胖,似乎形象尽毁的刘亚仁却神奇地让人想去看这部电影。
没有一句台词,刘亚仁的表演似乎只需要“哇”和“喔”两个字就足够了。当他腆着肚子,趔趔趄趄一脸呆呆地走来,用傻瓜一样懵懵的表情让人想不起来原本那个修长的刘亚仁的时候,连演技真好都来不及感叹就被荧幕上的那个表情给吸引住了。
刘亚仁饰演的泰仁是个在乡下经常会碰到的那种少数边缘人(outsider)。在乡下,总会有个别这样的未婚小青年。他们离群索居或者只和个别家人一起生活,与邻里都合不来。看上去就不太伶俐,也不上学,终日无所事事。因不受瞩目,邻里甚至连他们是谁都不知道。而且准保会像电影里的刘亚仁那样,穿那样的衣服,趿着那样的拖鞋,挂着那样的表情。所以刘亚仁的表演只须“哇”和“喔”。那双假冒的crocs拖鞋是从哪里找来的?在乡下肯定会碰上的这样的边缘小青年,他们也真的会穿类似刘亚仁穿的那种,好像是从衣服回收箱里翻出来的条纹T恤。说不定这些乡间的边缘小青年会流行起叫“刘亚仁T” 的时尚。
泰仁在路边卖鸡蛋,还帮刘在明(昌福)一起掩埋尸体。他不说话,也没什么想法,是个就这么浑浑噩噩,好像仅凭本能过日子的小青年。他的家像个猪圈一样,还有一个相依为命的妹妹은주 ,은주也不上学,披头散发地在地上胡乱吃着东西,像禽兽一般地活着。在这个社会中没有泰仁和은주的位置,他们也不属于任何地方。在一桩由这个社会决定的善与恶,道德和法律的边缘制造出的意外事件里,这两个仿佛介于人和禽兽之间的孩子被卷入其中。他们对于法律和伦理道德没有任何概念,也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这些,两人就只能靠当时的本能和情感来应付了。
如果这个社会炮制出的法律和道德伦理的概念就叫做“话”的话,那么泰仁没有话。这个社会的”话“与泰仁”没有话“的本能和情感碰撞,产生了巨大的回响。前所未见的奇妙能量和回响。然而这两者的遭遇却是无声的,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似乎是在问,你是怎么活着的呢?你也像泰仁一样,对这些这也不对那也不行的话无法表示同意,也无法表示不同意,只能在含含糊糊中遍体鳞伤,苟且度日吗?
这是一部预算只有13亿韩元的小成本电影。而且片中刘亚仁没有台词,又是新人导演的首部长片。作为演员,为什么做了这么个多少有点艰难的决定呢?抱着好奇观影后立刻就明白了,原来这是一个虽然没有台词,却是说了最多话的角色呀。这个角色值得刘亚仁。泰仁是如此地炙烈又充满魅力,让人感觉陌生的同时又富有内涵,是一个前所未见的角色。尽管有很多人说是刘亚仁拯救了这部电影,但是不是的,是电影中的泰仁拯救了刘亚仁,使他成为以前和以后都难得一见的演员。
不光是刘亚仁。刘在明饰演的昌福,也是一个耀眼的角色,尽管他是个正直又虔诚的基督徒,却对触目惊心的杀人现场毫无负罪感,任劳任怨地做好他的埋尸工作。昌福是个瘸子,既是亲切的邻居大叔,又是忍心挣孩子赎金的自私恶人,具有两面性。因为刘亚仁没有台词,刘在明的台词就尤其的多。尽管多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却非常风趣幽默。而且不止是刘在明,连卖菜的老奶奶,拐卖孩子的人贩子从性格到台词都非常有意思。虽然讲的是暗黑的故事,但影片的氛围却不阴郁,充满了明朗幽默的要素。
以前看过洪义正导演的短片电影“栖息地”(2017)。以统一后的朝鲜半岛为背景,讲述经济大萧条下的故事,片中변희봉独特的个性使人难忘。“无声无息”和“栖息地”一样,把多少有些暗黑的主题拍得明朗幽默,片中的每个角色都独特又鲜明。两部影片实验性的构成也非常相似。虽然是新人导演的作品,却显示出导演非同寻常的韧劲和稳定性。能感觉到她强大的内功。作为商业长片,却采用了近年来少见的开放性结尾,颇具先锋意味。尽管习惯商业片套路的观众可能会不喜欢,但我却极为赞赏。
把琐事缠身的现实抛诸脑后,溜进了影院,看完电影出来,脑中却迸发出无数的问题。我到底是谁?在这社会中我在哪儿,以什么样的样貌,抱定着什么样的信念生活着,他人眼中的我和我以为的我是一样的吗?差距会很大吗?还有今后该如何看待生活.....如此让人深思的电影实在难得。
影片最后刘亚仁迷了路,气喘吁吁,在茫然绝望中奔跑的一幕,让我完全感同身受。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喜欢的电影了。那个曾经忘记了自己是谁的我,被影片带来的抚慰重新唤醒了。
作者:高允熙(고윤희)(编剧,代表作《恋爱的目的》,斩获第26届青龙及第42届百想的电影最佳剧本奖)
翻译:ying
cr. 微博刘亚仁资讯站
《无声》观后感(五):(追加导演采访)搬运韩网影评(剧透慎入)
这篇是入选网络电影db的影评
真的有剧透,慎入
“无声无息“的三重含义
刘亚仁,刘在明主演的”无声无息“ 是在普遍性中包含了特殊性的黑色喜剧。劣境中苟活的男子遇到了一个女孩,开始寻求人生中光明的一面,并想守护自己珍惜的东西,这些都是影片构成中大众性的一面。既有以”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代表的叙事,又有”怒火救援“(”Man on fire”是一部2004年美国惊悚片),” ”孤胆特工“(是一部韩国2010年动作剧情电影,由元斌和金赛纶出演)等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本片最为特殊的地方是身而为人所应具备的思考以及黑色喜剧的苦涩感。
思考是人通过对所思考对象的深入考量,从而产生概念,构成,判断和推理的理性作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样的思考对于人类就变得更为重要了。纳粹战犯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到的审判对其打击巨大。(奥拓·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1906年3月19日-1962年6月1日),纳粹德国奥地利前纳粹党卫军少校,二战针对犹太人大屠杀的主要责任人和组织者之一。以组织和执行“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而闻名,二战后遭逮捕,公开审判后被绞死。)他声称自己只是以国家公务员的身份,履行了正当选举产生的政权所下达的政令而已。他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杀害了多少人。
黑色喜剧往往以苦涩的笑容著称,能把明明不怎么滑稽的情形怪异到引人发笑。黑色喜剧的核心就是由悲剧带来的Catharsis (戏剧用词,受艺术影响而引起的感情净化,宣泄),以主人公悲伤而忧郁的结局引发情感的高潮。”无声无息“就是这样一部巧妙地引发了Catharsis的电影,它不仅具有强大的能量,并且具有”无声无息“地压制住这种能量的威力。
我认为片名有三重含义。这三重含义强化了影片黑色喜剧的色彩,更是引发了观众无尽的思考。而这一切的开始不过是“日常”。
由“无声无息”构筑的日常
泰仁和昌福是勤勤恳恳的帮工,他们在两份工作间奔波,要开着满载着鸡蛋的小卡车在街上贩卖,回来后还得按犯罪团伙的指令掩埋尸体,清理现场。做这第二份工的过程着实让人印象深刻。两人穿着雨衣,把五花大绑的人吊在空中。对作为客户的犯罪团伙毕恭毕敬地打招呼,活儿干完后道着辛苦,给每个人递啤酒,那样子看上去和普通职场中人没什么不同。
对于二人来说,收拾尸体只不过是日常。不论是往地里埋尸体的泰仁,还是念着祷告超生亡魂的昌福,从他们身上即看不到恐惧和害怕也看不到穷凶极恶。昌福给泰仁祷告的录音带,并让他回家听,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是个有罪责感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并不是对犯罪完全麻木和没有道德底线的人。
如果问他们,给这些杀人如麻的犯罪团伙和绑架了初熙的人贩子工作,不会觉得不妥吗?昌福大概会回答“有活就得干啊”。对他们来说,犯罪不过是挣钱吃饭的日常,没什么大不了。这样的思考不足就是“无声无息”所隐含的世界观。片中所有的人物都思考不足,不去想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就像二战中的艾希曼一样。
“无声无息”间降临的思考
就在这浸染了罪恶的平凡日常中,泰仁面临了无声无息间降临的思考。泰仁的思考源于被绑架的小女孩初熙。泰仁的形象跟大猩猩很类似。不能说话的他对昌福言听计从,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无所事事。刘亚仁为了表现泰仁的这种原始状态还增重并剃发。这一切都是为了贴近人们常说的缺心眼的样子。
初熙第一次到泰仁家,就被泰仁的妹妹惊呆了。她站在一地狼藉的衣服中间,跟哥哥说她饿,吃了点东西后就又去睡觉。在这样一个空室蓬户里,两人就这么苟活着,日复一日地只有吃饭,睡觉和看电视。然而就是这样的泰仁妹妹,初熙却像对待亲妹妹一般照顾她。一起收拾屋子,教她要懂礼貌。初熙每次去上厕所的时候,都要让泰仁发着信号守在门口,两人之间的纽带感可见一斑。
随着这种纽带感的不断累积,泰仁的思考被开启了。对初熙的日益珍惜让他看到了自己对她的行为是何等残忍。泰仁的日常不再是和没有感情的尸体打交道,而是要和这个被诱拐的对象一起渡过很长的时间,那么产生这样的变化也是有可能的。虽然同样是犯罪,但脱离了泰仁“日常”范畴的瞬间,让他产生了想法。就像在波浪中投入一颗小石头会产生波动一样,初熙的存在引发了泰仁的思考。
泰仁的思考随着昌福的离开变得更加强烈。昌福和泰仁有共同之处,在社会看来,他们都是弱者。两人在经济上都不宽裕,泰仁不会说话,昌福是瘸子。他们能从事的工作有限,泰仁还要养活妹妹。所以他对昌福言听计从。无论这工作是什么,至少可以混口饭吃。宗教对于昌福来说,不仅可以减轻罪责感,还可以成为联结泰仁的纽带,起到在精神上支配他的作用,两人之间有牢固的连带感。
这样的昌福消失之后,泰仁发现了自己的思考。他读出自己的心生,并开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影片如果到此为止的话,虽然也会包含思考的意思,但也就停留在了“这个杀手不太冷”和“孤单特工”等作品所展现的叙事阶段。在此基础上再近一步才是黑色喜剧的力量所在。角色身上承载着黑色喜剧所特有的笑。片中的角色一点都不平凡,平凡的角色怎么能带来苦涩的笑呢。
“无声无息”间倾泻的绝望
影片的悲剧始于初熙。初熙被诱拐后之所以会被交给泰仁和昌福就是因为她父亲没有马上付赎金,而这全因初熙是个女孩。由此也不难推测为什么初熙会如此早熟。一个11岁的小孩遭遇绑架后却表现得很镇定,她不仅替绑匪担心,还对绑匪的家人温情以待。初熙知道怎么让自己活下来。本应只受到关爱的孩子,却在这样的年纪就在家庭内的生存竞争逼迫下领悟了生存的法则。
初熙的第一次出场就很奇怪。她带着一个没有画眼珠的兔子面具,这个面具的含义无非是初熙的心理伏笔。面具是用来遮脸的,让人看不到面具后面的样子。眼瞳里包含的是真心,没有眼瞳的眼睛意味着不愿被看到真心。初熙对泰仁一刻也没有真心相待过。外表早熟温和的初熙所做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为了生存而戴的假面而已。
思考最让人敬畏的一点是能在蚂蚁的身上生出鸟的眼睛。我的现实如蚂蚁一般匍匐在地,缓慢地前行,我的眼睛却遥望着远处的山峰。心内不存高远时,尽管也可以顺着眼前的路前行,一朝醒悟,就会发现自己的行为原来竟是如此徒劳而悲哀的原地踏步。不懂思考时的泰仁只专注眼前的钱和活儿,只要按照昌福的话去做就能得到他那个小世界中的幸福。
泰仁一旦开始思考,才惊觉自己所做的事是如此的残忍和不道德。失去珍惜的人,失去所爱的那份温暖的瞬间所经历的悲伤,他一下子全体会到了。现在的泰仁再也不是原来的他了。这“无声无息”间到来的绝望也发声在昌福身上。参与了诱拐的昌福也感到不安和恐惧。埋尸体的活儿原本并不会对他在感情上造成什么冲击,可一旦脱离那样的日常,昌福也就面临了思考。
当昌福夹着钱袋,四处张望,像个浑身疼痛的人一般发着抖时,那样子让人看到了人对于罪恶感的恐惧可以到如此程度。对犯罪场面熟门熟路的昌福会让人忍俊不禁,但他被现实的恐惧吓破胆的样子却让人不忍目睹。而这,正展现了思考的本质。对于人生,思考的尾声就是死亡。人一生所必须承受的痛苦,悲伤,绝望和愤怒,对于这份沉重的恰当回答除了死亡别无其他,而这也正是“日常”会让人停止思考的原因。
放弃思考的人生和陷入思考的人生在“无声无息”中都出现了。眼睛看得见的大浪可以躲开,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想法却无从深知,也就难免留下冲击和悲哀。本片所展示的黑色喜剧的Catharsis源于思考的开始。如果观众选择的不是思考带来的感动和温情,而是只有近观才能感受到的悲剧,那就会被本片推进无尽的思考之中。
cr:微博~不靠谱翻译
补充导演采访:
电影《无声》泰仁和初喜的关系,希望模糊一点
洪义贞导演说《无声》的原来题目定的是《无声无息地成为怪物》
洪义贞导演说电影《无声》是出自于自己的故事。
最近接受xportsnews记者采访的洪义贞导演说《无声》的原来题目定的是《无声无息地成为怪物》。认为过去的自己像怪物的洪导演说:“从出生开始,在自己无法决定的环境里,为了生存寻找着自己擅长的方面和不足的东西,如此挣扎着,我觉得就会成长为某种形态的怪物吧。”
第一次写这个剧本的时机是2016年。洪导演:“那个时候我没想到这个故事会留下来,只是怀着讲‘我的故事’的心意写了,所以现在制作成了电影,有种奇怪的感觉。有的人问过是否是想讲关于惩恶扬善的故事,我说不是非得要这样,只是想给回归现实后变得郁闷的我以慰藉,只是因为这个写的。”
洪导演补充说《无声》和《鳖主簿传》也是想通的。洪导演:“从兔子的视角来看,也可以看成它是被鳖给绑架了不是吗,但是我小时候看的书里是把兔子浅显得描写成了为了活下去而使计谋的狡猾的样子。不过我想说的是,在既定的状况下,无论如何为了要活下去的所作所为可以看成是‘善的,恶的’吗,所以从这一点出发,我想讲述的是泰仁和初喜这两个角色都被理解,不站在两个角色任何一方的故事。”
对于‘成为诱拐犯的泰仁’和‘被诱拐的孩子初喜’他们之间模糊不清的关系:“我是希望初喜像是泰仁的妈妈一样,泰仁能从初喜那里找到缺亏的妈妈的样子。相反,初喜为了讨好泰仁的那些行动,虽然目的是为了活下去,但我希望某些时候那些精妙的机灵模样是因为她是个孩子的缘故而能自发露出舒心的笑容。多少会有些混乱,但是我觉得生存就是那样,因为不能因为不幸就一直集中于不幸上。我想像曾经那样的我的成长期那样去表达。”
洪导演:“对于初喜更加进一步的去说明的话,她是一个因为弟弟出生后为了从父母那里得到爱而展开竞争的孩子。自己不足的部分用好好帮助做家务和作一个聪明善良的孩子来填充,所以初喜戴着兔子的面具。兔子这种动物的形象一直是被作为弱者来消费的。 由于是弱者,会使觉得腻的假面有点厌烦和奇怪,所以我想给大家一种弱势里还存在着一些别的东西的感觉。”
“相反,泰仁的妹妹文珠和她年龄相仿,但是是一个完全和她不同的样子。我想直接了当地表达出通过本能性的文珠初喜在狭小的社会里学到了错误的成规,所以我希望观众们觉得文珠是一个安心和让人喜爱的角色,想给大家一个初喜‘怎么这样’的感觉。”
在电影中有一个镜头是初喜在尸体滴落的血滴上用树枝画花,洪导演说明道:“我想展现的是她适应环境的样子,因为事关生存,初喜在只属于自己的世界里适应着活下去,我想表达的是为了在极限的环境里生存,犯罪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不是可怕的事情。”
贯通于《无声》里的表现手法是讽刺。虽然是诚实地劳动者,但是做的事情却是为犯罪组织扫尾,虽然是犯罪电影,但是电影中充满了美丽的色感和风景。
洪导演:“讽刺性的故事最能让人感受到趣味,前辈(昌福)给后辈(泰仁)的那些忠言,事实上不是根本没用吗,再就美丽的背景下做着微不足道事情的人物们,虽然是出于善意,但是却是在犯下恶行,或者穿上黑帮的衣服下好的决心这些。但是场面调度的目的不是美的感觉。因为需要在被限制的预算里拍摄,所以比起说那是我事前想好的镜头,不如说那是在预算范围内无论如何都想想出解决办法歇斯底里下诞生出来的场面。”
昌福迎来了死亡,泰仁把初喜带回了她原先的日常生活里,但是没大一会儿却被当作诱拐犯追赶的结尾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洪导演:“我想避开惩恶扬善。仔细分析下过去的作品的话,善与恶都是随机到来的。但即使这样,恶也是不能被美化的。因为昌福和泰仁是犯了罪的人。虽然在感情上能理解他们,但是现实是不能理解他们的,所以给出了不想拥护的结尾。”
对于长篇电影的出道作是和刘亚仁、刘在明一起合作,洪导演说:“不是我选角了他们,是他们选了我才对。在第一次因为读剧本见面的时候,非常苦恼应该谈些什么。其他的记得不清楚,只记得一定让他们跟我合作的我的告白,非常迫切。”
“在拍摄现场并没有在具体的感情表现上给过他们指示,只是电影进入拍摄前读剧本时做过讨论,因为本来就是做得很好的演员们,所以只是在拍摄现场拜托了他们动线或者台词等形式上的修正。但是我比其他的导演多拍了很多镜头,不是演员们做得不好,而是越拍越总是有更新颖更好的出来,所以就有了贪心。非常感谢他们接受了我这个新人导演不像话的拜托。”洪导演向两位主演表达了这样的感谢之情。
洪导演说了为了给刘亚仁作为参考,给他看了大猩猩的视频,她说:“不是凶暴的视频,而是大猩猩挖树找那里面的蚂蚁吃的视频。我们印象中的大猩猩的形象一般是粗鲁的,但是事实上它是一种很温顺又胆小的动物。我没想到大猩猩主要吃素食和抓蚂蚁吃。同样泰仁虽然在社会中干着粗暴的事情,但是在家里却是一个被妹妹缠住的未被整理的少年形象,所以我向他提出了像大猩猩那样去演的要求。”
《无声》是刘亚仁展现破格性演技变身的作品,为了泰仁这个角色增重了30斤。洪导演说:“一开始见到刘亚仁的时候,他完全摧毁了我原先脑海中他的形象,他是以一个类似做大量运动的军人模样出现在我面前的。聊了各种后,我跟他说我想要的是瘦瘦的少年般的这种类似的形象,没想到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马上把肌肉减下来了。但是我又想就像刘亚仁一开始给我的冲击那样观众们也感受到的话会怎么样呢,我又小心翼翼地问了他‘可以重新增重吗’,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一个星期就重新把身体增重回来了,真是是非常的抱歉也非常的感谢。”
另一方面,泰仁这个角色从头至尾不说一句话,他并不像是先天性不能说话的人,电影中没有对此作任何说明,是一个刺激好奇心的设定。对此洪导演说:“我觉得泰仁是一个可以说话但是不想说的人。对于这个设定难道不需要向观众们作一下说明吗,就是我们一起创作的同事之间也对此讨论过很多。但是我想讲述的部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世界也不听我的话,那还有说的必要吗’,而且昌福我已经把他的腿设定成了有身体上的局限,所以我想泰仁就不能说话好了,但是在电影中表现出他是一个会说话的人的话,泰仁的缺亏就不能准确地说明,所以就想暧昧的不作任何说明。”
最后洪导演说:“不知是不是因为第一次(拍长篇电影)的原因,所以很难衡量是不是做得好,好评是不是真的给了好评也很难权衡出来。目前,只看到了很多遗憾和失误。但是有一点,我希望辛苦的演职人员们看了这部电影后能感受到‘我的努力没白费啊’的感觉。”
cr 微博 刘亚仁吧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