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犯》影评精选
《共犯》是一部由张荣吉执导,巫建和 / 郑开元 / 邓育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共犯》影评(一):和韩国电影同名,水平却逊色多了。
和韩国电影同名,水平却逊色多了。导演明显对影片控制有余,张力不足。演员呢,缺乏表现力,仿佛失去了表演的欲望。
还记得张荣吉拍逆光飞翔获得第49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他感叹地说:“今年金马不是那么容易出头,太多的竞争者,电影太多的类型!虽然我今天是第一位,但我觉得只是个巧合。”
《共犯》影评(二):你們知道人死了以後會怎樣嗎?不會怎樣,就死了而已。
1,這海报是少数的带人像还能让我觉得不俗气的了,挺不错。
2,片子的两个亮点,剪辑与配乐。导演善于运用镜头勾画人物内心,配乐有一点点《告白》的感觉。
3,前面铺垫的很棒,故事进入中段开始显得匪夷所思。
4,寂寞真可怕。
5,青少年犯罪真是很好的题材,日本,欧美以及台湾做的都不错,可惜大陆的同仁们现在还在津津乐道于网络市场带来的那一点利润。
《共犯》影评(三):青春孤獨輓歌
青春期總是苦悶,渴望自由也想談戀愛,想當學霸又想玩;青春期永遠兩難,想有人懂卻搞不懂自己,期待有人陪卻老裝一副無所謂。我們不知道是誰讓我們如此表裡不一,讓我們穿著一樣的衣服卻無法成為一樣的人?有人從這些詰問走過來了有人卻沒能走過去,在張榮吉的《共犯》中,主角正是那些無法過去的人們。
《共犯》影评(四):在青春片与犯罪片中迷失
关于剧情。本是一个欲探讨校园问题的片子,却又摆脱不了小清新的影子。韩国也有类似的题材不只一个,人家那是拍出了力度,让人反思,这个嘛就只有沉闷,闷完你什么也记不住,想不到。
关于演员。台湾的女生还是不错的。新人一浪接一浪,而且总有几个会冒出来,如最近大热的郭雪芙。男生好像有点陷入饥荒,柯震东之后再未见当时得乐者。
关于导演。张容吉,我一时没想起他是《逆光飞翔》的导演,那片子我比较喜欢,却只记得女主角张榕容,对了,这两人名字那么相像,不会是兄妹吧?张榕容是混血儿,大概导演觉得她名字和自己有缘,于是用她。
前作起点太高,这部一下拉低了他的水平,不过没几个人能永远保持创作水准。
《共犯》影评(五):青春期的故事
台湾小电影的气息很足。青春期的故事,夏薇乔的孤单,叛逆,无法跟妈妈处理的脆弱情感,因为没有人理解她,没有人亲近她,所以生活中只能远离逃避家人和同学,通过 吸烟,凌乱不堪的房间,吵闹嘈杂的音乐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偶尔的心情只有写在日记中。黄立淮同样孤单的一个男孩子,在学校一直被人欺负 ,在同校女生坠楼致死的事件里认识了两个男孩,也更了解了一个同样孤独的女孩子,叛逆的青春,对孤单的排斥,希望有个朋友的心情,让他有了一系列的主意和想法。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他也曾想要说明一切,但又没有那样做。应该是害怕其他人,也害怕自己的吧。另外的两个男生,一个典型的好学生,一个典型的坏学生。恰巧他们都相信了黄立淮,然而真的是恰巧吗?所谓的好学生、坏学生都是以学校的成绩来定的,学校的主任、辅导老师哪有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其实被欺负的孤独同学心思最是缜密,“好同学”压力最大,担心自己不好,往往容易自责,容易冲动,“坏同学”有担当,讲义气,解决问题,但又喜欢逃课,对批评指责敏感。还有妹妹和夏薇乔妈妈的角色也往往是生活中易见的。然而另一个女生,表述不多吧。
《共犯》影评(六):无意...或许可被归类为凶器
整片围绕着一个女孩的死亡进行,好奇的男孩想知道故事后的故事,最后却阴差阳错的跌进某人预设好的怪圈。然后才知道原来“无意”作为一种无形的利器也是可以杀人的。早在她还不知道孤独是什么的时候,她还可以做一个简单、特立独行,在其他人眼里如同怪物一样的女孩,但是当她遇到一个不同于其他的人,因为别扭,因为过度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以至于不了解该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或者说,是她们嘴里所说的“交朋友”,最后也只能以不成熟的手段碰的自己满身伤疤,找不到出路,也无法相信自己一个人可以过得好。当那个用于自我欺瞒的谎言崩塌的瞬间,突然意识到干脆还不如不知道什么是孤独,意识到自己是孤独的。又越发觉得可耻,不明白这样的自己还有什么存活下去意义,试着努力过。但又找不到出路,最后直接放弃的在最开始意识到现实的时候结束。无论是一开始在巷子里吞咽最后一口呼吸的女孩,还是后山缓慢闭上眼睛的男孩,他们的选择,选择的理由,或许都是一样的。但也许又不该粗暴的把他们归为一路人。只是抱着少年人脆弱的自尊心,死在了一场尚不成形的青春里。
但又有点不满意这样的设置,整体还是拍的过于浅白了一些。多余的情绪全都靠随意脑补了。
《共犯》影评(七):你知道什么鱼死的快吗?
这货到处参加电影节,最终还是欺骗了我2小时的感情。
我不管是不是小说改编,我也没空去看小说。我只是在想,你搞悬念可以,搞惊悚可以,但至少把故事说完整~一个自虐自闭自以为是的小妞,大声疾呼“你们都不知道我的痛苦!”,我就在说这种中二病,快死了给社会减负!你家庭环境好,上学也没人欺负你,你也不是什么图灵有什么特殊天赋,人家有什么义务关心你的所谓痛苦?去看看那些社会底层,多少人比你过得痛苦。真的没搞明白自杀是为了哪根鸟毛~
阴郁男估计是通过图书馆的日记和自杀女玩游戏,两个阴暗的灵魂在影子里惺惺相惜。结果被无辜女撞破,偷看了日记本惹了祸,这货表面看起来无辜,实际上喜欢偷窥收集别人的把柄来要挟,心机婊无虞。
阴郁男有点变态小文艺~她还有温度,我看见她吐了最后一口气~啧啧,摸也摸了,要不是有另两个人在场,你可能会亲上去!暗恋一个人到底要怎样?你不是一个人,我不是一个人,把大家都拉下水成“共犯”。
这两个主要人物描写得实在是太不丰满,反而落水的眼睛仔和翘课男个性鲜明,有血有肉。不知道电影想表达什么,只觉得家庭,学业,能力,性格什么的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三观正确,道德规范行为啊,不然就全是猪一般的队友啊!
突然想到了我养的鱼缸,你知道什么鱼死的快吗?特活泼的和特不活泼的,特怕生和特不怕生的,特好看和特不好看的……活得长的,都是那些不起眼的,平凡而正常的存在。
《共犯》影评(八):猩紅慘綠青春物語
(劇透) 台灣導演張榮吉這次想玩殘酷青春,猩紅撞草綠,不太成功,不及前作《逆光飛翔》中勵志兼求務實的試驗。這類題材在日本影視作品中有所涉獵的不少,岩井俊二的《青春電幻物語》珠玉在前,《共犯》難有突破。
創作者著力批判台灣的媒體和網路生態,特別針對著「鄉民」們熱衷八卦,不顧當事人感受,不理事情真偽,只顧集體「爽」一回的現狀用力批判。戲名語帶雙關,不單指三個男主角自以為施行正義,事實上是滿足一己慾望,也指控網民以道德的辭令不負責任地污衊別人。結構上,三個男生跟網民們類同,都是自以為義、沒有深思熟慮;後來男生們下場淒慘,不知編劇是否有暗示參與網路欺凌者終也難逃「報應」?與其說學校是年輕一代學習知識與德行的地方,不如說是模仿成年世界的偽善和殘忍之空間。
《共犯》的確嘗試探討當代台灣的社會問題──父母只顧工作不理子女;學生欺凌從課室、街頭走到網路上;通訊科技和媒體技術愈發達,人與人之間卻愈是疏離……從《青春電幻物語》,中國大陸的《搜索》以及美國的《斷了線》(Disconnect),可以說那些問題是跨地區出現的普遍現象,所以《共犯》也很難說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在相關問題上之描寫也不算特別深入或創新。
導演選擇了後山荒蕪之處為一主要場景,看來青葱翠綠,原來也要沾上殘酷,讓暴力和意外發生於此地。視覺上,他刻意讓陽光普照下的青山綠水跟黑色的命運和紅色的暴力撞擊,試圖反襯出荒謬感。但這意象在戲裡重重複複,漸見累贅拖沓,跟戲中有關卡謬《異鄉人》的指涉一樣停留於表面,為一缺憾。
相關文章: 《报告老师!怪怪怪怪物!》歇斯底里的九把刀
《共犯》影评(九):你在寂寞中找到我——谋害青春的共犯
「你们知道人死了之后会怎样吗?不怎么样,就是死了而已。」
张荣吉令人好奇是如何赢得大导演王家卫垂称,挂上了「泽东」的名号拍出「逆光飞翔」。因为坚持用上盲人的主角黄裕祥,在控制演员节奏及故事主体中作出了取舍,当时虽不能带来惊人的成就,但已经说服影迷们相信王家卫的眼光。而「共犯」所展现那熟练的逆光和明暗的语言,才华可比美中岛哲也以血腥兽欲画出「渴罪」中那狐独少女,追上王小帅的「日照重庆」,甚至令人想起了葛斯•范•桑(Gus Van Saint)的「迷幻公园」。在现今一众亚洲新晋导演之中,可以和不到四十岁而拥有四部长片的日本导演石井裕也相提并论,应该只有台湾的张荣吉。
影片没有台北的城市风光,而且大量在中学校舍和周遭的曲折街道取景,对于海外观众而言缺乏标记性的象征,对于台北本地的观众亦欠了申报本土民情的作用。只是当中少年人之间的对话全以华语(国语)进行,没有混入台语,而且演员之间的互动非常自然,行常的活动可以说放诸任何亚洲地区皆大致相同。男孩之一的黄立淮对少女夏薇乔之死非常执着,本性怕事畏缩的他突然抓住另外两个陌生的男孩,甚至策划了一连串追寻少女死因的行动——当中所展现是一种透白的动人魅力,令反叛无制的叶一凯和成绩优等的林永群甘心追随。张荣吉经常把黄立淮放在暗光之中,他的脸永远抹了一丝哀愁,说话总带诗意,要求总令人感到无法抗拒。
张荣吉在「共犯」当中不单是控制节奏上所表现出对电影语言操作熟练,而且在掌镜上光影语意创造了令人深刻的风格。相对前作「逆光飞翔」所纪录对追梦者安然面对肢体限制,传播的正是大众喜爱的心灵鸡汤,「共犯」令人感到年轻族群对社交的倚赖与无知,对成年人的价值观充满质疑与不满,打算逃避自身的困境时,可是脆弱的身躯在天底与幻海之间如何不堪一击——黄立淮与夏薇乔之间一起翩过卡缪的「异乡人」,正好埋葬了他们的寂寞……「共犯」所记述是青春的消逝,不舍却无力挽留。
同是追查死因,亦是有关年轻人的提材,「渴罪」中由役所广司饰演父亲揭开女儿失踪的旅程,与王学圻在「日照重庆」演活追查因抢劫的儿子被警察击毙的船长,两者是从二代的关系中检视自己。而「共犯」则与「迷幻公园」较为接近,完全从少年的出发点观看世情,彼此无论在时空及地点全无交汇,只是在他们旁边的成年人,无论脸庞(「迷幻公园」)还是语言(「共犯」),都是那么苍白无力。
2008年在美国上映的「迷幻公园」同样是由小说改篇的电影,葛斯•范•桑为了寻找片中的十六岁滑板少年,在社交网站贴了招揽的留言。结果找来俊美的Gabriel Nevins,演出了告别青春的主角。葛斯•范•桑善长拍出少年男女对成人世界存在的隔膜和疏离,片中的少年Alex在午夜与群党误闯火车站,被一名车站警卫穷追不舍,结果警卫身体遭开行列车栏腰劏开轧死。虽然令他往后的日子深受困扰,却无法向周遭任何人剖白。在他放眼所见的是脸容迷糊的分居父母,自说自话的同窗玩伴,人有我有的女朋友。当他在信中剖白自己时,便是告别青涩迷幻少年时代的时侯。「迷幻公园」虽然无法取代「大象」的惊世成就,但是廷续葛斯•范•桑关心少年人处身成人世界之中的观点,聆听他们对世情的声音,纪录他人们短暂青春的起落。
自从英年早逝的杨德昌让「牯岭街的少年」在黑暗中,亮起了手上的电筒——台湾电影一直只有侯孝贤,正如香港只有王家卫。当国内第六代的导演风华正茂,贾章柯,娄烨及王小师还不到50岁,已取得大师级的水评时,那三个共犯少年摸黑溜进死去少女的房间,亮起了打火机的微弱火光——我们还只能踏在香港的土地上,等待火光重现?
《共犯》影评(十):回忆青春总有点残酷的味道
影片《共犯》2014年在台北举行首映礼的时候,导演张荣吉说王家卫看过影片,称赞他这次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更有自信,令他超开心。可作为一个普通观影的观众,坦白的讲这次的观影感受远远不及《逆光飞翔》带给我观感强烈,还记得当初初见影片《逆》的时候,那一听便不能罢耳的音乐,让人舒服温暖的画面,以及演员自然本真的表演,都让人对这部导演严格意义上第一部处女作故事片记忆犹新,
可这些外在的电影元素都很好的服务于一个吸引人看下去的故事,有关青春梦想的主题也能让人很好的接受,可《共犯》就自带着一种疏离,一种你无法完全融入进去的隐晦,它就好像蒙了一层雾,让我们无法真正理解立淮和他朋友们所在经历的青春故事,要说关于对网络暴力的探究它不如陈凯歌《搜索》来的有深度,关于青春的残酷物语我更喜欢王小帅的《十七岁单车》,可影片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最起码用王家卫说的,镜头语言和剪辑还是让人眼前一亮的。
一个好的故事总是在讲述一种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关系构建的合情合理,故事最起码会让人沉浸在其中,影片一开始夏薇乔的死亡现场,三个男生超乎常人般的淡定,真的很让人不解,我个人觉得是比较跳戏的以至于到最后我都不喜欢那个疑神疑鬼故作玄虚的立淮,可影片最终的谜底也就只是一个怀有少女心的寂寞男孩想留住两个男孩做他好朋友的谎言,这样的情节设置当然是无法让观众信服的,虽然情节设置是有一点小儿科,可有关于青春的点还是感动到了我。
初中的时候,我有着立淮一样的年纪,可悲的是没有他们那么帅的校服,穿着打扮也没那么时髦,同样发育的也没那么好,可是有意思的是,那时我们学校后面也有个池塘,我们三个“问题少年”也是常去那里。
确切的说那是个鱼塘,好几十亩的阵仗,纵身一跃深不见底,三个少年总在翘了课后,翻过学校的墙头,奔跑打闹着穿过一片杨树林,阳光总是被杨树的叶子稀释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斑点,我们奔向那个属于我们的池塘,当时不知为何,就是不愿在教室里被当作囚犯一样拴在那,偌大的学校,僵化的体制,当时的感觉就像一个巨大的监狱,每时每刻我都想着要逃离,看到《共犯》里的校后那个静谧的池塘,唤起了我脑海中一息尚存的回忆,这种感觉超爽,我们和池塘的故事虽没影片中的那么精彩,幸运的是我们没出事,三个小伙伴都在,只是没再联系过。
十几岁的年纪我们便要开始自我生长,大人以为我们还是孩子,可我们却不在用孩子的眼光打量成人的世界。
夏薇乔,一个千金小姐,衣食无忧过着别人艳羡的生活,可她没有朋友,不懂如何的去爱别人或者是被别人去爱,最终的死亡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宿命,有几个人能在这俗不可耐的人堆里坚持忘我的活着,你想,可不被允许;这就是为何很多人会选择死亡,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就像心理老师说的:人死了之后不会怎样,就死了而已。
反观影片,看看这群十几岁的孩子,我们在这个年级阶段还被评为孩子,可悲的是我们什么都懂了,都在经历生死,经历这个社会的所有不好。
想起求学的时候一个个帮派一个个小组织,我们害怕落单,落单的境地就变得像立淮一样,没有朋友,孤独的一个。可选择在一个小团伙里呆着也就预示着一种苟同,影片《渴望》围绕着加奈子身边的所有被她影响的人都在那个糜烂放纵的组织里束缚着,以集体之名做着伤害其他个体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可孤独久了,孤独也就变成了一种习惯,它让我们感到安全,一种如同沉浸在孤岛中的静谧。
看了《共犯》,不知为何说了这么多和影片并无多少联系的事,电影不就是这样嘛,我们每个人都可在影片的影像交织中找到自己故事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