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太平天国》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太平天国》观后感精选

2020-12-18 23:46: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太平天国》观后感精选

  《太平天国》是一部由萧笙执导,吕良伟 / 黄日华 / 邓萃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平天国》精选点评:

  ●小时唯一没看过的黄日华的片子,主要是内部没引进吧,毕竟对太平天国的描写不符合当时主流的“革命观”

  ●

  ●以前早上时段无线有播过

  ●其实不错,就是条件差了点,演员很强,但没拍出气势,那个年代港剧的通病

  ●太平军最后的败亡还是很惨烈的

  ●今日再次对太平天国有了兴趣,翻出来看看。

  ●

  ●

  ●战争场面太弱了,另一直觉得毛舜筠那个角色是在影射jiangq

  ●

  《太平天国》观后感(一):只看了前两集,以后陆续更新观感。

  只看了前两集,以后陆续更新观感。

  很高兴,1988年的香港电视剧,到了2012年还有清晰版本的视频,

  除了感激还是感激。

  查询华语电视剧100强并无此剧,发现此剧是2伟合作,就看了。

  觉得剧本写的真好。觉得很感人。

  催人泪下,感人,国事家事天下事,不想说历史,

  只谈剧本,只看剧中人,哪怕是虚构,哪怕是纯属虚构

  45集,我刚看了前2集。

  第一集讲 鲍方饰演林则徐

  虎门硝烟,非常感人,好官难做啊,狗官横行的世界。

  第2集,反清复汉,传教士,饥荒,抓兵打仗,祸国殃民的鸦片烟馆,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奸人当道,

  老百姓最苦,老百姓最苦,

  正如商天娥 说(我长到30岁,从小到大,没见过一个好官)

  可悲可叹

  陈敏儿为了哥哥 嫁人,一家老小期盼取得功名,含辛茹苦。

  救国救民,寄托在考取功名。

  《太平天国》观后感(二):套用古典模式:唐僧-妖怪-孙悟空

  

本剧的洪秀全,好像真的相信天父。他的信仰来源于他的梦,遇到困难也希望天父给他指引——通过梦。直到最后,他还在虔诚地请求天父的恩赐。

这样的人,真的能领导太平天国吗?

一个政治家,是利用宗教号召群众的,他自己不可能相信那些宗教。

本剧中,洪秀全似乎没表现出领导能力。他擅长的是,做和事佬,身边人员有矛盾时,他就会倾向强势的一方,也就是站在杨秀清的一面。另外的人,看清了事理,却每次都遭遇否定、拒绝,仍旧忠肝义胆、百折不悔,怎么可能呢?太平天国末期,洪秀全彻底变成了一个被人摆布的昏君。

坏人的阴谋与恶行已昭然若揭,而洪秀全和石达开却不知所措,唯一办法就是“忍辱负重”。这个好人坏人模式,是翻版的《西游记》,妖怪、唐僧、孙悟空,唐僧糊涂却是最终决策者,妖怪作乱,孙悟空却无可奈何。观众恨妖怪、气唐僧、悯悟空,从而会看下去——很古老、很有效的吸引观众的模式。

权力没有监管,必然导致统治体系的瓦解。“朝中所有人,你是朕唯一一个信任的人。”“朕跟你说过,由你处理一切。”这两句话,洪秀全跟好几个人说过。

故事情节,比历史记载简单多了。杨秀清和韦昌辉的死,如同儿戏。大渡河边,石达开的军队遭遇“四面楚歌”,是编剧技穷的直接表现。

为了制造危急时刻,本剧的编导套用了武侠小说中的常见情节:劫狱、劫法场、探皇宫、行刺。最像武侠小说的是,重要信息的获得,经常通过窗下偷听。

还有港剧屡见不鲜的桥段:危急时刻,必然有解救的人突然出现,时机之准有如掐秒表,地点之准有如GPS;增加恋爱戏, 经常三角恋,也经常是敌对双方的男女;为了突出爱情、亲情、兄弟情,会非常明显地强化离别或相聚时的激动,或者有生命危机时的焦虑、紧张、惊慌。

所有人物,都简超级简单化。杨秀清,野心勃勃,锋芒毕露,公开挑衅,简直是猛张飞、黑李逵;韦昌辉,市井小人,趋炎附势,贪财好色。

太平天国的王妃们,个个如市井泼妇,自私、阴险、狠毒,搬弄是非,玩弄感情,利用她们的男人。

清朝的官员,更加卡通化,贪财、懦弱、目光短浅。

香港影视最常见的人物是——主张正义的人。他们嫉恶如仇,刚直不阿,却又缺乏智慧,鲁莽冲动,口无遮拦。这种人物和他们的对手,会连续不断的斗争,却总也不分胜负,一直到大结局。本剧,太平天国有这样的人,清朝宫廷有这样的人,曾国藩的团队中也有这样的人。

武打,一直是香港影视的强项。本剧,武打段落非常多,一言不合就开打,洪秀全和叶苓到最后还打了一场。徐中信的武打设计,特色不足,这么多的武打段落,和打一场也差不多,观众一个动作也没记住。

郭富城,原来很早就开始影视表演了,演技却一直没有重大提升。

主题歌,很好听,是本剧最大的亮点。

  《太平天国》观后感(三):港版《太平天国》30周年:叹息那一场天国梦

  港版《太平天国》30周年:叹息那一场天国梦

  文 和运超

  编导:萧笙

  演员:吕良伟、黄日华、刘青云、郭富城、陈敏儿、邓萃雯、蔡嘉利、毛舜筠、欧阳震华、刘江、陶大宇

  集数:45集

  1851年1月,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在清朝刚刚开始衰落不久,轰轰烈烈地太平天国运动其实已经充当了推翻清朝的先锋力量。关于这一长达近20年的起义风暴,反映在影视上的作品还并不多。更熟悉的应该是央视在2000年由陈家林导演,张笑天编剧,高兰村、孙飞虎、周迅等人演的48集电视剧。而香港TVB在1988年也曾拍过一版,由古装剧行家萧笙编导,吕良伟、黄日华、刘青云、郭富城、陈敏儿、邓萃雯、欧阳震华、刘江、陶大宇等一班人主演,一共45集。如今的TVB乏善可陈,但借着这一部其实不算很出名的港剧——《太平天国》回味一番历史的风云变幻,还是让人感叹沧海桑田。

  一、剧情和表现

  过去TVB拍过不少古装戏,从杨家将、大运河、玄武门、十三太保、狄青、成吉思汗、大明英烈等等,可以说能够编成戏剧的几乎统统拍过。虽然香港电视剧历来倾向于娱乐化,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戏说”,而且几乎港版古装戏都寻着“粤剧戏曲”传统(其实80-90年代内地古装剧也一样有戏曲范,内地拍红楼梦、杨家将、武则天等等题材都要比香港晚),但在塑造人物上,凭借当时出色的演员班底,也还值得一看。

  港版《太平天国》从林则徐在广东硝烟开始,引出洪秀全从一心想要科举当官,与天地会罗大纲等反清复明有分歧,到与罗孝全结识,逐渐相信《劝世良言》,后来罗孝全发现洪秀全对教义误读。洪秀全与冯云山最终用拜上帝会形成一股势力。不过,港剧历来的特点是“八卦”,所以,洪秀全走上对抗满清的道路是因为妻子杜惠贞被清兵害死,而肖朝贵杨秀清出现后,因为洪宣娇的情感选择伏下矛盾,这些狗血的剧情也很自然的出现了。

  港版《太平天国》对杨秀清的塑造应该算是最大的缺点。都知道黄日华是一个很出色的演员,杨秀清演成反派算是基于传统偏见。虽然杨秀清有野心,可他的才干在太平军中是一等一,论行政管理和军事能力恐怕都在洪秀全之上,看看前期和后期太平天国的变化应该就不难发现。但剧中把杨秀清的才干弄成膨胀私心和贪慕权势,或许是刻意把杨秀清作为制造戏剧冲突的人物。其实洪秀全由始至终都对杨秀清是容忍和器重的,哪怕到封万岁的地步。有许多证据表明封万岁是洪秀全主动的,甚至就连剧中也是如此,是不是为了笼络杨秀清就很难说清了。即使杨秀清死后,洪秀全依然牢记他的功劳,还把他的死期定为“东王升天节”,把自己第五子过继为幼东王。而北王和燕王的爵衔神职则统统消除。甚至在《赐西洋番弟诏书》中明确指出东王之死是“遭陷害”,要说洪秀全一系列做法全都是伪装手段,很难让人信服。在剧中,最后杨秀清陷在了与叶苓争权的矛盾,实在不算一个很好的情节,倒是与韦昌辉秦日纲的翻脸还靠谱点。韦昌辉为人阴险是不差,可他应该不是那种马屁精的味道。发生天京事变导致太平军大业功败垂成,韦昌辉确实是酿成内讧的最大根源。他与杨秀清的矛盾才是一条冲突主线,杨秀清的军事失误总可以补救,但韦昌辉挑起自相残杀悲剧则是无法补救的,他和秦日纲死后再没有享受到杨秀清那种待遇。

  全剧的核心洪秀全由吕良伟扮演,演技基本无可挑剔,那种旧时代书生打天下的气质是一看就有的,尤其吕良伟的表演注意了人物的性格变化。洪秀全毕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起初的落魄和后面的无奈都演的很好。科举失败令他受到巨大刺激,在《劝世良言》中受到指引,然后与冯云山一起宣扬天父真理到处碰壁。在十三集杜惠贞死后,开始利用拜上帝提出斩妖除魔,前往金田村图谋大事。后来与赖淑娟一起开辟天国大业,在与众王的相处中力求团结,尽管有些受气包的味道,但洪秀全积极的一面是有的。定都天京遇到毛舜筠扮演的叶苓后开始屡犯糊涂,终于走了下坡路。这是港剧一惯爱用的简化情节线索的方式,洪秀全在天京之后变质是事实,剧中也演洪秀全休了赖氏要娶叶苓是违反礼法,因为太平天国是坚决奉行一夫一妻,而且不可离婚。可洪秀全还是娶了野心勃勃的叶苓,足以看出他违反了自己创立的精神。

  太平天国终究只能维系半壁江山,首先在于立国大策略有误。剧中演到,偏安江南原不是洪秀全本意,是杨秀清这个没什么文化的东王造成(剧中是他私自带兵出征金陵,历史上是他以天父下凡的方式最后定下的)。而洪秀全被杨秀清大权独揽造成了安于享受小天堂的现实,渐渐消磨意志。等他想收回权力的时候,天京事变已经使政权根基发生动摇,洪秀全不再信任身边的人,失败就在所难免。港剧在表现洪秀全的时候,应该是抱着极为尊重先贤的态度,可能因为他毕竟是广东人吧。

  比起人物塑造的不足,更遗憾的还是港剧小家子气,始终围绕一点小剧情打转,20多集了还没走出广西实在节奏有些难捱,围着打进桂林和退出桂林就占去好多篇幅。桂林当时是省城,是比永安更为要紧。不过稍微了解历史的都知道,让西王肖朝贵死在桂林也荒谬了。不过,刘青云演肖朝贵很好的体现了重情义和英勇等气质,但其实西王也有杨秀清那种嚣张一面。有人说肖朝贵是客家人,也有说他是僮族(也就是后来的壮族),甚至他也和杨秀清一样假冒灵魂附体,杨秀清是“天父临凡”,而肖朝贵是“天兄临凡”。此外,扮演冯云山的是默默无闻的李国麟,几十年如一日的在当绿叶。最近十来年TVB很多大戏都能见到,如《通天干探》、《溏心风暴》、《王老虎抢亲》、《刑警》,尤其《宫心计》中嚣张的神策大将军马元鸷还提名最佳男配角。而翼王石达开有老牌演员黎汉持出演,把石达开稳重有谋略的一面算是发挥出来。还有燕王秦日纲是年轻的天王郭富城,当时郭天王还没有接到那个单车广告,也没有在台湾唱出“对你爱不完”,是少见的青涩,但秦日纲这个角色一点不青涩,戏份不算少了,是和杨秀清一起出道的哥们,可结果最后死在杨秀清不信任,一直很阳刚。

  太平天国除了男儿之外还有巾帼,堪称女一号的是传说中的天王妹洪宣娇(也有说法是杨秀清的妹妹),扮演者陈敏儿是TVB80年代女演员中很出色的一个,从郑少秋版《楚留香》开始一路演过不少好戏,《过客》、《猎鹰》、《静待黎明》、《大明英烈传》、《富贵流氓》、《书剑恩仇录》等,被公认为可以与翁美玲比肩,不单长相过得去而且还以演技胜出的花旦,可惜陈敏儿不像翁美玲、曾华倩、刘嘉玲那样后来拥有大批粉丝,80年代后期嫁给廖启智后,90年代初就渐渐销声匿迹。而后半部分另一个重要女性人物是传说中的韩宝英,由《金枝欲孽》二度走红的邓萃雯演的。她把韩宝英的可爱、机智、英勇和有情有义演得活灵活现,只能感叹当时人才荟萃啊。

  另外,清廷这边是江毅扮演耆英,刘江扮演曾国藩,黄允才扮演李鸿章,连老九曾国荃也是后来红透TVB的欧阳震华,清一色实力派。今天看来,朝廷官员的定位基本是有些脸谱化。对保守派作风大肆讽刺,而对曾国藩一边却有赞誉。

  像曾国藩亮相要在十八集后,刚继位的咸丰帝对他的奏章大加赞赏,对信任汉人而导致的新一轮满汉斗争,对曾国藩等人出人头地一种创意的剧情处理。不符合当时历史,却有一定合理性。好比曾国藩受命招兵买马,老九曾国荃却一度对太平军有同情。但曾国藩老谋深算,一方面唱着太平军不尊重中原文化的高调,另一面打着朝廷当官有出路的旗号,果然像江忠源这样的顿时找到方向,成为对付太平军的干将。其实江忠源办乡勇团练还在曾国藩之前,他的队伍号称“楚勇”,金田起义不久就带着楚勇奔赴第一线。他有文化,喜欢作诗这一点在剧中有反应。他只比曾国藩小半岁,他们是在北京认识的,并不是剧中演的什么江湖中人。但他确实为人狂傲,最终也因为这一点被太平军逼入绝境,投水自杀。

  港剧只图剧情需要而不尊重历史是很出名的,甚至连满清八旗如何划分,正黄旗归谁掌管都搞不清楚。剧中演到正黄旗主被追杀的狗血剧情反而能成为太平军二度崛起的一个机会,实在是天大笑话。还有最后部分石达开和洪宣娇之间出现的暧昧关系,论戏说是处理的很好,他们之间没有一处过火的地方,最明显的台词也仅仅是“你应该替自己考虑”“要注意身体”一类,但最后西征失败,两人的诸多表现已经充分暗示出来了,这种克制是很动人的。但从人物关系上,这一条线又显得有点过头。

  可如果对照一下“十一年”后央视版《太平天国》是不是要好很多呢?论拍摄的技术条件确实要算好很多,表现了烟火和战争场景。该剧一再声称战争场面突出,从广西到南京打了十几场仗,表现手法雷同,场面相似,攻城、开炮等各类镜头呆板单调,甚至有重复使用一组镜头的嫌疑。当然最遗憾的是,表面看央视版的历史人物是比港版多得多,像苏三娘、曾水源、林凤祥、李开芳等(港版里林凤祥李开芳这样光辉的角色只在杨秀清最后在北伐的台词提到两次,连露脸机会都没有,比周锡能、苗沛霖这样的反派都不如),满清这边的赛尚阿、肃顺、李星沅等,该上场的一个个都冒出来了,可整体上不见得比港版好多少,尤其很多剧情居然也很狗血。

  首先,当看到高兰村等大叔级演员时,很难想象他们能有太平军首领的生气。金田起义时,除了高兰村略比当时洪秀全大几岁外,其实广西老兄弟中就没几个人过了三十岁的,石达开、陈玉成等多数时间都很年轻,陈玉成死的时候都才二十多岁,石达开死的时候也才三十出头。而央视版剧中绝大多数人物是一张张饱经沧桑的脸,就这一点来看,港剧实在顺眼多了。央视创作一贯以严谨著称,这一版《太平天国》按照内地创作拍摄的标准显然属于重大历史题材,可从一开始,编剧张笑天所谓花费十年之功也未见得把握住太平天国历史,可能心思都花在如何编“好看”。剧中不符历史,随意的地方比比皆是。当然,有瑕疵在影视剧来说也不算什么大不了,可重要地方和一些基础情节一定要有谱才行。很遗憾,央视版也跟风港剧风格大量穿插女人戏,罗大纲和苏三娘这对都是来自天地会的夫妇有感情戏还属于正常,但苏三娘几时又跟洪秀全闹了绯闻呢?是根据洪秀全好色生拉硬扯的吧。另外,洪宣娇和林凤祥与肖朝贵也“三角”了,陈玉成也冒出拒婚“天长金”的瓜葛,不伦不类占了很大篇幅,这一点不比港剧的戏说逊色。当年播出的时候就惹来很多观众挑刺,一是说明该剧的关注度看来还蛮高,二是说明观众看了之后,对历史剧把握戏说尺度还是很挑剔,该戏说可以戏说,可该严谨就应该严谨,不要拿着严谨幌子来戏说,就算戏说最好也高明合理一点,不要那么低级和幼稚。

  都知道香港人拍摄武打戏的经验很丰富,但其实无法还原历史剧情的恢弘场面,那么,他们注重剧情的好看和娱乐化也算一种方式。而央视版如果拿电视剧不是教科书为理由敷衍观众,那就是态度问题了。例如高兰村扮演天王有书生和枭雄的双重气质,这一点不比吕良伟差,不过性格的演变看不见多少,因为开始没多久他就展开轰轰烈烈的运动了,很快就摆起天王架子了,尤其高兰村时不时会流露洪秀全眼中的阴险,特别不是味道。这样的洪秀全当一个山大王是可以的,哪像一个与满清僵持十几年的豪杰呢?关键这样诠释洪秀全的失败并不那么有说服力,让人感觉他早该玩完的,不具备惋惜和同情的力量。

  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领,确实有诸多缺点,但好歹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不是黄巾军,不是黄巢也不是李闯。而央视版的洪秀全怎么看都像是一个略显深沉的平庸人物,甚至还有点小人。除了滥用天王的权威外,很少看到他有什么实际作为。把两版洪秀全和罗大纲的关系对比一下,虽然港版前面部分剧情婆婆妈妈,但重点刻画了罗大纲和洪秀全对反清大业想法的相同与不同,他们之间的分歧是有历史依据的,也能看出洪秀全思想的变化,他不是围绕女人在打算的一个小人。这里顺便多说两句,很多人都拿洪秀全荒淫好色说事,这源于他有80多个妻妾的记载。对比同样荒淫的咸丰皇帝,人家记录也才20几个妃嫔,貌似天王好色的确厉害。但洪秀全一生只有5个儿子、6个女儿,其中洪天贵福和他的两个姐姐是当天王之前在广东老家生的,其余86个妻妾在十几年里只有8个孩子,在古代君王“遍洒雨露”的结果显得很一般,若拿后宫与洪秀全相当的康熙乾隆比,儿女成群的两位清朝皇帝是不是更“耽于女色”?康熙晚年上演一出号称九子夺嫡的大悲剧,难道就说是康熙荒淫的下场?洪秀全虽然名义上妻妾多,但天王府没有其他任何侍女和下人,所有活儿都是这些妻妾做,甚至盖房子,修水渠等工程(关于太平军妇女参与劳动是另一个话题,男女平等劳作不管怎样当时有积极一面,而且是从洪秀全的妻妾做起,这并不是什么荒唐举动,当然对这些妇女公平与否要分开来看)。因为天王府里外四周不让外随便走动,只不过,她们确实可能随时被洪秀全“收房”而已。

  再如洪宣娇,按央视版的塑造,她对林凤祥的爱情感人至深,为了大业听从兄长之命嫁给肖朝贵。洪宣娇还试图说服洪秀全废除“男女不能通婚”的规定,这些方面王菁华演的洪宣娇是不错。可这个洪宣娇在斗争中却很喜剧,英姿飒爽的洪宣娇面对清兵的洋枪洋炮似乎一度很白痴。更离谱的是第22集洪宣娇北京闹法场,赫赫有名的洪宣娇单枪匹马闯到天子脚下的北京城,用三辆马车拉了三口棺材,一身素服,堂而皇之地为林凤祥收尸,还义正辞严地驳倒责问她的肃顺,甚至到囚车旁拉住林凤祥的手诀别,如入无人之境,比赵子龙单骑救主还夸张。这场戏已经不是尊不尊重历史的问题,是一点常识都没有了,不晓得演员怎么能相信这场戏的真实感。

  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张志忠演的杨秀清,他能治理朝政,是智计深沉的人。张志忠表情冷峻、说话节奏沉稳、手势有力,要算比较突出,也是这一版难得的一个亮点。可和傅善祥的关系还是让观众觉得荒诞,当然这也是涉及民间传说的内容,港版这方面也如此。不过央视版的杨秀清也有点变味,动不动就天父附身也有点过头,显得杨秀清很依赖这一套,没多少真实才干。

  当然最差劲还是石益阳和石达开的戏。今天说起来,周迅要算央视版《太平天国》最大的腕儿,但这个角色根本不合适,或者说周迅找不到感觉,这个人物就是循着传说中韩宝英改编的,的确是一个纯粹的虚构人物,这是史学界无争议的,类似于传说中的穆桂英吧。但在太平天国历史上的知名度却不亚于洪宣娇、傅善祥和苏三娘等“天国三女杰”。

  有评论早指出,央视版石益阳这个角色无论是被石达开收为“义女”的经过还是和李秀成的“恋情”都与港版如出一辙。很明显编剧张笑天是模仿复制,所谓花费十年之功是不是都用在这上头了呢。前面说过,港版邓萃雯演出了韩宝英所有的优秀品质,甚至当时二十一二岁的雯女在年龄上都接近十几岁少女的感觉,演绎几近完美。但周迅同样不过二十三四岁的时候演绎这个石益阳却不见多少光彩,没错,确实是“光彩”。因为央视版石益阳,时时没忘记“翼王千金”的身份,说话老气横秋,不是故作深沉,就是故作天真。另外,周迅表现石益阳的聪慧不是聪慧,而是“美人心计”,甚至有点老奸巨滑。可悲的是大多用在对付自己人身上。当然,或许不完全是周迅的原因,主要还是剧情糟糕。

  这个翼王义女能否成功,如何处理与翼王的关系将决定成败。港版中韩宝英对翼王是敬爱有加,传说那种已超越父女,但又恪守礼节的情义,今天看来足以打动人心的环节,雯女在表演上非常有分寸,这也是这个人物获得赞赏的原因之一。尽管有时会和义父吵嘴,但这是可爱一面,而不伤大雅。天京事变后,石达开悲愤地离开天京率军西征,这一去多半是不归路,韩宝英思前想后还是暂别李秀成无反顾追随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后又负伤赶回李秀成身边而亡,这才是重情重义、光彩照人的翼王义女!而石益阳对待石达开好似千金大小姐,甚至都不怎么尊重义父,她可以在翼王殿到处乱翻东西,动不动就把“不是亲生的”挂在嘴边。至于石达开出走之后,她依然不忘自己的千金身份。最终李秀成写“自述”,建议对太平军旧部招安,被她怒斥为失节和放弃战斗,话听起来正义凛然,冠冕堂皇,但她本人如何呢?还不一样不管战斗中的兄弟姐妹死活而远走高飞。当然,与李秀成的感情线两个版本都是胡编,但明显港版胜出。韩宝英名义上是石达开的义女,其实当年石达开收养她时也不过二十出头,说起来,李秀成可比石达开还大八岁呢。

  港版还有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就是薄命红颜傅善祥。对于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状元(貌似也是唯一的一个),港版由蔡嘉利演的,又一个当之无愧的80年代的TVB大美人,她在时装剧中可能感觉一般,但演古装几乎次次让人眼前一亮,演《太平天国》的时候,蔡嘉利也才二十三岁。可惜她作品不算多,但像《生命之旅》《剑魔独孤求败》《上海大风暴》《灰网》《火玫瑰》等还是很出名的。这一版傅善祥总体就是今天被说烂的“黑化”之路,是一个多情不幸的女人,对杨秀清死心塌地,一门心思想辅助杨秀清成就大业,为自己挣得名份。

  由于杨秀清野心勃勃,傅善祥就近墨者黑,一个才华出众的女人渐渐显出目中无人,仗势欺人。导致她夹在杨秀清和叶苓争权的矛盾中,杨秀清后来对她一再敷衍,但傅善祥还是不离不弃。当杨秀清死后,傅善祥也受尽折磨,含恨而终。说实话,港版的塑造还是影响了央视版,只不过杨童舒在某些方面和港版处理相反。当然,杨童舒本身也和蔡嘉利是两种韵味的女人,年龄感也不差,杨童舒当时也就二十四五岁年纪,对角色的把握当然是央视版更正面,不过杨童舒演的傅善祥对杨秀清的情感显得矛盾,因为她是被迫的,并不像港版那么自然,当然从这个角度来说,塑造上是各有千秋的。

  二、真相和意义

  太平天国(在太平军而言,国字是简化字,且没有中间一点),是近代历史的第一波大规模民众运动(嘉庆年间南方川楚白莲教和北方天理教反清毕竟还不算近代),到底它正面不正面且不去急着下定义。为什么它会出现?鸦片战争开始于广东,太平军发起于两广。第二波风暴是从康梁变法到孙中山不断的起义,这些人物也都来自广东。足可以看出,广东在近代历史上占有何等重要地位。为什么历史会这样出现?

  广东,从明朝中后期以来就是全国唯一可以与洋人进行通商贸易的省份,传教士首先就活动于广东沿海。自从清朝以来鸦片生意逐渐泛滥,所以禁烟也从广东抓起。洋人得不到满足,于是爆发了鸦片战争,清朝以割地赔款告终,民众对满清和洋人的痛恨可想而知。另外,南方人做事容易激进,广东也算典型。明末出过一个名人就是被冤杀的袁崇焕,为人的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也如此,后来孙文不彻底的改天换地同样如此。那种敢争先、手软、不彻底和激进等长处和短处,几代广东人在救国之路上都能互为参照,那么,洪秀全同样不例外。在这里,既感受到“洋务”的先进理念又聚集了对官府的失望和愤怒,一旦时机成熟,酝酿风暴也就顺理成章了。

  关于上帝的信仰,是从明朝后期在国内流行起来的。当年南明最后永历帝受瞿式耜(他号稼轩,和宋朝辛弃疾一样,是仰慕辛弃疾的爱国精神,他是江苏常熟人)等人拥戴在广东肇庆登基,后来逃到广西桂林,跟着又跑到云南昆明。瞿式耜本人和许多官员都接受过洗礼,还向葡萄牙借了许多红衣大炮和洋兵对抗清兵。所以,广东的思想开放大有渊源,甚至远在唐朝时候,广东就是大食国波斯国等前来唐朝的落脚点,船只都在广州停泊,胡商到处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广东人都前卫,但接触外来文化、外来思想是很频繁的。试想,后面康有为、梁启超和孙文哪一个不是思想先驱?所以广东不乏有信洋教的群众基础。

  再一个,洪秀全的拜上帝会并不是传教士那一套,而是改造的,是由梁发根据中国风俗改写的九万多字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包括“上帝”这个概念都被洪秀全从很多中国经典中寻找参照,如《诗经》和《尚书》;还有“仁爱”“平等”等说法,洪秀全从《墨子》的“兼爱”和“尚同”等理论互相引申。但毕竟是洪秀全、冯云山、石达开这样有文化基础的人容易明白,大多数农民穷人是难领会的,所以太平天国最终在民间流行的多是打油诗一样的东西。

  记得写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二月河,据说后来闭关多时就在研究太平天国,他称洪秀全有邪教性质。他在2008年3月的一次采访中说,我写洪秀全,肯定把他写成一个恶魔,因为他从政治上、思想上到组织上是一种全面反动。第一,当时的国家在抵抗列强侵略,他却搞内乱;第二,在江南那么多的省份,那么多年的统治,他一天也没实行“天朝田亩制度”;第三,他自己后宫佳丽三千,别人夫妻若不在他的规定的时间擅自团聚,就会被杀头。虽然洪秀全算不上一个称职的君主,但二月河的说法是有意抹黑,一如他在康雍乾三帝王中的刻意打粉一样。二月河也就罢了,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也说要是太平天国成功了中国将倒退进入黑暗时期。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起义利用宗教做幌子是渊源悠久,从秦末陈胜、吴广篝火狐鸣起,汉末张角组织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北宋王则利用弥勒教起义,方腊利用明教起义,南宋钟相杨幺利用巫教起义,元末红巾军,明代唐赛儿利用白莲教起义到清朝嘉庆时期的白莲教、天理教等统统如此。这些的确说不上是什么积极进步,但也不见得都是落后的。罗尔纲先生在《太平天国史》开篇就分析,封建统治者利用“神道设教”来维持其统治,周易论神明之道曾经明说过:“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熟习儒家书和中国史的洪秀全就反过来用“神道设教”去发动起义。这实在是很自然的事,罗尔纲先生也是广西人,在当年的学术环境下,他研究太平天国免不了给先人打一打粉,只有综合起来或许能见真相。罗尔纲的书除了提到曾国藩经常会加上当年的时代印记外,对太平军其实并没太多的美化,对洪秀全的缺点和不切实际,对杨秀清肖朝贵的霸道,对韦昌辉的奸险,对太平军后来出现众多的叛徒都是一一指出来的。只不过,说太平军是在清兵和洋人联合作战下失败的,这是他提出的观点,可信不可信仅供读者研究和参考。

  洪秀全具有个人私心并不需要回避,但他的拜上帝与其说教味道,倒不如说更具备中国民间帮会性质,或者就是民间信仰和帮会社党相结合的产物。二月河说是邪教是过火的,历史上的各类宗教在传播的过程中,都有诸多诡秘仪式,照他这样看,恐怕没有不邪的。就算正宗的,在提倡民间老百姓信仰的时候,都免不了有迷信色彩,只要稍微了解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史就不难知道。如二月河《雍正皇帝》中写的贾士芳做法难道不够淫邪?但不能因为这些就说道教也是邪吧。

  该如何看待洪秀全的变质?也许,这实在有深刻的群体性,太平军有太多乡土气息,甚至还夹杂有南方客家人生存背景。洪秀全等人宣称天京是地上小天堂,跟着他离乡背井的太平军绝大多数是南方两广人,农民穷人居多,韦昌辉石达开这样的小财主是个别,就连傅善祥这样的才女也是特例。像左宗棠这样饱学多年的杰出干才,对太平军是先感兴趣而后谈不拢的,这一细节已经隐约透露太平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危机。单是因为太平军毁宗庙和砸偶像吗?有一定关系,但恐怕形式上的问题是其次,深层次的文化思想上的“见识不同”才是主要的,像左宗棠这个湖南人的个性历史上是出名的。而太平军中客家人和底层人太多,所谓各方面不合拍不对路使得太平军的朋党问题很突出,最终他们的理念也就两广和南方部分人士认可,难于扩大到江北,甚至全国(虽然太平军只有唯一一次北伐,看不出传播的实际情况,但太平天国思想在北方传播难度大于南方是无可置疑的,最终张洛行张宗禹等人在北方地区打游击,但多数是以捻军的名义)。

  其次,没有高级知识分子和贵族势力拥护,无法扩大洪秀全及太平天国的影响力。历朝历代起义像李自成张献忠黄巢,包括太平军,如果没有高级出身的参谋坐镇,拿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和稳定民心的办法,终究无法取得最后胜利。刘邦有张良韩信这样贵族出身的人才,朱元璋有刘基李善长宋濂这样的才能胜利。而太平军中的石达开李秀成洪仁玕固然是杰出人才,但一来天京事变后他们都没有完全获得信任;二来没有争取,对贵族保守势力完全霸占和强夺。

  港版中专门插入洪秀全和施员外的一段故事,老演员关海山客串的财主本来乐善好施,很敬仰洪秀全,但洪秀全说出要平分天下财物的理想,施员外说这么做不可取,两人谈不拢,结果施员外被洪秀全的天国理想给吓着了,偷偷告密,洪秀全等人继续逃亡。所以,太平军虽然一时气盛,但整个中国毕竟保守的财主恶霸在各个地方都有实力,无法获得支持,就不免有人倒向清方。甚至太平军中许多思想并不纯正的人一旦遇到不利也会成为叛徒。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太平军的叛徒相比清方投靠的那可多得多。从金田起义时天地会的张钊、田芳开始,跟着周锡能、李昭寿、韦志俊到苗沛霖、程学启、郜永宽、汪安钧、周文嘉、伍贵文等等,可以列一长串名字(见《太平天国史·叛徒传》)。

  这种巨大的不利因素,想要获取全国胜利是危机重重的,后来孙文连番起义失败也是缺少大范围支持。甚至武昌首义是侥幸胜利,都和孙文无关,而且必须要和袁世凯这样的顽固势力代表妥协,全国共和才得以真正实现,哪怕这样的共和是一个空架子。这并不是带头的首领为人有问题,实在是这条路本身就是巨大的漩涡和浑水,而在成功之后还能保持大方向正确,更加考验能力和品质,不论是过去封建帝王还是后来的领导者。而洪秀全等人要想建立太平天国的理想世界,单单依靠老广西和一些下层民众推翻清朝,自然还是不够的。

  就内部的运作来说,洪秀全和杨秀清互相掣肘的复杂关系很让人纠结。罗尔纲先生指出,太平天国从制度上实行的是和天地会接近的军师负责制,所以杨秀清具备很大的执政权力,而天王洪秀全有点被架空的样子。这再次证明中国民间帮会特征,另外太平军的旗号是五色旗,也同天地会的五房香堂近似,甚至捻军也是五色旗。天京事变以后,洪秀全改变了这个情况,开始大权独揽。从一个极端又滑向另一个极端。有人曾经建议石达开主政,洪秀全否定了,导致石达开心生疑惑,怕受天王追究结党的嫌疑而出走。干王洪仁玕虽然接棒主持一定工作,但没太多实际的权力,太平天国也就每下愈况了。

  当时满清衰落是事实。那么,到底能否具备推翻满清的实力呢?前面已经提及,清朝才开始衰落不久,整体上还不具备超越满清的实力。截止天京被攻破是十四年,遵王赖文光梁王张宗禹领导捻军余部打游击败亡,到陕西的西路军袁大斜部队在保安老岩窑全部牺牲是公元1869年,算近二十年。太平军大多数是步军,军备和兵源都不如清军。不过,历史不排除有偶然。想当年明末也是三方势力:满清整体最弱,明朝和大顺军大西军等起义军互相消耗,反而满清一举进入北京城,连多尔衮和顺治都承认能够入主中原实属幸运。太平天国本来也具备打进北京,端了老巢的机遇,可由于没有形成周密增援,导致北伐功败垂成。当时太平军占据南京,沿长江和运河把“漕运”截断,江南是粮仓,北京已经人心惶惶,咸丰帝宣布京师戒严,有不少官绅平民都准备逃亡。洋人要么盘算着继续讹诈条约款项,要么静观其变,曾国藩左宗棠还不晓得在干嘛,打进北京不是白日梦。但天京后方没有进一步增援,明明杨秀清在北伐的命令中指明要攻取北京,还是眼看三大猛将林凤祥、李开芳和吉文元两万多主力在天津失利,又一步步兜着圈子往回走,直到覆没。这是太平天国诸多军事行动中最致命的一次失败,唯一一次直捣黄龙的历史机遇一旦葬送,太平军再也无力攻占北方,这比杨秀清改变洪秀全定都的失误还要严重。

  定都金陵也是一个失误,这个失误在于士气大受影响,让太平军一些将领和士卒产生偏安情绪,结果后面战略上常常处于被动。本来洪秀全是想在河南境内暂时定都,然后继续北上。当年朱元璋可以通过正确的决策先定都南京再收取北方,所以定都虽然失误,但不能说致命的,徐图北进也未尝不可。既然北伐的宗旨定下了要攻占北京,而林凤祥等人已经杀到天津城下,完全势如破竹,如果后方早些支援到位,取得北京根本胜算多多。偏偏杨秀清和洪秀全在南边行动迟缓,等着战机过去,清兵就近调动大军围堵,惨败收场。这和没有及时救援长沙导致肖朝贵战死是同一版本的悲剧,定都和北伐的失误是连锁反映,这一系列后果对太平天国整个大业是毁灭性的战略打击。

  太平天国当时的声势,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满清的窝囊和腐败是全国闻名,第二次还导致北京和圆明园被英法联军血洗,从嘉庆年间川楚白莲教大乱开始,满清的龙庭就不那么稳了,包括嘉庆皇帝本人都险些在紫禁城中莫名其妙地遭外来的人刺杀。两次鸦片战争这样千年未有之变故的刺激,这已经不完全是官僚腐败和百姓受压迫的问题,而是国家尊严和民族尊严的问题。所以太平军的运动才会形成如此洪流,除了罗大纲这样从天地会加入之外,还有捻军、小刀会和红钱会等各地会党响应,太平天国打出推翻满清的旗号才形成大半个中国的风云际会。

  可以试想,要还和乾隆时代宣扬的十全武功,区区洪杨本领再大也不可能掀起偌大风暴。即使乾隆作为有清一代顶尖的皇帝之一,这“十全武功”在军事上也败绩不算少,乾隆号称鼎盛都有诸多不稳定因素,何况道光咸丰遭遇两次鸦片战争的巨大刺激!民愤的暗中酝酿恐怕和拜上帝没多大关系,实在太平军号召推翻满清符合大家的心声,一把火就迅速传播开来。从《南京条约》起,赔偿就是巨大的,这些债务自然都转嫁给了民众,而江南地区历来号称富庶,自然又是主要的冤大头了,增加税收一至三倍以上。可《南京条约》不过是个开头,跟着就有《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接二连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地方上大大小小的反抗见记载的就达百余次。否则一帮打着洋教旗号的太平军怎么可能这样声势浩大?实在是当时国仇导致的民愤,跟太平军是不是一定比满清好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选择拜上帝本身是不是存在缺陷呢?确实是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因为两广地区接受教义比较容易,到中原就比较牵强,要到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就很难了。尽管洪秀全大肆挖掘上帝在中国文化上的渊源,但无法获得广大民众的完全理解,总之与本土传统很有抵触。而且洪秀全还大肆破坏其他信仰,这种做法也影响群众的接受。这方面的不合理就很突出了,甚至一度还有禁欲思想,让男女分营,抛弃家庭。所以,像二月河冯友兰等才愤怒指责他树立神权,思想倒退。包括马克思也在隔老远的欧洲说太平军的不是,都是基于信仰问题和禁欲逻辑的。像马克思所在的德国是发动宗教改革的地方,而太平军打着上帝旗号提倡禁欲,让人怀疑太平军有中世纪十字军色彩,加上一些滥杀无辜等小道消息,形成种种误读。不要说马思在欧洲,就国内这种误读到百多年后都没能完全消除。

  关于太平军的女兵是有积极一面的,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正规女兵,而且战功不小。而女营(后来叫女馆)行使的时间不过前面几年,曾经打算一定都就恢复家庭和通婚。但定都天京之后,由于北伐和西征,这件事做的有点拖拉,但毕竟是特殊情况。后来杨秀清专门以天父下凡名义处理了(见《太平天国女营、女馆制度》)。后期的女馆依然存在,主要是收留战乱期间的单身女子,包括在攻占的地方,大多数都恢复家庭了。当然,有一些女人是存在被封王的强行安排,甚至被掳,但不能说是普遍情况。甚至太平天国禁止休妻,禁止嫖娼和妇女买卖,禁止一切夫妻关系以外的两性关系,并且民间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而且有婚姻登记。正因为洪秀全等人一来的确有过一些粗暴的做法,二来这又是当时清朝无法接受的“制度”,就难免授人以柄。

  包括说太平天国刑罚残酷的言论也铺天盖地。好比家族株连一说,北王韦昌辉一家要算样板,天京事变后,韦昌辉以谋逆大罪被论处,他死后被剥夺爵位,所有文书不再称“北王”而改称“昌辉”。但是,家族得到保护,并没有任何株连的。此后,韦昌辉的弟弟韦志俊率部投降清军,他的子侄一起投降,成为当时叛变的最高级将领。如果说韦昌辉的大罪还算个人行为,那这次韦家叛变,可就是家族行为了。但一度留在天京的韦昌辉韦志俊的父亲仍在太平天国为官,并有加官进爵的。若还有人说太平天国有其他种种酷刑,要拿野史说事,这个可以有,历来关于满清十大酷刑的说法一样有鼻子有眼,相信朝廷官府也不是吃素的,这方面至少该是半斤八两吧。

  最后笔者真正想说的还是关于太平军的杀戮问题,很多今天的人痛恨太平天国主要就是当时二十年间全国人口锐减,大多数认为是太平军征战在四处屠杀。

  清朝大约在康熙年间突破3亿人口,很快乾隆中后期突破4亿。江浙地区历来号称富庶,人口稠密,却往往说因为太平军作乱而锐减,甚至陕甘西北地区人口减少都很惊人,到同治后期据说达到1000万以上(真正了解这段历史的都知道,西北的动荡就不是太平军了,但也算受太平军影响,包括云南的类似事件,本文就不多涉及了),整个近20年太平军风暴下来,全国人口从鼎盛的4.3亿消失了几千万,可以同日本侵华相比较了(见凤凰网历史频道的太平天国专题)。

  且不说有没想过当时除了战争以外的灾荒原因。即便单纯追究杀戮,太平军确实杀人,但杀的是不合作,甚至主要是不合作的有钱人,相对而言,财主富民的确江南比较多,这就是真实的情况,但并非放纵滥杀,这跟张献忠当年在四川是一样,主要为了就食和搜集财富。无辜的杀戮不能说没有,但没有大范围滥杀。但就像当年满清把四川人口减少推给张献忠,所以江南人口减少后来就扣在了太平军头上,这在满清王朝那也算有“文化传统”的了。

  清朝对历史真相的动手脚是卓有成效的,一如对明朝历史的涂抹,对比号称“文化工程”的《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就知道,乾隆搜集旧书整理国故为名,实际上是顺便销毁对清朝的诋毁。夸张到什么程度?如王夫之史学名著《读通鉴论》和《宋论》,所有关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误称和一些比较犀利的说法统统涂改。当然,王夫之本身就对清朝有不合作态度,理当是重点审核的“当代作家”,但也说明他们涂抹历史是有根据的,对明朝历史,对李自成张献忠等义军到太平天国,一脉相承。

  谭嗣同在湘军攻陷天京后约30年曾到金陵,道:“顷来金陵,见满地荒寒现象。本地人言:‘发匪据城时,并未焚杀,百姓安堵如故。终以为彼叛匪也,故日盼官军之至,不料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于湘军,而金陵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另外还说记:“奈何湘军乃戮民为义耶?虽洪杨所至,颇纵杀,然于既据之城邑,亦未尝尽戮之也。乃一经湘军之所谓克服,借搜缉捕匪为名,无良莠皆膏之于锋刃,乘势淫掳焚掠,无所不至,卷东南数省之精髓,悉数入于湘军,或至逾三四十年无能恢复其元气,若金陵其尤凋惨者也。”第一段是出自《上欧阳瓣疆师书》,第二段出自《仁学》,均见《谭嗣同全集》。谭嗣同是曾国藩左宗棠老乡,但他没有给老乡打粉。他没否定太平军杀人,他说洪杨军所至亦“颇纵杀”,但“未尝尽戮”,没有屠城。可是在湘军收复之后,却“良莠皆膏之于锋刃”,并“乘势淫掳焚掠,无所不至”,“卷东南数省之精髓,悉入湘军”。说的再明白不过了。 

  如果说谭嗣同这个湖南人是一面之词,曾国藩历来以理学孔孟治军,我们可以先不取外人第三者说法,先从湘军这边找例子。满清总该不会给太平军说好话,事实如何?咸丰八年(1858)四月,湘军李续宾部攻破九江,将城中近二万军民全部屠杀,李续宾的上司——湖广总督官文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描述“城外勇冲杀而入,该逆(军民)无路可奔,号叫之声惨不可闻,自卯至午,歼除净尽……尸骸堆积,流水腥红”。对于湘军屠杀平民,官文这样解释:“奴才等查九江贼窟已阅六年,万余之贼顽梗负固,其中决无善类,设有胁从之民,必早投诚,设计逸出”(见《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二十册)同时,曾国藩的湘军部将,水师总督彭玉磷还有诗为证:“直教戮灭无遗种,尸涌长江水不流”(《克复九江屠城》)。

  再看安庆。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湘军曾国荃部攻破安庆,数万安庆军民被屠杀。赵烈文目睹了这次人间惨祸:“杀贼凡一万余人,男子髻龀以上皆死,……妇女万余俱为掠出”,“军兴以来,荡涤未有如此之酷者矣”。这个见证人赵烈文是曾国藩身边深受器重的幕僚,这些出自他所写的《能静居士日记》,赵烈文后来对满清失望,准确预言会在下一个辛亥年灭亡,真是天才。同样,曾国藩的门生李榕也称:“通计前后杀毙援贼、城外垒贼、降贼及城中之贼实有四万余人,军兴以来,杀劫此为最重”(见他的《十三峰书屋全集》)李榕是著名的书法家,又是进士出身,才高八斗,看不起钻营之辈的李鸿章,宦海浮沉之后也不过回到四川家乡当个教书先生。

  1864年7月14日,湘军攻克天京,赵烈文在《日记》中写:“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其乱如此,可为发指。”他在《日记》有总结:“自湘军平贼以来,南民如水益深,如火益热。”7月28日曾国藩到金陵,见“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而贡院幸存。”“群尸山积”, “白骨山积”,“自五季以来,生灵涂炭,殆无逾于今日。”曾国藩的门人黎庶昌在《曾国藩年谱》中记录:“金陵之克,贼所造宫殿行馆皆为官军所毁。”这些出自湘军亲历者的记录应该是铁证如山了,可见谭嗣同的文章所言绝非虚假。  

  清军对太平军俘虏的屠杀也凶狠残忍,如《太平天国史料译丛》(王崇武、黎世清译《太平天国史料译丛》神州国光社,1954)记载1862年5月13日《印度泰晤时报》发表的一封英国军人的信,信中说:“我跟一大群人去看清军屠杀俘虏的太平军,……这批俘虏,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从刚出世的婴孩,到80岁蹒跚而行的老翁,从怀孕的妇人,到10至18岁的姑娘,无所不有。”

  “清军把这些妇女和姑娘,交给一批流氓强奸,再拖回来把她们处死。有些少女,刽子手将她们翻转来面朝天,撕去衣服,然后用刀直剖到胸口。这批刽子手做剖腹工作,能不伤五脏,并且伸手进胸膛,把一颗冒热气的心掏出来。被害的人,直瞪着眼,看他们干这样惨无人道的事。有很多吃奶的婴儿,也从母亲怀里夺去剖腹。很多少壮的男俘虏,不但被剖腹,而且还受凌迟非刑,刽子手们割下他们一块一块的肉,有时塞到他们的嘴里,有时则抛向喧哗的观众之中。”

  完全应该明白,打着理学孔孟之名的湘军才是真正屠杀南方各省民众的主要凶手!曾国藩的绰号“剃头”难道是白叫的吗?可以看他本人的说法,湘军李元度以江西人多“从逆”提出大开杀戒,曾国藩在回书中批道:“示中所能言者,手段须能之,无惑于妄杀良民恐伤阴陟之说,斩刈草菅,使民之畏我远于畏贼。” 可见曾国藩之手段。湘军朱品隆部驻扎安徽石埭时,到处烧民房、抢财物,使石埭“城乡内外房屋安全者百无一二”,连地方“绅耆”亦发出“官军不若长毛之叹。”另外,胡林翼也下达过这样的命令:要属下的军兵“见屋即烧,烧一屋即赏一次,无论是民居还是贼馆。” 除军兵外他还安排团练“专管烧屋”,要将“民居贼馆,排队逐层焚烧,逐次烧入,不过三四日可以一空。”(《曾国藩书札·与李次青》, 胡林翼《抚鄂书牍·致余参戎》见《胡林翼手翰》卷上。 均见《太平天国资料》)

  如谭嗣同所记,太平军攻城也杀人,但是有限制的,这同样有记录。如1854年1月15日,太平军攻克安徽庐州,因城内百姓曾助江忠源守城,太平军大加报复,居民人等自尽者十之三四,直至次日中午太平军才“封刀”。这一天多时间内,杀人当然不少。到1月17日全城秩序逐渐恢复,胡以晃入城后,百姓被征入伍,有的当兵或从事杂务,能识字、读书者得到优待,谓之“做先生”,充当文书、书手。对不愿入伍者,胡以晃贴出安民告示:“工农工商各有生业,愿拜降就拜降,愿回家就回家。”这种既杀人又放人的现象应是符合实际的。

  李应珏在《浙中发匪纪略》中说:李秀成1861年“初入浙三日后,即禁止杀掠。”沈梓在《避寇日记》中说,太平军攻克杭州后,他询问从杭州城出来的人关于城区的情况,其人回答:“杭州将军自刎,满营官兵放火自烧而死,其余官员之自刎者不少。城中百姓不甚伤。”“因忠王有令不许伤百姓一人,故杭州百姓并不加兵。”石达开攻破江西吉安城时,除歼灭抵抗的敌军外,“不戮一人,有掳民间一草一木者,立斩以徇。”一个文人邹树荣的纪事诗中描写:“传闻贼首称翼王,仁慈义勇头发长,所到之处迎壶浆,耕市不惊民如常。”同样他还写有《纪平江勇事》诗,记述湘军在南昌近郊扎营情况:“伐树拆屋摧民墙,妇女逃窜毁容妆……相近数里各村庄,用器食物皆夺攘,关门闭户天昏黄,或有畸寒小地方,深夜公然上妇床。”

  太平军的秩序和经济虽然只是半壁江山,但也比其他地区好不少,“如果没有稠密的人口和持续的生产,是根本不可能生产出如此大量的生丝来的,1862年,截至10月31日,上海出口的生丝比1861年全年出口额还要多23037包,全部来自太平军领地,太平军据有并治理产丝区的时候,丝的生产和出口数目之大为以前所未有,而自从太平军被驱走后,丝的供应立即跌到太平军统治时期的半数,并且次年还更为下降。这些统计数字比任何历史和论据更有力证明了究竟是谁破坏了太平天国以前的土地,杀戮了这些土地上的人民!” (见《塞克斯报告》。塞克斯(Sykes,WilliamHenry1790-1872)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国会下议院议员。1862年前后,当英国政府抛弃“中立”的外衣准备武装干涉中国时,作为当时英国官僚中少有的一员挺身而出,抨击英国政府的侵略政策,通过一系列的事实和数据竭力为太平天国澄清真相)。

  其实,为了攻城掠地,想不杀戮是不可能的。当时江南富饶,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军,几方都在打打杀杀,各地死伤是相当惨重的,可不能都归结于太平军。

  太平天国最终还是一个理想破灭的金陵春梦。不管有多少缺点,它的失败总归自身问题要多于外部问题,也不是满清对于它的剿杀,实实在在是自身犯下一个个错误,然后才让满清步步得手。这个问题似乎到今天都没能有效的彻底解决。看起来太平天国好像是把外来的东西想移植在中华大地,没有得到适应,其实,正是因为它内部依然充满中国特色,尤其在暴露的国民性缺陷等方面十分突出。

  天国的陨落在1840年以来带给中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管后来人怎么看,也尽管许多人对太平天国可能一知半解,但这些都无法抹杀太平天国,作为普通民众的不断觉醒和崛起,历史的教育意义是深远的,而且永远都给人启迪和智慧,永远都是后人前进的动力。

  本文相关参考资料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中华书局

  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郭毅生《天国洪杨》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李锦全《对洪秀全太平天国历史定位的商讨》《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作者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喻林、张英明 “为太平天国之正义而辩护”——塞克斯与《中国太平叛乱的起源、进展和现状》的研究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01期

  李文海《太平天国女营、女馆制度》 《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1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