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画,好好看》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画,好好看》读后感1000字

2020-12-19 00:24: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画,好好看》读后感1000字

  《中国画,好好看》是一本由田玉彬著作,湖南教育出版社 | 青豆书坊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画,好好看》读后感(一):画中意境

  

现在看日本的很多文化都具有一种禅意,也就是形式之外的美感,这种文化最早是来源于中国,只不过由于如今很少有人会去花时间深入了解和研究,以至于对我国自己的文化特色都感觉到陌生。中国画的美完全不逊色西方油画的美,视觉上的直观冲击确实不如油画带来的更强烈,但作为一幅完整的美术作品,目的是在于体现想要表达的内容。

颜色有无数种,只要稍微向调色盘中加一些别的颜色就能够调和出新的色彩,为了体现不同的场景,我们美术生也会选择不同的工具去绘画。总之各有各的好,如果想要体现更加立体的感觉就可以用油画做出肌理,如果想要表达一种深刻的意境时,那么中国画则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把中国画的精髓讲了出来,写作形式是以讲故事的方式,通俗易懂。书中精选的19幅作品都是中国古代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从不同的角度带领读者去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内心创立一个审美标准,教会读者自己去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这本书的装订采用了锁线的形式,手感非常好,也很符合艺术作品的风格。在阅读作者的文字的同时可以把喜欢的画作展开,长时间的进行欣赏。书中这些作品的选择很巧妙,虽说一本书是肯定不能教会一个人完全了解中国画的历史文化,但尽可能丰富的作品种类分析,能更直观和更全面的帮助读者大致去了解。

很多外行人比较喜欢装饰画,那种一眼就能够给人带来吸引力的往往不会有更长时间的欣赏空间。世间万物之所以有能让人爱不释手的,就是因为除了物体的本质之外还有自己对其的思考与想象。能够个人带来思考空间的作品才是长久的作品,但这种思考空间的面积控制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我个人就十分不喜欢现代艺术那种什么都表达不清的作品,这确实会带来无尽的想象,但这种想象太过牵强。好的作品是应该由作者去带领一个大的方向,剩下的过程和细节是可以交由观众去想象的。书中把那些作品之中的疑问带出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告诉读者其实不仅仅文字可以转达心情,画也是可以的。归根结底还是想要表达什么,而不是要体现什么,画得再像也没有照相机像,但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它也就从二维变成了三维,这才是中国画最初的意义。

  《中国画,好好看》读后感(二):带你看懂中国画

  

如何看懂中国画?南北朝时期著名人物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了“六法论”的品画标准。这个标准至今还是中国画审美的重要参照体系。

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指出“六法论”就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气韵生动指的是画面的精神气质鲜明生动,活灵活现;骨法用笔是指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应物象形指的是画家的创作能够客观地反映事物和描绘对象;随类赋彩指色彩的应用;经营位置指构图能力;传移摸写则是指写生和临摹水平。有了前人这几点品画原则,我们看起中国画来就不至于一片茫然了。

现在,《青年文摘》“中国画好好看”的专栏作者田玉彬先生在其新书《中国画,好好看》中,领着读者从画的精神气质方面,仔细掰开19幅中国经典名画的每一寸细节,从历史背景、画家故事,到画作每一处细节中蕴藏的寓意及文化内涵,带领我们登堂入室,走进中国古画凝聚的传统文化世界,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人鲜活的的日常生活与丰富的精神面貌,看见古典艺术之美,看见中华文明之盛,看见中国人的精神故乡。

中国画宁静淡雅,意韵悠长。我们只有看懂了画中的意境,才算真正看懂了中国画。像田先生带我们看这19幅古画般,人物的每一个表情和细节都不容错过,往往,人物的遭际命运以及精神面貌,都隐藏在他们每个细微的装扮或表情里。

如《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戴着一个超级高的帽子。作者引导我们,韩熙载的帽子固然夺人眼球,但我们最不容忽视的是看他的表情。历史上,韩熙载高才博学却怀才不遇,还遭到了皇帝李煜的猜疑。为了自保,韩熙载故意纵情声色。李煜闻讯派画家潜入韩熙载家中暗中窥探情况。画中,韩熙载虽放荡不羁,却始终愁眉不展。透过画里的细节,我们看到了南唐的一段历史,看到了韩熙载的志向和抱负不得施展的抑郁。

有的,将满腹心事付诸于笔下的景物。如《墨兰图》中,画家画了一幅无根的兰草。要解读这根奇怪的兰草,我们就要先了解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原来,画家郑思肖生长于南宋,但彼时南宋已灭亡被元朝取而代之。了解了时代背景,我们才能看得懂这幅没根的兰草,画家是以此画来表达自己如浮萍般的心境。

一幅幅古画,就如一扇扇窗口,在作者的引领下,我们一步步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古人的精神家园。

  《中国画,好好看》读后感(三):美的欣赏是当务之急

  

中国画,好好看,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中国画好看,二是说中国画需要好好地看、仔细地看,这样才能看出名头,看到其中内涵。

中国语言多么精妙,而中国画同样毫不逊色。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诞生了大量的文人画家,留下无数的名画杰作。著名的艺术学者李霖灿认为,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意味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美的欣赏才是当务之急。绘画美术也都是这些美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会欣赏美,其中之一就是尝试着去读懂这些中国画,欣赏它们内含的美。

《中国画,好好看》就是给我们解读了中国经典的名画,教我们学会去欣赏它们。书中详细分析了19幅中国历代名画,包括隐喻唐代女性劳动生活的《捣练图》、有谍报功用的《韩熙载夜宴图》、惊人的哲理团扇面《骷髅幻戏图》、还有令世人无限憧憬的《清明山河图》、……每一幅都大有看头,所以,我们都要好好地看。

看画先看全局,看它的创作背景,看画面的大局内容

《捣练图》,先要知道它画的是唐代宫中女性的工作。画中有三组宫女,分别是捣练组、缝纫组、熨烫组。看她们每个人的形态动作、每组人所做的事,从而了解唐代宫女的劳动生活,隐喻古代女性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身在深宫的这些女子,可能一复一日做着同样的工作,由不得自己安排。

看画更要仔细看细节,想要看懂画,要能读懂细节

还是说《捣练图》,看完全局的画面,再来仔细挖掘细节,会发现,其中有太多的讯息。捣练组的宫女拿的棍状物叫什么,为什么要捣练?

画中的人物姿态,从衣着到发型、头饰到花钿,都值得仔仔细细去看,会发现每个人之间的差异,看懂唐朝文化。再到她们使用的各种器物,既能知道当时手工业制品的发展动态,也知唐代宫廷的奢华和宫廷女子所受的束缚。

每一幅的解读,细致入微。有你能想到的作者介绍、作品尺寸、图画大意,还有针对画中各种细节进行的详尽解读,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古代科技发展状况、传统民俗文化等进行全面的、多元化的剖析。

对于门外汉来说,想要读懂一幅名画并非易事,所以缺失的就是这样专业又细致的解读,而这《中国画,好好看》的鉴赏解读又是通俗易懂的,让广大读者能亲近高深的艺术,觉得它们不再是莫测的,而是可以以我们普通人的眼光和思想去理解和接受它们的,再结合大量的文物史料、图片,以及各幅名画细节抠图,全方位地看清它们以及画中细节,将图画与现实关联,领悟画者要表达的思想。

《骷髅幻戏图》是一幅令我十分好奇的中国画,这幅画不仅因为画面内容诡异引人注意,而且也因被世人各种解说而显得非常玄幻。《中国画,好好看》的作者田玉彬对此画的解读,倒也显得独树一帜,我对作者的解读非常认同。小骷髅是被操纵的,大骷髅又何尝不是当时社会背景下那被艰辛生活摆布着的?唯有那平和可爱的妻儿不离不弃,给这悲凉的暗喻里增添了一抹温暖。

想要学着欣赏美,跟着这本《中国画,好好看》好好去看这些中国画,的确会让人有所收获。

  《中国画,好好看》读后感(四):好好看中国画

  

亲爱的朋友,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博物馆看宝贝时,为了看得更仔细些,你不自觉地向它靠近,突然,砰的一声,你的鼻子或额头撞在玻璃板上。反正,这样的事在我这里是经常发生。疼倒是不疼,就是会吓一小跳。紧接着,会感到抱歉,因为有印迹留在玻璃上,于是后来我就带一块眼镜布,万一蹭上,就轻轻地将印迹擦去。

看画时,除了想要尽量靠近,我还会调整各种姿势。有的画轴,高高地悬挂,抬头仰望自不必说;有的画卷,展台高度位于腰腹部,那就以弯腰鞠躬的姿势去看;还有的,蹲下去或半跪着看最好。

有一次,在首都博物馆看一幅宋代小画,那天馆内人少,那幅小画独居一个展柜,周围好久没有一个人,我就各种姿势用尽,看得酣畅淋漓,如同在寒冬走了夜路的旅行者,终于在温暖灯光下,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羊汤。

你瞧,这就是我看古画的方式,一是要尽量凑近看,二是要多角度地看。可惜大多时候,我们在博物馆看画,没有尽情看的运气。

去年我去中国国家博物馆看《五牛图》和《潇湘图》,排半天队,只能看三分钟。于是,我的鼻尖与玻璃板只隔一毫米,像是扫描仪一样,从画的开端平行滑动到末尾。那时,我的身体是僵硬的,身体所有能量似乎都被眼睛取用,用来收摄千年古画留下的一分一毫的信息。三分钟,足以让人两腿发软,筋疲力尽。当我软软地站在护栏外看下一拨看画者时,见他们只是微微俯首,且还有空窃窃私语,不禁为之深感遗憾。

这本书名叫《中国画,好好看》。所谓中国画,特指中国古代绘画;书名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画很好看;二是,中国画要仔细地看,好好地看,才能真正体会它们的好。在本书中,我将延续我平日看画的劲头,带你好好地看画。

好好地看画,意味着不放过画中每一处有意思的细节。

比如,在《捣练图》中,我们要好好看唐代女子额头上的花钿。不能只是知道那是花钿,还要看花钿的形状、颜色有何不同。如果你想学她们贴花钿,照着样子剪裁、涂色、贴上,那感觉肯定和随便剪贴不同。当然,也有地方不便于模仿,比如她们把梳子插进发髻,是作为装饰,而不是梳头时忘记取下。如果你头插一把好看的梳子出门——也不是不可以这样做,只是总是需要回答别人的疑问,怪烦的。

除了生活细节,我们还要好好看人物的表情。比如在《韩熙载夜宴图》中,你会看到韩熙载戴了一个超级高的帽子(哦,高得几乎可以住进一只猫!)。他的帽子诚然引人注目,不过,我们决不能忽视他的表情。韩熙载是一个大官,在很多个夜晚,他邀请朋友们来他家吃饭,看女孩子跳舞。

人们以为他很享受,可是画中的他却愁眉不展。原来,他的志向没有机会施展,就只好在欢场中沉醉。可是他又不能真的忘却现实,于是就成了一个心理很拧巴的人。

在中国画中,古人不再只是一些名字、一些标签化的符号,他们变得丰富、立体,他们不光是汲汲于功业或徜徉在诗意中,他们当中也有人自负而敏感,就像现代人一样,在失意时也会任性使气。如果我们只注意韩熙载的怪帽子,就不能了解千年共通的人心。

古人的心不光通过面容表现出来,在《墨兰图》中,画家郑思肖画了一幅很奇怪的兰草。怎么奇怪呢?因为他画的兰草像是悬浮在空中,没有根!

原来,郑思肖生长于南宋,但是南宋灭亡了,元朝取而代之,所以他就用没有根的兰草来表达他的心境。如果我们不注意兰草无根的细节,就无法真正看懂那幅画。

之所以要好好地看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古画的含蓄。

受古典美学精神的节制,许多古画的主旨都引而不发,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含蓄是一种风格。就像面对一个明智而沉静的人,他不表情夸张,也不强行灌输,但只要你平心静气,仔细观察,你们就能达成默契。

比如南宋牧溪的《远浦归帆图》,表面看上去,画面灰蒙蒙的,一点都不细致。可是仔细看,你会看到水上有两只隐约的帆船,岸边两人在风中大声说话,以及一把大伞倒在地上——不知是因为风大而被刮倒,还是店家将其放倒以防被大风吹走。好好地看画,或许你也能体会牧溪的画给人带来的“颤栗般的感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语)!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注意到,我一点没有谈到绘画技法。是的,这不是一本讲古代绘画技法的书,而是一本通过古画了解古代中国的书。

一幅幅古画,就像一扇扇窗口,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得以感受古典美学,在古画中,看见传统文化。

中国画那么多,为什么这本书选了这些画?下面我说一说各篇目的选择理由。

《捣练图》:唐代女性的劳动生活隐喻画;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官员的私人生活间谍图;

《伏生授经图》:著名诗人王维的画;

《濠梁秋水图》:取材于著名典故的画;

《张果见明皇图》:表面是神仙表演,其实内涵别意;

《明皇幸蜀图》:看似画山水,实则画历史;

《听琴图》:宋朝皇帝的品位;

《弘历观画图》:清朝皇帝的趣味;

《骑驴归思图》:落榜书生的画轴;

《骷髅幻戏图》:惊人的哲理团扇画;

《墨兰图》:可叹的文人小品画;

《搜山图》:可怜的民间“妖怪”;

《泼墨仙人图》:超越体制的画家;

《远浦归帆图》:超越凡俗的僧人;

《江行初雪图》:五代南唐的风俗画;

《谿山行旅图》:“宋画第一”的山水画;

《写生珍禽图》:写实院体画;

《蜡梅山禽图》:写意花鸟画;

《清明上河图》:伟大的宋朝市井画卷。

以上,你能找到规律吗?

很难,是不是?实际上,这些画的选择,不是依据一条标准。我是多角度地看画,也是多角度地选画。

比如,这些画,按绘画风格分,有文人画、院体画、民俗画;按绘画思维分,有具象画、抽象画;按绘画内容分,有花鸟画、山水画、风俗画、人物画;按绘画技法分,有工笔画、写生画、写意画、重彩画、水墨画。此外,既有长卷大轴,也有扇面小品;既有宫廷品味,也有民间趣味;既有唐朝,也有清代;既有美的,也有丑的;既有皇帝、官员、文人,也有女性,以及神仙和妖怪;既有堪称伟大的名画,也有名气不大却极富个性的作品。

总而言之,这些画并不拘泥于一条标准,而是各有各的角度与理由,结果便是,在一本书中能够容纳更丰富的中国画。

当然,既然丰富多元,也意味着你可能不是喜欢所有的画。这也正常,了解很多,只爱一个,没问题。

祝看画愉快!

(文/田玉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