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孩子讲西游记》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给孩子讲西游记》读后感1000字

2020-12-20 00:40: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孩子讲西游记》读后感1000字

  《给孩子讲西游记》是一本由赵卓筠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讲西游记》读后感(一):玉帝跟孙悟空不共戴天?其实刚开始有满满的爱

  

有了孩子,应该怎么教,怎么养?对很多年轻父母来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但不管是所谓的放养,还是圈养,家长的参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教育孩子有很多种方法,其中讲解名著,无疑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途径。

但给孩子讲名著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比如说《西游记》,这是一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著,但实际讲起来,恐怕单纯的故事,家长讲起来都比较吃力,至于故事之外的细节,更是超出了家长的精力和能力。

考虑到年轻父母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要想短时间内吃透《西游记》是很难的,找一本合适的书来亲子阅读,倒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给孩子讲西游记》就是这本合适的书,笔者在跟孩子阅读时,越发感觉自己重新认识了《西游记》,也让孩子能够在听故事的基础上,能够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名著的魅力。

书中讲到了很多我们之前一带而过,或者是没法去琢磨的细节,比如,玉帝为什么让孙悟空看守蟠桃园?

我们都知道,猴子是非常喜欢吃桃子的,孙悟空虽然贵为美猴王,但也是一只猴子,让他看守桃园,出事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玉帝这么做,故意的成分非常明显,但他却是一种对孙悟空的尊重和安抚,而不是小心眼的报复。

我们再来看玉帝让孙悟空当弼马温,这不是轻视,而是孙悟空之前并没有在天庭任职的经验,以他的能力,养马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职务。

再回来,玉帝让孙悟空去看守蟠桃园的同时,还盖起了一座齐天大圣府,并安排了两个仙吏供孙悟空差遣,一个叫安静司,一个叫宁神司。

大家注意看,这两个仙吏的名字,其实就透露出了玉帝让孙悟空看守蟠桃园的答案。

玉帝的意思很明白,如果你孙悟空能安静宁神,身为猴子却能看住桃子,那么你就当得起齐天大圣的称号,否则你就只是个有点本领的妖猴,不值得尊重。

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孙悟空没能经得住考验,不仅把好的大的蟠桃都吃了,还大闹蟠桃宴,与天庭彻底决裂,以至于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

我们再来看天神们,实际上天神们对孙悟空并不友好,背地里只当他是个猴子,直到孙悟空跟随唐僧取经中后期,天神们才对孙悟空客气了,因为那时候孙悟空已经少了很多蛮横,多的是一种规则和文明。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并不是一个天生的盖世英雄,作者给了他一个成长的过程,除了因大闹天宫遇到大挫折,取经路上最开始的几件麻烦也都是孙悟空自己惹出来的,碰了很多壁才慢慢开窍,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榜样。

更难能可贵的是,《给孩子讲西游记》里并非只介绍唐僧师徒等主角,还把里面值得单讲的配角拎出一个系列,就是细数“西游之最”:最有文化的妖怪、最威风的妖怪、最威风的神仙等等,其中的乐趣自然不待言了。

《给孩子讲西游记》非常适合亲子阅读,我们不能让孩子只记住孙悟空的打打杀杀、唐僧的婆婆妈妈,更要让他有所思考,思考这背后成长的意义,这才是书里要传递给我们所有人的。

  《给孩子讲西游记》读后感(二):《西游记》怎么看才是得精髓?这本书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很多家长带孩子久了,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如果叫孩子去学习,这样的动力是不能持久的;但如果叫孩子去听故事,在故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孩子的积极性会很高,根本不需要大人多操心。

这样一对比,就会发现故事对孩子的吸引力。其实,不光是孩子,大人也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里有情节有冲突,能够抓住人的内心,从而最大限度地把人吸引住。

四大名著里的《西游记》,就是非常典型的这种角色,老版《西游记》电视放了那么多年,却让几代人都看着不违和。

不过,书跟影视剧不一样,在市场上,《西游记》存在很多个版本,却并不能令人满意。

最常见的是纯文字的原著版,这种公版书哪个出版社都可以印刷,流通范围也广;但白话文言并没有那么好读,尤其是对于本就有学业压力的孩子来说,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就算孩子有毅力去读这种书,也很难把里面真正好的东西把握住,心中的疑问越来越多,自己解决不了,问家长可能也会懵。

还有一种就是白话改写版,把原著删减成四不像,孩子们看的连环画或者少儿版,但我看过的改写版《西游记》,还能作为一个入门的读物,可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和成人,阉割版的《西游记》是看不到整体的,已经支离破碎。

当然,现在自媒体这么发达,也就出现了很多专门解读西游记的帖子,还有一些专著,但这些解读有很多夸大之词,比如有人说“玉帝是故意让孙悟空看守蟠桃园的”,还有的说"真正的孙悟空早就死了,后来去西天的是六耳猕猴“,等等;这些论述看似很大胆,却也只是大胆而已,更多的是为了收割流量的标题党,胡拼乱凑一些论据,对真正需要了解《西游记》的大人,尤其是孩子来说,反而是有害的。

笔者最近给孩子买了一本《给孩子讲西游记》,作者赵卓筠就是一个热衷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和历史领域的新锐作家,这本书不仅讲了70个原著故事,还把故事背后潜藏的细节都整理了出来,跟着孩子读这本书,对《西游记》会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书中的故事忠于《西游记》原著,以一百回本为底本进行改写,删去了里面动辄几百字的琐碎对话,还有一些重复的叙事,用最少的文字呈现出了最多的精华。

我们之前看《西游记》的时候,会发现孙悟空在大闹天宫和取经阶段,性格变化很大,甚至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猴;本书中也对孙悟空的性格前后变化,进行了精彩的论述;猪八戒虽然面容丑敝,但他乃是天蓬元帅下凡,孙悟空是大师兄,而且确实神通广大,但猪八戒并不服气,在取经路上跟孙悟空斗气的情况很多,书里也有罗列;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各路妖怪的区别,在我们平时看过来,这些妖怪都是丑七八怪的,似乎就是一群阿猫阿狗、豺狼虎豹,但放到原著里,作者都找到了答案。

可以说,原著作者费心塑造的细节,《给孩子讲西游记》里都把握住了,书里没有丢掉这些珍宝,也就保住了《西游记》的醇厚韵味。

当然,更大的震撼,来源于70个原著故事对应的70幅精美插图,插画师用传统国画笔法,融合现代彩绘技术,创作出了这些8开大图,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在阅读的时候,可以体验身临其境的玄妙,给大小读者带来最高的审美享受。

书中还有一个精华,就是78个经典背后的故事,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揭晓藏于文字背后的精髓。

比如,孩子们最爱问的问题之一,孙悟空在地上是美猴王,玉帝为什么第一次要封孙悟空为弼马温?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很多家长是不好说清楚里面的道道的;《给孩子讲西游记》把所有这些隐藏在故事背后的细节全都阐述出来,让真正的“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

毫不夸张地说,读了《给孩子讲西游记》,一本书就能读透西游记,并且还能知道经典背后的故事,超值!

  《给孩子讲西游记》读后感(三):一本书带你读懂“西游记”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是看着《西游记》长大的,无论是《西游记》的电视剧还是《西游记》的小人书,对我们这代小时候物质不算富裕的孩子来说,是娱乐的享受,是精神的食粮。《西游记》它集合了神话、童话故事,满足了我们年少的想象与好奇,也构建了我们年少时英雄的梦想。

羡慕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更幸福,因为还有人“给孩子讲西游记”。《给孩子讲西游记 经典名著鉴赏解读绘本》这本书重在一个“讲”字。《西游记》易读,但是要读懂却不易,而合理合适的鉴赏解读,可以帮助孩子理解、领悟《西游记》中的奥妙。

书市上解读西游记的书五花八门的,这本《给孩子讲西游记》闯入我的眼帘和心间的第一原因是,它的制作有几分古籍加我们小时候小人书(连环画)的风格,古籍的书脊是线装订,而它用了靓蓝色块取代了装订线框,有几分装订后上色的感觉,让我对它一下子有了亲切感。

现在就走进这本《给孩子讲西游记》,来仔细看看它有什么别具一格之处。

01、精致设计

《给孩子讲西游记》精装、厚实,横向大开本,纸张质量好,泛黄底纹,做旧的风格,又有护眼效果。

全书排版有致,左页分两栏,左页之左为依据原著改写的故事,左页之右为著者解读,右页是大彩图。

02、精选故事

全书共编选入70个原著故事,故事标题基本等同采用86版《西游记》剧集标题,都是五字标题,如:猴王初问世、安坐思永生、三星洞拜师、七大圣结拜、龙宫压奇宝、……等等,

五字标题琅琅上口,通俗好记,而且标题基本概括了故事的内容,快速地给孩子导入故事概要。

既然是讲给孩子听的西游记,那编者就有心对原著进行了改写,删去了冗余的对话和重复的叙事,用最少的文字呈现最多的精华。

记得我自己小的时候,读《西游记》原著,虽然其中语言也是很白话的,但是多少还是有些拗口的,而且冗长的对话,让年少的孩子需要仔细多读几遍,才能明白含义。

譬如,孙悟空拜师学艺这段,《西游记》原著里是这样写的:

美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什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绝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什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猴王纵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两遍。 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在《给孩子讲西游记》,则缩写改写为:

见了菩提祖师,当即跪下磕头,“师父!师父!”我是从东胜神洲远道而来的,求师父收我为徒吧。祖师问他:“你姓什么?”猴王说:“我没脾性,别人骂我打我,我也不恼。”祖师说:“我是问你姓什么叫什么。“原来猴王无名无姓,便求祖师赐名。”祖师见他像个猢狲,便让他姓孙,又取了“悟空”二字为名,从此便叫作孙悟空。

两者一相比,可以看出,后者精简了许多。原著写得长,极深研几,自然也是好的,体现了《西游记》从民间传说演绎来的“家长里短”特点,只是现在的孩子恐怕是没有过多的时间阅读冗长的文章,即使读了,也未必能将孙悟空与祖师说的这番对话快速地领会入心。

而《给孩子讲西游记》在字量上做了删减,同时又力求保留了最能体现原著深意的精华部分。比如,祖师问他“你姓什么?”,孙悟空并不傻,可他回答:“我无性”,强调自己没有脾气,因为他是来学艺的,所以表现得谦虚又谨慎。

则这就是下一条我要说的,《给孩子讲西游记》的别具匠心的精妙之处(第3点)。

03、精心解读

改写原文的右侧,是对该段故事的解读。

《三星洞拜师》这个故事旁,作者赵卓筠解说了“悟空为什么要说自己没脾气?”她说这样说的:

“显然是为了前后对比。悟空原本没有什么本事,因此不敢惹是生非,所以拜师菩提祖师的时候,他谦虚而谨慎。但自从学到了本领之后,他就突然变得脾气很大了。” “这正是《西游记》这部文学小说的高超之处,它揭露了很多社会现实。”

有了这样的铺设,我们对后来孙悟空龙宫取宝、地府除名、大闹天宫这些行为,倒觉得十分能理解了,毕竟这时候他长本事了,再加上猴子的顽劣性,所以才会这么肆无忌惮。

很多时候,我们读一本书一个故事,往往会忽略掉其中一些不起眼的细节,角色的某个神态动作或是说的某句话,看起来是不着边的,却恰恰是作者有意的提示。

为什么有的孩子大量阅读,但是在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仍然会出错,可能正是这个原因,阅读后没有深入理解其中含义。虽然我们并不建议过度解读,但是这适当的解读还是非常能帮助孩子理解原著作者的意图。

现在新课标要求孩子阅读《西游记》,在孩子的考试卷上,也会出现与《西游记》相关的题目,《给孩子讲西游记》这里精彩的解读,为孩子揭晓名著里的文化精髓。

在这里,原著作者提醒世人不可肆意妄为。菩提祖师后来赶孙悟空下山时,特地交待他以后不许说出他的师傅是自己,大抵也是出于此考虑,并不想以后孙悟空肆意妄为时拿自己撑腰或做挡箭牌,这是成全了自己更是成全了孙悟空。

合理的解读并非一味讲原著好的一面,也会剖析原著的败笔之处,或发表对原著存在异议的地方。比如,在木仙庵,树妖们与唐僧谈诗,原著作者借树妖之口诵来的诗却是打油诗的水平,暴露了作者诗才平庸。

但是我作为读者,也有不同的见解:作者笔下的树妖文学修养参差不齐,毕竟他们也只是自学成才,所以樗栎之身也很正常。

04、精巧扩展

故事之后,对西游中的人物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妖怪之最”、“神仙之最”,有最有文化的妖怪——黑熊精、最讲究的妖怪——牛魔王铁扇仙、最有战绩的妖怪——黄眉老佛、……最威风的神仙——镇元子……等等。

每个妖怪、神仙能被评上“之最”,可都是有上榜理由说明的,让人心服口服。

比如那个最冤枉的妖怪小钻风,他告诉了孙悟空关于狮驼岭三妖的实情,可是还是被气急败坏的孙悟空一棒打死,就连孙悟空也很后悔,你说这小钻风冤不冤。

除此,书后还列了西游记中主要人物系谱图,神仙妖怪人物关系一目了然。人物系谱图是有效的阅读工具,像《西游记》这类古典名著中人物角色众多,尤其是其中出现的神仙、妖怪,有相似难辨之处,纷繁的关系容易让孩子在阅读时顾后忘前,所以建议孩子在阅读之前先看几遍这张人物系谱图,可以作为阅读时查找和定位人物的“助手”。厘清了人物关系,在阅读时条理更清晰,能解释人物言行顾忌的合理性。

另外,还有后记和名家评点摘录,供孩子了解。

05、精美插画

书中插画是水彩画风,传统的笔法融入现代彩绘技术,颇似水墨工笔画,和中国传统的连环画(小人书)的画风十分相似,而它因为彩绘又多几分唯美与清新。

8开大图,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孩子喜欢读图,这些大图呈现了大气磅礴的场景,会带给他们身临其境的奇妙体验,有种看动画片的感觉,而它们又是静态的,可以停下来慢慢地仔仔细细地欣赏,图画中人物传神的神态动作、丰富的细节也足以让孩子“研究”许久。

以上“五精”是《给孩子讲西游记》的精彩之处。精气十足,它值得我们捧着它细细品读,中国原创的《西游记》,中国原创的《给孩子讲西游记》,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走近古典名著,鉴赏它、读懂它、爱上它。

  《给孩子讲西游记》读后感(四):《西游记》里隐藏的这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你发现了几个?

  

西游世界里妖精鬼怪多不胜数,人气最旺的,当属花果山美猴王孙悟空。

在明朝人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里,孙悟空或许不是综合实力最强的一个,但战斗力却是不容置疑的彪悍。

进可以仗着如意金箍棒这等神兵利器,将玉皇大帝的天宫搅得鸡犬不宁,以一己之力对抗十万天兵天将;退能靠着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从诸多大罗神仙的眼皮子底下全身而退。

即便因为差点将天庭掀了个底儿掉,而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孙悟空依然在西天取经之后,顺利修成正果,实现从妖怪到齐天大圣、斗战胜佛的华丽转身。

纵观整个取经队伍里,最终成佛的,只有唐僧和孙悟空。唐僧是如来佛祖的弟子金蝉子转世,成佛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连猪八戒和沙悟净这两个前天庭工作人员,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都不能成佛。

孙悟空,一个天生天养的石猴,凭什么就能成佛呢?想解答这个疑问,必须回到《西游记》。

01 石猴灵根、佛缘从何而来?

众所周知,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这块石头并不是普通的山石,而是东胜神洲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

按照《西游记》原著记载,花果山位于海外傲来国的国土正中央,四周都是海水,当真算得上是修炼得道的风水宝地。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书中的描述:“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所谓十洲、三岛,都是神仙修行的绝佳圣地,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之气。而花果山是各大神山仙岛的发源地,是世界灵气汇聚的中心,修行优势得天独厚。

在丰沛灵气的滋养下,仙石中孕育出一枚石卵,这便是石猴孙悟空。石猴灵性极强,刚一落地,就学会了爬行、走路,还懂得朝拜四方。

与身为前天庭工作人员的猪八戒和沙悟净不同,石猴孙悟空是天生天养,完全靠着吸收天地灵气和日月精华成长起来的,这就意味着,在灵根灵性上,孙悟空要远胜于两位师弟。

石猴的灵性有多强?《西游记》小说前两回里,石猴的灵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无人教导、放养的猴子,居然意识到无处不在的死亡威胁,萌生出长生不死的念头。为此,他离开福地洞天花果山,四处寻访高人,询问佛仙神圣之道,寻觅长生不老之方。

按理说,石猴好不容易漂洋过海,打探到菩提祖师的踪迹,千辛万苦才拜师成功,本该听从老师的教导,教什么学什么。

可这石猴偏不,除了长生不老之术,这也不学,那也不学,气得菩提祖师拿起戒尺,狠狠敲打了他一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菩提祖师当着众多徒弟的面打石猴,看似是训诫,实际上却是打了个哑谜,也算是入门测验。

倘若石猴连这哑谜也破解不了,那长生之术这种复杂的上等法术,也就甭想学会了。

聪慧如石猴,当即就破解了菩提祖师的哑谜,却没说破。面对众师兄的责骂,“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一心只等天黑跟师父学秘法。

其实,在孙悟空求学长生术这段情节中,作者吴承恩就已经点出石猴孙悟空的不同之处:虽然同为菩提祖师的徒弟,但在场众多弟子中,能够破解哑谜的,仅此孙悟空而已。

《西游记》里处处透露出“机缘”二字。不管是下界为妖,还是上天成佛,机缘至关重要。孙悟空一个石猴能获得机缘,继承菩提祖师的长生绝学,靠的不仅仅是远渡重洋、历尽千辛的决心。

毅力和决心,只不过是一块敲门砖,真正打动菩提祖师、传授长生之术的,还是石猴孙悟空的聪慧。

毕竟,孕育孙悟空的那块仙石,可是天上地下,独此一份的。

02 孙悟空凭什么在取经队伍里出头?

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实力,在整个西游世界里,都是不遑多让的。

一双火眼金睛,辨别出取经路上无数妖怪,轻易识破妖怪设下的圈套;一柄如意金箍棒,使得出神入化,一棒便令妖怪为之色变。筋斗云、七十二般变化,更是让孙悟空的战斗力倍增。

在西天取经团队中,唐僧手无缚鸡之力,猪八戒和沙悟净心有余而实力不足,足以担起护卫团队周全任务的,唯有孙悟空。

《西游记》里厉害的妖怪不在少数,要么折在孙悟空使的小计谋上,要么折在孙悟空搬来的救兵手上。

孙悟空打妖怪的策略非常清晰,对付武力值不高的小妖怪,直接一棒子解决;对付没有背景、实力强悍的大妖怪,潜伏、卧底看情况,然后趁机捣毁老巢;对付有背景、战斗力彪悍、身负神器的妖怪,弄清背景,搬来救兵,一举剿灭。

让孙悟空在无形之中成为团队主心骨的,不仅仅是彪悍的战斗力,还有一点就透的悟性。

且来看《西游记》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黑风山的熊罴怪掠走唐僧的袈裟,孙悟空为夺回袈裟,请观音菩萨相助,使出一招将计就计,要求菩萨变作蛇精的模样。

孙悟空早就猜到菩萨不会听从安排,于是他使出了一连串的计策。

起初是,先斩后奏,孙悟空和观音菩萨刚到黑风山,孙悟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将给熊罴怪送丹药的蛇精打死。

紧接着,要挟起菩萨来,“菩萨要不依我时,菩萨往西,我悟空往东,佛衣只当相送,唐三藏只当落空”,为了不耽误取经大业,菩萨自然会听任差遣。

果然如孙悟空所料,菩萨化作蛇精的模样,端上丹药,准备赴熊罴怪的佛衣会。孙悟空还调侃起来,是菩萨变妖精,还是妖精变菩萨。

观音菩萨只是淡淡回了一句“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

孙悟空一听这话,心下顿悟,明了菩萨这番话的深意,不再嬉笑玩闹,变作丹药,随菩萨去收服那熊罴怪了。

那观音菩萨说的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菩萨也好,妖精也罢,差别只在一念之间。如果非要讨论本来面目,那么菩萨和妖精都是虚无的。

观音菩萨是在提点孙悟空,甭管原来是什么身份,成神、成佛、成妖、成魔,全在一念之间。

显然,孙悟空是将观音菩萨的话听进去了。虽然他的本事、灵性无人可敌,但是如果没有磨练出顽强的意念、坚定的心性,怕是难以实现他心中所愿。

03 孙悟空在取经路上到底收获了什么?

在《西游记》里,西天取经是一件厥功甚伟的事情,将西方佛法传播到东土大唐。

但这,仅仅是从西方诸佛的角度出发而言的,西天取经是一次弘扬佛法奥义的绝佳机会。而对取经团队来说,此行更像是一场磨练心性的大型试炼会。

《西游记》里其实暗藏着两条主线,明线是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求取真经,而以草蛇灰线手法埋设的暗线,则是孙悟空的修心之路。

孙悟空,最初的角色形象仅仅是天赋异禀的灵猴,获得菩提祖师的悉心传授,也不过是身负广大神通的齐天大圣,空有一身本事,却不通人性,很容易被人当枪使。等到取经完成,孙悟空已经脱胎换骨,深谙人性,办事滴水不漏。

从灵猴到人精,孙悟空形象的转变,体现在无处不在的隐喻和象征里。在《给孩子讲西游记》一书中,新锐作家赵卓筠详细剖析了吴承恩在《西游记》里铺设的种种伏笔。

《给孩子讲西游记》这本书,以《西游记》原著一百回本为底本,去粗存精,提炼出70个原著故事,用凝练文字呈现原著的精华内容,随书还附有70幅全彩传统国画插图,丰富故事细节,提升阅读体验。

最精彩的部分在于,《给孩子讲西游记》用精简凝练的语言,解读原著中的种种谜题:为什么玉皇大帝要将孙悟空封为弼马温?为什么要让孙悟空守蟠桃园?为什么孙悟空刚跟随唐僧的时候,要斩杀6个名号奇怪的强盗?……

虽然《西游记》本身在故事叙述、人物塑造上都非常经典,但是这些被吴承恩埋设在故事中的文化细节,却更值得品读。

在孙悟空修炼心性这条暗线上,《给孩子讲西游记》一书对相关伏笔和隐喻进行深入剖析。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孙悟空启蒙恩师菩提祖师所住之地。而这两个地名,实际上都是在暗示“修心”之意。

在古代汉语中,“灵台”、“方寸”都有“心”的意思,而“斜月三星洞”其实就是个字谜,一弯斜月之上画着三点星星,正是“心”字的象形化。

为什么吴承恩要使用这个隐喻呢?从后续西天取经的故事发展来看,吴承恩其实是想告诉读者:一切成长和进步,最重要的都是修心。

孙悟空闯下大闹天宫的祸事,被镇压五百年,就是因为没有守住一颗好胜之心。

当然,这也与孙悟空石猴出身不无关系,他不谙人性,不通人心,自然无法在人与神的世界里吃得开。

在西天取经路上经历的种种磨难,让孙悟空对人性、人心的认知越来越深刻,处理事情上也越发左右逢源、滴水不漏。

取经初期,面对多次化形前来欺骗唐僧的白骨精,孙悟空的做法简单粗暴,一眼识破,挥起棒子就打,直接将白骨精打死,虽然保住了唐僧性命,却令师徒二人心生嫌隙,孙悟空白白受了紧箍咒之疼,还被唐僧赶走了。

而到了取经后期,面对化为人形前来欺骗唐僧同情心的白毛老鼠精,孙悟空的做法就聪明了许多,看破不说破,依着师傅的性子来。大不了师傅被妖精掳走,孙悟空再去救他出来。

这时的孙悟空已经明白,做事情虽然要竭尽全力,但是也要顺其自然。师傅肉眼凡胎,还同情心泛滥,怎么可能分得清谁是人谁是妖,倘若上当被掳走,这也是他必须承受的劫难。

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石猴孙悟空在心性的修炼上长进迅速,从前的他嫉恶如仇,办事横冲直撞,如今的他已生出一颗七窍玲珑心,不仅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还能将事情办得滴水不漏。

每当人们谈及中国妖怪,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孙悟空。中国妖精鬼怪众多,唯独孙悟空是无法复制的存在。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吴承恩)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在西游世界里,作为主角的石猴孙悟空,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典型代表。孙悟空从石猴到斗战胜佛的蜕变,从只懂苦学术法到谙熟人性的成长,体现出的是普罗大众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其实,每个在尘世打滚的人,穷其一生都在修心,一切学习、成长的根源都在于心。

只有修炼出一颗通透的心,才能迎来人生的蜕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