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写真学生》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写真学生》读后感1000字

2020-12-20 00:44: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写真学生》读后感1000字

  《写真学生》是一本由[日]小林纪晴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真学生》精选点评:

  ●是怎么做到把青春年代的记忆那么细腻又形象的描述出来的呢?

  ●也许因为我也走在20岁这样的关口,同时走进20年代的开始,小林写下的困惑和不安都让我觉得贴近又真实,非常触动到我的是那张以宫坂为形象拍下的“距离”

  ●日本的摄影家其实都是散文家。。。

  ●很好读,花2天上下班的地铁通勤时间读完的。小林纪晴在学生时代(1986年-1989年)所经历的对于所学专业上的追求与苦恼、懵懂的恋爱、未来的迷茫都让我想到大学毕业前的自己,就像他说的:“都市与地方的关系、时代与个人的关系、青春、恋爱……这些内容恐怕很普通。但正因为如此,即使国籍、语言、文化、宗教等背景不同,也会有不少共同体验。

  ●这样细腻的人 就是摄影师啊

  ●「無論在多麼陽光明媚的陽光下拍攝的照片,都要經過這場黑暗儀式的洗禮。」這「宗教儀式般的行為」叫人懷念,學生時代那點裝腔作勢裝聾作啞真是天真浪漫極了。大都會,泡沫,蟑螂群,畢業失業,這種抹布打結的閉塞感三十年後繼續上演。小小提到被偷拍者意願和創造藝術價值的權衡。好讀,睡覺。

  ●本来以为是本小林纪晴学生时代作品的写真集,没想到是一本文字记录的书。花了两个小时看完,除了日本泡沫经济的全盛时代的都市景观,印象更深刻的是地方少年变成都市大人的心情。更想看看进了报社做摄影师和去亚洲其他国家拍照的故事!

  ●很有代入感。小林在书中描述的那种少年心绪,不是让我回忆起以前,而是现在还在进行着的复杂情绪。我以为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会逐渐趋于平淡,但是对未来的那种惴惴不安,面对人和事的不自信,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又正巧和自己现在的状况一一对应。以前我一直觉得这种情绪是脆弱无力的,对现实毫无帮助。但是最近又一次发现了它的宝贵,这些情绪将我和他人区分开来,这自我的感受,是一种力量和自由

  ●读完竟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好像跟着作者一起毕业了

  ●摄影师的愣头青岁月。

  《写真学生》读后感(一):《写真学生》:用镜头留住青春与时代

  在大众的想象中,摄影即便不是一份高利润率的工作,也是一份带有不少情趣,甚至是浪漫色彩的行当:拥有一台相机,天南地北四处漫游,拍摄自然与四季,见识各地的奇幻景色。当我们遇见一位摄影师,询问她或他如何与摄影结缘,我们希望得到的回答恐怕也往往如此:一次意外打开了自己观察生活的眼睛,从此决定再也离不开摄影。如果设计一份问卷,结果可能让我们讶异,因为不乏出于现实生计的理由的例子,就像任何设立的专业都有入学新生。

  日本摄影师小林纪晴也不例外。一九六八年出生的小林,成长、入学的地方就是名不见经传的长野县,一个成年时“要么读大学或专科,要么到本地的精密仪器厂工作”、让人“又爱又恨”的寻常地方。小林坦言,走上摄影之路纯粹是“心血来潮”:因为看到《朝日摄影》和《日本摄影》这样的杂志上刊登了“外国风景照片和报道照片”,于是设想起作为职业的拍照,“这就是一切的开端”。

  然而,到了摄影学校之后,相较周围的同学,小林与相机接触的时间甚短,对摄影史和西方摄影理念亦不谙熟,既“迟迟无法加入他们的对话”,又不能在没有自己希望的氛围的条件下树立信心,跌跌撞撞地在课业与自我之间徘徊。一方面,他对摄影没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另一方面,对毕业之后要从事怎样的工作他也存在不少的疑问。现实和未来在他面前都摆着一张铁青的面孔。

  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了自己与东京的相互适应的过程。对他这个小城男孩来说,东京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这个大都会没有故乡那种祭祀仪式,格外世俗,更特别的是,他的东京之行是以歌手冈田有希子自杀身亡的新闻开始,这无疑给东京笼罩上了一层氤氲。而在学习之余,他也时不时会觉得“自己一头撞入了社会的岔路”,也就是摄影之路,“由于道路狭窄,一旦走进来就无法回头,也很难回头”,何况,其他考入大学的同学成为白领的前景在隐隐闪现,使他产生了无尽的生存危机与身份焦虑。

  尽管如此,该上的课程、该上交的作业,他都尽可能完成(但不指望得到好评),即便不是优等生,即便不是总能得到赞扬。令人意外的是,随着他完成的摄影任务越多(其间穿插着各式各样的趣闻和冒险,包括记录了拉皮条的场景,以及自己以摄影为借口向女生表白心意),他逐渐产生了自己的摄影观。他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专注于自然风景,而是侧重表现普通人的生活日常,柴米油盐都能在凝视时产生诗意。

  记录自己的生活的同时,小林无疑也留住了那个时代的剪影。在这部私人生活史中,最令人动容的或许是他的恋情。遇见自己心仪的女生时,生性腼腆的小林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披露,暗自珍藏这份情感,尽管最终鼓起了勇气,但是最后的结果并不顺利。此后,另一段可能的校园恋情尚未开始就走向了结束。就像夏日来临又会离开,毕业的他也走上了人生新征程,就像如今的你和我。

  《写真学生》读后感(二):写真学生的小说味

  前不久抽空去了趟东京,回国正巧有机会读了《写真学生》。作者小林纪晴是日系摄影的代表人物,本书讲述了他从长野的家乡来到东京工艺大学上摄影系,学习并体会摄影的三年经历。毕业以后,小林顺利地加入一家报社工作。再三年后辞去工作,开始游历亚洲诸国,并带回了他早期的代表作《Asian Japanese》。

94年,上海

  小林在大学的这三年一点都不鸡汤。83到86年,在森上的《犬之记忆》里也提到了这个年代,暗流涌动的年代,也是经济泡沫将破未破的年代,和小林的大学故事完全不同。小林故事平淡清新、好不励志,却有一股浓浓的村上春树的小说味。如小说般讲述了他如何加入新闻摄影部,如何在摄影项目上频频受挫,如何与学妹与笔友相处等等。

  从作者的笔尖能感受到的是他对摄影和未来的迷茫。小林对摄影有创造力,愿意去尝试与思考,不过所谓成功也不是按照既定轨迹一步到来的。在新宿拍片的过程中,小林壮胆拍摄了一张皮条客的照片,结果被人围追堵截。他当时下定决心再也不去歌舞伎町了,但是对其他人,又抱着好奇的、想要靠近的、罗伯特卡帕式的摄影态度。在街头摄影中拍摄与被拍摄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权衡永远很难把握。日本人对隐私的敏感度如此之高,是我最不好意思将镜头对准路人的国家了。

  在东京走过了一些小林在书中提到的地方。秋冬的代代木公园银杏满地,是小林邀请学妹一起拍照的地方。东京旅游热门景点的歌舞伎町,是小林希望在新宿完成完成一个摄影作业的地方。去机场的上野车站,是小林拍摄离别主题摄影的地方。再回想起走过的那些路,和小林在83-86年的交集,很有意思。

小林纪晴

  小林在书中评价那段时间的摄影界没什么活力。摄影团队“挑衅”的森山大道、中平卓马、高梨丰已经有种属于遥远时代之人的印象。荒木经惟还有好几年才会崭露头角,被视作前卫的摄影杂志《每日摄影》已经停刊,而那种所谓涩谷系的杂志尚未出现。不过紧随其后的情节中,在皇居拍摄天皇生日的荒木,倒又给小林留下了深刻的不搭的印象。为什么拍裸体写真的荒木摄影家会来咔嚓咔嚓拍天皇?

  小林的大学时期是泡沫时代的高峰期,经济泡沫让大学毕业生普遍好找工作。但是摄影系的学生依然没有那么明确的职场目标,也不知道未来该干什么。虽是这样,小林还是幸运地拿到了一份“内定”并顺利进入职场成为了摄影师。刚毕业的他,仍然有些迷茫。其后才走出来,在亚洲沉淀游历,进行在大学没有好好进行,却要一直持续下去的思考和拍摄。而人生的道路,摆在面前,还有很长。

写真学生

  《写真学生》读后感(三):写真学生和摄影日记

01 - 写真学生

回归到日常的工作中之后,暂时把手中的项目停下,心情便逐渐变得压抑,想想看,距离上一次拿起相机已经有一个多月了。

秋天的北京天气很好,天很蓝也很远,不过有时候也会笼罩着灰蒙蒙的雾,远处模糊的房屋阴影让人觉得压抑。夜晚下班的时候,街上的人已经很少了,路灯散发的黄色的灯光,在雾霾里扩散得夸张的大,就像银翼杀手里的场景一样。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电影里那样呢?

每次有这种感受的时候,我就会开始读书,现在想想,也许是一个好习惯呢。想想看,确实最近打开了几本和摄影相关的书籍,比如《私摄影论》《此刻》还有《写真学生》。有的书并不是那么容易阅读,毕竟,偏理论的书籍都很不好阅读,所以即便想要阅读,翻几页也容易觉得枯燥而放弃。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我就直接放弃。读书是一件不能勉强自己的事情。

如果说最近有要推荐的书的话,我会推荐《写真学生》这本书。实际上,我也常常会想,如果要了解摄影的话,需要读什么样的书呢?《观看之道》是一本非常好的摄影理论甚至偏哲学的书,但是如果没有一些文学和艺术积累的话(甚至也包括想象力),读起来会很累吧。《今日摄影》虽然很厉害,但是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摄影字典一样,想到哪个摄影师就随手去翻一下,和艺术史一样,从头到尾仔细看的话,只会让我陷入无尽的虚无中。

觉得还得多说一下,至于为什么会推荐《写真学生》这本书,首先这并不是一本很传统的摄影说教类的书籍(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说),这本书并不会告诉你一些摄影的技巧、相机的使用、如何观察、线条和结构什么的,与其说是摄影类的书籍不如说是摄影日记,甚至很多是关于上学期间和家乡的一些青春记忆。每天碰巧在一趟车上遇见的女孩,来自远方女孩的信和找不到的地址,无疾而终的告白和对未来的惶恐,这些内容恐怕才是这本书的真正内容吧。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摄影书,不如说是一本青春记忆的书,只是,生活中有一些和摄影关联的东西罢了。虽然这么说,但我依旧觉得这是一本相当好的摄影书(另外,我很吃日本小说碎碎念的那一套),因为摄影大部分时候并不是技术的,而是感情的。看着作者写的这些单恋、失落的、家乡的、迷茫的故事,我也会回到属于我的那个时刻。

这种感情就像冻疮一样,永远留在我的内心深处。每到冬天就又痛又痒,天气一暖就稍有缓解的感觉。模糊而复杂的痛和痒纠缠在一起,沉淀在心中。那种感觉,又好像冬天干燥国道旁的积雪伴着铆钉轮胎的阵阵金属摩擦声而飞散的沥青粉尘,最后沉积在路旁阴影中残留的冻雪上。待到雪化,那团黝黑的堆积就会变成冰水,渗进运动鞋里打湿双脚。那种不适、冰冷,以及被体温焐热后的平和、释然混杂在一起,将脚底打湿并渗进袜子里的触感,跟我的心情有点相似。

02 - 摄影日记

我自己也经常写博客,开始写的时候应该是高三,转眼间已经写到了现在,虽然中间很多博客系统都换掉了,数据也放在硬盘里备份,但时不时的还是会写点东西。最近我又开始写博客,但我更想把它当成摄影日记。虽然并不能每天都坚持,但还是可以断断续续的写。我真的又开始写了呢!真是令人高兴的事情。

写摄影日记和写博客有什么区别呢?写了几天我觉得似乎也没什么区别。我自己规定自己在写摄影日记的时候,一定要配一张图,然后写大概 200-400 字就够了,太长也没有必要,主题和内容也不一定需要有,碎碎念也行,当然了,图片和文字也不一定要有关系,想到什么就配什么就好。不过还是会觉得,图片和文字的感情应该搭配。

说到这里,可以说,相比一些作者的著作,比如村上春树的小说,荒木经惟的展览,我更喜欢看的是他们的博客和日记。他们写起来也很随便,但他们对生活的观察的描述很有意思。除了喜欢的长篇小说,村上的短篇集更有意思,即像是生活记录,又像是魔幻都市生活,有时候分不清真假,不过这种模糊的边界感更让人感兴趣。而荒木的博客,也让人看到和作品中完全不一样的他,前两年展览了徕卡 M7 的「最后的徕卡展」,真的是穷快乐呀。

所以《写真学生》这本书,正是遇到了重新开始写日记的我,让我觉得有些欣喜,觉得自己这样看似胡闹的事情里有些有意义的内核存在。原来有名的摄影师也会同样迷茫呀,也会有青春懵懂的爱情记忆啊(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想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的身体能够短暂的从现实中抽离,虽然依旧会在迷茫时觉得无力,但想到还有很多人在举起相机的时候,也会觉得迷茫,思考懵懵懂懂生活的意义,但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坚持,就觉得自己拿着相机的手更有力量了。

  《写真学生》读后感(四):置身于东京,呼吸着满是尘埃的腥臭空气(文库版解说)——椎名诚

无论什么样的时代,二十几岁的青年都会不自觉地行走在许多戏剧性的事件中。

  翻译:吕灵芝

  小林纪晴先生和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些相似。我最初发现的一个大的共同点,就是我们曾经上过同一所学校——东京写真大学,现在更名为东京工艺大学写真科。另外还有一点相同,就是某天看到了让心情莫名骚动的几张照片,突然就想成为摄影师。但是我们有一点很大的不同:我没过多久就从那里退学,早早放弃了成为摄影师的梦想,而小林先生则安静而坚韧地追求着摄影师之路,并实现了他的梦想。

  触动小林先生的照片,是他父亲偶尔会买回来的《朝日摄影》和《日本摄影》上刊登的几张作品。我上小学时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买摄影杂志的人不是父亲,而是长兄。有一天,我抽出他书架上的《朝日摄影》和《摄影每日》,哗啦啦地浏览着里面的照片,发现有一张照片拍摄了农村和煦阳光照射下的走廊,还有一个襁褓里的婴儿睡在不知叫什么的篮子里。那张照片仿佛能让人听到日本农村清脆的鸟儿鸣叫声,以及徐风流动的声音,着实很温馨。我看到那张照片时还在上初中,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不良中学第一次成为社会问题的时期。当时我每天都带着绝望的心情去上学,过得非常痛苦。正是那张照片,让我的心情得到了缓解。如今想来,那就是我无意中发现照片蕴含着无限“力量”的瞬间。

  小林先生在长野县的诹访读高中时,开始摸索成为摄影师的道路,并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年特有的迷茫和含糊的想法中来到了东京,进入了写真学校。这本小说开篇讲述的诹访大社著名的御柱祭,以及单身来到新宿的光景都有着惊人的映像感。文中并没有绵密的情景描写,只讲述了每天不安的心情流转,但足以让人充分感受到媲美小说家的才能闪光,让我忍不住投入到了文字之中。

  在开篇处,讲到了歌手冈田有希子女士从四谷的事务所大楼跳楼自杀的事情。当时我的事务所和工作地点就在步行两三分钟开外的地方。原来如此,那个时候青年小林就来到了东京,带着不安的心情凝视着永远不会彻底晴朗的污浊的东京天空啊。读到这里,我也逼真地感受到了那个光景。

  他开始上大学后,听到同学们都在夸耀自己的器材,心里感到了困惑。他本来期待大家热衷谈论的不是摄影器材,而是摄影本身,此时那个期待却空虚地飘远了。

  对啊,我也想起了自己上学的时候。我上写大时没有自己的相机。一开始我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儿感到自卑,可是在意识到这里可能只有我一个人连相机都没有后,顿时感到了极大的困惑。班上许多人都是地方照相馆的继承人,或是家长在结婚会场担任摄影师,叫他们过来学习摄影技术。我现在还记得,他们谈论的都是相机和器材的话题,让我不仅哑然。

  小林先生会因为自己拍摄的照片在显影液里缓缓呈现出人物和风景的轮廓而感动。相比那些丑闻色彩的报道写真和事件写真,他更倾心于安静的自我思考和主动向他讲述的风景和人的摄影,这段文字阅读下来,也让我颇感共鸣。

  他上学时,正值日本经济高度成长的时代。当时街头巷尾都充斥着求人信息,是学生完全占上风的卖方市场。就读普通大学的朋友们纷纷拿到了工作内定,正快速决定着自己今后的方向,而青年小林却始终陷于迷茫之中——到底该拍摄什么,怎么拍摄?就这样,他在东京嘈杂的人群中度过了一段茫然的日子。那一段文字安静而深刻地讲述了他置身于东京的人群中,呼吸着满是尘埃的腥臭空气,仿佛挣扎一般徒劳地前行。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每天跟他在上学的电车中擦肩而过,就读于邻町县里女子高中,比他小一岁的女生岛尾庆子。青年小林对那个女生的淡淡思恋,以一种微妙的平衡支撑起了本书作为青春恋爱小说的另一种脉络。关于这一段的心理描写如此淡然透明,让我又一次感慨万千。

  全书通过静静讲述小林先生成为摄影师的路程,把他对故乡的憧憬,对自身前程不安定的焦虑,以及不时涌出的对摄影世界捉摸都淡淡地包裹其中,运用宛如几张照片般的描写之力,让读者们越来越深入文字中间。

  小林先生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不时提起的一些碎片式的故事其实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例如,他被做兼职认识的女生问道:“你怎么不穿袜子啊?”其实理由很简单,只要不穿袜子,他就不用买袜子,也不用洗袜子了。更何况他老家在诹访,经历过许多寒冷的冬天,因此并不怕冷。尽管如此,青年小林君却说不出那些话来,也想不到什么逗趣的理由,只能一言不发地保持沉默。我不禁想,这或许就是小林纪晴先生那些感情纤细的摄影作品的基盘吧。

  有一次,青年小林在皇居门前偶遇荒木经惟拍摄老人的照片。他本以为这个热门摄影师只会拍摄刺激性十足的裸体写真,没想到竟走到了高举日丸旗睥睨四周的老人面前,仿佛与之对决一般拍摄了好几张照片。没过多久,青年小林就意识到那天聚集在皇居门前的老人都是经历过战争的人,荒木先生却毫不畏惧老人充满魄力的面容和某种粗野的威慑力,而是以同样的魄力持续拍摄,最后竟把老人给逼停了。青年小林看着那个光景,终于知道以摄影为职业究竟意味着“什么”。我认为,这一段也让人叫好。

  到东京来考大学的岛尾庆子给他寄了一封信。他高兴地回了信,最后却以收件人名址不详的理由被退了回来。短暂的喜悦被徒然的怀疑和被轻蔑感所掩盖,让他心中大起大落。结果这名女性并没有玩弄小林君,但是这种错失充满了小说色彩。这件事可能完完全全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但是我作为一个以写小说为生的人,看到《写真学生》里出现如此绝妙的描写,还是不由得感到十分焦虑。

  无论什么样的时代,二十几岁的青年都会不自觉地行走在许多戏剧性的事件中。读完这部语言朴实而平淡的作品后,我心中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感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小林先生对事物的见闻,以及描写那种见闻的力量。无论文章还是照片,恐怕都成立在这样的个性基础上,并且属于共通的存在吧。他恐怕也对这点没有自觉,但我认为,小林纪晴先生就是拥有那两种感性与描写力的,超然自在又拥有强大可能性的作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