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陪孩子长大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锦集

2020-12-20 02:31: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锦集

  《陪孩子长大》是一本由李子勋著作,广播电视出版的176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00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陪孩子长大》精选点评:

  ●有了孩子才知道陪伴的重要,包括陪伴父母。

  ● 经常翻出来看看,时刻提醒自己该如何陪伴孩子长大。本书解除了我心中最大的疑惑,万分感谢作者能那么明白的写出问题并解答问题,这在我看的众多的书中都很少能找到直接的答案,可见,作者真的是名不虚传的专家啊!敬佩!

  ●家长必读

  ●6月19日拿到手,争取尽快读完。

  ●可以

  ●十年前读过的书重温

  ●比较适合想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人看~  如果只是想了解了解的父母看了会觉得有点迷糊和吃力~

  ●对孩子成长感兴趣的,对教育感兴趣的不妨看一下

  ●前半部分内容受益较多,后半部分针对青春期孩子的内容没看。

  ●学习如何做父母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一):和孩子一起长大更妥帖

  书名是陪孩子一起长大,看完全书,会发现,家长不仅仅是在陪孩子,更多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交流、如何做父母、如何从陪孩子的这个过程中觉察和发现自己。因为爱着孩子,我们不断的重新思考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在这些思考中,孩子进步了、成长了,谁又能说获得最多受益的仅仅是孩子呢?所以,感觉上,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二):很实用的一本书

  起初是一现为儿科大夫的高中同学推荐我阅读的。与其说是父母教育孩子,不如说是我们在为人父母的时刻,回顾从前我们的长辈的教育,看着自己的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学会了责任,也学会了保持一颗童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读完发现里面的内容文字朴实易懂,没有繁琐的专业术语,新手妈妈居家旅行必备的好伙伴。

  怎么感觉好像有点推销嫌疑,真心觉得不错,诚意推荐。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三):不盲从,不崇拜

  娓娓道来的专家,不是砖家,李子勋的讲话方式,我很喜欢~!

  小结:

  1.成长是自己的事情,是一辈子的事情,是逃避不了的事情。

  2.伴随孩子长大,其实是自己的又一次成长。

  然而有很多成年人、很多父母不愿意成长。

  3.用石器时代的方法解决信息时代的问题,这样来解决郁结是解不开的。

  4.很多困惑和价值观的冲突是存在于文化、性格、观念上的。“不正常”有时候恰恰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在某些文明视角下的不正常恰恰是另一种文明的“很正常”。“不犯错”是不可能的,“犯错“反而会是取得进步的重要契机。

  5.以上的所有,都不一定对,要自己体验证明。不盲从,不崇拜专家。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四):陪孩子长大是幸福的成长

  书的前半部分让我有种感觉:会不会因为看多了这方面的书反而不知道以后怎么与孩子沟通,怎么做让孩子更加自由快乐的成长了。到后来总结了一下,要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就是要把自己当做孩子的朋友,孩子需要的时候我可以陪他谈天说地,孩子不需要的时候我们彼此过着自己的生活。但是现在我们都为孩子付出那么多,到时候是否又能真的做到只是孩子的朋友而已呢?(就像小王子里面说的一样,当你为玫瑰付出很多的时候,你就要对他负责;因为你为他付出了,所以他对你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作者通过各种案例来讲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和家长都会面临的很多问题,其实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在进行自我剖析,让我将自己的童年重新回忆了一遍。我也将自己与父母、与哥哥之间的关系再重新梳理了一遍。特别是对现在与哥哥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我能为哥哥一家的事情着急生气原来也是因为我的依恋,我想现在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是时候应该放手了,之后我的心也许没有那么累。

  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可以读一下的,至少我个人认为确实成长了,至于对以后处理与孩子的关系就要看自己如何运用这些方法了。作者最后也提到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对于任何教育理念都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千万不要执着的完全按照书中操作,不然会得不偿失的。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五):家庭塑造孩子

  我读的是中信出版社新出版的《家庭塑造孩子》,在网上查了是这本书的延续和改版。本来看到是国内心理学家的,有些不太信任,但是真正看的时候我觉得收获了很多。整整做了11页的笔记,里面有一些场景下,例如孩子早恋,孩子玩游戏等等,应该怎么去应对的一些方法,还有一些教育的理念很有启发,比如说经常是孩子并没有问题,只是我们大人把焦虑的情绪投射在孩子身上。还有,对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应该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并且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优点,形成自己的自信。对于缺点,要放在“你是一个好孩子”的前提下,告诉他怎么样会更好,而不是随意给他贴标签,贴标签只会更加强化孩子的弱点,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我们都是从童年走来,现在自己也有了孩子。联想童年的感受,觉得书中说的是有道理的,小时候如果父母不断地强调自己的缺点,要求改正,反而会很反感,因为没有人在自己不足的地方有积极性。我们总是更愿意在自己有优势的方面做更多努力。

  在对孩子的金钱观的培养上,书中把握的度也很好。不是拒绝孩子,让孩子感觉自己不应该提要求,而是赞助他一部分,让他去攒剩下的部分,这样培养孩子的理财观。或者延迟满足,让孩子有更多的耐心。类似于这种的心理技术,书中还有一些。

  书中强调的几个关键点是,五岁,十岁和青春期,里面大量案例都是这几个阶段的。我的孩子还没有那么大,现在看书的时候觉得方法印象很深刻,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这些记忆难免会越来越淡,所以有必要做个标记,等到孩子五岁,十岁,和青春期的时候再回头回顾这本书的内容。

  看完这本书,已经被作者的才华折服。查了作者的资料,李子勋老师,印象还是很深刻的,以前经常在央视心理访谈做客。想找他的其他著作看,无意中发现,李老师已经在2018年因病去世。缅怀这样优秀的心理学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