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奇人佐尔巴读后感精选
《希腊奇人佐尔巴》是一本由(希)卡赞扎基(Kazantzakis,N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8.50元,页数:3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腊奇人佐尔巴》精选点评:
●“晚上我们俩就躺在沙地上。在这世上,我没有老婆,没有孩子,没有狗。我们一块吃,一块喝。完了,你弹桑图里。”
●V先生推荐,必读书。其实这是一本关于爱情与欲望的书,人活在世界上就应该这样,敢爱敢恨。应该像动物一样活着。
●本来去希腊前读的,结果后来才读到,文字有点虚
●读书的人,到底还是挣脱不了书的束缚。对着佐尔巴,也只有羡慕的份了。
●教会我热爱生活和不怕死
●好喜欢佐尔巴!说他是奇人一点都不过分,他对生活本质的认识,他对一切事物的态度之真实,世俗中的人是无法做到的!佐尔巴是个不折不扣的纯真的人,所以他能那么潇洒快活地存在着!
●宙斯之裔
●有意思
●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这里队伍里领头是一个伟大的的情人,后面跟着的有永不疲倦的工人、乐手和舞者,永远孤独的流浪汉和女人枕边的丈夫,享乐者和受难者,小丑和战士,骗子和圣徒……他们“动作敏捷,眼睛冒着火花,嘴里哼着古老的情歌。”【和基友那条线也萌。诸神保佑克里特。
●真诚勇敢。
《希腊奇人佐尔巴》读后感(一):向卡赞扎基致敬
这书译的不咋地!真的不咋地!听听那名字!《希腊奇人佐尔巴》!!!一听就是受到了太多八十年代歪风劣俗的影响。我甚至怀疑这翻译到底懂不懂希腊语!还是为了凑数从英语翻译过来的。
卡赞扎基这位作者还是很了不起的。书也很了不起。这书在希腊拍成电影之后,捧红了一大批明星,包括马龙·白兰度的希腊情人伊莲娜·帕帕,具有传奇色彩的左派作曲家米奇斯·塞奥多拉季斯等等。直到现在,我一听到这个书名都能想起这部电影的旋律。
其实这本书让我怀念起了某个人,让我深感钦佩并产生过依恋的那个人。虽然他已不在(不知是死是活),但我将永远记得他曾启蒙过我的希腊语甚至人生的价值观,给我勇气,给予过我的帮助。或许说,今天的我正在尝试重复他的路,他像灯塔一样在心中的地位永不会被替代。直到今天,每当看见或者听见或者阅读希腊语,仿佛都能看见他的身影。这本书也是他当时介绍给我的。
遇到一个能启发一生的挚友真的很重要。真的。
《希腊奇人佐尔巴》读后感(二):希腊奇人佐尔巴
这是一部描写奇人之书,也算是一部奇书。
在佐尔巴的身上我看到了古希腊“英雄时代”的影子,佐尔巴就是当代的英雄,能与神交战与竞争的英雄。在《伊利亚特》中,英雄们互相甚至与神战斗、杀戮、吃喝玩乐,那是何等的自由勇气豪情万丈,酒、女人、刀剑充斥着生活,那就是人生,那就是人的最原始最自由的时代。
可惜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人类渐渐进入了黑铁时代。平庸占据了人类社会主流,我们还美其名曰:进步文明。在书中我最讨厌的行为就是一村的人杀害了无辜的寡妇,而“我”也没有勇敢的去阻止,只有佐尔巴战斗了。可怜的现代文明人。
佐尔巴的人生经历丰富感人,与奥德修斯毫不逊色。那种人生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生。佐尔巴的行为,心灵才是真正的自由。相比之下,那学识丰富的“我”是多么枯燥,而我们自己则更是难以形容之渺小。佐尔巴是一个奇人,此书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希腊奇人佐尔巴》读后感(三):殊途同归
尽管本书的作者卡赞扎基对奇人佐尔巴佩服的无以复加,但我更为欣赏的还是作者本人。
可我知道自己有再多的欣赏都成为不了卡赞扎基,就像卡赞扎基再怎样的佩服都成为不了佐尔巴一样。
他人的生活不论多么令我们神往,最终我们还是只能成为我们自己。
世界就是个终生监狱(1),而人不仅是自己身体的奴隶,也是自己观念的奴隶。
这是人生的宿命,是与生俱来的枷锁。
如何挣脱,或者说打破这个枷锁?
卡赞扎基提供的方法是:去顺应必然并把不可避免的事变成自愿,这也许就是人类通往解脱的惟一道路。(266)
而佛陀指引的道路是:无我,当你努力去除了自我——没有了那个被枷锁住的人,又何来枷锁呢?
“条条道路通罗马”,俗话这样说。
“你怎样信仰,你就怎样生活。”克尔凯郭尔这样说。
卡赞扎基把世人分为三种:
一种人给自己规定的目标是个人生活,正如他们所说的是吃、喝、爱情、发财、成名。
又一种人的目的不是为了他们自身的生存,而是为了所有其他的人。他把人类看成是一个整体,竭力开导他们,尽可能爱他们,为他们造福。
最后一种人的目的是体验整个宇宙的生活:人类、动物、植物、天体,所有一切不过是一个整体。(274)
三者之间有高下之分吗?以前我是觉得有的,但现在不这么认为了。
殊途同归吧,我想。
佐尔巴曾经问过作者一个问题:把死看做不存在的行为和想着时刻会死去的行为哪一种更对?对此卡赞扎基没有正面回答,他认为这“两条同样陡峭和需要勇气的路都可能通过顶峰。”(34)
殊途同归吧,他想。
卡赞扎基指出,我们对永恒有着不可熄灭的渴望(268),而永恒就是在流逝的每一分钟(171),他警告我们:此生是人的惟一的一生,再没有别的人生。因此,人能享受的就一定要在这里享受。在永恒中,我们再没有别的机会。(167)
而我们许多人却总是误以为自己拥有着大把大把的机会,在彼此的等待中蹉跎着宝贵的时光。
快,快,快,时不我待,行动起来。
书中的“我”最后顺从了身体对女人的渴望,拥有了一个欢乐的夜晚。“在佛面前做完了佛事。”卡赞扎基后来这样说到。(235)
显然,在这之前,他忘记自己经常教导朋友的那句话了——“拯救别人是拯救你自己的惟一途径......”(3)
可是我怀疑,我们真的有被拯救的可能吗?
又或者,被拯救后的我们还有机会继续打“血流成河”吗?
回答我吧,卡赞扎基。
《希腊奇人佐尔巴》读后感(四):朗姆酒,喝了能叫你把世界颠倒过来看
摘录一下,以后翻看方便些。发现把书里的这些句子一字一字打出来后,有了那么些当初读时没有的体会。
1、“祖先,给我下道命令吧。
——做尽你所可能做到的!
——祖先,这不够啊。再给下道命令吧。
——做你所不能做到的。”
2、荷马是一只高超、明亮的眼睛,像太阳似的,光辉四射,普照万物。柏格森把我从青春时期为之困扰而感到迷惘的一些哲学问题中解脱出来。尼采使我增添了新的苦闷。而佐尔巴却教给我热爱生活和不怕死。
3、我一生中不知多少次感到自惭形秽,因为我知道自己不敢涉足于疯狂的最高形式,也就是生活实质所要求的行动。
4、我还在学校时,就和我的那些最亲密的朋友组织了一个“兄弟友谊会”。这是我们自己给它起的名字。我们把房间锁起来,发誓将与不公平的邪恶战斗终身。当我们把手放在胸口上宣誓时,热泪滚滚流下。……当我看到“兄弟友谊会“的会员一个个成了庸医、蹩脚律师、杂货商、两面派政客、雇佣记者时,我的心都碎了。大地的气候似乎是严酷、冷峻的,最珍贵的种子发不了芽,或被荆棘、荨麻所窒息。今天我看得清楚,而我还不理智。赞美上帝!我感到自己准备好投身到堂吉诃德式的冒险中去。
5、我羡慕他是这样的一个强者,能蔑视人到如此程度,同时又这么愿意与他们一起生活和工作。而我呢,要么成为一个苦行者,要么我就得给人们佩戴上假羽毛才能和他们相处。
6、我知道什么将会坍塌崩溃,而不知道在废墟上将建立起的是什么。
7、这个人,没上过学,而头脑健全。他见多识广,思想开阔,胸襟豁达,而没有失去朴质的胆略。对于我们来说无法解决的复杂难题,他就像他的同胞亚历山大大帝一样快刀斩乱麻,一下子解决了。他很难倒到一边去,因为他双腿支撑着全身稳稳地站立在地上。非洲的野人崇拜蛇,因为它全身匍匐在地上,从而知道世界上的所有秘密。它用腹部、尾巴和头去了解。它总是和大地接触,混合在一起。佐尔巴也是这样,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只是一些没有头脑的空中飞鸟。
8、正如宗教失去其创造性的灵感,诸神只成了些用来点缀人生孤寂或是墙壁的诗歌主题和装饰。
9、此生是人的惟一的一生,再没有别的人生。因此,人能享受的就一定要在这里享受。在永恒中,我们再没有别的机会。
10、那么是哪一位圣贤试图教诲他的信徒要自愿按照规律行事?去顺应必然并把不可避免的事变成自愿?这也许就是人类通往解脱的惟一道路。这是可悲的,但没有其他道路。
11、可是反抗呢?人类为战胜必然做出的唐吉诃德式的反应,使外在规律服从心灵的内在规律,否定存在的一切,按照内心规律,即与自然的无情的规律相反的规律,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比较纯洁、比较道德、比较美好的世界?
12、这世界是什么?我自问,它的目的是什么?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我们怎样做才能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佐尔巴认为,人的目的在于通过物质制造欢乐;另外有的人说是创造精神;这是从另一角度来说的一回事。但是为什么?目的何在?当肉体分解时,我们称之为灵魂的是不是还留下点儿什么?或者什么都留不下。而我们对永恒的不可熄灭的渴望,这永恒是否并非来自我们自身的永生不灭,而是来自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我们为某一永恒事物做出了贡献?
13、不幸的人在其可怜的渺小的生活周围筑起一个他认为是不可攻克的高高的堡垒。他躲在里边,力图建立秩序和保障安全,得到幸福。那里的一切都应遵循划定的路线、神圣的常规,遵守简单稳妥的法则。在为防御未知的猛烈攻击而筑起的城堡里,他的许多像蜈蚣爬行似的小的信念所向无敌。只有一个被怕被憎恨得要死的强敌,就是一个大的信念。而这个大的信念现在已进入我的生活的外墙并正准备向我的灵魂猛扑过来。
14、生活是多么神秘而残酷?人们如同风吹落叶般相聚又分离。
15、儿童时期,我充满狂热的激情、超人的愿望,世界都容不下我。逐渐,随着岁月的推移,我变得理智了。我划出界限,把可能和不可能、人的和神圣的分开,我把风筝紧握手中,不让它跑掉。
16、我们钦佩这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所具有超出理性的豪迈而自信的气质。我们需要斗争多少年才能达到的精神世界高峰,佐尔巴一蹴而就就达到了。我们说:”佐尔巴是个伟大的人。“或者是因为他超越了精神世界顶峰,我们就说:”佐尔巴疯了。“
17、洋甘菊茶,淡而无味!不像朗姆酒,喝了能叫你把世界颠倒过来看!
《希腊奇人佐尔巴》读后感(五):“现代奥德修斯”的精神之旅
罗豫/文
2007年是现代希腊最重要的文学家尼可斯·卡赞扎基斯逝世50周年,希腊将今年定为“卡赞扎基斯年”。老卡1883年生于希腊文明发源地的克里特岛,后半生曾成为共产主义的信仰者,晚年来中国访问时,“为了表达他对中国人民的谢意和热爱”,把《自由或死亡》、《耶稣重上十字架》和《希腊奇人佐尔巴》等名作版权赠送给中国作家协会。然而大多数中国读者读他的作品,恐怕会觉得既没有太多我们所理解的古希腊精神,也看不到明显的共产主义思想。卡赞扎基斯毕生都在信仰的道路上艰难探索,共产主义,不过是他途经的一个小站罢了。
从尼采到柏格森,从佛陀到列宁,一番折腾之后,卡赞扎基斯最终抱定了基督信仰。他的《基督的最后诱惑》和《基督重上十字架》都是以此为题,而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冲突,也成了他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
“今古之争”中的灵肉较量
在卡赞扎基斯生活的年代,希腊语也经历着一场“今古之争”,每逢右派得势,佶屈聱牙的古典希腊语就被奉为官方语言。卡赞扎基斯在推动现代希腊语的发展中贡献巨大,被通晓中希文化的人比作希腊的鲁迅。
语言上,卡赞扎基斯崇尚现代和白话;思想上,他更是与古希腊传统有意保持距离。《希腊奇人佐尔巴》是他最能反映希腊文化古今之别的作品。被“我”视作妨碍男人进入天堂的器官,在佐尔巴眼里正是开启天堂之门的钥匙。“我”不愿意接受寡妇暗示的邀请,佐尔巴劝导说如果上帝没有去找玛利亚,就不会有耶稣基督:“要是你问我上帝走的是哪一条路,我就告诉你:就是通往玛利亚家的路。玛利亚就是那个寡妇。”“我”被年轻寡妇吸引又踌躇不前,佐尔巴却早已用甜言蜜语把姿色尽失的老寡妇哄得如坠云端。他认为世界上最大的罪过莫过于女人在床上等你而你没有去;而男人最失风度的事,莫过于女人希望被宠而你吝于宠她。
如果说这种纵情纵乐又不失侠义的做法让“我”在佐尔巴和佛陀之间难以抉择的话,佐尔巴的另一特点倒是与“不留隔宿之粮”的佛家修行者颇为相似:他的爱与恨、悲与喜,从来不会成为心灵的重负:昨天的女人只属于昨天,将来有将来的女人。他在爱情上的玩劣和风流,简直是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平民翻版。他丰富的经历、一肚子的智慧故事,流浪,用歌声和舞蹈表达情感,又像极了一个喜剧版的荷马。
卡赞扎基斯将佐尔巴视为成功解决了肉体和灵魂冲突的典范,而这种冲突恰是他对基督教思想的发挥。佐尔巴身上并没有存在过灵与肉的分裂,古希腊文化也是如此。主人公意识到自己碰上佐尔巴太晚了,他愿意将从前的知识全部抹去,跟着佐尔巴从头学起。不管老卡在小说中如何强烈地表达了这一愿望,他终究没能跟随佐尔巴,却在自己的路上奋力前进,创作了引起轩然大波的小说《基督的最后诱惑》。
走下神子宝座的耶稣
经历了多年精神漂泊的老卡,对基督的神性并不喜欢多加渲染,倒是对其人性和心理体验十分关心。或许在大肆杀戮的二十世纪,上帝已和诗歌一样不讨人喜欢,但作为一个人的耶稣,仍能凭借伟大的人性光辉点燃信仰的火种。这与地球另一头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文学家——巴列霍,有不谋而合之处。巴列霍的诗歌中,也同时充斥着对上帝的不信任和对耶稣的崇敬。卡赞扎基斯则进一步指出,耶稣要先从神之子的宝座上下来,否则“上十字架”只能是上帝亲自导演的一场戏。而上十字架的道路,在老卡看来,正是他毕生一步步所走的克服人自身欲望的道路。
虽然卡赞扎基斯因在《基督的最后诱惑》重新诠释了耶稣和他的几个门徒而备受宗教人士攻击,但与佐尔巴对基督教的后现代式嘲讽和戏弄相比,卡赞扎基斯其实是一个坚定捍卫基督精神的人,只不过他将自己的灵感注入其中:“宗教失去其创造性的灵感,诸神只成了些用来点缀人生孤寂或是墙壁的诗歌主题和装饰。”
正如《希腊奇人佐尔巴》中所说:“最伟大的先知只能给人一个口号,而这口号越含糊,先知就越伟大。”基督不是先知,而是平民;基督不给口号,他行动。而平民也通过行动成为基督。从这一意义上讲,《基督重上十字架》是《基督的最后诱惑》的姊妹篇。在危难之时,祈祷耶稣显灵不如自己成为耶稣。用佐尔巴式的话来说,上帝也有打盹儿和开小差的时候。在老卡笔下,基督教与其说是信仰的宗教,毋宁说是行动的宗教。虽然卡赞扎基斯最终回到了基督教,但还是可以从他鞋上泥土的颜色,看出这位精神世界的奥德修斯途径何处。
从西方到东方
回到基督精神的同时,卡赞扎基斯将佛教思想带到了基督身上。基督的“最后诱惑”,不是财不是色,不是名不是利,而是一世男耕女织、子孙满堂的平静生活。这一诱惑,恰是卡赞扎基斯和佐尔巴二人调和的产物。“我抱住的一个天真的愿望是把两者结合起来……既赢得现实生活,又进入天国。”然而这一调和,最终也被卡赞扎基斯摒弃,他的基督,注定要走到与佐尔巴相对的那一极。二者必须选一,卡赞扎基斯笔下人物的故事,也常常是在这样的两难抉择中曲折展开。
从西方到东方,这位现代奥德修斯的足迹走得更远。通过《中国纪行》对新旧中国的对照,我们自可一瞥他对地球上另一文明发源地的透视。当老卡第二次踏上中国土地的时候,他似乎见到了对人类命运正确抉择的曙光——这个天国是如此看得见摸得着。这里离希腊很遥远,离他头脑中所信仰过的主义的真实距离,又有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