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间谍佐尔格》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间谍佐尔格》影评精选10篇

2022-03-13 15:59: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间谍佐尔格》影评精选10篇

  《间谍佐尔格》是一部由筱田正浩执导,伊恩·格雷 / 本木雅弘 / 椎名桔平主演的一部动作 / 惊悚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间谍佐尔格》影评(一):很多时候,无言

  过滤政治,对于每个普通人来说,也许和平,就是最共同的追求。

  我们距那段战争已远,我们距别处的战争已远,所以要感谢这些有质感的影片,不断唤醒人们心中的记忆、震撼以及对现实的思索与珍惜。

  以上

  《间谍佐尔格》12/22 13:10

  《间谍佐尔格》影评(二):很久没有看过这么烂的片子了

  参加了前几天开始的2006北京日本电影周活动。

  第一天,小田正号来了。说了几句比较有水平的话。

  然后放《间谍佐尔格》

  我从30分钟起,开始在座位上骂这个电影。

  我开始怀疑这个电影周的质量。

  没有人物的塑造,情节粗糙,感情恶俗,镜头拙劣。

  我想现在一个拿着DV机的高中生都能拍出比这个电影要好的吧。

  电影的美学特征丢失殆尽

  不明白一个拍了一辈子电影的导演,怎么用这部片子给自己画上了句话。

  《间谍佐尔格》影评(三):始于鲁迅、终于列农

  始于“希望是本无所谓有的~ ~~”,终于“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life in peace...”,中间三个小时在追忆,或说被捕后沉静安然的招供

  画面很有意思,应该是用了所谓的CG,呈现些许瑰丽异样的魔幻色彩

  总的来说,缺少份量,故事讲的不偏不倚,务求平衡于史实和演绎,但由于一开始就被捕,结局没啥悬念了,--尤其没有誓死不召、遭到严刑虐待的常见革命化过场来重构旧时英雄,呵呵--再耐心看他面对审讯的情报官、面对作为后世观众的我们,151+、镇定泰然的娓娓道来,多少有些别扭,缺了情节的跌宕,末了也没啥惊人转折

  于是说,CG漫画了二战的凝重、间谍的危险,叙事用力平淡、着重人性,貌似抹杀了一些本该有的传奇色彩;在别国(尤其苏联)的场景有些敷衍潦草的感觉。譬如你发了情报那边该有适当反应来衬托你的工作能量吧,结果只有一个像是戴着布什滑稽面具式的斯大林镜头

  我不知道谁会看了深有感触,觉得漂了

  tips:

  * 原来那个美印混血女记者是史沫特莱,她到了延安应该也有若干革命情人吧,待查

  * 英语的广泛流畅应用也是架空历史凝重感的一个遗憾

  * 奥特(与佐尔格私交公交都甚笃的德国驻日武官及大使)竟然是《监听风暴》里的光头男主角Ulrich Mühe,他乡遇故知啊;这里依然作一个恶人队伍里的不咋作恶的仰泳从流者

  * 大约为了强调人性,结尾只说了佐尔格的死况、妻子被错抓,和半个世纪后的柏林墙倒塌,怎么没有60年代苏联为他平反和追授勋章呢 ?

  * 谁会怀念佐尔格呢? 导演作为日本人的尴尬视角,能作的只怕也只是人性、国际和平、百姓困顿这些主题思索了。来点旧式的革命理想主义好卜? 再咋佐公上海、东京之前也专业历练了好多年啊,兵危战凶、举世蜩螗,来点震撼感人的镜头好卜 ?

  *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656.htm

  《间谍佐尔格》影评(四):共产主义007的故事

  这是一部关于间谍的电影,所以女色是少不了的,不要把共产主义者都塑造成禁欲主义者,那样太容易被人怀疑了。三个小时的影片登场了四位佐女郎,不同国籍,不同性格,佐尔格在这方面应该死而无憾了。四个人中有在家独守空房,默默盼郎归的俄罗斯美女卡佳;有在好朋友默许下偷情的好朋友之妻,大使妻子德国熟女;有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和多位革命同志发生超友谊关系的女中豪杰,史沫莱特;也有痴情一片,为情人寻骨的东洋女石井花子。当然最惨的还要算俄罗斯美女了,什么好处都没捞着,没有和佐尔格一起花天酒地只能在家痴痴地等着,最后还因为受佐尔格牵连,被关进苏联劳改营,在1943年悲惨地死去。

  佐尔格所为之奋斗的苏联不见得比纳粹高尚多少,死在斯大林手里的犹太人不比希特勒少。佐尔格和史沫莱特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接过了国民党留下的一切,甚至更甚,社会主义已被完全抛弃,权贵资本主义取而代之。随着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时代已经消亡,俄罗斯走向了民族主义的道路,以前纳粹的敌人变成了新纳粹蓬勃成长的温床。幸好佐尔格没有看到这一切。

  佐尔格失败了吗?片尾绞索上的佐尔格和列宁塑像被拉倒的画面配着慢板的国际歌交替出现,难道佐尔格所做的就是让他的两个祖国,一个被一道高墙分为两半,一个陷入极权主义的泥沼?

  至少佐尔格是怀着崇高的情感去赴死的,这样就够了。用开头鲁迅的“世上本没有路”和结尾列侬的《imagin》来纪念他,这样就够了。

  《间谍佐尔格》影评(五):平淡的牺牲

  很早就听说这部日本电影,主站提供的关键词为:苏联、日本、二战、间谍。以为场面会如何火爆,看完之后,印象径庭却也无失望之感。好比佐尔格被捕后稍作狡辩,遇到确凿的证据也就从容招供了,革命征途千万里,娓娓道来。我心想这革命也好阴谋也罢,回顾历史往往触目惊心,倘若真的亲历,那些过场戏也大概没那么多浪漫,无非就这么平淡的。

  历史不是文字本身,文字记录的本是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光影声色。CG技术还原了尚未焚于兵火的东京市区,貌似真实的时空里没有背景音乐——只有德国味的英语、俄国味的英语、日本味的英语和各种口味的日语。景观制作宏伟,以当时的东洋顶尖技术而论也是叹为观止的,足可以假乱真;开始时貌似是被捕二人的主视角回忆,其中却插入一些二人绝对无法亲眼目睹的事件,譬如天皇御驾,首相秘闻,感觉略显唐突了。后来的故事里还有看上去很祥瑞的斯大林惊鸿一瞥,扮相相当欢乐,当然他只是个配角,大可不必较真。还有竹中直人饰的东条英机可看,毕竟大体的风貌还是安详而平和的。

  安详而平和的身后是和平主义,一个右翼国度中左翼话语的英雄故事,思想指针能拨到这个频段已经很不易了。特务问佐尔格是否需要牧师祈祷,佐尔格说“资本论是我的圣经”,不动声色,却是斩钉截铁。骑士原则和烈士胸襟往往体现在一些翩翩风度里,吵吵嚷嚷的只可算匹夫,会如唾沫星子一般在空气中消散。网上左右愤青均惯为开骂,反正骂人只残大脑不伤身体,真正的革命者反而无言,他们干的却是些为他人幸福而掉自家脑袋的亏本买卖。

  值得一提的如影片中的“二二六兵变”,无论是忠君卫侮蓄谋已久还是偶发和谐青春冲动,在一个前景不妙的不良经济框架下迟早都要有如此一场爆发。革命的起因不需要一些特别坏的地主或者穷凶极恶的资本家,因为一方走向富裕一方走向赤贫是私有制剥削体系默认不可更改的结局,与剥削者的道德品质水平无关,与人造的仇恨无关。但革命的结果需要引导,没有思想启蒙和广泛传播,姐妹沦为富家奴妓的义士们也只能高呼万岁口号枪毙死去。

  这样回望共产主义,又觉得它值得期待了。我所想象中的共产是门朴素科学,是贱民分赃的最佳方式而不需要圣人贤者作集体割肉流尽精血。既然都想快乐安宁地生活,总有一天有那么个法子可以让人人利益最大化而不给他们再度造反的理由,也许会有人说这个幻想就是终极河蟹,终极大洋国,但我希望天堂会真的存在,且无强迫,那样佐尔格的血也便不会白流了。

  《间谍佐尔格》影评(六):有一些疑惑,没有排出佐尔格原型的效果

  好友极力推荐我看一部二战时的间谍影片,说是其中的主人公被称为谍战之王。查有关介绍说,此部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拍摄,并且佐尔格被称为二战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有些网友评论说,这是一部给成熟男人看的间谍片。

  电影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又查阅了相关资料,才发现佐尔格真不愧为谍战之王。不知这些资料戏说的成分有多少,但是他的所作所为确实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让我想起了香港电影“无间道”,虽然境界没有此部影片高,但是都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事实:双重(抑或是三重或是以上)身份的主人公的痛苦,而指导主人公坚持住第一身份的力量是一种信仰,对自由或是对正义的信仰。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我不太明白导演引述鲁迅先生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但是很感动,因为这句话会给人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力量。

  是为记。BY PLALL。

  《间谍佐尔格》影评(七):电波可以传达4000公里

  非常朴实无华的电影,讲明白了一个超级杰出的间谍如何周旋在德国、苏联和日本的二战风云之中。

  故事的讲述手法是非常传统非常保险的。尽管拍摄于2003年。

  在历史上这个人物的主要功绩都在电影里得到了简洁表现。但作为一个日本电影,加重了日本内阁成员、原朝日新闻记者尾崎秀实、从美国回来的共产党员宫城等其他日本同仁的戏份。并且为佐尔格这个人物设置了丰富的女人缘。

  所以这个电影一方面在说佐尔格的传奇人生,一方面又在为日本战败作了某种冷静的分析。

  电影开场白竟然是鲁迅的书摘。经过查阅,得知这几个人物的确和鲁迅有着瓜葛。影片中尾崎的好友、西元寺公一是明治维新时代的大政治家的孙子,他本人就曾来上海见过鲁迅。影片中的艾格内丝也曾经的确在上海和鲁迅研讨过国际共产主义的观点。后来,这个电影中带着圆眼镜形象的配角西元寺公一因佐尔格事件也曾被捕受询,但最后关押了几个月就释放了,他后来常年生活在北京,是地地道道的国际共产主义者。

  佐尔格经历了信仰的三级跳变化。他成为一个间谍,源于对苏联的热爱,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无国界人民生命的珍惜。他在上海、在日本,都为了这个目的。但当斯大林一手遮天的时候,他的同志甚至迷恋上了假装的事业,爱上了挣钱和安逸的生活,导师在祖国被迫害至死,一切的一切,势必导致对信仰的动摇。

  一个人的力量是如何微薄?佐尔格到了绞刑之前,也许都在隐隐地自豪,隐隐地伤怀。一切具有历史意义的情报从他手上传去苏联中央,但事实上,战争不可能被避免,预先的措施也没有做。一切还是按照某种进度推进。佐尔格在谨慎的间谍生涯里,为了每一次情报兴奋,犹如先知,但只是一个眼看着悲剧发生、无法制止的先知。

  电影结束有点拖沓,佐尔格在日本期间的女友酒吧小姐华子面对着柏林墙倒塌的现场直播,回忆着曾经爱过的男人。响起了lenon的歌<想象>。她在战后找人挖掘了坟墓,触摸着佐尔格的尸骨,上面有他一战时的枪伤痕迹。

  他的经历是这样的。http://202.84.17.11/mil/htm/20000719/24366.htm

  而别的有趣的事情是,我家还有人对这个电影非常了解。原因不是人物或故事,而是这个电影用三维特技还原二战时日本的特技手法。所以我们时刻警惕着,当看到美丽的建筑物,看到清晰无比的背景,我们条件反射一样进行评判:真的,假的。

  三维的海湾和军舰,三维的城市建筑和废墟,三维的政府大楼和铺着红地毯的走廊。三维的远景在淡蓝色的天空下,如同佐尔格所说,电波可以传达4000公里,因为木质结构的房子不形成阻碍。

  但到了天照宫那一段,我是猜错了。我不知道天照宫这个当年最奢华的宫殿竟然保持得这么完好漂亮。日本有些东西是不需要CG了。

  所以,真真假假的美丽背景,成了这个烈士故事的环境。

  (2004年5月14日)

  《间谍佐尔格》影评(八):《间谍佐尔格》:德俄混血双料间谍的悲剧人生

  《间谍佐尔格》:德俄混血双料间谍的悲剧人生

  笑独行的豆瓣日记 2008-08-22 06:18:13

  德俄混血双料间谍的悲剧人生

  ——二战传奇间谍传记大片《间谍佐尔格》评介

  笑独行编评

  影片档案

  中文片名:间谍佐尔格/间谍左尔格

  外文片名:Spy Sorge/Richard Sorge - Spion aus Leidenschaft

  导演:筱田正浩

  主演:伊恩•格伦(Iain Glen)

  本木雅弘

  乌尔里奇•穆赫(Ulrich Mühe)

  叶月里绪菜

  小雪

  椎名桔平

  上川隆也

  Karen Friesicke

  Mia Yoo

  永泽俊矢

  夏川结衣

  地区:日本

  年份:2003

  类型:惊悚/战争

  语言:日语

  片长:182分钟

  影片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略)

  影片主人公传记封面

  (《理查德•左尔格:一个秘密谍报员的功勋和悲剧》,略)

  影片解题

  德俄混血的苏联间谍理查德•佐尔格(Richard Sorge,1895-1944)二战传记大片。日本导演筱田正浩封山之作。1933年至1944年的日本,怀抱和平和国际共产主义理想的主人公的间谍生涯:恪尽职守地为苏联提供日本和德国军事情报,即使遭遇阴晴不定的政治也始终坚持信念……旁及与他并肩战斗的日本新闻记者尾崎秀实以及他的三位助手的悲剧命运。五人中有四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被日本情报机关逮捕,三年后被处决。其间还穿插主人公与三个不同国别女子的性爱关系。双料间谍的悲剧人生。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风雨飘摇的日本政坛。质疑主人公牺牲的意义。冷静深沉,低调感伤。伊恩•格伦(Iain Glen)、本木雅弘、乌尔里奇•穆赫(Ulrich Mühe)、叶月里绪菜、小雪、Mia Yoo、永泽俊矢等主演。

  影片剧情梗概

  1941年10月15日,日本情报机关特工人员闯进尾崎秀实家中将他逮捕。两天后,日本特工逮捕了德国记者佐尔格。在证据面前,他们相继承认了为苏联从事谍报工作的事实。据尾崎回忆,他初次见到佐尔格是在三十年代初的上海。

  三十年代初,尾崎作为朝日新闻社记者被派驻上海,结识了美国女作家艾格尼丝,后者也是鲁迅的朋友。尾崎一直对日本侵略中国怀有反感,特别是目睹上海在中日战争前夕的种种景象,更使他对反抗殖民侵略的中国人民充满同情。

  经斯艾格尼丝介绍,他认识了佐尔格,并答应为他收集日本军事计划情报。一•二八事变发生后,尾崎调回日本,而佐尔格也在当年底回到苏联。

  佐尔格回到苏联后又接受了苏军情报部门的派遣,匆匆告别恋人,以德国记者身份前往东京。日本此时正深陷侵华战争,经济面临严重危机,社会矛盾空前激烈,军部势力日益强大,注定要走上对外扩张之路。二•二六兵变发生后,近卫文磨公爵受命重新组阁。

  佐尔格因为与德国大使馆奥托上校有一战战友之谊,取得了他的信任,能够接触到德国大使馆的机密文件。奥托与妻子感情名存实亡,竟然对她与佐尔格的私情大开绿灯。尾崎作为中国问题专家成为近卫内阁工作人员,随后又调到南满州铁道公司,不断将自己收集到的重要情报甚至机密文件提供给佐尔格。

  佐尔格在一家德国风格酒吧认识了交际花华子,两人开始恋爱。由于苏联开始肃反,佐尔格原来的上级纷纷被清洗和屠杀,他的小组与总部失去了联系,他发出的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电报被斯大林嗤之以鼻。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意识到佐尔格的可贵,重新与他恢复了联系。然而由于佐尔格小组的日裔成员被捕,尾崎和小组其他成员身份暴露,除了德裔发报员外,被日本特务机关一网打尽。

  1944年11月7日,离二战结束还有九个多月时,佐尔格、尾崎等被判处死刑并执行。由于当时苏联与日本尚未处于交战状态,佐尔格的身份不被承认,而他在苏联的妻子也因莫须有的叛国罪被逮捕。

  日本终于战败投降,近卫文磨不堪忍受沦为战犯的结局而自杀。

  战后,华子找到佐尔格的遗骸,将他重新安葬。晚年的华子目睹了作为冷战象征的柏林墙的倒塌……(笑独行据中国网修订增补)

  《间谍佐尔格》影评(九):佐尔格的背影

  《间谍佐尔格》

  导演:筱田正浩

  主演:伊恩•格莱恩、本木雅弘

  出品:东宝

  ■红色间谍

  1941年10月15日,日本情报机关的特工人员闯进记者尾崎秀实的家中将他逮捕。两天后,日本特工逮捕了德国记者佐尔格。在证据面前,他们相继承认了为苏联从事谍报工作的事实。据尾崎回忆,他初次见到佐尔格,是在数年前的上海。

  三十年代,尾崎作为朝日新闻驻上海的特派记者,结识了美国女作家斯梅德勒,后者也是鲁迅的朋友。尾崎一直对于日本侵略中国怀有反感,特别是目睹上海在中日战争前夕的种种景象,使他对反抗殖民侵略的中国人民充满同情。在斯梅德勒德介绍下,他和佐尔格会面,并答应为他收集日军在华的情报。此后,尾崎调回日本,而佐尔格也回到苏联。

  佐尔格接受苏军情报部门的派遣,和怀孕的恋人匆匆分别,以德国记者的身份前往日本。日本此时陷足于侵华战争,国内经济面临严重危机,社会矛盾上升,注定要走上对外扩张之路。佐尔格因为和德国驻日大使奥托有一战的战友之谊,得到了他的信任,能够接触到内部机密文件。奥托与妻子的婚姻名存实亡,对她和佐尔格的私情也佯装不见。尾崎则作为中国问题专家,成为近卫内阁的工作人员,随后调到满铁,他将不少自己接触到的机密档案转给了佐尔格。

  佐尔格在一家德国风格的酒店认识了交际花华子,两人开始恋爱。由于苏联开始肃反大清洗,佐尔格原来的上级纷纷被屠杀,他的小组和总部失去了联络,他发出的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警报被斯大林嗤之以鼻。直到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才意识到佐尔格的可贵,重新与他恢复了联系。但因为佐尔格小组的某成员被捕,全体身份暴露,终于被日本特务机关破获。

  1944年11月,二战还有九个多月就要结束,但佐尔格和尾崎都被判处死刑并执行。由于当时苏联和日本尚无交战状态,佐尔格的身份得不到承认,在苏联的妻子反因莫须有的叛国罪遭到逮捕。

  战后,华子找到佐尔格的遗骸,将他重新安葬。尾崎在狱中和妻子的通信,成为感人泪下的畅销书。

  ■告别之作

  著名导演筱田正浩已经年过七十,在经过二十年的筹备企划之后,终于在2003年推出了他影坛生涯中的最后一部作品《间谍佐尔格》。

  在得知这是筱田正浩的封刀之作后,有“魔女”之称的叶月里续菜说:“我无论如何也要扮演一个角色”,结果她扮演了佐尔格的日本情人华子,并有大胆的裸露演出。筱田正浩的号召力使本片的演员阵容相当强大,女演员有和汤姆•克鲁斯合作《最后的武士》的小雪,演技派女星夏川结衣,以及筱田正浩的夫人岩下志麻。62岁的岩下志麻是筱田正浩作品中的老搭档,曾夺得首届日本电影学院奖影后。男演员方面,出演佐尔格的是1990年的柏林影展影帝、苏格兰演员伊恩•格莱恩;心绪复杂的尾崎秀实由日本男演员中的青年演技派代表本木雅弘扮演,他曾获东京影展影帝;其它男演员还包括出演过《不夜城》的椎名桔平等,老戏骨竹中直人则扮演了戏份不多的战犯东条英机。

  整体来看,筱田正浩挑选的这些演员,普遍具有符合影片历史氛围的气质,而且多是实力派人物,文化素养也较高,本木雅弘、叶月里续菜、小雪、椎名桔平等几乎人人都能说流利的英语,无疑对加强与外国演员的表演交流大有好处。

  《间谍佐尔格》20亿日元的投资,可能是日本影坛2003年最大的制作。影片在上海、柏林等地都拍摄了外景,协作方包括了全日空、索尼、资生堂等商业巨头,列出名字的协作企业团体就有百余家,中方的工作人员也有四十余人之多。而影片中运用了大量CG技术重现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东京街景,更使得本片自开机起就成为日本舆论关注的热点。

  作为年逾古稀的老导演,筱田正浩对于日新月异的电脑技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且在作品中勇于实践,这种求新精神和开放心态难能可贵。不过,要想重现影片中的历史环境,不借助CG技术也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个时代的东京早已被美军的地毯式轰炸基本上夷为平地。(在棋圣吴清源的回忆录《中的精神》中,他提到东京遭到燃烧弹空袭之后,竟然可以站在四谷的闹市区看到遥远的东京湾。)除了极少数的建筑幸存以外,当年的繁华街道都要根据照片来完成计算机上的复原,比如标志性的银座四丁目。这个尝试对于那些六七十岁以上的日本人来说很有吸引力,他们恍然重见了少年时代的风物景象,所以在电影院里,满头白发的老人几乎成为观众的最主要部分。

  筱田正浩被称为“映像派”的代表人物,从以往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确非常重视影片的画面构图和色彩。但是,一部好的剧情片不能只琢磨如何刺激观众的感官,它还需要耐看的故事和饱满的情绪。以此观之,《间谍佐尔格》算得上符合标准。影片长达三个多小时,背景时间跨度十几年,重大历史事件连续不断,筱田正浩没有把影片停留在陈述史实的枯燥程度上,而是以丰富的刻画细节来展现人性,由此带给观者心灵上的感动。最受影评人好评的一场戏是德国驻日大使奥托到狱中和佐尔格会面。面对欺骗自己和夫人的“前挚友”,奥托声音颤抖地问:“你好么?”佐尔格表情复杂地回答:“还好。” 奥托又问:“吃的还好么?”佐尔格说:“我很满意。”两人相对无言,稍顷,奥托起身离去。当他走过佐尔格身边时,佐尔格哽咽着说了声“对不起”,奥托脚步一停,眼中已泪水模糊。类似的情感细腻片断,很有章法地点缀于影片之中。

  此外,从筱田正浩罗列的大量参考文献、引用的来自德国、中国、美国等多国的歌谣音乐,都可以看出这位老人的创作态度之认真踏实。在这背后,相信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在支撑着筱田正浩。“拍完这部片子,我就是死了也无遗憾了。”在心愿完成之后,他表示将回到母校早稻田大学,将自己的电影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年轻人。

  ■站在左岸

  在影片中,筱田正浩塑造了许多形象身份各异的人物,既有佐尔格、近卫文磨首相这样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有不知名的普通龙套角色,但他们的命运悲剧都大致相同。佐尔格在绞索套上脖子时说:“这是我的最后一句话么?国际共产主义万岁!”随后,他在苏联的遗孀就被以叛国者家属的罪名投入监狱,影片的结尾更是出现了苏联解体、列宁塑像被推倒践踏的纪录片片断。近卫公爵始终以“维护大日本帝国利益”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勉力为之,最终无可避免地看到帝国崩坏,只有服毒自杀一途。至于那些狂热信仰“为天皇而战死是无上光荣”的日军下级官兵,到头来面对的是被烧夷弹炸成瓦砾场的家乡,以及“天皇原来也是凡人”真相导致的迷梦破灭。

  从表面上看,个人和国族,这两者之间的对比是完全不对等的,其实质是冷酷而不容幻想的。个体生命在那种巨大的时代漩涡中只能身不由己,充满激情的个人如果想要以一己之力与之对抗或试图驾驭,结果常常是自己面临被摧毁、被摈弃的结局。此种破坏力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个人的坚持,亲情、爱情和友谊的支撑都显得脆弱微渺。

  然而,筱田正浩对这种悲剧的态度,是着重反思其发生原由,而非一味地质疑否定个人价值并沦为虚无主义。他对那些人物的命运抱有同情,对他们为理想奉献的激情表示敬重。他们包括在上海街头呼吁抗日救亡被野蛮殴打的中国女学生,甚至也包括发动“二•二六兵变”、高呼“尊皇”却被处死的日军士官。在被捕后,佐尔格一度感到自己的人生失败而伤感,但负责审讯他的日本特工却对他说:“你所做的一切不是徒劳的,苏联已经打赢了莫斯科会战。”(佐尔格得到的情报显示日本将选择“南进”政策,对美、英等国开战,不会应希特勒之邀与纳粹德国夹击苏联,所以苏联敢于将远东的20余个师抽调回西线,成为莫斯科城下反击的生力军。向来有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日本关东军配合德军在远东进攻苏联的话,战局或许是另一种发展。)

  影片结尾,时光流转到九十年代。佐尔格的日本恋人在电视机前看到了柏林墙的倒塌,她说道:“佐尔格并不仅仅是我的爱人,他属于一个更大意义上的存在。”纵然是悲剧结局,筱田正浩还是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人的抗争和奋斗,如同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勇敢地承担荒谬,捍卫个体生命的尊严。

  《间谍佐尔格》影评(十):大间谍有大智慧--zt 佐尔格为什么会招供

  注:跟筱田正浩《间谍左尔格》有关的背景资料,原作者老拙,发于西西河,那地方时灵时不灵,就不给链接了。转贴的是原文的前几部分,未完待续,当然是原作者续。

  正文:

  方文在研究了左尔格的全部供词之后说,左尔格在狱中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不但承认自己是苏联红军总参四局派出的谍报人员,而且写了5万多字的供述材料,全面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其内容涉及到在德共的工作,在莫斯科时期先到共产国际总部、后到红军总参情报局的工作情况,被派到上海工作以及在日本工作的情况。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泄露了红军情报部门的领导人和红军情报工作的基本战略战术。

  左尔格为什么会招供,而且泄露了红军情报部门的绝密情报?

  方文分析说:左尔格“是希望像他曾参加救援被中国蒋介石政府逮捕的共产国际代表牛兰夫妇那样,在国际知名人士呼吁下得以获释”。由于他有求生的幻想,“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法庭斗争的气概就消失了。对敌人的审讯不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而采取了‘积极配合’的态度。那就是有问必答。他的长篇自供状几乎把他一生的情况,从家庭到德共,到国际,到红军情报部,到中国,到日本都谈到了。”

  这个分析明显说不通。

  也就是说,无论是否暴露身份,绝不开口供述组织秘密,是党组织进行营救的前提。一旦开口供述,党组织营救出狱的可能立即完全消失。

  左尔格清楚这一点吗?

  肯定清楚。

  左尔格肯定清楚的有两个典型案例。一是牛兰夫妇案,二是“神秘西人”瓦尔敦案。与左尔格案相同的是,在这三个案件中,当事人都是“铁证如山”,不容否认。

  就在这时,顾顺章被捕后供出了牛兰。顾顺章的供词说:“共产国际派遣代表九人来上海,即系国际远东局,大多数是俄人,也有波兰人、德国人,姓名住址不太知道。远东局主任,名叫牛兰,我们都叫他老毛子。他有一个妻子,非常厉害,名字不详”。接着,向忠发也间接供出了米兰夫妇:“共产国际驻上海之东方部负责人,前为米夫,现已回国。刻由一波兰人负责,但自称是比国人,闻已被捕,押在英租界捕房中”。这样,1931年8月,牛兰夫妇被国民党当局引渡。8月14日大批全副武装的宪兵押解牛兰一家从上海前往南京,牛兰夫妇此时意识到,他们很可能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但是,牛兰夫妇并没有因此开口说话,依然一口咬定自己的身份就是太平洋产业工人联合会秘书,其他一概不说。

  但是此后近十个月内,南京政府采取沉默态度,始终未作公开答复,甚至否认牛兰夫妇在他们手中。

  二万美金一到,左尔格就交待方文:“告诉张冲,先交货,后付款”。很快,一张三寸长、一寸宽的小纸条交给了方文,上边写了两行俄文。过了两天,佐尔格给了方文一个小包,并对他说:“货是真的。这是货款,速付对方。”有了这张纸条,国际营救组织了更为声势浩大的行动。1932年5月,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公开审理牛兰夫妇案。狱内牛兰夫妇绝食抗议,狱外各方面大张旗鼓声援营救。1932年8月19日,国民党当局以扰乱治安、触犯“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的罪名,判处牛兰夫妇死刑,援引大赦条例,减判无期徒刑。至此,牛兰夫妇生命得以保全,营救行动告一段落。然而,左尔格小组却因此而暴露了。二万美金的交易,后来被证明是张冲的阴谋,种种迹象表明,特务已经开始跟踪,寻找他们的踪迹,左尔格小组因此被暴露在中统的视线之内。为安全起见,1932年底苏军情报部将左尔格、方文和其他主要人员撤回莫斯科,只留下了一名叫陆海防的外围情报员。事实证明,为了营救牛兰夫妇,苏军在华情报机构遭受了重大损失。间接地,中国红军也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情报来源(为了说明这一点,需要很长的篇幅,老拙就不拐大弯儿了)。而且,这个损失并未就此结束。

  接着再说“神秘西人”瓦尔敦案。左尔格撤回后,莫斯科派瓦尔敦来到上海。瓦尔敦通过陆海防重建了苏军在华情报网,并以陆海防作为他的核心助理,负责与打入国民党内部的各地情报员联络。1935年4月,陆海防被捕,随即叛变指认瓦尔敦。5月初,瓦尔敦在上海被沈醉带军统特务逮捕。

  被捕后,瓦尔敦一言不发,问他任何问题都不回答。这样,不但他的地址查不出来,连他的国籍、姓名都不知道。当时的媒体因此给这位一言不发的特工起了个名字——“神秘怪西人”。在法庭上,当着指认他的陆海防,瓦尔敦用英语怒斥:“叛徒!”接下来就再也不发一言。

  事实也确实如此。当左尔格开口供认自己是苏军总参谋部四局派遣的谍报人员时,他就知道自己是必死无疑了。

  1941年10月10日,左尔格小组核心成员之一的画家宫城被捕。宪兵对其严刑拷打,宫城跳楼自杀,被树枝挡住骨折重伤。宪兵仍不放过,继续用刑,宫城熬不过去,供出核心成员尾崎秀实、电报员克劳森和克劳森。10月15日,尾崎被捕。10月18日,克劳森和左尔格被捕。宫城和尾崎都不知道左尔格的真实身份是苏军总参四局情报员,只知道左尔格是为共产国际工作。接着克劳森的妻子安娜被捕。安娜是个白俄,与克劳森结婚后被苏军情报部门审查过,因此她知道左尔格和他丈夫克劳森是为苏军工作。安娜供出了真相,克劳森接着供出了真相。

  左尔格被捕后,一口咬定自己是为德国大使奥特将军工作,并再三要求见奥特将军。这时,德国大使奥特也正在为左尔格事件而奔走。奥特绝不相信左尔格是苏联特工,为了把左尔格“捞”出来,一直找到新任首相东条英机那里。东条只好硬着头皮指示法相允许奥特去探望左尔格。但是,完全独立的日本司法系统并不屈服于政治方面的压力。他们认为,必须先让左尔格招供,才能允许他与奥特会见。

  据审讯左尔格的吉川检察长回忆,在宫城、尾崎、克劳森、安娜纷纷供诉的情况下,吉川把他们的供词给左尔格看,终于取得突破。左尔格承认了自己是苏军总参情报局的特工人员。

  一旦开口,左尔格就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了。后来,当奥特被允许与左尔格会面时,在简短的几句对话之后,左尔格最后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会面了。”奥特听到此话,身体不由地一震。

  这就明白无误地说明,左尔格在开口供述之时,就知道组织营救已不可能,自己是必死无疑了。

  所以我们说,以期望得到组织援救来解释左尔格招供的原因,完全说不通。因为这么做的结果,恰恰是堵死了组织营救的可能。

  那么,左尔格是不是因为熬不过鬼子的酷刑而开口招供的呢?

  不会。

  二战结束后,1949年春,驻日美军情报局在审理左尔格一案时,当年审问左尔格的日本检察官吉川和玉泽光三郎,预审法官和地区法院的法官都宣誓,在审讯期间未对左尔格用刑。当然,日本人的宣誓证词很不可信,不能作为我们的判断依据。对于这些日本当事人的宣誓证词,美国人也不信,并且举出两个反证的实例。1934年,新西兰人毕克顿被特高课审讯时惨遭毒打;1940年,路透社记者柯克斯受审时从东京宪兵司令部越窗跳楼身亡。这都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事情。

  但是,左尔格的身份毕竟特殊,他是日本盟友德国的大使顾问。宫城和尾崎被捕后,先后供出左尔格和其他同案人员。10月16日,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日本检察署向法相岩村提交逮捕同案人犯的呈文,岩村批准了除左尔格以外,包括西园寺公一、前首相儿子犬养、克劳森等重要人犯的逮捕令。但由于外务省的反对,左尔格的逮捕令却是由首相东条英机批准。也有一种说法,是由近卫首相批准。但是当天早晨东条内阁因左尔格案全体总辞职,因此不太可信。

  左尔格被捕后,德国大使奥特将军和纳粹党驻使馆政治专员毛森格上校极其愤怒,在使馆里大喊大叫上纲上线,认为逮捕左尔格是挑拨德日关系的大阴谋。奥特一边将此作为德日之间的重大事件直接电告希特勒,一边紧急约见日本新任外相东乡。对着东乡大吵大闹没有见效之后,奥特又直接去找东条英机,死活要见左尔格。东条无奈,让法相岩村安排奥特与左尔格见面。被日本司法机构顶住后,奥特又去拜访天皇的御兄弟,然后给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发电,坚决主张对日本施加外交压力,强硬要求施放左尔格。党卫队长毛森格也没闲着,写了一份共有22条证明左尔格完全无辜的文件,交给日本宪兵司令中村将军,并将报告呈递希姆莱…

  日本司法机关方面虽然顶住压力,没有立即让奥特见到左尔格。但是他们肯定知道,早晚要让奥特会见左尔格。如果届时左尔格乘机露出身上的伤疤,必将被德国大使抓住把柄,借机指责日方刑讯逼供,甚至可能推翻左尔格的供词。因此,在奥特大使见到左尔格之前,日本人不会动用大刑、酷刑,不会使左尔格留下伤痕。然而,在见到奥特之前,左尔格已经开口供出核心实情;之后,左尔格又主动要来打字机开始撰写长篇文字供词,日本人已无必要对他用刑了。

  所以,左尔格并不是由于熬不过鬼子的酷刑而开口招供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左尔格是意识到最后时刻到了,因而留下自己一生的回忆。这是苏联的主流看法。1964年苏联承认左尔格并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之后出版的《间谍—左尔格》一书,这样描述佐尔格要来打字机准备撰写时的心理活动:“左尔格心里明白,他不会活着回去了。应该让人们知道他是怎样生活的,他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让人们由衷地怀念他吧。”

  这么说,不是没有可能。但不能解释,佐尔格为什么要供出情报工作的细节、方式方法以及领导机构等等机密?

  事实上,长期从事地下秘密工作的人员,守口如瓶的性格几乎与生俱来。从第一天起,他们就被反复教育灌输“无名英雄”的思想,因此从来也不指望“人们由衷地怀念他”。不要说被捕后在敌人面前,就算面对着亲人咽下最后一口气,不该说的还是不能说。举两个例子。

  徐强是上海特科最后的负责人,是他组织特科人员在白色恐怖的上海寻找到在街头流浪的毛岸英和毛岸青。80年代徐强病故后,他的爱人李云说:“最后找到毛岸英的究竟是谁?徐强到死都没跟我说。他不说,我也不问。”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所以,用“让人们由衷地怀念他吧”仍然解释不了左尔格为什么会招供,供出苏军情报机构的机密。

  最后,左尔格是不是为保住性命而采取了“积极配合”的态度呢?除了方文有这样的看法以外,美国研究者也持如此观点,尽管没有明说。1966年,美国作者狄金和斯多利经过长达三年的研究,查阅日本和德国有关档案记录,走访日本、德国、法国和美国,出版了《左尔格案件》一书,其中大量引用了左尔格和其他同案人的供述材料。书中说到:

  左尔格对审讯他的日本特高课警员说:“当情况变得对日本政府不利时,或许用的着我。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我愿为日本效劳。”

  据日本特高课警员说,左尔格一刻也没有想到自己可能被判处极刑。

  本书又在另一处提到:左尔格对于承认为红军参谋部四局工作的供词“故意含糊不清”。作者认为:“左尔格之所以不愿向警察局交待这一事实,是因为他寻思,如果确定他属于某军事机构,就有可能被移交给宪兵,枪毙了事。”

  情况确实如此。战时对于军事间谍,确实可以一经证实立即拉出去给毙了,不必审判。左尔格应该明白这一点。

  这样推理下来,左尔格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就只能承认在战略情报方面的工作(因为那是为了避免日苏之间的战争),绝对不能承认在日苏作战中的情报工作及其作用,尤其是不能承认由于他提供情报而使日军惨败的案例。

  但是恰恰相反,左尔格并没有隐瞒或者坚决否认他的情报曾经两次使日军在与苏军的交锋中败北,而是很详尽地做了供述。正是在这本美国人写的《左尔格案件》一书中,详细披露了左尔格的间谍小组在柳斯科夫、张鼓峰、诺门坎事件中起到的重大作用,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做出,其主要资料来源出自左尔格的供词,因为小组的其他人员根本不可能了解得如此全面和详细。

  关于柳斯科夫事件,老冰的大作《从鹰犬到走狗》已有详细介绍。其中说到,鬼子根据柳斯科夫提供的情况,连续发起的张鼓峰和诺门坎作战,均以惨败告终,以至于不少日本人

  引 用一直到最后都认为这是一个阴谋,是个斯大林策划的“反间计”,目的在于打消日本对苏联的战斗意志,持这种看法的人到现在都还有,认为柳斯科夫在这场间谍战中就是最重要的那个角色——“死间”。这种看法的理由之一就是认为张鼓峰事件其实是参谋本部想证实柳斯科夫情报的可信度,结果中了苏联人的套。

  柳斯科夫并非“苏联人的套”。“苏联人的套”是左尔格小组。

  7月底,日军开始向张鼓峰苏军边境哨所发起攻击时,左尔格小组的情报员记者武凯利奇到冲突地区采访,观看了日军炮兵阵地等设施。8月10日,苏军集中大量飞机、坦克、大炮,发起反击作战,侵入张鼓峰地区的日军被歼3000余人。

  1939年5月,关东军又挑起了诺门坎事件。这时,武凯利奇又应邀前往满洲采访。画家宫城则得到可靠情报,日军调集了大批部队,定于昭和14年8月24日拂晓发起进攻。8月21日,苏军先发制人抢先发起攻击,将日军包围并予以歼灭性打击,日军损失数万人和大批武器装备。

  正当日军在诺门坎被苏军包围歼灭时,左尔格对德国大使奥特说了一番话。他说:“我曾经说过,柳斯科夫这种人说红军软弱无能,他的话已被揭穿,纯属欺人之谈。德国应该更深刻地研究整个诺门坎事件,还应该打消红军不堪一击的概念。”

  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两国保证用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

  任何有点头脑的人都会想到,左尔格把这一切交待的如此详细明确,实实在在触到日本人的痛处,等于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他不至于傻到“一刻也没有想到自己可能被判处极刑”吧?

  也正是上面提到的日本特高课警员大桥回忆说:“有一次,左尔格跟我开玩笑地说:‘大桥君,如果我被判死刑,我就变成鬼来缠住你!’我回答:‘那么你这位唯物主义者也相信鬼啦?’左尔格听了哈哈大笑。”

  由此可见,左尔格不可能是为保住性命而采取了“积极配合”的态度。

  那么,左尔格到底是为什么招供的呢?

  左尔格招供,特别是泄漏了苏联红军情报部门的许多机密,既不是因为期望被营救,也不是因为熬不过酷刑,又不是单纯为让人们怀念他,更不是为了保住性命。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1944年11月7日,左尔格被日本鬼子处以极刑。在被捕到牺牲期间,左尔格没有与自己人接触的机会,没有把他的真实想法传递给组织、传递给后人的机会。因此,这个原因已经不可能被人们所知,我们只能通过推测来进行判断了,尽管可能并不一定正确。

  我觉得,我们的推测,应该建立在以下三个基点之上:

  其一,左尔格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强的人。特别突出的表现是1938年发生的车祸事件。那一次,左尔格酒后驾驶摩托车,为躲避小巷中突然冲出的一辆小卧车高速撞墙,重伤之后他以极大的毅力支撑着不要失去知觉,因为他的上衣口袋里装着一份准备发给莫斯科的电报。到医院后,左尔格始终以顽强的意志力支撑着,并表示必须见到克劳森,否则绝不上手术台。医生后来的诊断表明,当时左尔格头部重伤、腭骨裂开、牙齿被撞掉,肩膀脱臼,伤情严重。左尔格一直撑到克劳森来到医院,取走密件,随即昏死过去。这时,日本警察走进了急诊室。

  其二,左尔格是一名天才的情报人员,有着超过常人精明的头脑。这一点毋需多言,从他从事情报工作11年,获取了许多重大情报,他在情报工作上取得的重大战绩,为世人所称道,没有相当精明的头脑是不可能做到的。

  其三,左尔格具有坚定的信仰,这一点非常重要。1938年柳斯科夫叛逃之后,左尔格通过他的供述,了解到苏联肃反大清洗的情况,得知他的直接领导红军四局老局长别尔津也受到牵连,虽然对左尔格情绪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动摇左尔格的根本信念,仍然出生入死地为苏联提供情报。被捕之后,左尔格始终非常关心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情况。据审讯左尔格时担任翻译的井驹教授回忆说,左尔格总是向他询问苏德战场的情况。当听说斯大林格勒被包围时,左尔格判断战争的转折点即将来临,因而更加急切地向井驹教授打听情况。每当庭上法官与书记员议论时,左尔格就在底下向井驹教授询问斯大林格勒的最新战况,而对自己的案情似乎并不关心。当斯大林格勒的战场局势向有利苏联的方向发展时,“他那严肃的面孔泛起了一丝微笑”。巢鸭监狱的犯人后来回忆说,当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消息传来时,左尔格高兴得手舞足蹈,不能自己。井驹教授说,他对左尔格讲述苏德战场的情况,检察官、法官看在眼里并未阻止。表明日本人并没有对左尔格封锁消息,那样的话,苏联不承认左尔格的公开表态,日本人更没有必要对左尔格封锁,因为这是摧垮左尔格信念的有力武器。但是,在各种关于左尔格的书籍和研究中,都看不到左尔格因此产生反苏的情绪,看到的却是在苏联公开否认之后,左尔格依然对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由衷高兴。这只能说明,左尔格对此已有心理准备。苏联人写的书中说,左尔格临刑前高呼“苏联万岁!红军万岁!”美国人写的书说,日本的记录中没有左尔格高呼万岁的记载,只是说他死得很平静。美国人的书还说,尽管左尔格供认了许多获取日本核心战略情报的情况,但“他从来没有对此认罪。”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被捕之后,左尔格对于自己的性命、荣辱已经置之度外,他更关心的是苏联在这场世界大战中能否打赢。

  我们推测左尔格供述的真实原因,必须站到当时左尔格的立场,以这三个基点去看问题。

  我们看到的第一点,就是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站在专业情报人员的角度看问题,左尔格小组之前获取的战略情报可能完全作废。

  左尔格被捕之前,日本近卫内阁已经确定了南进的战略决策,但尚未确定开战的时间。但是,日本人在得知左尔格已经将此战略情报报告莫斯科之后,会不会改变战略或者推迟行动时间呢?这是一个专业战略情报人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诺门坎战役已经非常清楚地说明,日本不是苏联的对手,因为苏联红军的飞机、大炮、坦克数倍于日军。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当然更不可能是美国人的对手,因为美军的飞机、大炮、坦克更是数倍于苏联。因此,日本人要想取胜或者说在一定时间内取得太平洋战场主动权,只能依靠突然袭击。现在,战略上的突然性由于左尔格小组的工作已经丧失,按军事常识来说,这个仗就不能打的,硬要打的话,失败的概率非常大。

  这里需要插一句,虽然左尔格小组是为苏联提供情报,但是这个小组联系的范围非常广泛,情报完全有可能透露给了英美。因与左尔格小组联系紧密而被日本逮捕的有苏联人、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日本人等等(就是没有中国人。不是没有中国人参加,而是没有抓到中国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左尔格小组的核心情报员法国记者武凯利奇与英国使馆有联系,日本警察冲进英国使馆逮捕了情报处处长雷德曼,气得英国人把日本驻英使馆的宣传参赞松本也给抓了起来。

  事后站在军事角度来看,在战略意图已经暴露的情况下,继续执行南进计划,是一个非常明显错误的决定,非但不可能取得南太平洋的战争资源,反而很可能撞到美国人张网等待的枪口上。当然,事实上日本人最后获得了突然性,突袭珍珠港成功,但那是美国人的重大失误,并不能说明日本人在战略情报已被美国获取的情况下仍然冒险发动进攻在军事上是正确的。我们现在完全有理由相信,美国首脑机构得事先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情报,显示日军将在1941年12月向太平洋美英军发动进攻。美国人为什么就是不信呢?恐怕也是从军事常识出发,认为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斯大林同样是出于军事常识的理由,否认了各个方面关于德军将在1941年6月进攻苏联的情报。当时,斯大林根据军事常识,认为德军如果要进攻苏联的话,必须大量准备过冬的大衣,于是下令红军总参四局盯住德国人的军大衣生产。因为几百万军队需要的冬大衣非常之多,德国必须在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制作,难以保密。斯大林认为,什么都可以造假,惟有这一点造不了假。可是,希特勒恰恰也犯了一个军事常识上的错误,他认为德军三个月就能全部解决苏联红军,6月份发起进攻,在10月份冬季的第一场雪来临之前就能解决问题,因而根本没有下令给德军准备在苏联严寒地区使用的冬大衣。结果,当德军在莫斯科城下迎来苏联严寒的冬季时,部队没有御寒衣物,兵员大量冻伤,成为莫斯科战役失败的重大原因之一。

  总之,日本人军事常识上的错误,加上美国人基于军事常识犯下的错误,最终造成了太平洋战争的历史。但是,在狱中的左尔格不可能在双方都犯常识性错误的基点上去考虑问题。他必须站在专业战略情报人员的角度上,考虑情况发展的几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日本在战略意图已经暴露得情况下调整战略,改为大张旗鼓地向北集中兵力,以陆军主力陈兵中苏边界,以海军主力包围海参崴,牵制苏军远东部队不使其西调,配合德军首先解决苏联。尔后,在德军获胜的情况下,从东线发起对苏联的进攻,必定能够分得一杯羹,取得一定的战争资源。实际上,这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当时最为当心的情况。毛泽东曾经说,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世界可能陷入几十年的黑暗时期。

  第二种可能,日本将计就计,表面上仍取南进态势,以迷惑各方,但并不行动。当远东苏军主力西调并与德军纠缠无力东顾之后,于1942年春突然袭击苏联,从背后打击苏联并取得西伯利亚地区的战争资源,来一个“河蚌相争,渔翁在后”。实际上,日本原先就有进攻苏联的计划,但先决条件是远东苏军主力西调剩余兵力少于16个师,时间在1942年春天。

  第三种可能,日本坚持原定战略,在太平洋地区发起对美英的进攻。如果这样的话,进攻发起时间就非常关键。因为在日军进攻发起前,不能完全排除日本采取第一、第二种战略的可能,远东苏军就不可能大量西调。

  而且,在左尔格被捕时,就是1941年10月中旬,苏联正面临生死关头的严峻形势。由于左尔格可以随时进入德国大使馆的电报室阅读最新战报,因此他对于苏德战场的情况十分清楚。到1941年9月底,苏军已损失数百万军队。9月30日,德军发起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当天就撕开了苏军左翼防线并实施迂回。到10月8日,德军已包围了苏军西方方面军、预备方面军和苏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并在包围圈内进行清剿。10月10日,斯大林将冲出德军重围的西方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残部合并组成的新的西方方面军,任命朱可夫上将为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全面负责莫斯科防御战的指挥。10月13日,德军再次突破苏军防线,将苏军主力包围。14日,苏联政府机构和驻外使团撤出莫斯科。18日,就在左尔格被捕的当天,德军突进到距莫斯科仅60英里的莫扎伊斯克,同时完成了对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这两个包围圈内苏军的清剿,苏军66.3万人被俘,损失坦克1242辆,大炮和迫击炮5412门。

  面临如此严峻的局面和日本战略取向的多种变化可能,左尔格知道,苏联急需对日战略情报。左尔格还知道,由于日本已经不再存在苏联战略情报组织和人员,苏联获取对日战略情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另一个方向的两条情报线上了。

  但是,中西功却看到,士兵们在海边进行进行登陆演习!这说明,日军这是以“北进”为名,为“南进”做准备!

  回到上海,中西功通过上级明确地回答延安:所谓“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是“南进”的演习。是否会北攻苏联,要依苏德战场形势而定。

  与此同时,中西功将情况通报了东京的尾崎秀实。

  怎么办?我相信左尔格在看到尾崎秀实等人的供词时,脑子里急速转动的,正是这三个字——怎么办?

  怎么办?

  其实左尔格并没有更多的选择。他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日本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尽可能地拖延时间,以掩护中国的两个战略情报机构继续完成任务。

  左尔格知道,为此他必须做到两点。第一点,尽可能地拖延时间。这就要求他多说,从自己的出生开始说起,说得越多,拖延的时间就越长。他不但说,而且要求用打字机写,一共写了5万多字,一直写到1942年3月,也就是写了半年之久。后来的情况证明,左尔格的这一做法确实为中西功争取了极其宝贵的时间。方文说他跟左尔格密切共事三年,都没听左尔格谈过他的身世,还是通过他的供词了解的。这说明,左尔格完全明白包括自己身世在内的所有供词都是极端秘密的内容,对最可靠的战友都不能说,但现在已经顾不得了。第二点,要让日本人充分相信自己。这就要求他说的没有一句假话,要么不说,说出来的必须经得起查证。左尔格作为情报人员肯定知道,日本特高决不会轻易相信他的供词,必定进行查证,只要有一句被证明是假话,关键时刻他为掩护中国的战略情报机构说的话,日本特高就不可能相信。后来的情况同样证明,在日本特高怀疑到上海方面时,左尔格的掩护说辞确实暂时迷惑了大桥。

  后来的情况说明,无论我上面的推测是否实际情况,左尔格的做法客观上都起到了掩护中国战略情报机构的作用。

  否则,如果左尔格象“神秘西人”那样一言不发,日本特高必定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尾琦秀实身上,根据他的供词穷追到底,那么上海情报课就不可能继续工作8个月之久。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上海情报科发出了日军奇袭珍珠港和进攻中途岛两大至关重要的战略情报。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左尔格被捕后,上海情报科的情况。

  1934年,大名鼎鼎的“红队”,被“中统”派遣“细胞”打入破坏,一日之内全体队员在大街上全部被俘。反复劝降无效后,1935年2月,邝惠安、孟华庭、赵轩、陈杰明四人被执行绞刑处决,

  几乎与此同时,1935年2月19日,上海中央局宣传部长朱镜我、宣传部下属文委书记阳翰笙和社联党团书记许涤新等36名党员干部被捕。

  1935年7月22日-27日,上海临时中央局再次遭到大破坏,被搜查的机关达四十处,被捕三十九人。

  为保存力量,1935年8月,上海临时中央局和特科负责人王世英根据王明、康生的来信,决定对本身机构进行缩编并分批撤离。500多党员干部,一部分转移到天津,一部分被派往湖南、四川、莫斯科;在上海只留下一个办事处,由丘吉夫负责。过了两个多月,1935年11月18日,国民党特务又将特科上海办事处破获,丘吉夫被捕。

  西里龙夫和中西功都是上海东亚同文书院的学生,在教授王学文的指引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西功还是同文书院团支部组织委员。1932年1.28事变后,日海军陆战队要求同文书院学生参加侵沪战争。同文书院团支部则在同学中开展反战运动,结果全体学生被遣返日本。

  1941年10月,左尔格、尾崎秀实被捕。不久,中西功收到来自东京的一封电报,电报上只有三个字:“向西去”,署名白川次郎。

  白川次郎就是中西功自己。1938 年,日本取缔共产党,中西功就此写了一篇报道性的文章,题目叫作《镇压日本左翼的状况》,严厉抨击日本当局“正在制造黑暗的政治”。此文由

  尾崎秀实协助,传递到上海,在《中国论坛》杂志上用白川次郎的笔名发表。这个笔名,只有同文书院几名关系密切的同学才知道。因此很显然,这是一封报警电。

  怎么办?程和生请示吴纪光,吴纪光请示潘汉年。潘汉年听完说:延安转达莫斯科方面的请求,要求我们迅速查清日军南进的开战时间。这是关键问题的关键时刻,必须慎重考虑,容我想一天再说。

  第二天,潘汉年再与吴纪光会面时,他已下定了决心。

  潘汉年对吴纪光说:“现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非常严竣,了解和掌握日军的战略动向,是我们的第一重要任务,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中国抗日的范围。因此延安一直要求我们用一切力量注视日军南进还是北进的方向问题。在延安毛主席和我谈过,他对日本南进还是北进非常关心,非常焦虑。说如果日本北进的话,我们将面临非常艰难的局面。因为英美有可能和日本妥协。他还说,果真出现那种局面的活,共产主义大本营和全世界、全人类都要经受一段黑暗时期。你看,形势多么严重?现在,日本南进已经明确。中央又要我们进一步搞清他们发动战争的日期,这是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提供更进一步的明白的战略情报。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怎么办?”吴纪光问。

  潘汉年说:这个时候,不但不能“向西去”,而且要“向东去”。只有向东去,才能搞清楚日本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完成延安交给的任务。但是考虑到中西功是日籍党员,可以先征求他的个人意见。

  吴纪光看着程和生的样子,尽管心里很不是滋味,嘴上仍然坚定地说:“决定了。”

  “如果,”程和生抱着最后的希望问“如果中西功持反对意见呢?”

  程和生这么问是有目的的,他寄希望于中西功拒绝冒这样大的危险。

  “当然,我们得尊重他的意见。不过,你得一字不改地把决定传达给他,快去吧。”

  程和生没有想通,所以在向中西功传达上级指示时,便带着一种情绪。在他想来,中西功定会表现为难,而且可能婉言推辞。如果他推辞,是在情理之中,自己便可以返回去再和老吴细细商量,把中西功送到根据地去。另他没有想到的是,中西功听后,竟肯定地点点头,说和他想的基本一致,满口答应了。中西功倒反过来劝他,说老吴的决定是如何如何正确,任务是如何如何重要,更不能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草率撤退。至于到东京以后,不必为他担心。他有很可靠的朋友,可以保护他。比他在上海方便得多,安全得多。等等等等。

  原来,就在程和生请示上级的同时,中西功也在反复地思考相同的问题——要不要“向西去”?中西功想起程和生看了电报后同他谈话的表情。程和生为他的安危担心,极力主张他“向西去”,用意很清楚,是为了保护他。他之所谓去请示老吴,十之八九也是去讨柄尚方宝剑,一旦领导决定了,他便只好执行,没有话说,“向西去”。

  可是,那么一来,程和生、倪之骥、程维德这些在“特别调查班”里的同志们怎么办?都转移吗?如果都转移了,“满铁”这个重要情报点岂不就彻底撤销了。不但如此,一旦他“向西区”,南京的西里龙夫、北平的尾崎庄太郎都会因为与他关系密切而暴露。这个损失是无法估计的。

  不能容许这个局面出现。

  一定要保住这个情报网。

  怎么保住呢?

  办法很简明,他仍旧坚持在“满铁”,不向西去。

  只要他在,情报网就存。他走,情报网就亡。就这么简单。

  “建立这样一个深入的情报网是多么不容易啊!”中西功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之后,下定了决心。这时,中西功也想到,如果他坚持留下来,那么也就意味着南京的西里龙夫、北平的尾崎庄太郎也要冒着同样的危险留下来坚持。这事,必须征求西里龙夫的意见,并且与他商量面临的局势与应对的办法。想到这里,中西功立即乘夜车赶往南京。

  两人一见面,开门见山,根据近卫倒台、东条组阁的情况,推测近卫的私人秘书尾崎秀实很大可能随着近卫的倒台而受到某种牵连。

  “尾崎秀实凶多吉少。”西里龙夫口气断然。

  “也说明在近卫的档案库里有关于我们的报告材料。”中西功说。

  “是啊!不过,情况不明,任何判断都是盲目的。”

  “所以,我想回东京去一趟,实地侦察一下。”

  西里龙夫隔着眼镜片向他投来的眼光充满惊愕,脸也渐渐伸长了。好一阵,两人就这样四目相对着,谁也不说话。

  “那,”西里龙夫问:“目的何在?”

  中西功沉思了片刻:“东条的广播讲话,虽然承袭了近卫关于战争国策的调子,但是,我觉得,这个武夫,比近卫更急于发动战争,‘南进’好像要开始了。我要掌握这个战争之神的脉搏。”中西功边说边观察西里龙夫的脸色,见他仍旧那么惊愕地直视着他,显然对他的回答,觉得文不对题。便进一步阐说,他拟东京之行要达到的具体目的是:希望侦得东条发动南进战争的具体计划和准确的时间,然后再决定是否“向西去”。他希望力求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坚持使“满铁”这个情报点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他有点激动地说:

  “我的作用是别人难以代替的。我向西去了,对上海情报科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我不作无谓牺牲,但我绝不怕牺牲。”

  西里龙夫的眼帘隔着眼镜片渐渐垂了下来。

  中西功并没有直接指出,自己“向东去”,西里龙夫就必须在南京坚持,其实冒着同样危险,但他知道,西里龙夫是同意他的想法的。

  1941年10月底,中西功在上海日清码头登上了驶往日本的轮船。这次返日,他的首要目标要设法拿到日军发动“南进”战争具体时间的确切情报,其次要搞清楚“白川次郎”发出“向西去”的电报到底是怎么回事。中西功寄希望于尾崎秀实,什么事瞒得过首相顾问兼秘书?虽然近卫下台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要见到尾崎秀实,就有希望。总之,见到尾崎秀实,就一切就都好办了。

  然而,特高课大桥警部补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时他正在倾听着左尔格滔滔不绝的供词,企图从中找到更多的线索。

  到达东京后,中西功找了个小旅馆住下,就去电话间给尾崎秀实打电话。拨了号码之后,半天没有回声。“怎么回事?难道近卫下台,尾崎的电话也撤销了?还是出了意外?”

  他轻轻挂断了电话,又拿起话筒,拨了号码,对方接电话的是个女人,声音尖细:“你是谁?”

  “请找水野成先生说话。”

  过了一阵,传来男人的声音:“你是哪位?”

  “听不出我的声音吗?”

  “因为我有点感冒,您是哪位?”

  “你听不出我的声音吗?”

  “听出来我还要问你吗?你是谁?”对方紧追不放。

  “噢,我是你叔父彦三郎,我应征入伍了,马上要上船,来不及去看你了。”

  “是吗?噢,多多保重,哎,哪个彦三郎?”

  “好的,再见。”

  中西功重重叩上话筒。接电话的人不是水野成,如果是他,在听到他第一句话后,便会惊喜地轻叫一声。然后用调侃的语调,学他的话:“难道听不出我的声音吗?”这是他们每次通话的习惯,后来变成接头暗语似的。而且,从口气听,十有八九不是水野成家的人。那么是什么人?水野成也出了意外?

  他又拨号码,找洪津良胜。

  “请问,浜津良胜先生在吗?”

  “浜津良胜?”对方温和地反问:“你找他干什么?”

  “朋友,好久不见了,想念他。”

  “到警视厅看他去吧。”对方挂上了电话。

  中西功手握话筒怔住了。事情很明白了,这些接电话的人一定是警视厅留在那儿等待“自投罗网”者的警察!滨津良胜进了警视厅,尾崎和水野也不必找了。看来,“白川次郎”发警报确实是事出有因,情况危急。但是延安的任务还是必须完成。

  中西功转而苦苦思索完成任务的途径:“哎,可惜海军部里没有熟人。到总参谋部去一趟怎样?在那里会看到些有用的现象。但是,凭一个“满铁”调查员的身份证,硬闯进去,是毫无道理的。即使闯进去,有谁会对你谈什么“南进”不“南进”?谁会给你看绝密文件?即便有熟人,有亲友,要想进那个大门,警卫也是不允许的。那是何等森严的机关?只有到军报道部去试一试,那里有个佐藤癸二,是个记者,过去有过一面之识,从他口里也许能探得一点消息。”

  中西功唯独没有想到,他打了这两个电话,等于再次给特高课提了个醒。特别是他找的这个水野,与中西功是东亚同文书院的同班同学,当年他们几个左翼学生把反战传单塞在火柴盒里,向访问上海的日本海军士官生散发,一同被领事警察逮捕拘留,水野被同文书院开除,中西功被停学一年。水野被捕后,他的这段历史已经被特高课翻出来并记录在案。如果特高课多少警觉一点,查一查水野有没有个叫“彦三郎”的叔父,立即就能发现打来电话的人非常可疑,再把水野历史上的好友们排查一遍,中西功立马就会在劫难逃,哪里还容得他在东京满世界地到处找人探听帝国的机密?

  可是没有。留守的特工没把电话当回事,他们的头头大桥警部补正在倾听左尔格的供词,腾不出时间去关照那些张网等鱼的特工们。后来的情况说明,如果大桥这时候每天听听那些特工的情况汇报,中西功同样在劫难逃。

  中西功没有想到这一切,他脑子里都是如何完成任务。

  第二天,中西功来到军报道部,可是没有找到佐藤癸二,佐藤癸二去台湾了。万般无奈的中西功采取了最初级的间谍手法,赖在军报道部不走,倾听记者编辑们的议论。记者们的夸夸其谈,帮了他大忙。他了解到,驻在中国南方的军队,正在向台湾集结,佐藤癸二去台湾,正是要随军报道的。也就是说,集结在台湾的部队将有作战行动。同时,7 月调到满洲参加“关东军特别大演习”的部队,正在海运南下,有的在小笠原群岛集结,有的直开东印度。

  无疑,南进作战已经在行动中了。

  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得到计划中的开战日期,这是此行最重要的任务。

  关于坚持“满铁”情报点的“万全之策”,待回到上海再研究不迟。因为形势正在急剧变化,未来难以预料。

  怎么能得到开战日期呢?从哪里下手?

  一般机关和人员谁也不知道。

  正在进行的内阁和大本营的联席会议连军报道部的采编主任都不得入场。

  怎么办?

  中西功疲惫不堪地回到旅店,店主告诉他:“先生,有人给你来过电话。”

  “谁?”

  “他没有告诉我姓名,只叫我转告您,请您到西边去。我问他到西边什么地方,他说您知道。”

  “啊?”中西功暗暗吃了一惊,“这人到底是谁?他怎么知道我到了东京,住在这儿?也许,这位朋友就在军报道部。只是他不愿意把自己暴露给我,而在暗中帮助我?”

  中西功决定再去军报道部探一探。一路上,中西功故意慢慢地走,希望那位友人从路边走出来,但是没有。

  到了军报道部,他在走廊里,在楼梯口,在记者间,在各编辑室走来走去,凡有人问“您找谁?”他便说“看个朋友”。同时用最友好的微笑争取和人家谈话,譬如“你知道他在哪里吗?”“你们很忙啊?”“我好像见过您。”令他非常失望,竟没有一个人向他显露出他想看到的那种眼神和脸色。

  在回旅社的路上,他心中已经明白:这位朋友不会在大庭广众出面和他打招呼的,只能寄希望于他再来电话。

  第二天,除了外出吃饭,他没离开房间一步,但始终没收到一个电话。

  这位朋友是谁呢?他又着急,又紧张。

  不管是谁吧,朋友的好心忠告,不可辜负,应该赶紧离开东京。

  但是,日军南进发动战争的日期是哪一天?

  这个任务不完成怎能离开东京?

  在这里会被警视厅发现而出现麻烦吗?

  中西功相信不至于,茫茫东京至今还未发现有人跟踪他。除了那位暗中帮助的好朋友。

  就这样,辗转反侧了一夜,中西功又想起一个名叫佐山伊之助的同学,在银座经营一个小书店。

  中西功找到佐山,闲聊之中听说他有个姐夫在军部担任通讯参谋管收发电报。于是,中西功缠住佐山,每天去找他侃山,请他吃饭,以帮助佐山在上海开店的名义,让他找姐夫打听开战的时间,最好在开战前佐山就跟他到上海走一趟,等等。孰料,过了些日子,佐山竟对他笑道:“我姐夫说了,开战不开战还没定呢,也许明天就对美国佬开火,也许永远不打他们了,得看和他们的谈判。美国答应我们的条件,就不打他们;不答应,就不客气。还说,这种秘密,不要我问。他说现在背叛天皇的人很多,谈话不小心,就会被俄国间谍听去。我姐夫是个一心向上的人。”

  此路不通。中西功失望地走出佐山书店,在回旅店的路上却碰见了脸色黝黑胡子拉茬的军部报道部记者佐藤癸二!

  佐藤癸二刚从台湾回到东京,中西功赶紧把他拉进路边酒店。中西功急切地问:“台湾怎么样?要进攻了吗?”

  佐藤先是愣怔了一下,继之仿佛想到了这位在“满铁”的朋友是掌握全盘军情的人物,便平淡地说:“没有。在等待,看谈判。驻德国的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