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空港浮生记》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空港浮生记》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23 02:09: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空港浮生记》的读后感大全

  《空港浮生记》是一本由阿尔弗雷德·麦哈兰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港浮生记》精选点评:

  ●我曾经还想去看他.又一个我无法实现的梦,一份无法实现的善意.

  ●no zuo no die

  ●因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才看了这本书,电影拍得很好看,汤姆汉克斯一样是我心中的无敌派。阿尔弗雷德是孤独的,是坚强的,他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这种感觉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

  ●他现在在哪里了?

  ●高中读的,高考后直接卖了。故事本身比文笔值钱。

  ●“我可能出名了,但我的生活没有丝毫改变。”然而他已经不想改变了。他坐在机场,等着某天的一架飞机将他拉到有老朋友和家人的天堂。

  ●纯剧本

  ●文字内容没有事件本身出彩. 但据说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幸福终点站>>倒是不错.

  ●黑色幽默的世界

  ●看起来荒诞 但其实现实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

  《空港浮生记》读后感(一):也许无关此书

  成名后的阿尔弗雷德,独自在机场生活十多年的阿尔弗雷德,却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开始有人期盼他的生活。单调、规律、日复一日。

  被束缚在机场仅有范围内的生活,为什么竟会有人向往呢?

  那广阔的、五彩缤纷的、机场以外的世界,难道竟没有吸引力吗?

  究竟

  是谁被困住了...

  我们都在向往逃离。

  那令人窒息的、束缚着我们的

  是什么

  渴望自由的

  渴望平静的

  想要感受的

  想要伸手触摸的

  是心吗?

  那么

  困住我们的

  ...

  欲望?

  《空港浮生记》读后感(二):所以他依旧葆有倔强头颅,又臭又硬。

  很久没有这样一个晚上看完一本书的事情了,所以看完以后很激动。

  觉得波斯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虽然主人公一直不承认自己是伊朗人,所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冒出这样的想法。

  最大的感想是做人要有原则。

  Alfred先生让我们显得没有原则,连底线都没有。

  是的,连底线都没有。

  所以他依旧顶着臭石头一般的高傲头颅,回到那个机场,回到他的麦香鱼和红色长凳,回到他那一堆又一堆的A4纸日记,不踏出机场,也不去到任何地方。

  所以我们依旧低着平庸的脑袋,还能爱去哪儿就去哪儿,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要去到哪儿。

  如果有一天,也来到Roissy,是不是还可以见到Alfred先生,在那条红色长凳上呢?

  《空港浮生记》读后感(三):《空港浮生记》,家在何处?

  起初,从一架子的书中,抽出这本,是因为书籍的装帧。小说作者——一个homelesser——的形象让我一下子就有了触动。

  书很薄,草草翻看一遍,并没花多少时间。读这本书,希冀的是一种共鸣,而非情节。

  《空港浮沉记》是一部日记体的纪实小说,日记并非按照时间顺序由远到近地排列,而是穿插着呈现给读者,减淡了日记本身的枯燥滋味。正如书籍封套上所记,《空港浮沉记》作者正是电影《幸福终点站》男主人公的真实原型,只是现实生活中阿尔弗雷德并没能与美女邂逅。

  等看到译者后记,才发现原来整本书的精华皆被译者一一概括了出来。

  “或许你此时正在火车上阅读这本书?或许你正坐在公园里读这本书?或许你正在图书馆里读这本书?我不知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处在什么地方。不过,无论你在哪里,此刻你可知道,当你的眼睛在书页上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当你读到这一处,或者读到那一处时——你可知道我正坐在我的那条红色长凳上,那条从BYE- BYE酒吧得来的红色长凳,在戴高乐机场的中央,等着离开。”

  这是原书中的一段话,感到了译者,也感动了我。阿尔弗雷德无家可回,却永远企盼着能有离开机场的一天。

  :本书翻译基本上不错,但仍有不足之处。譬如,译者把斯皮尔伯格的电影《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翻译作了《第三种近距离冲突》,其实查查网络就可知道,《第三类接触》即可。

  文学翻译的译者莫非就如此的脱离娱乐?

  《空港浮生记》读后感(四):他说麦香鱼还是麦当劳的好

  童话中的公主被施了魔法,困在城堡里,只要踏出大门一步,就会变成老太婆。当人们终于从《断臂山》的同性恋题材背后看到一些深层寓意之后,我们对导演意图的探讨才刚刚开始。争议自古有之,备受争议的作家/作品出自那些昔日的恶棍、流氓等等失去灵魂的人。其所创造的颠覆性的破坏至今仍在撼动着那一颗颗若无其事的冷酷的心。我们所做的一切决定,左右我们举动行为的那个责任,到底是上半身还是下半身的事情?假如我们集体失忆,生活又将从何处开始?因此我们一方面忙着从他者身上寻找亲族印记,一方面又无可救药的享受着疏离的快感。这也就决定了我们不得不时时接受来自矛盾双方的背叛。

  阿尔弗雷德先生无疑是一个跟身份与记忆过分较真的人,不过只要读过《空港浮生记》,就会跟我一样确信,他是这世界上最有资格这样做的人。被困机场十几年,每日与一条长凳、收音机和空白纸头为伴,是比行为艺术还要艺术的行为。或许他本可以早日摆脱这种生活,却因多年前一瞬的大脑短路,而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所幸那些同情他的人仍一如既往地支持他,而在他额外消费的这些年里,时政方面的进展也没有令媒体的声音发生质的扭转——总而言之,这世界一如既往,只是知道阿尔弗雷德先生的人越来越多。

  成长的证明之一大概就是学会不对别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妄加指责,而成熟也就因此意味着对别人的尊重。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我倒不希望任何人采用我的生活方式,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因为还没等他学到我的生活方式,可能我又为自己找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我希望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小心翼翼,找出并追求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他父亲、母亲,或邻居的生活方式。”读《空港浮生记》的初衷,是想给毕业论文贴些金,不想拖到了今日才完成,想法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因此这样的生活,我还是不说什么了罢。

  《空港浮生记》读后感(五):被法国人给教坏了

  在这个社会上总有人徘徊在边缘,拒绝进入主流。可是,很多年过去以后,这种人的人生才可能被后世翻阅,或者赞叹或者惋惜。而我们这些普通人,一日三餐,沙发上看电视,席梦思上睡觉,过的这种大部分地球人过着的日子,却未必会被印刷在书里。我想,一百年以后,大概没有人能清晰地描绘今天的我们怎么过完一天,但是却会详细了解到阿尔弗雷德爵士的每一日,因为他们会去读《空港浮生记》。

  阿尔弗雷德爵士是所谓的“那个人”,就是我们提到他的时候会这么说:啊!他啊!对,我知道,我知道。就是那个人么,在法国什么机场里被困了十好几年的那个人嘛。这就是传奇人物和普通人的区别,我们因为事迹而记得传奇人物,但是我们却因为性格、声音、体态甚至喜好而了解一个普通人。所有的传奇人物都是“那个人”,而普通人却都是活生生的,虽然可能被铭记的时间不是那么长。

  很多人都读过阿尔弗雷德爵士的相关新闻报道,他由于遗失了身份证明文件,为庞大而陈腐的法国官僚体系所累,居然滞留在法国戴高乐机场长达18年之久(1988-2006)。更多的人可能是通过斯皮尔博格和汉克斯的电影《幸福终点站》而了解到这个故事,当然,那个故事和事实相比,显得过于轻易,像块口香糖,无论如何也嚼不到18年。

  《空港浮生记》在文体上是日记,文字朴素、简单,读起来并不困难。困难的地方在于读者无法分辨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虚构的。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这究竟是一本虚构类小说呢,还是一本纪实小说?如果说新闻和报纸的努力是把阿尔弗雷德爵士以事件记录下来,那么他自己写的这本书就是一种把自己还原为活生生的个人的尝试。

  在这本书里,作者设置了一个最大的玄疑:我是谁?他利用读者的好奇心,在回答“我何以在此”的问题的同时,做了一番自己身世之谜的探查。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的身份文件并非是被偷窃了,而是他在英国的轮船上邮寄回了比利时。至于说到他自己,他并非是外界报道中的所谓“伊郎人”,而是一个英国女护士在伊朗工作期间和当地富商的私生子。他父亲去世以后,根据伊朗当地风俗,他被驱逐出家门,并被剥夺一切财产继承权。作为交换,他的家庭送他到海外求学,支付求学期间的费用,但是毕业以后不得再返回伊朗。

  在大学里,由于他参加了反对伊朗国王的示威,他的家庭断绝了对他的经济支持。在返回伊朗之后,他被秘密警察逮捕。家人不想让家族荣誉蒙羞,又出钱保他出来,通过警察部门把他永久地驱除出伊朗,成为了一个国际难民。经过多年的申请,他在比利时获得了联合国难民身份,于是兴冲冲地前往英国。应该说,返回他觉得的“故国”。然后,他觉得轮船上就已经是在英国领土,就发生了寄还身份证明文件的事情。

  引述了那么多书里的故事情节,不是要凑足字数,而是想让人思考一下:不觉得这像是个故事么?私生子、留学生、囚犯、国际难民、无身份的人,这世界上把人生过得那么波澜壮阔、百转千洄的人真不多,除非是在电影上。况且,阿尔弗雷德爵士已经如此出名了,到今天为止却根本没有任何人出来相认,同学、家人、朋友,没有人出来证明自己认识他。这叫我怎么去理解这本书里所说的事情呢?

  这本书看完以后,疑惑比不看的时候还要多。所以,我一直怀疑它是一本虚构类的小说。前面说过,这本书的文字朴素、简单,但是技法上却很复杂。全书是日记体,但是日期前后错落,从而使得时间和时间似乎是按照作者的回忆交错浮现,缓缓讲述他的身世之迷。具体的篇目上,随时插入机场的登机广播,给读者产生一种在故事和现实中出入的感觉。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朴素但是一点不老实,感觉是一位法国作家写的书。

  尤其是结尾,即使他获得了必要的文件和许可,但是他拒绝离开戴高乐机场。他的理由听上去很像是《海上钢琴师1900》里1900拒绝下船,因为机场就是他的家。甚至可以从那句“我现在已经快六十了,而我的妈妈也应该八十三岁了”里读出,他惧怕的是那些他看不到的东西,以至于无法面对。这听起来太传奇,太小说了,浓郁的文艺腔里听不出真实来。同时,书里他顽固地否认自己是伊郎人,而是英国人。这种奇异的执拗让人怀疑,整本书都是他的妄想,他只不过是太想去英国,想成为英国公民想疯了,所以在这十六年里给自己创造出了英国护士妈妈,为自己给自己认定的身份增加一点说服力。

  也许是他在法国呆了那么多年,学习到了法国作家的小说技巧?把纪实写成了如梦如幻的小说,而且还留下了个开放性结局?昔年苏东坡去访问当朝宰相司马光(字君实),门人回答说:“君实秀才不在。”东坡就教训门人说:“你怎么能那么说当今宰相大人,你得称他‘君实相公’”司马光回家以后,惊觉门人改了称呼,问明了原因以后感叹说:“好好的一个人,活活让苏东坡给教坏了!”阿尔弗雷德爵士的情况类似于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