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阁寺》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金阁寺》读后感摘抄

2020-12-23 03:01: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阁寺》读后感摘抄

  《金阁寺》是一本由(日)三岛由纪夫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10.20元,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阁寺》精选点评:

  ●

  ●华丽美艳。诡异若血。

  ●我看过哦,那本所谓的禁书!

  ●整个读下来,似乎说了很多旁枝,但其实各种对照各种联系,如建筑般美轮美奂。和林少华版比照同读,单单读唐月梅大概也能领会三岛的美,但两版一比较,大量细节不得不深深唾弃唐月梅。

  ●很美很暴力

  ●雨天的早上看完金阁寺,又快乐又抑郁。放弃生的最终的办法,原来竟然是活下去。和世间的丑一同堕落同流,永不得与美和解。三岛由纪夫是传统的日式作家,和太宰治是同类人,把物哀用到极致,建筑,草木,流水,风和云,都成了有情众生,但情色之外都是虚空,支撑起来的是惶恐、怯懦、琐屑、自卑和孤独。金阁寺贯穿主角生命里每个震颤的时刻,像富有多重寓意的神迹,挖掘人内心隐秘的黑暗和欲念,禅机之外,是美也是残忍。

  ●“想一手触摸永远,一手触摸人生,是不可能的。”作者自己做不到而已。那是可能的。

  ●这书的装帧真是牛b,封底一堆字,由于紫色的背景,基本一个字也看不清。这做设计的怎么想的?太另类了。

  ●在结尾处会心一笑。

  ●用一只手去触摸永远,另一只手去触摸人生,这是不可能。

  《金阁寺》读后感(一):在废墟中涅磐

  读完这本书后在我脑子里产生了一幅暴力大写意、在一片火海,一片废墟中,一个压抑以久的赤裸少年涅磐了,,,

  有种感觉,三岛的怪异思想至少影响了70年代的先锋艺术家们,特别是先锋摇滚乐,,去听听那帮七八十年代的工业噪音先锋什么的,,毁灭,残酷,破碎,色欲,,几乎就是这些主题。所以,自杀对于三岛或者有这种倾向的人们来说,就是一种最完美的结局,就像是在废墟中涅磐,,

  《金阁寺》读后感(二):金阁寺,金阁寺

  “由于背叛,她终于也能接受我了。此刻她正属于我。”

  看到这里,我亢奋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就好像我再一次迷恋地看着喜欢的人手臂上蚊子叮出来的包。那光洁如玉的手臂不属于我,但是那个小红疙瘩却可以为爱打上标记。

  骄傲的有为子无法代表世界惩罚“我”的丑陋,我无需清洗自己的丑恶,就可以放肆地爱她,这是最好的,这是最好的。

  亢奋的时候表达的东西可能太靠不住了。

  我知道三岛对金阁寺那种强烈的仇恨,我知道。

  《金阁寺》读后感(三):美的意义

  如果按照我被教育的认识来看,对主人公的结巴我也会去嘲笑,对于他的烧毁金阁寺我会简单归入忘恩负义的认识。从不会想是否还是有深刻的原因。我最佩服的会是那种鹤川那样单纯的人,但是最近我的世界观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主人公的那种孤独感有感同身受,对于母亲的厌恶,虽然母亲也是一个可怜的人,她希望儿子能成为金阁寺的主人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主人公厌恶那么势利我也深深明白。这一切总是可以说成是进取心也可以认为是勾心斗角,总是那么矛盾。人心中总是会带着隐隐约约的邪恶的想法,做了点邪恶的事情竟然会开心。所以才会去做一些世俗观念中看起来是绝对不应该做的事情。人们用自身的理性构筑了一个理性的世界又用这个理性的世界来限制自身。

  《金阁寺》读后感(四):三岛由纪夫对于青春的一次清算

  写毕业论文用过的版本 个人更喜欢这一版而不是林少华的翻译 虽然与原著读起来的感觉还是相差甚远 这是三岛由纪夫的文笔所传达的信息过于丰富之故

  还是得说 没有读透

  这本《金阁寺》被称为三岛由纪夫的巅峰之作 是他本人对于自己青春的一次清算 他关于美学所持的矛盾而又混沌的思想全都写在这本里了 或者也可以去看更早年的作品《花ざかりの森》 在那本里能看到他这种矛盾思想的雏形

  小说中的好友柏木与主人公其实都是三岛的化身 主人公由于口吃形成的那种将“行动封锁在体内”的、与现实无法连接的郁结 以及即使残忍仍然将自身意志迅速行使到底的柏木的美学

  其实前者是三岛本人青春时期的写照 后者则是他后期的思想转变

  关于把“金阁寺”烧掉的情节 说法很多 主要的矛盾是:主人公是选择了“南泉斩猫”的快意 或是选择了其他的办法

  这与作者的命运也有很大关联:中年以后对于自身肉体的锤炼 在万丈光芒的时期选择自杀

  在我看来 三岛本质上还是那个苍白瘦弱的理想主义者

  《金阁寺》读后感(五):终于看完了

  文字很美,但就是看不大明白。书中不时又会遇到一些很经典让你反复回味的句子。所以就稀里糊涂地看下去。

  好像很多日本小说的男主角都是一种不善与人交往甚至有些自闭但又很有思想的形象。而且往往都有一个很八面玲珑的好朋友。书中的和尚也是自闭,有一个很阳光很单纯的朋友,可以把他阴暗的思想都“翻译”成美好的另一面。

  书中的心理描写都很晦涩。看得头痛,不过啃完全书,抛去作者复杂的心理描写,单以故事情节来理解就是:和尚口吃从小就自闭是别人嘲弄的对象,对世界充满憎恨,却对具有永恒之美金阁寺的格外迷恋,心中对成为住持抱有希望,但在这个希望被虚伪的老师破灭后,朋友的死也加剧了对世界的绝望,一不做二不休烧掉了心中的最爱。

  这个理解是从故事发展来推断的,肯定不准确,因为书里面主观的东西太多了。那个和尚如果活在我们这儿每天面对钢筋水泥,单调的景色肯定不会整天东想西想。不会为金阁寺的美发呆发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