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李昌钰》经典读后感有感
《神探李昌钰》是一本由李昌钰著作,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探李昌钰》精选点评:
●毕竟是口述回忆录,情节还是太粗略了点。李昌钰也算是华人之光了,想看他的故事拍成电视剧…
●比较喜欢这类题材
●本来就是不寻常的人才能做不寻常的事。 虽然在辛普森一案的记叙中力图表现的中立,叙述方式渲染性还是太强。
●可以了解一下李昌钰博士的生平和经典案例,写的不错。
●有时,为了节省五分钱的地铁车票,下班和下课后我都走路回家。夜深人静,独自一人走在路灯暗淡的马路上,四周是黑漆漆的大楼,路显得格外的长,走累时停下来喘口气,心情十分低沉,总是自问道:“何时才能走完这段路?”但是我总是鼓励著自己,路虽然很漫长,很孤单,但是只要你走出一步,你离目标地就走近一步,千万不能留在原地叹息,否则永远都无法到达目的地。
●人好书烂。
●每天睡5个小时,可以一心三用深夜还在思考。。。这货不是励志书,这货是天才成长史。。。。
●很爽~
●出乎意料的励志
●虽说主要讲的是刑侦,可提及李的求学时真让我自惭形秽。。。
《神探李昌钰》读后感(一):少吹牛!!!!!!!!!!
李昌钰 是个法医, 鉴定死亡时间的,被国内媒体吹神了。。整天听他,烦不烦啊, 5毛?? 至少一点我肯定,他不是侦探!他甚至不是警察。。美国康涅狄格州科学咨询中心 Chief Emeritus (退休教授)他哪是什么厅长啊。
《神探李昌钰》读后感(二):看到三分之一,先写点什么。
已经不记得具体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缘由知道的李昌钰,大概是初中。也许探索频道播放了他参与的某个美国的谋杀案,之后就记着。原本在一堆外国人面孔中有一个华人就很神奇,何况是“侦探”。
后来听说李昌钰是华东政法学院的名誉教授,报考大学的时候第一志愿我就填了这个学校虽然最后没进。之后大学期间有个在上海政法学院读书的同学和我说李昌钰要到他们学校演讲,问我去不去,忘了当时什么原因没去。现在这没亲眼看一下李昌钰听一下他的演讲也算是最后悔的事之一。听说当时演讲的大厅座无虚席还有好多站着的学生,更多的是没有能够挤进现场的。
这本书我刚看了三分之一不到,李昌钰在说案件的同时回忆自己得以变成现在的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看到这些也许案件已经不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任何人拥有他人所没有的成就都是付出了他人所想象不到的努力。
不安于现状,寻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李昌钰说当时如果在马来西亚,他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和更安稳的生活,可是他毅然和妻子前往美国过艰苦的日子。一年读别人三年读的内容,得比别人更好的成绩。在学校教书又以真才实学改变白人对他的看法,等有机会投入自己真正感兴趣想做的工作时又放弃他人觉得安稳的生活。
李昌钰说他几十年都是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这种“侦探”的工作并不像我们看的美剧、电影里那样轻松,真正的工作可能需要通宵搜索、检验,比大众想象的要辛苦很多,也更心酸,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孩子。但李昌钰衷心热爱着自己的工作,所以一直坚持不觉得累。
《神探李昌钰》读后感(三):比起专业知识,更佩服李博士对人生的态度~
其实这本书文笔上一般,记录者随意发挥的地方很多。不过它还是有吸引我的地方:不是李博士的专业知识,而是他的求学经历对我的启发。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李博士开始念本科时已经过了而立之年。
而从本科到博士,他仅仅只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就超过了那些比他年轻十几岁的青年才俊们。
人的记忆力是从24岁开始走下坡路的。李博士不是天才,但他靠勤学和刻苦钻研,完成了许多人并不认为他可以顺利完成的学业。
有的人劝他放弃,毕竟都三十多岁的人,突然抛下已经稳定的编辑事业,去学习一个他并不是很了解的学科,似乎并不值得(因为李博士虽然做过警察,但实际上他后来学的专业,都属理科)。
但李博士只用一句话回答了他们:“不试试看,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
求学期间,李博士的许多同学都开小差去看棒球比赛,但只有李博士一个人始终呆在实验室里,专心于他的学业和研究。同学拉他一起去,便常常从李博士那里碰一鼻子灰。
后来他们中常开小差的人,终于毫无成就。当李博士叱咤刑侦舞台时,故人相见,老同学便后悔万分地说,假如他们少开小差,少看几场棒球比赛,现在,也就可以和李博士一样了。
李博士的求学之路很苦,为了省钱,他去学校大多步行。
在书中,李博士慨叹放学时没有路灯的街道上漆黑一片——但他心里并不觉得夜就完全是黑的。
“有了梦想,便去努力实现。只要你往前走了一步,你离梦想就更近——但千万不要原地踏步裹足不前,那样的话,你就永远也到达不了梦想的彼岸。”
其实上面所说的情节,有的很可能和原书有出入——毕竟这本书是我念大学的时候看的,都过去N年还多了。
那时候陈水扁枪击案还没有发生,李博士似乎也没有被国内媒体炒成“神探”……
但我是真的特别佩服他,因为他求学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一直影响着我,直到现在。
《神探李昌钰》读后感(四):笔记摘录分享~
在我到达德比市收集证据的第一天当地的社区报纸称我为“全球最具权威的知名刑事鉴识专家”;一个月后案情没有任何进展,报纸就改称我为“知名刑事鉴识专家”;过了三个星期,报纸在报导这宗胶着的命案时仅称我为“刑事鉴识专家”假如再过一个月仍不破案,我恐怕就要被改称为“刑事鉴识人员”。 —— 神探李昌钰
我便询问所有到过现场的警员,有没有人带报纸到现场?没有人承认。 不过,我知道这些警员都可能因为面子问题而不便承认,我便接着表示:如果有人不小心将报纸带进现场,可以私下写纸条告诉我,我将会原谅他,并且送一本书给他,这样,下一次便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假如不承认,让我查出来的话,不止没有书拿,还会受到处份。 不久,果然有一位刑警写了一张纸条给我,承认是他拿报纸到现场的。因为他被派守现场,外面下雨,无事可做,自己觉得客厅没有什么物证可以保护,便坐在客厅看报纸,看后顺手丢在地上,忘记带走。 —— 神探李昌钰
同时,另外两名地方刑警到罗森堡工作的学校进行调查。他们在夜里摸黑进入学校,找到罗森堡的置物柜,撬开锁一看,赫然发现玛丽老太太的皮包。这两名刑警兴高采烈地将皮包拿给检察官,要求检察官去申请逮捕令,将罗森堡逮捕归案。 但是,法官一知道皮包是由刑警漏夜私下撬开当事人置物柜而找到的,马上就排除这些证据,并且不准许做为呈庭证供。因为,美国宪法禁止执法人员在没有搜索状或未经当事人同意即迳行搜查个人物品,凡事违宪收集的证据不论对案件有多大帮助,都不能用于法庭证据。 —— 神探李昌钰
有些美国人读过一些风水气功之类的断篇残简,又知道我经年累月处理刑案,就以为我的“阳气”一定很盛。 有一次,纽约一家医学院邀请我去演讲。演讲结束后,一位美国医生等了很久,终于跟我讲上了话。他表示自己是该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神经科主治医生,想请我帮他解救一个病人。 他说,他自从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注意我的破案新闻;现在,他有一位年轻的病人,车祸受伤变成植物人,不管他用任何方法治疗,病情毫无起色;他以前曾研究过中国的气功,直觉中国人的阳气应该可以让这位病人康复,同时他有预感我会是最佳发功人选。 —— 神探李昌钰
刚步出病房,医生将我和妙娟一同带到他的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就站到椅子上,将挂在墙上的医学院毕业证书拿下来,用双手毕恭毕敬地交给我,“李博士,我虽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也悬壶二十多年,却无法治疗这位病人;您却让他有反应,足见您是一位阳气旺盛的世间奇人,请您收下我的文凭,表示我对您的敬意。” 我觉得病人的反应,纯属巧合,也压根没有想到这位医生有如此反应。我把他的文凭重新挂回墙上,鼓励他说,“您想方设法地帮助病人,这种医德,这种精神,就值得敬佩。” 三个多月后,我接到这位医生打来的电话,他说病人已完全恢复了知觉;小伙子的父亲随后也打来电话说,他希望儿子将来也跟着我学刑事侦查。 —— 神探李昌钰
迷信并非中国人的专利。美国刑事界在案情毫无进展或头绪时,有些侦查人员也会去找灵媒,请他们指点迷津。 我认识许多自称能破案的灵媒,到底灵不灵?则莫衷一是。我处理过的几个案件曾请灵媒协助,但是都没有任何效用。 —— 神探李昌钰
现代的社会中人伦道德不张,家庭制度遭到破坏,功利主义愈见深重,凶杀案件也愈来愈多。目前美国每年就有二万三千多宗命案,每半分钟就发生一宗抢劫案,校园暴力案件频传,究其因,是因为美国社会教育和文化传统脱节之故。 例如,美国社会过份讲究自我独立,小孩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中国文化传统中相让及相忍的文化。在长大后,一旦利益受到侵犯,动辄使用武力及暴力来解决问题。此外,美国的小孩从小就看暴力新闻和暴力电影与电视节目,以为杀人非常容易,且毋需承担任何责任;加上半数家庭都有离婚纪录,许多小孩在破裂的家庭中成长,缺乏道德教育,精神生活失调,再者美国社会毒品泛滥,所以引起这些社会问题。 —— 神探李昌钰
(辛普森案)一般来说,被告都喜欢选择蓝领工人、中低收入阶层、民主党人士等,因为这些人比较同情低层人士,而检方往往喜欢选择白领阶层或雇主、收入较高者、或共和党人,因为他们比较同情受害者家属。 而在这个案件中,辩方律师利用洛杉矶暴动及种族冲突事件所带来的黑人对警察不信任的情势,偏向选择一些黑人陪审员。但是美国的法律规定,在选择陪审员时不能考虑到种族肤色。 —— 神探李昌钰
陪审席内传来一阵窃窃私议。检察官有些沉不住气,在交叉盘问时发现我的证词及化验结果都无懈可击,转而攻击现场采样的程序。检察官大声地问道,“手帕和内裤并不一样,李博士,你为什么要使用手帕,而不使用女性内裤来进行对比呢?” 在刑事化验过程中,以类似物品取样的确是十分重要,手帕与内裤的纤维、结构和组成成分都很相近,用手帕来取代内裤并不会影响到检验的结果。但是,我不想浪费口舌鏖战,就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个正常的男人,没有随身携带女人内裤的习惯,平时身上只带着手帕。” 法庭内哄堂大笑。在出庭时语言能力十分重要,尤其是听力,许多在美华人在法庭上很吃亏,主要是因为听力不灵光,不能随机应变。我没有直接回答检察官的问题,但是我的答覆使他无可奈何而自讨没趣,便草草结束交叉盘问。 —— 神探李昌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