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孩子读后感100字
《北京孩子》是一本由李寒邻 / 张文超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线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孩子》读后感(一):与情节毫无关系的书评。
9月底,我给这哥们儿修好了他的项链,来取的时候,他给我送了这本儿书、还给我留了个签名。
哥们儿这书在我手里俩礼拜多了,我才算是看完(毕竟10月虽然不是工作最忙的时候,但绝对是私人生活最忙的时候)。之前说了会来一个书评,所以如约写在这儿了:
首先,不管你是不是北京孩子,这书买了都会值。因为一本书提到的每个人的每个故事,都是我个人所谓“活明白了”的故事。字儿少间距大,适合地铁阅读,慢慢悠悠地读,两站一个故事。
其次,这让我想到的是之前被某同事数落的那句话,大抵说我的圈子乱了些。我怼回去说,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我坚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而我一个人只能活这么一遭,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活充实了的这么多个人生,我个人来讲当真都是不想错过的。看完这本书,我绝对又坚定了我的想法
《北京孩子》读后感(二):那些皇城根下不曾长大的孩子
这些年关于“逃离北上广”、“海淀区的学二代”等话题一直热度不减,北京,容纳了无数外地人的梦想。而那些从小生活在“四九城”里的孩子们,也有属于他们的青春。
《北京孩子》,采访了十四个实打实皇城根底下成长的孩子,书中用平实幽默的口吻娓娓道来那些青春的故事。简短的采访故事,却好像在描述那些我们错过的青春。一样的热血、一样的青春,一样的叛逆,不同的是,他们做了很多我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打架、辍学、玩乐器……家长眼里的“坏孩子”,也有自己的梦想,甚至把我们那些曾经看似“不靠谱”的梦,玩出了花样。
写下《南山南》的马頔、年轻的剃头匠人孙越、摇滚老炮老道,一篇篇采访,不仅仅是他们的青春,也记录着那些我们想过却未曾实践的梦。
我们羡慕北京的孩子从小就可以见识到大城市的繁华,有良好的资源,多少人拼进脑袋才能得到的北京户口,他们从小就有了。可是,然后呢?
北京孩子们,并不都是我们所看到的光鲜靓丽的明星、手握几套房的拆二代。他们目睹着北京的变迁,从小踢球的地方,成了现在要买票进去的景区。他们也只是普通的孩子,只不过在北京城下,多了一些肆意的青春。
我们被从小教育“好好学习,寻一个稳定的工作,组一个稳定的家庭,安安心心的朝九晚五,赡养老人、养育孩子”。谁说任性的青春一定会后悔。比起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忙碌的生活,羡慕他们的率性而为,羡慕他们活的明白、活的通透。
最喜欢“卤煮少爷”高树的故事。为了跟喜欢的姑娘上同一所初中,“市三好学生”去了区内最差的初中,混了两所职高、辍学打工,兜兜转转开了一家“卤煮”。肆意而为的青春,狂妄的绽放。“我吃过所谓创业的苦,但你看,对此我讲得还没有讲流氓打架的那段儿起劲儿。我不愿意去说,矫情。”这是高树的傲娇,也是信奉“活着就得有里有面儿”的北京孩子们的骨气。
《北京孩子》这本书很好看,书中搭配了很多主人公的照片,黑白的,文艺范儿十足。每一篇故事很短,甚至可以在一个午后迅速看完整本书。故事余味无穷,回忆着或他们或我们青春的故事,想想当下,也许能距离通透又近了一步吧。
《北京孩子》读后感(三):《北京孩子》——举起酒杯,一杯敬过往,一杯敬远方!
因为看的书越来越多,看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北京孩子》我看了三天,不是因为这本书不好看,相反,是我特意放慢了速度,将一个一个故事细细读来,不知为什么,可我就是想这样做,就好像,在读别人故事的同时,也在回望自己的过往。
《北京孩子》是一个记录北京城里十几个孩一道道成长的轨迹,平实朴素的语言,黑白交映的画面,当这一切铺展在我们眼前,带给我们的是静静的温暖。
这些北京孩子都是谁呢?他们是唱火了《南山南》、写歌越来越谨慎的马頔;是曾如愿进入北京台,在最恶劣的天气里出现在镜头前的李晓梦;是演了《余罪》和《八佰》,仍热爱着唱歌的张承;是黄寺卤煮的“卤煮少爷”高树;是扭曲机器、北京话事人的老道;是误打误撞成了剃头匠的孙越;是《龙岭迷窟》中的大金牙佟磊;是龙井说唱的孙骁;是将文身作为艺术去做的赵宽;是不善言辞的后海大鲨鱼主唱付菡;是一心向道的道士三牧;是作家、编剧郭思遥和霍岩;是本书的御用摄影师张文超。他们出生在北京,长大在北京,拼搏在北京,北京是他们的根,也是他们起飞的起点,更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地方。
当他们再一次坐下来,静下来,和朋友相聚,聊起过去的时光,你会发现,他们成长了,可你也会发现,他们还是自己记忆里的那个北京小孩。他们说“我没有自命不凡,也不会自甘堕落”;他们说“我早已变成让那个十七岁的叛逆少年无法理解的另一种人”;他们说“长大是一瞬间的事儿,某种叫做责任感的东西会在某个时刻迎面而来,随后将永远挂在你的身上”;他们说“我很庆幸,虽然我曾经失去和挥霍,愤怒并癫狂,但我并没有让无辜的人感到失望过”;他们说“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在这一刻,他们面对过去真诚坦荡,面对现在诚恳有担当,面对未来仍怀揣梦想,他们走出半生,归来,仍然还是那个爱笑、爱闹、无所畏惧的北京孩子。
当他们带着我们游走在他们的回忆里,我们看到了那些交融在时光里的迷茫、怀疑、笃定、坚守,那些犯过的傻、打过的架,喝过的酒,唱过的歌,追过的梦,坚持的路,以及整个叛逆、热情、又闪亮的青春。青春就是一种成长,每个人都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未来,可我们都有过年少时的梦,那些流过的泪,那些开怀的笑,都不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在每一次回首时,那些映入你脑海里的,我想,一定是最温暖的回忆,因为无论是欢喜还是苦痛,都是我们一步步走过的足迹,也都值得我们细细收藏。
如果,你也在看这本书,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也会想起自己的青春,那真的是令人难忘的时光,那么,让我们一起举起酒杯,一杯敬过往,一杯敬远方!
《北京孩子》读后感(四):炫酷炸天,北京孩子的青春故事
在这个冬天,遇到《北京孩子》,看一看不一样的青春故事。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过这种感觉:一些非北京人对北京人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仰慕。我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外系的同学,非要让我宿舍的同学介绍我们俩认识,我去了吧,一说我是秦皇岛本地人,脸色瞬间就从满怀期待变成了大大的失望。原来这个外系的同学就想找个北京的女朋友,对一个女生什么都不了解也没关系,只要是北京人就行。这也太逗了吧!看过这本《北京孩子》之后,我才发现,也许大部分北京人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每个人都是一个传奇,才让这些非北京人有了一些盲目的崇拜。
北京孩子7.9李寒邻 张文超 / 2020 / 北京燕山出版社这本《北京孩子》讲述了十四位北京人的青春故事。他们是谁?演唱《南山南》的马頔;《龙岭迷窟》中的“大金牙”佟磊;《余罪》中的“骆家龙”张承;后海大鲨鱼的主唱付菡;摇滚乐队扭曲机器成员老道;龙井说唱孙骁;黄寺卤煮的老板高树;“摩登大火锅”李晓梦;作家、编剧郭思瑶和霍岩;摄影师张文超;文身师赵宽;剃头匠孙越;还有一个道士三牧。
轻松有趣,回味青春
书中的北京人三教九流,什么职业都有:歌手、主持人、演员、饭店老板、编剧、道士;可以说个个都是传奇,大部分都不是的很乖很听话的孩子,甚至有的人学习不太好,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但是也都努力活出了他们想要的样子,过上他们想过的生活。
黄寺卤煮店老板高树曾经是安德路中学的小混混“头子”,彻底辍学后去过肯德基、赛百味、麦当劳,当过保安,卖过机票。突然有一天决定不再混了,和父亲商量着开了个小买卖,做起卤煮生意。经历过为了省钱连空调都不敢开的日子,熬过了一天只赚二十块的时光,终于把黄寺卤煮经营成一家有名的小吃店。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什么样的过去,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努力奋斗,活出自己的精彩。
酷炫影集,设计感强
这本书的设计感很强,目录像是一个个的台阶,很有意思。书中的摄影作品也都很好看,审美特别在线。一看摄影师,原来是微信公众号“壹刻摄影”的主理人张文超,富士胶片签约摄影师。这本书的照片全部是黑白照片,让人想起凛冽的北方冬天,和快乐的滑冰、打雪仗童年时光。另外就是这本书的装订,可以完全把书平摊开,真是强迫症的福音啊!还有一个小趣味,购买这本书会随机掉落主创人员联合签名本。我的这一本就是~开心!
特别互动,成为主角
和其他的书不同,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专属于每一个人,可以用来写自己的故事。随书赠送了“北京元素”贴纸和《坏眉毛》明信片6张,贴纸配合书中“你”的故事使用,可以边写边贴纸。我觉得拿来做纹身贴也是可以的,特别适合夏天去音乐节蹦迪,超酷的!
这本《北京孩子》一定要且读且珍惜,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卖没啦或者买不到了。如果是北京人,我觉得怎么也要买五本,留下随机掉落全员签名本,剩下的送给同为北京人的亲朋好友。如果不是北京人,那也要买两本,一本给自己,一本送给关系最好的北京人。
《北京孩子》读后感(五):所有的故事,皆为人生。
我意识到,我们所写下的,终究只是故事,是往复的悲欢,是不可复制的透彻与开脱。自此往后,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将开始一段难以自持的冒险。我追在他们的屁股后面,叫他们回头,向彼此道一声好运。
记得很久之前在朋友圈看过一篇文章《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在网络上被各种讨论。对于北京人来说,老北京似乎已渐渐远去,太多的画面也只能留在回忆里。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北漂,对于他们来说,北京这座城市可以给他们带来希望,但也能让他们绝望,可依然有很多人选择留在那里。对于每天疲于奔波的他们来说,这座城市似乎是没有烟火味的。
在阅读《北京孩子》这本书时,让我感受到了北京还有那么一点烟火味,是属于从小居住在这座城市的老北京人。这本书的创作历时2年,讲述了14个北京孩子长大的故事,有他们躁动不安的青春,但他们每个人又都是闪闪发光的。他们的青春有过迷茫、有过彷徨,也有对自己选择的笃定、坚守、执拗,也犯过傻、 茬过架 、追过梦······
他们是
唱火了《南山南》的马頔,但他自己却很少听,而我更喜欢他在《我是唱作人》上唱的那首《是首俗歌》;
“摩登大火锅”李晓梦,以梦为马,过潇洒酣畅的一生;
因出演《余罪》骆家龙而大火的张承,却依旧没有改变对音乐的热爱,坚持在做音乐;
黄寺卤煮的老板高树,曾为了喜欢的姑娘而去了最次的学校;
扭曲机器的贝斯手老道,霸气十足的摇滚硬汉;
为了留长头发而误打误撞成为一名剃头匠的孙越;
因参演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而从此被叫“冯裤子”的佟磊,他也是《龙门石窟》中的大金牙;
坚持初心的龙井说唱成员孙骁,一首不算特别精品的《归》让龙井火了,但被人们永远记住的也只有这一首《归》;
认为文身是一门很酷的艺术的文身师赵宽,也许有一天这一门艺术终将被机器取代,但无法被取代的是手工会犯下的错误而造成的不完美;
摇滚乐队后海大鲨鱼的主唱付菡,是别人臆想中的复古女郎,对于自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一无所知,但她比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都渴望未来的到来;
一心向道,以求上善若水的道士张三牧;
每天活在小说里,扮演着喝酒吃肉角色的作家、编剧霍岩;
《北京孩子》的御用摄影师张文超,他是以影像记录时代的80后北京孩子,他用每一次快门来定格那个注定无法再现的瞬间,相信可以用一张有故事的照片带你穿越回到过去;
有一身北京孩子的骨气的作家、编剧郭思遥,是个青春期一直没过去的人,甚至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
而这里还有第15个故事,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在见证书中的他们成长的同时,也可以记录下自己的青春故事······
故事是否有趣,取决于你是否乐意回头,看看自己是怎么长大的,是怎么活成这个操行的。读完这本书后,我想我是乐意的。看着他们的成长轨迹,看着他们的青春,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个时候,那个可以肆意挥霍的青春,那个对未来有无限期待的自己······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我来来回回翻了好几遍,87张照片,14段成长故事,20年的光影片段,我看了又看。这本书里的14个主人公大多有着不那么平凡的人生,这是北京孩子的青春痕迹,但在这里你也许也能找到自己的痕迹······
所有的故事,皆为人生。
《坏眉毛》系列明信片《北京孩子》读后感(六):走过的路过的这里是北京
你是否有一份记忆,它专属于北京?
可能是有无数路人入镜的和爸妈在天安门广场前已经泛黄的合影,可能是被父亲扛在肩上在北京动物园里看猴山里的猴子,可能是在雄伟的紫禁城中太和殿前被妈妈牵着手念对联上的汉字,可能是初二地坛庙会的人山人海中害怕走丢的自己和小吃摊的棉花糖羊肉串,可能是第一次全家人在全聚德吃烤鸭看厨师片鸭子的模糊记忆,可能是在满园春色时和儿时伙伴一起背着一书包的零食在北海公园的鸭子船上嬉笑,可能是盛夏伏天举着冰棍看颐和园昆明湖内的荷花已全面盛开,可能是深秋时节香山红遍层林尽染爬山的人要比落下的红叶还多,可能是雪后初霁的景山上远眺中轴线南北和她悉数一座座建筑,可能是那年五月春季大风天里海淀狂飙乐园的迷笛音乐节,可能是工体的演唱会结束之后沿着路看夜晚的三里灯光明媚和朋友说不醉不归,可能是鼓楼后面的疆进酒那些即兴的弹唱聚会和小锅米线,可能是摇滚乐带来的激情褪去我们从MAO走到鼓楼依旧舍不得为那一夜画上句号,可能是第一次在国博看后母戊鼎震撼当时人怎么能做得这么大,可能是在南锣鼓巷排队买来后发现并不那么惊喜的文宇酸奶,可能是798艺术区里的一次为艺术摸不清头脑的观展,可能是和朋友炫耀赶巧没怎么排队就看到了故宫里的特展,可能是……
鼓楼大街虽然我不是《北京孩子》书中那样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但还好因为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的优势,我从小到大已经去了北京数不清次数,还有一大堆或完整或零星的美好回忆,正是因为这些我也更能理解在书中那些北京孩子对他们儿时北京的怀念。旧城旧事,有一些短暂的相守和一些长情的回忆。北京,这样一个超级大都市,聚合着很多相同的能量和好多爱,而如今这一切都在消失。变成一座座钢筋水泥,沉默地立在寒冬雾霾里,冷眼看着人世变迁。
十分钟年华老去 百花深处片段如今北京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方的人在为生活匆匆奔波,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城市快速发展的活力,也促成了地域文化之间的互融共通,但是这一切让城市变得拥挤,让节奏变得飞快,让感情变的冷漠,城市快速变迁,曾经的四合院转眼成了高楼林立的商业区,曾经胡同里的街坊变成了高层住宅里的陌生邻居,曾经刻意去玩耍嬉闹的地方有点山水的都建成了景区,让那些北京孩子们留有记忆的地方越剩越少。这些内容有一部特别好的影片可以带您感受,《十分钟年华老去》中,陈凯歌导演的《百花深处》片段,表面上看讲述的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滑稽故事,而实际上旨在缅怀四合院和胡同文化,在短短的十分钟里表现了虚与实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传承、以及对于过往细腻而繁杂的怀恋,是那种昨日琼楼玉宇今日黄花的辛酸!正如《北京孩子》书中龙井说唱的孙饶在《老北京变了》中唱到:
老北京现在可是变化万千,高楼大厦遮住胡同里面儿的蓝天,小时候每天晚上捉迷藏的四合院,如今墙上多了两个大字拆迁,见天清早闹心的叫卖声,再也听不见,豆汁焦圈也不再是您的早点,想要逮蛐蛐,咱得奔趟自然博物馆,想找蒲扇和躺椅,得去废品回收站,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可现在人人都躲进了,有空调的房间,不再享受树荫下,喝着凉茶下着象棋的悠闲夏天,啦啦啦啦,我们在长大,一切都变了,……,老北京的玩意儿就快要失传,这个年代的孩子,玩的都是科技高端,还有多少人记得,弹球洋画和滚铁环,那会买瓶北冰洋吃根,双棒,感觉自己倍儿有面儿,……,北京的天上不再飞翔着白鸽,身边的空气已经,慢慢变成了灰色,……,你们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咱们什么都有了,但是却丢了老北京的生活,这到底值得不值得,……在阅读《北京孩子》时,会发现他们身上都具备北京孩子最具特点的内容,有些“贫”,十分“局气”有礼有节,也倍儿要“面儿”。
《北京孩子》封面说起“贫”那就唯独北京的孩子展现的最好,从现在把本职唱歌都忘了参加了一大堆综艺的大张伟,到演出了“春风十里”“余罪”“鹿鼎记”的张一山,我印象里的北京人都爱耍贫嘴,您要是非得说遇见过不跟你贫的北京人,那我悄悄告儿您吧,他那是懒得理你!他们到底有多贫我可真是感受过不少,从当年的糖蒜广播里的男脱女脱,到如今的北京话事人、机核、真发发大王、优斯迪吧等等,这些电台肯真是陪了我十多年了,里面的这些大哥大姐一个比一个让人爱。再说到书中,张承清早儿起来倒尿盆儿的时候,遇到隔壁刘大爷就会下意识地问:“您吃了吗?”;高树说他那些朋友,现在有很多已经上过《法治进行时》了;还有道哥跟他的儿子说,“不要学那些没有用的对答。”这些“贫”当你细品他的话语总透着一股子热乎劲儿。我是真见过对这种贫受不了的,但是我会告诉他,他们的“贫”说白了不是真岔你,那是借着说话的由头跟你亲热。一腔的热情千回百转不知道怎么给,只能拐着弯儿暖你。
书中精美的贴纸和明信片前几年定义了一个“北京精神”,估计有人知道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而有的网民说这个未免太高大上了,便有了网民版的北京精神“局气、厚道、牛*、有面儿”,这才更接地气儿,更有北京味儿。这里的“局气”,就是说北京人仗义,说话办事守规矩不耍赖,与人共事时既不怕自己吃亏,也绝不欺负别人。单就讲规矩这一点,对于北京孩子这当然不是天生,亦无需刻意的培训,打小浸染在父母邻居周围人的为人准则和处事办法的环境中,让北京的孩子们有礼有节有规矩最极致,他们嘴中都是“您”,而且也在以此教育着他的孩子们讲规矩懂规矩。最后,您要说好“面儿”,那是人家北京孩子真有“面儿”能讲,就像书中冯裤子所自己的中学北京一中搁以前叫八旗子弟学堂,打从清军入关那会儿就有了,还有太多您可以慢慢在《北京孩子》中去寻找这些专属于北京孩子的特性,看看他们记忆中的北京。
书中北京孩子们的签名《北京孩子》读后感(七):他们把“幸运”扔了,穷较真儿、认死理儿
光看书名,就被《北京孩子》吸引了。在北京生活16年,我知道“北京孩子”指的并非是儿童,而是生在八九十年代的北京人特有的称呼。
我爱人是83年出生的北京孩子,他爸爸出生在南城木樨园,小名叫“樨园”,他生在距木樨园一站地的洋桥,爷俩都是土生土长的南城人。
我的大儿子今年12岁,也生在洋桥,那天带他去亦庄学琴,我说这地儿宽绰,以后在你在这边买房结婚吧。他说:地大儿,显得空,还是喜欢丰台热闹的烟火气。
带他去望京吃饭,我说这地儿馆子多,样式全,在这住挺好。他说:这吃一回新鲜,老吃没劲,还是南城的串儿好吃,天天吃吃不腻。
我问那以后就铁了心在南城呆着了呗?他说:那是必须的,爷爷、爸爸、和我都在这长大的,有感情,有念想。
“北京孩子”这地域群体很难归纳总结其特点,但他们有老北京的爱较真儿认理儿,身上又独有着京味文化下现代青年包容和豁达。
终于有一本书能写这些北京孩子的故事,14个人散落在北京城不同的方向,都在诉说着自己的童年和长大的歌。
北京孩子念物,更念情
张承说他90年出生在交道口一代的大杂院里,那是他的“老家”,笑说九十年代贫民窟生活,身边全是老北京,清早起来倒尿盆儿,也被隔壁大爷问:“吃了吗?”
张三牧说“永安里是我心中的宇宙中心”。
冯裤子98年脑瘤手术,丧失了多半记忆,但他依旧记得后海那片儿平房里的胡同,宅子口左右俩石狮子,程光瓦亮的四级台阶,就是他童年的全部。
可就这些就够了,鹿牌暖瓶,留着,床头柜和五屉柜都是当年找木匠打的,留着。时光偷走的是记忆,但“念想”任凭谁也夺不走
北京的孩子怀旧,起初我以为是北京变化太快,他们拼命地想抓住转瞬即逝的记忆。
后来,我渐渐明白,他们看似吊儿郎当,对一切满不在乎,念的是童年的情,哥们儿的义,没心没肺地臭贫,放荡不羁地吹牛皮。以皇城根儿为中心,东西南北城下的区域块的留恋,从前在胡同里的追打,如今疾驰在国贸立交桥下的孤独......
冯裤子说人生最快乐的日子是初中那三年,一起傻淘傻淘的是青春,但我知道他说的是现在成年后的不快乐。
胡同里卖煎饼的酱里掺水,外地人多过北京人,青春随着胡同文化难寻踪迹,他们念的不只是物件,更是情份。
北京孩子幸运吗?他们只是爱较真儿,认死理儿
冯裤子是幸运的,在初中时学习不错,全班第四,就不爱学英语,因为英语死记硬背,里面“没道理”,学着没劲。英语这水平高考愣是蒙上了57分,“ACDDC,DCDAB”蒙得必须合辙押韵。
“这个世界让我产生很多奇怪的想法,我会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视之为真理,并十分坚定地深信不疑。”霍岩是幸运的,他最早是一位专业厨师,在三元桥中旅大厦上班,后来才发现流水线并非人生追求,后来去一国营剧团,不服那自视清高的风气,失业了。
逛天涯看一鬼故事,想起当厨师时候,“闹鬼”故事多着呢,一写,火了。
张承是幸运的,他被一星探塞一名片,没几天就接了《余罪》男一号的戏。拍完就和好哥们住进了工棚里,一人睡床,一人睡椅子,两人忙活写剧本,晚上当网车司机。
爱奇艺看上一剧本,希望看看样片,两人利用一个周末,用借来的两千元拍了样片。余罪上线三天,播放量突破五亿万,他却用余生置金去玩他爱的音乐。
像《北京孩子》摄影师张文超所说:“一卷胶卷就36张,生死都是它,拍错了完全没有后悔的余地。”我们看到这本书中有故事的照片,看不到他在深秋下雨夹着冰渣儿,去圆明园练习拍摄四个小时,回家发烧一个礼拜的执拗。
外人刻板印象里的北京孩子,生在皇城根儿底下,从里到外带着优越感。还有说北京孩子高考分低,轻松就能上清华北大,这是彻头彻尾的胡诌。
远的不说,书里这几位没几个正经大学毕业的,兜兜转转兼职打工,也有托人进过国企,要说这是幸运,那他们全都“幸运”丢了,死气白咧的拽着那“贫穷的梦想”,带上那披头散发的倔强。
许多年过去了,他们用倔强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冲着心里一个地儿,较真儿认理儿。
北京孩子狭义,怕矫情
马頔毕业后做过五份工作,从推销员到电话推销,从售货员到国企职员,最后又折腾到广告公司,哥们一个电话想攒一个电影,他马上装病请假一个月。
开机第一场戏就在东华门醉酒骂街,那是真骂,北京孩子成长的惶恐与不安,用一种戏剧式出口,寻找安全感,他们害怕矫情,害怕痛哭流涕的卖惨。
张承受听同台姑娘唱《纸短情长》都觉得矫情,他暗笑:什么叫纸短情长?就是你上厕所发现没纸了,这时一个电话过去会给你送纸的朋友才是真朋友。
“卤煮少爷”高树,自称上学时是个“起步点很高的流氓”,也是梦想“全北京排行前五的成功人士”,08年和父亲开了黄寺卤煮,吃了不少苦。
高树的创业的故事简单几句一笔带过,讲在学校的“丰功伟绩”倒是读着有滋有味。他说“我吃过所谓创业的苦,但你看,对此我讲得还没有讲流氓打架的那段儿起劲儿。我不愿意去说,矫情。”
我爱人也是这样的,一回忆起小时候,满眼的北京胡同里追打的孩子景象,讲哥儿几个去西单呲姑娘,讲去前门吃老字号卤煮店,讲在红桥市场买游戏盘,讲大冬天骑着二八车从南三环骑到北三环只为陪失恋的哥们......
这些年受过的创业之苦,成长之痛,他很少提及,他说一大老爷们,不爱说那个,矫情。
写在最后
汪曾祺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胡同大杂院里有《北京孩子》里14段成长故事,有迷茫、有彷徨,犯过的傻、茬过的架,有漂亮的姑娘,有拧过的梦......
他们是永恒经典《南山南》的马頔;《余罪》《八佰》里的演员张承;他们是《龙岭迷窟》京腔京韵的大金牙;他们是后海大鲨鱼的飒姐付菡;扭曲机器、北京话事人的老道;龙井说唱孙骁;黄寺卤煮的老板高树;“摩登大火锅”李晓梦;作家、编剧郭思遥和霍岩;摄影师张文超;纹身师赵宽;剃头匠孙越;还有一个道士,他叫三牧。
他们拥有共同的那个北京四九城,他们是北京孩子。
看书的时候,我在地铁里傻傻的被他们逗笑,看完之后,眼睛里噙着泪,却不知为何而流。
我不懂北京孩子为啥别的可以凑合,但吃炸酱面要求忒多,面柔韧筋道,八小碗菜码样样齐全。我不懂北京孩子聊起过往童年,眼里放出的闪亮是怀念老北京胡同,还是怀念那逝去的时光。
但我懂北京孩子天性乐观总是一副嘻嘻哈哈的满不在乎,我也懂青春与北京一同消失在氤氲里,他们的怅然若失。
想起北京孩子李寒邻说的,想买这本书,千万别搜“北京孩子”,那会出来一大堆北京小学生练习册的,哈哈哈~~
作者介绍:荣荣
每本书都认真读过,写书评,推荐好书!欢迎关注~@荣荣家庭关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