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他山的石头记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他山的石头记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26 01:59: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他山的石头记的读后感大全

  《他山的石头记》是一本由宇文所安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3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山的石头记》精选点评:

  ●close reading 很有想象力

  ●好看到爆炸的文学评论,从此宇文所安一生粉!

  ●跌落神坛的他山之玉,选文最后一篇的食廊比喻妙到毫颠。

  ●观点有趣,值得一读。

  ●很多有趣的视角

  ●读完心服口服。不是说完全同意其观点,问题在于,我这辈子要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来, 夕死可矣。 这两天音乐节都是下午开始,上午没事,就一个人坐在咖啡馆里读这书,偌大空间只我一人读书,饱尝知识的幸福与痛苦。这书可以读三遍。民国文学史那篇与《世运推移》合看。 ||读到一半,太牛了,熟练运用各种西方批评理论,又有自己的处理和切入,文本细读功夫也相当可以,读得我好开心又有点失落:文学研究一定要完全落入细节吗?那样我读书还有什么意思呢?一会重建一个历史语境,一会搞搞心理分析研究研究话语,文学的位置又在哪里呢?文学以前可是带有神性的,现在只好呆在各种秃头学者笔下作讲章,郁愤啊。

  ●: I206.2/3407

  ●思维方式的不同可以对问题产生不一样的思考。

  ●三个重要问题:历史语境,文字传播,文献流变

  ●一贯的,富有想像力的解读

  《他山的石头记》读后感(一):关于《他山的石头记》前八|持更|后九还没做完笔记|日后有机会再读再评

  《他山的石头记》在我的心里开发出了一个新的角落。在这个角落里,我看见世界在下雨,洪水刚刚退去,所有生民的部落持续发生着生、老、病、死,健康的开垦者率领部落,成为王;德高望重的老者因无法从事生产而羞愧,他把技艺教给他的儿子们,然后不吃不喝而死去……知识被要求记忆与传播,从习得符号开始,他们使用文字、语言,在生存恐怖与死亡威胁的残酷状态下将关于“活着”的知识传递给活着的人们。透过这些知识的传递,人们自觉地发现情感,趣味,慢慢地有了仪式……

  《他山的石头记》是我头一回读文论读得望而生敬———不得不尊敬的,远不只是作者作为一个优秀的学者使读者体会到的历史真相与文字形式背后的力量,更有对于文字的强大功能、我们通过文字与这个世界上无尽的时空联结的过程的重新认知。解读文本而不捧不骂,只是细致明白地展现文字本身的意义,这意义指向一个具体的时空,但也指向我们的普遍情感。

  角度独特,论证实力自不必言。刚刚为前八篇做完小传,之后会加快做完后九篇。以后读书更多也许会有不同的认识,好书不厌百回读,到时再来评说。

  《他山的石头记》读后感(二):《柳枝听到了什么》小札

  1.这种历史主义解读模式的问题是,它要求读者作出一种很不自然的“忘却”的努力。([美]宇文所安著,田晓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第140页)

  2.清代和现代笺注家们的解读,包含着他们渊博的历史与文学知识。我们提出那个假想的问题——柳枝听到了什么?其实所质疑的是他们是不是知道得太多了。我们理所当然地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一个诗人所有的作品,他的生平,他所生活的时代,这样才能在解读的时候作出某些建筑在历史基础之上的判断。但是,把发生在李商隐生命后期的事件以及他的全部作品拿来,作为解读《燕台》诗的语境,严格地说,是违背时间顺序的舛误。([美]宇文所安著,田晓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第139-140页)

  附录:李商隐《燕台·春》

  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

  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

  暖蔼辉迟桃树西,高鬟立共桃鬟齐。

  雄龙雌凤杳何许?絮乱丝繁天亦迷。

  醉起微阳若初曙,映帘梦断闻残语。

  愁将铁网罥珊瑚,海阔天宽迷处所。

  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

  研丹擘石天不知,愿得天牢锁冤魄。

  夹罗委箧单绡起,香肌冷衬琤琤佩。

  今日东风自不胜,化作幽光入西海。

  《他山的石头记》读后感(三):读宇文所安《他山的石头记》

  文学史本就是由不确定因素、主观因素交互构成的复杂现象,正如作者在《瓠落的文学史》中提及一种量子论研究方法,即没有固定的文本,没有可靠的源头,只有一部充满了变化和再解读的历史,因此我们无法直接把某一文学现象做单一化、碎片化的理解,而要打破司空见惯的研究方法,培养历史感和历史想象力,思考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文学史多大程度上是被时代和批评者所过滤的,虽然这样很难,但这也正提供了解读文学经典的源泉和动力。 作者以不同于东方的传统美学观和价值观按照时代的顺序通过细读文本发现新鲜的观点,我确实真切地感受到文化差异为文学研究注入的新鲜血液,虽然也存在阅读过程中对某些西方的话语不大理解的现象,但是诸如《左传》中的叙事内驱力(包括天命、人的性格、人的意志),《史记》中自残成就抑或泄露身份,外在表征受内在意向的支配等问题,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两套话语系统的博弈(一套是作者自身的思想观念诉求等,另一套则是不自觉地受到骈体文自动化的拉拽),《桃花扇》中真实历史背景的框架下的“表演”以及人物在担任所赋予的社会角色中“表演的表演”性质,都给了我启示。

  最后一篇是关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被重新定义,传统文化成为彰显民族国家独特身份的手段和拒绝融入全球文化系统的一种抵抗模式,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命运的思考。

  《他山的石头记》读后感(四):变形的编年史

  能看懂一部分。

  其中“叙事的内驱力”一篇研究中国早期叙事的发展。早期的零乱无组织的编年史,逐步演变成有教育意味的中心叙事。在其中,以一个长期的目标为中心组织人们的行动。宇文认为,这种叙事跟中国逐步走向大一统有关。这似乎很有道理,很少有个人以单一的长期目标组织自己的生活,但大型国家却倾向于以长期目标组织自己和臣属的行动。

  作者的下一篇“司马迁的工程”,相信司马迁《史记》的体例表明,他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形式来“表达目标与行动之结合的形式”(83页)。翻看《史记》,可以看到其中很少谈到今天习以为常的“国家”。其笔触还是集中在个人的行动上。司马迁按时间顺序罗列人们的行动,其叙事接近直线。这些行动看似并无紧密关联,但是读者深思之后会感到其中每一条都跟某个或某些更大的目标关联在一起,从而获得了意义。

  目标并没有使司马迁的直线型叙事变得干瘪,反而使其丰满而生机勃勃。

  作者下一篇研究班固的《汉书·李夫人传》,通过自己的细读使得干巴巴史书的细节变得丰满,并且有力地证明了这篇初看简单叙事性的小传,其实有作者明确的意图强有力地贯穿其中。

  这种叙事很可能扭曲了事实和个性。然而去除这一层似乎又是不可能的。作者不得不往前再进一步,在叙事的公众性和个性之间探索新的表达方式。作者开始关注“公众性”和“反讽”,以及摒弃结论/目的的可能性(224页)。

  其后的《桃花扇》一篇,以政治舞台的彻底崩溃为主题。此后叙事似乎有了新的可能性。

  回顾整部著作,可以看到作者模仿了司马迁的直线叙事,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各篇论文,从《诗经》一直讲到《民国》。其各篇的用意,也需要读者与全书的意图/目标相结合,才能体会。

  《他山的石头记》读后感(五):读宇文所安《他山的石头记》

  很典型的海外中国研究。重点在于不同的视角。其实考据的传统也是通过几百年才固化下来的。

  对第50页开始的内容很感兴趣。自残与身份。宇文所安提出了很关键的一个概念,即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初期的春秋时代,一个人的肉体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内在自我的外在表象。。。。春秋时代,总的来说,在揭示人的内在自我方面,肉体本身没有一个人的行为那样重要。

  而在肉体的分离的问题上,宇文所安指出的战国时代社会阶级上升之流动性的表征。在有关阶级流动性的故事里,一个人得到揭示的内在才能与品质总是比外表要更好。耕田的农夫可以教训国君,渔夫可以成为天资的襄助。在身体就是身份的贵族社会,一切都摆在桌面上的价值判断是容易的,但是在一个可以于石头之中找到美玉的世界,价值的判断就复杂得多了。宇文所安用了卞和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其实,在当今的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保证阶层间的流动性才是关键的。

  当读到《燕台》里对于柳枝的描述时,不由得想起了夜店里的姑娘们,挺有意思。

  讲到苦吟,想到了罗兰巴特在《写作的零度》里讲到的福楼拜和类似的经验,估计这有所借鉴。另外想起来,以前很多人具备很强的记忆力,是口头记诵传统,像钱钟书的记忆力也是拜其家学所赐。

  227 酒宴,和希腊人的宴饮比较的话很有趣。同样的,那些客人们也被情欲所勾起而迅速回家了。

  壶中九华诗

  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

  余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

  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识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

  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

  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

  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

  百金归买玉玲珑。

  又有

  船上看山如走马,

  倏忽过去数百群。

  适合喝酒

  在最后宇文所安按照全球化的视角讲述了其对于文学研究的观点。值得借鉴的是其指出了十九世纪民族和国家意识兴起前汉语文化的强势地位所带来的泛文化圈的状况。

  这本书写得很优美,不过对其观点还是有意保持一些距离,毕竟文学史是很复杂的,需要经过推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