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尔大街读后感100字
《米格尔大街》是一本由(英)V.S.奈保尔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格尔大街》精选点评:
●补记
●很多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条米格尔街,喧嚣、宁静,拥挤、空荡… 这儿曾有我们朋友、童年,我们的乐事、憾事… 我们都曾想过逃离,但总会时常惦念! 米格尔街和米格尔街上人,一直都像盐一样平凡,像盐一样珍贵! 忽然,你又让我想起我的小时候……
●什么都好序言不好.
●逗逼一大街
●几个月前我偶然在书店发现了这本《米格尔大街》,由于装帧粗陋,我险些与它擦肩而过,但我毕竟拿下了,随后读了起来,结果让我喜出望外。这是一本以少年的视角叙述的如烟往事,一如清泉般流淌的文字很容易让人惬意地徜徉其间,作者来自于一太平洋的弹丸小国,印度人的后裔,他由此出发迈向了诺贝尔。
●我读的不是这个版本,是浙江文艺出的——我喜欢这种能驾驭的长篇的形式,文字不美,但传达了作家的写作精神。
●彻底泪目。
●92版的万岁
●闹市的平民生活
●写得很好
《米格尔大街》读后感(一):米格尔大街
米格尔大街对于作者来说是什么?是童年,是生活,还是整个世界。
米格尔大街是作者出生和生长的地方,这是一片底层居民的生活小区,作者以客观和冷静的笔调刻画出在这片看似无聊的街区的各式各样的人。
所谓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作者就是这样来刻画着这种不幸。我想之所以以米格尔大街为背景,一则这是作者的少年生活地;二则是相对于财富来说,贫苦更具有悲剧感。就象我一直也无法理解书中人物依靠什么为生,这点就足够不幸了。
《米格尔大街》读后感(二):我们的米格尔大街
如果不是奈保尔得了诺贝尔奖金,也许我只会看他这一本书。记得第一次看时,惟一的印象就是这条大街上的人究竟是怎么样生活的,从哪来的钱生活。 如今年龄渐长了,重读此书倒是感觉变了。大部份人生活在世上,没有波澜起伏的生活,过着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久了都不觉得有什么异样了。可是当一个局外人通过冷静的目光观察并且通过艺术的方法进行提炼的话,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与模样。显然米格尔大街就是如此,而我们身边的人与事,大街与社会难道不也是如此吗?我记得有一句话:历史比任何小说都要有想像力。恐怕生活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平凡的生活表面上看枯燥平凡,但事实上具有着丰富的意义与感觉。只看我们能否去用心体会罢了。如果没有了心,恐怕生活也就真正没有了。 米格尔大街是我们每个人的大街。
《米格尔大街》读后感(三):读《米格尔大街》
读《米格尔大街》
李健伟(塞林格格)
2001年印裔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是长篇小说《河湾》,《米格尔大街》这部短篇系列小说是奈保尔22岁时写的,是他的成名作和处女作,那时他是英国牛津大学文学系的应届毕业生。4年后这部小说出版了,随即获得1959年短篇小说毛姆奖。这就是为什么这部小说让我吃惊的原因之一,年轻的奈保尔在小说里表现了惊人的冷峻、“早熟”和少年老成。我宁愿相信在小说出版前的4年里,奈保尔像金庸一样对自己的作品作了大量的修改,这样会给我们一些安慰。
《米格尔大街》由17个自成一体又彼此相关的短篇组成,每则五、六千字,第一人称、白描笔法、写人状物、简洁洗炼、不露声色,小说以旁观者“我”的视角描述、回忆了与西班牙港毗邻的特立尼达岛一条大街上的众生相,这是奈保尔童年生活过的让他爱恨交加地方。
这条叫米格尔的大街上有什么呢?是那些普通而又奇异的人,普通的是他们出身下层、卑微而又愚昧:贫穷。打架。赌博。酗酒。健忘。嫉妒。说大话。见识浅陋。贪小便宜。无节制的生育。打孩子、打老婆或被老婆打。甩男人或被男人甩。奇异的是他们有着笨拙的执着、有着肤浅的理想、有着高雅的爱好、有着偏执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有着可敬的为摆脱命运而作的种种努力与拼搏,他们天真、诚挚而富于人情味。然而他们的努力弄巧成拙,好的目的办成了坏事、高雅的爱好“画虎不成反类犬”、追求时尚却东施效颦,自嘲、自卑、自抱自弃却兀自嘴硬,幽默的笑料和冷峻的讽刺就产生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不惜自作笑柄以取笑他人作为生活目的的花炮制造者摩根,总是将好车修成废物但乐此不疲的机械天才巴库舅舅,外强中干的大脚比佛,沽名钧誉自写讼词假托他人寄向报社的知识分子泰特斯•霍伊特,不懈努力想要冲出岛国却最终失败的伊莱亚斯,参加每一次选举算上自己投自己的一票拢共只有三票、为了获得话语权而笃信宗教自己将自己钉在十字架上的疯子曼曼,老是在建造没有名字的东西的木匠波普,每月只写一行诗却又靠卖诗乞讨的诗人布莱克•沃兹沃思,和七个男人有八个孩子的女人劳拉,不停地卖彩票却从未中奖失掉了自信、最后中了奖却认为别人在戏耍他而将彩票撕碎的博勒,亲美分子爱德华和他的哥哥米格尔大街俱乐部的领袖哈特,最终走出米格尔大街的“我”……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滑稽的故事、一个个出乎意料的结局,而年少作者的旁观是那样的冷峻得可怕、讽刺得刻骨,哀其不幸而又恨其不争,带泪带笑,悲喜爱恨交加。而这些感受从不在文字中通过发表议论表现出来却直指人心,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敏感、老辣和深沉。在这部小说里,22岁的奈保尔已然呈现出了世界级文学大师的端倪。
由于受到脱胎换骨的教育和摆脱似的离开,使奈保尔对米格尔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作了冷峻的旁观和反思,就像每个立志走出贫困、封闭的家乡的少年一样,在摆脱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后,对过去和家乡显得那样爱恨交加的无奈,而身处的都市又“台北不是我的家”(罗大佑歌词),这样的尴尬成就了移民作家奈保尔。
更多请至塞林格格的小站:http://site.douban.com/110563/
《米格尔大街》读后感(四):好小说的两种形式
好小说的两种形式
文/梁坏坏
傍晚,出门买菜,碰上了一场大雨。
其实这一天从大清早起就这样阴呼拉的,拉拉小雨。
我是一个人,躲在家里,冲了一杯速溶咖啡,开始看一本书,奈保尔的书,《米格尔大街》。
一上午的时间,已经看去了大多半。有几篇早在网上看过。那是一条什么样的大街呢?想一想,就像小时候我家门口的街道,现在带给我的就是一种锈迹斑斑的回忆。我们一群小孩都在那条街上玩耍,我的父母则和他们的邻居在晚饭后,聚集在门前的大树下谈论着家长里短。而围绕着这条街道,发生的那些故事,也是那样的清晰和亲切。我那时候的邻居,每一个人身后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故事。
这是一种与现实非常接近的小说。
现实的让人觉得我们和奈保尔虚构的世界没有任何距离。
因为我们都是小人物。
而米格尔大街上生存的人物也是小人物。为了生活,为了尊严,虚构了自己的另一种生活。
那个被大街上人们认为是疯子的《曼曼》。曼曼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小人物,比如他参加选举的时候总能得到正好三张选票,比如他被咖啡馆的老板臭骂之后,他具有创意的报复行动。“一天,他说他洗完澡以后看见了上帝。”,他成了一个布道者,很都人都相信这个疯疯癫癫的布道者,令大街上人们兴奋的事情是,曼曼要把自己绑上十字架,然后让人们用石头砸他。在人们都夸奖曼曼敢于做这种伟大的事情的时候,一块石头击打在曼曼的胸前,他醒了,狂叫要找到那个向他抛石头的狗杂种。这位把自己打扮成耶稣救世主的形象的曼曼,最后的结果却以闹剧的形式草草收场。
我喜欢《布莱克·沃兹沃思》中自称诗人布莱克·沃兹沃思,他曾经要四分钱把他的诗卖给小男孩,却被小男孩的母亲一顿臭骂。这个流浪汉为了虚幻的尊严,即使在一个孩子面前,也显得温文尔雅。他宣称自己要写一首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他说,我已经写了五年啦。再有二十二年就完成了。这无疑于一个笑话,最后的结果显然他没有写成。但是这样一个拥有伟大的民间理想的小人物,却用自己的一生的古怪行为,书写了一首伟大的诗歌。
在此之前,我还看过一种远离地面,在空中飞翔的小说,举一个例子那就是法兰西学院女院士尤瑟纳尔的《王佛保命之道》。那位法国女人充满着神奇的想象能力,在他的这篇简短的小说中,她选择了古老的中国作为一种背景呈现给读者。
好的小说,首先好在语言的运用上。这话没错。
《王佛保命之道》的语言简洁而有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一种勾引读者的魔力。
“他们慢慢地朝前走着,因为王佛时常要停下来,白天端详蜻蜓,晚上仰观星辰。他们的行囊轻便,因为王佛爱的是物体的形象而不是物体本身。”
“他的弟子林背着一个装满了画稿的口袋,躬腰曲背,必恭必敬,好象他背上负着的就是整个苍穹,因为在他看来,这只口袋里装满了白雪皑皑的山峰,春水滔滔的江河和月光皎皎的夏夜。”
“儿子成亲之后,做父母的似乎都很谨慎知趣,竟然双双弃世。”
这种语言是无根的,是飞翔的。
更为神奇的是小说的故事。作为一个中国读者,看到一个法国女人笔下的中国故事一定会有一种亲切感觉,但是阅读之后,你便会发现,她根本不是在讲一个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只不过是一个外衣罢了。
那个忠贞的徒弟,对师父的崇拜已经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在师父的教诲之下,林对色彩产生了迷恋的情感,为此倾家荡产,美丽的妻子上吊自杀。从此没有牵挂的林便追随师父流浪江湖。
汉王国的陛下看了王佛的绘画,对现实生活发生了怀疑和不满,讨厌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找到王佛宣判了王佛的死刑,林为了保护师父,被优先坎下了头颅。“一个卫兵举起广他的大刀,林的脑袋从他脖子上掉了下来,就好象一朵断了枝的鲜花。”
接下来,陛下给了王佛一次机会,让他把一部为完成的作品补充完整,老王佛接下了这个任务,那是一幅山水画,画中的高山、港湾和大海交相辉映,王佛见到画之后,拿起笔来,掠干了眼泪,微笑起来。
这时候,小说的奇迹出现了。
“王佛又开始给山顶上一片浮云的翼角涂上粉红色,然后,他又在海面补画上一些小小的波纹,加深了大海的宁静感。奇怪得很,皇帝的玉石地面这时忽然变得潮湿起来,可是王佛正全神贯注在创作上,并未发觉自已是双脚站在水里作画。”
这怎么可能啊。不得不惊奇作家的飞翔的想象。几百年前,同样一位法国人蒙田在他的作品中写道,大胆的想象力可以创造意外。
这绝对是一个意外的高潮。山水画中的一切都已经变成了现实,海水渐渐的涨了起来,陛下和他的朝臣们都感到了震惊。那个死去的人,王佛的徒弟林,这时候也活了过来,并且脖子上却围着一条奇怪的红色围巾。
最后,他们上了小船,永远消失在刚刚由他自己制作的蓝天般的海洋里。
我说过,如果有一天我要是能虚构出这样一篇小说,从此以后,我就不再写东西了。
(2006-7-29写于哈尔滨)
《米格尔大街》读后感(五):22岁的奈保尔
12月14号之前我只知道奈保尔两件事:他获得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他做过嫖客。两个消息都是从网上得到的。
第一个消息的报道最后说,这个人的书马上会有中译本,出现在各个书店的书架上。我不知道是不是要跟风买一本两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知道的不多,读过的更少,我费了一番劲想,才想起我读过海明威马尔克斯川端康成加谬。
现在我又可以加上一个人了,那就是奈保尔。我想起来了,其实我还可以算上福柯纳,我有他的书,《我弥留之际》。可是,对不起,我没看完他的书,我觉得那书很不好看。那书在我床上躺了三个月,福柯纳和我还是陌生人。
奈保尔不一样,我上前天买到他的书,昨天看完,今天忍不住想说几句。
我买的是《米格尔大街》,花城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印数1500册,定价6.8元。时隔十年,距离奈保尔获得文学奖也有一个月了,我在一个打折的旧书店买到它,半价,舍去零头,3元钱。
《米格尔大街》是奈保尔的第一本书,完成于1954年,他22岁,四年后出版,次年获毛姆奖。
是一部回忆录式的小说系列,有十七个短篇,这十七个短篇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每个短篇都集中讲一个人,这些人又不断出现在别人的故事里。这些人都生活在米格尔大街上。是一群普通人的普通事。
你可以分开看,把它当作一部短篇集,也可以合起来看,当作长篇。我是当作长篇来看的,我发现,在写甲的一部分里,不经意间乙的形象更加丰满了。我喜欢这样的方式,不需要读者一口气看完,半个小时,上厕所的时间就可以读完一个小故事,有时间了,可以从头到尾慢慢读。
关于故事,我举几个例子。
《曼曼》“米格尔街上的所有人都说曼曼是个疯子,所以大家都离他远远的。”
“每逢选举,不论是市镇议会选举还是立法机构选举,他都要参加,而且总要在选区中到处插上标语牌。牌子漆得很考究,上面总是那句话‘投票’,下方则贴着曼曼的照片。”
后来他突然接受了宗教思想,竟自愿模仿耶稣,把自己绑在十字架上任人扔石头砸他。
《没名字的东西》“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个小工棚他也没盖完。”“不过波普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的不亦乐乎。”“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就是这个波普被捕入狱了,原因让大家大吃一惊。
可以说,街上的人们愚昧混沌同时又可以说朴实得无知和天真。奈保尔对他们有讽刺又有同情。他是他们中的一员,同时又是一个旁观者。这使得他的目光冷静犀利,故事充满了讽刺的幽默感。
故事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结尾的出人意料。再举两个例子。
《曼曼》“人们真的朝曼曼的脸上和胸口扔起了大石头。
曼曼似乎很伤心,也很惊讶。他大声呵斥道:这究竟是怎么了?你们知道你们在做什么吗?听着,快把我从这东西上放下来,快点让我下来。我要找那个朝我扔石头的狗杂种算帐。”
《没名字的东西》“他开始为别人做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竟臭骂了我一通。
你***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说到《米格尔大街》的语言,可以说是朴实无华,毫无雕凿,却真实生动。小说的段落经常是一句话,非常简洁。我写这篇东西时又看到一篇介绍奈保尔的文字说:
大学毕业后,他先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为“加勒比之声”节目撰稿,包括描写一些特立尼达移民生活的广播小说和人物素描。这些富有喜剧和反讽色彩和地方语言特色的短篇后来都收入短篇集《米格尔大街》和《岛上的旗帜》。
那篇文字还说:
六十年代以来,奈保尔给各种刊物杂志写了上百篇文学书评,这也是聪明的中文作家不会做的傻事。他的评论可以用尖刻挑剔来形容,使他得罪了很多他评论的作品的作者,这也是他至今人缘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
按这个习惯,我写这点文字,也应该批评几句。我想我还是算了,奈保尔写《米格尔大街》时22岁,我今年也是22岁,我还没写出什么呢。要批评了他,我自己没处站身。
最后祝各位像我一样好运气,买到一本打折书。即使没有打折,你在书店看见了它,也掏出腰包吧,我保证你不会后悔。
200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