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31 03:31: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经典读后感有感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是一本由Bertrand Russell著作,Routledge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26.95,页数:7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精选点评:

  ●看过中文的应该看看这个,因为里面有中文版缺少的内容。

  ●Mentor for reading philosophy

  ●我理解的哲学,是人类对自身,对自身所存在的这个宇宙进行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反思的spirit,而不仅仅是某些大哲学家构建起来的思想体系。哲学和科学不可分,但又不完全重合。古希腊最开始的哲学探索,就是和科学探索结合在一起的。哲学的decay始于苏格拉底。因为从他开始,哲学渐渐局限于伦理,而失落了对自然万物的广阔好奇。 正因为哲学是一种spirit,所以最好的入门书籍是哲学史。罗素的哲学史在这方面是极好的典范。他引导读者探索的,首先是这种spirit——把哲学家放在一个更广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去理解和考察,他们如何局限于自己的时代,又如何能超越自己的时代。他拥有犀利的vision,能把复杂的东西讲得清晰简单,语言流畅又平易近人,是极好的引路人。:)

  ●主要看了book three。八卦哲学史。言简意赅,观点分明。除了八卦,主要都是思辨,有时候显得有点无厘头。不足的是内容有点古旧,简要地扯了扯logical analysis就收尾了。总之很有意思<3

  ●作者自己的评论很多, 十分有意思

  ●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立意就比较明晰了:哲学只有一种搞法,就是我罗素的搞法。who cares anyway?

  ●读了几个星期,序章也没有突破,果断放弃了。等十年后再入门吧。

  ●读之前以为这书是大学哲学导论必读书目那样的西方哲学史,结果它是袁腾飞说历史那样的西方哲学史。pre-Socratics部分真的不错,文笔优美,逻辑性强。但从柏拉图开始,罗素放飞自我,想哪儿写哪儿,还总是乱入自己的观点。行文像是急着给编辑交稿那样,结构混乱没逻辑。失望。深深地失望。感觉还是《苏菲的世界》写的更好。

  ●我的读书顺序真是古怪……为什么都是先中文再英文,挫

  ●看了一年终于看完了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读后感(一):西方哲学的启蒙书

  对于生活节奏紧凑的现代人来说,读哲学总有点像空中楼阁一样遥远.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启蒙性的读物,对各个时代重要的西方哲学思潮和哲学家有一定初步的了解,并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哲学家的作品进行阅读.

  这本书我当参考书用的时候比较多,经常是跳着翻.语言很不错,相比,中文的译本就读起来比较晦涩了.

  对哲学有兴趣的朋友肯定不会错过.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读后感(二):一点浅见

  算是我西哲的入门书籍,梳理性比较强,但是其中夹杂了一些八卦故事确实比较...英伦(以前看英国史纪录片就诧异:怎么是由诸多八卦构成的)本来分可以再打高一点的,但是曾读到冯友兰自述Russell以冯友兰英文不过关为由拒绝给他写序,就觉得Russell自我中心了,哲学不是语言学(但西哲学家很多喜欢文字里钻研,hobbes,LockeMill都喜欢介绍核心词或主题词的词源)在我看来,语言是道的载体,岂可买椟还珠,错过核心?Russell你可错过了中国哲学这一大宝藏。(在我心中,中国乃及东方哲学境界远高西哲,西方哲学家大约只有Marcus Aurelius可以媲美)冯友兰写这一段往事是带着对Russell的感激和对自身不足的承认来写的。可我依稀觉得Russell有些傲慢(希望是我主观吧!冯友兰你要自信哦,我读你的书,尤其是对逍遥游的理解,感觉是最好的!)但是也要承认Russell这本书对我的帮助,没有它,我不会了解圣Augustine of hippo,Aurelius这些圣贤!对于Russell,我也很喜欢。只是觉得这本书可以再好一些,所以打分严格了。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读后感(三):拒绝废话文化,从我做起

  我觉得罗素的这本《西方哲学史》,如果去掉所有的“废话”,完全可以厚度减半。

  这种“废话”不是车轱辘话来回说的普通废话,而是每句话里都有一点点(不重要的)信息量的“高级废话”。它们看上去很重要,但如果你把它们删掉,不仅不会影响全文,还会提高阅读体验。

  我也算混迹西方诸国多年了,感觉自己深谙这种“废话文化”。这种文化广泛存在在西方各国的政治,文化与教育里,主要表现为说的越多越好,越头头是道越好,尤其需要在即兴的场合(比如政治辩论)迅速地甩出一大段观点。应用在大学课堂上,是一种“胡说能力”:(主要是本科阶段的文科商科课程适用)哪怕你做的project只花了5分钟,你也能写出看上去非常正式的报告,做出听上去很专业的presentation。

  当我读到伊拉斯谟写了500多本著作,我的第一反应是“估计绝大部分都是废话吧”。短短一生写那么多书,你是真的沉淀了自己的想法,打磨了自己的文字,还是为了写而写呢?

  罗素的这本书也给我同样的感觉,尤其是现代哲学那部分。虽然他把书写的很长,看上去内容很丰富,但是他的行文很像是即兴创作的,似乎拿去出版前根本没修改自己的初稿。写之前列好了本文结构提纲,按照提纲进行快速主题创作,每部分按照观点加论据的公式来,想到啥就写啥,写完就直接交给了编辑。这么写限定时间的GRE考试作文可以,这么写一整本哲学史,真的给本读者带来了不少痛苦。

  题外话:备考GRE的作文,可以多看看罗素中后期的短篇Essay。简直偏偏都是模范GRE作文,观点清晰,论据充分,逻辑清楚,文风还很高级(学院派)。

  这种“废话文化”的产物,有一个特点:只读一遍觉得很不错,但如果读第二遍你不会再有任何新收获。就像政治辩论的内容,观众听一遍就过,没时间字斟句酌你的发言;就像优秀的GRE作文,阅卷人50秒读完,给个6分,绝对不会再去读一遍。

  这种作品不是有价值的创作。至少价值不会太高。

  我个人拒绝这样写作。我希望自己写的每一篇东西,无论是随意的豆瓣书评还是严肃的学术论文,都是字斟句酌,打磨过文字与内容的。我希望自己言简意赅,能写一句话不写两句,能写一本书不写三本,一个研究结果能出一篇高质量论文,就不出两篇中等质量的。

  .S. 西方教育赋予人的“胡说能力”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在求职的时候,这种能力意味着你会包装自己,能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优势,迅速地表达出需要表达的观点,即使有时候你并不是最优秀的人选。所以说,能力是一把双刃剑,重要的是拥有能力的人打算怎么用。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读后感(四):思哲

  很久没有写过文章了,一部分原因是当注意力时间越来越短,所有的东西的都向“微”发展,好像没有了理由慢慢写长篇,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我称之为的“文字的羞耻感”,人可以靠金装,照片可以PS,文字只能赤裸裸地示于人前,莫名地觉得充满了羞耻感。

  生活其实很平淡,唯一值得高兴的事大概是又重新捡起了书本。起因也很羞耻,因为看到一句“他们都不看书啊,怎么一起玩啊”觉得自惭形秽得很。后续的最开心的结果是开始接触了哲学。

  从前你跟我说苏小小阮郁一见钟情,说奥古斯丁半生浪荡结果有一天在花园里突然顿悟向上帝忏悔,我大概只能和你呵呵哒。

  直到我自己真的经历了这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就像是迷途里走了小半生,终于遇见了从光芒里走来的你。

  是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开始的。

  大概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本来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的,花了两个多星期看完了三分之二,其中在中世纪挣扎了很久,然后到了斯宾诺莎的时候发现自己脑子里居然对中世纪哲学一片空白,于是又回头去看了一遍,加之中间听了两个国内大学教授的音频课后又回溯了一遍,反反复复居然翻了三遍,却也只得了大概的似是而非的概念,却仍然心生欢喜。

  其实心里明白罗素的这本书并不适合启蒙,不提其中罗素自己夹带的不少私货,大量的史料的运用对于一个不太懂西方史的人来说简直像在看天书,相较而言,比如梯利的西哲史就概括的很好,不偏不倚,适合当全面的了解。

  然而即便手中握着五本不同的西哲史,还是优先选择了罗素。原因很简单,他的文笔好。

  更何况不提他还教你如何用优雅地运用语言真诚地不动声色地批判人,实在是满足了我的个人恶趣味。

  梯利的版本详实而细致,且归纳得很好,还有两本国内版本更像是从西方哲学史书籍里简要提炼出来的重点合集,非常适合考试,但却少了点内容的全面性和阅读的愉悦感。不过因为有一特色算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偶尔会对中国文化做的联系。坊间对于罗素的书的一大批评即是他对于东方文化的全然无视。我印象里中国第一次出现是和日本一起在谈到亚洲的苦力时,第二次出现是说到欧洲混乱时期中国正在经历一个诗歌发展特别棒的唐朝,然后后期景教在欧洲没落了却传到了在中国且盛极一时,后面可能还有说到近代发展时欧洲成为一个被中国所尊重日本所敬畏的地方诸如此类等等完全不经心的提略。

  虽然中国的哲学严格意义讲我更倾向于称之为思想而非西式的“哲学”,二者有很大差异,但是却仍然很希望看到有一些融会中西的理解和想法。

  虽然前面说了罗素语言棒吐槽绝,但是这本书仍然看得断断续续,因为中间又夹杂了很多其他书籍(的开端)。我想我之所以觉得自己爱上哲学是因为它具有的那种对全部学科的包容性而呈现出的多面性和博学性,将文字的优美,历史的趣味,和理性的思辨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但同时,因为对于这种多面的喜爱造成的博爱而导致的无法专注,也成了自己致命的缺点。我热爱每一次翻来一本新的书籍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时的快感,却不愿意在一个世界里长久地停留,新鲜的知识新鲜的世界那么多,并不愿意为了一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树林。造成的结果就是会因为看到就一句觉得特别棒的话就什么都不看买下一本书,经常十几本二十几本书同时被打开却没有一本被翻到末页。偶尔在想是不是我把所有情感上的自控力都在这里放开了,所以在物质和精神上越是洁癖,在思想上越发滥情。

  扯得有点远。不过综合来说,我觉得这是一本适合作为哲学入门点燃兴趣的好书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读后感(五):名不副实的经典

  如果要选出一本在学院派和大众读者之间评价最为迥异的学术著作,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定是最具竞争力的候选之一。尤其是考虑到这本书在中国所受到的待遇,情况就更是如此。作为最早一批被译成中文的哲学史著作,头顶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译者亦是大家,单是这些名头,就足以让其在中国风靡了。再加上国内很长一段时间缺乏通识性的哲学史著作,阅读罗素的书几乎是想要了解西方哲学的唯一选择,路径依赖和羊群效应的交和,为《西方哲学史》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对于学院派来说,罗素在书中鲜明的个人色彩、对哲学巨擘的冷嘲热讽、对前人思想妄意恣肆的批评,几乎都是无法容忍的。中国的哲学界又深受欧陆传统的影响,自然更加无法接受罗素以分析哲学的视角去批判大陆哲学。

  然而即使是抛开门户之见,罗素的书依然是颇值得诟病的。最大的问题在于,罗素对前人思想的解读实在是太过随意、太过主观了。

  不是说在阐述别人的哲学思想时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色彩,这种现象不仅无法避免,而且也是哲学史区别于哲学史料的必要条件——哲学史本就是哲学史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史料进行选择性的概括和阐释。所以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按照“四因说”的标准对他之前的哲学思想所做的归纳是最早的哲学史,而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尽管按照时间顺序详尽罗列了各哲学家的生平与思想,却仅仅是材料的堆砌,不能称作是哲学史。从这个意义上讲,罗素站在自由主义和分析哲学的角度去写哲学史,并不比黑格尔辩证法视角的哲学史和文德尔班新康德主义立场的哲学史更值得非难。

  虽然不存在完全客观的哲学史,但也并不意味着哲学史可以任由作者去肆意发挥,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在这方面却走得太远了,这本书改名叫做“罗素论西方哲学名家思想瑕疵”或许更合适。他往往连一个哲学家的主要思想都没有说上几句,就立刻笔锋一转,开始用他的逻辑原子主义的方法去阐释该哲学家的学说有些什么毛病。对错姑且不论,这种方法本身实在不可取。固然每一位思想家都受制于他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环境,其思想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问题。但哲学史家的工作之一首先应该是尽量力求客观公允的去展现前人思想的原貌,尤其是应该仔细分析思想的社会背景以及前后传承,这样很多看似荒诞不经的理论都会在这种还原的方法之下彰显出其时代合理性。故作聪明的把前人全都批判一番,并不会因此就显得自己有多么高明。任何一个高中生都知道实心球和空心球会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但却显然不能认为高中生比亚里士多德还要明智。

  罗素在书中对许多哲学家的道德和个人生活也报以冷嘲热讽,尤其是那些在两性关系上有过丑闻的哲学家。哲学家也有七情六欲,私生活与道德信条之间的巨大反差也的确更容易被人指摘。但是以道德优劣来判定思想的良莠,不仅有失公允,也完全背离了罗素的自由主义信条。更何况罗素先生自己的私生活也十分的不检点,真不知道他在书中批评卢梭、拜伦等人时何以能如此的理直气壮。

  我一直认为学习哲学史的一大功用是培养人的敬畏之心,只有在了解了前人的伟大和挫折之后,人才能够对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产生真切的体会。然而在罗素的书中却处处洋溢着自以为是的智识优越感和道德优越感,缺乏对前人应有的尊重。当然这也与早期分析哲学整体的氛围有关,他们自以为掌握了全新的哲学分析方法,千年未决的哲学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然而从罗素写这本书到现在也已半个多世纪了,老的哲学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即使在充分肯定分析哲学重要性和贡献度的前提下,也没有丝毫的理由去接受罗素的这种盲目的乐观、自大和对前人的轻蔑。

  当然了,罗素的这本书还是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首先是文笔的确十分优美,深入浅出,化繁为简,逻辑十分清晰,尤其是对比书中引用的许多哲学家著作原文,罗素在语言上的造诣显得更加突出。其次罗素对西方历史发展的大脉络把握非常到位,对历史变迁与哲学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勾勒的十分清晰,令人读起来有融会贯通、醍醐灌顶之感。

  总的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研究西方哲学的一家之言参考,却不适合作为初学者了解西方哲学的敲门砖。得益于译界的努力,如今可供读者选择的哲学史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仅就我浅陋的了解来看,初阶可读梯利、斯通普夫,进阶可读文德尔班。如果一定要读罗素,不妨读读原版,还可以领略一番文字之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