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若无相欠,怎会相见》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02 00:04: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的读后感大全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是一本由桑妮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读后感(一):民国才子恋人的缱绻情书:为你,交付我最柔软的灵魂

  

1.爱,是一件交付灵魂的事

一直很羡慕过去人的爱情,因为生活节奏慢,好像爱得也更真诚。纵使不是所有的感情都能善始善终,但爱的时候,那股子炽热,也着实让我这个小年轻为之动容。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安逸时代的平凡相守,在动乱的年代看来,都是一种奢侈,更何况,还是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彼此之间的互相搀扶,如此画面,就更是让人动容。

关于民国才女的书籍,我看过很多。那时候的名媛,才是真正的名媛。出身高贵,学识渊博且中西结合。她们走在哪里,都像是最璀璨的星星,让人无法忽视。

这样的女子,就应该有优秀的男子相配。像杨绛之于钱钟书,像陆小曼之于徐志摩,像许广平之于鲁迅。

2.缱绻情丝寄予谁?

在阅读《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这本书时,我常常有感于那些朴素文字的真挚。

桑妮是一位知名的女性传记文学作家,她笔下的女性,通常都很有才华,且知道自己的追求,也勇敢地追求着。《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若无相欠,怎会相见》,《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是她的代表作。我们会发现,她尤其钟爱民国的才女们。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14对民国才子恋人的缱绻情书集,每每看到这些人的情书,我对他们的印象又更加立体了一些。比如,这书中所提到的鲁迅、朱自清、钱钟书、郁达夫、徐志摩、梁实秋、瞿秋白等,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作品,通常严肃、深刻。尤其是鲁迅,他是我心目中的战士,这样的战士,怎会轻易地对女性展露温柔呢?

可是,会的。鲁迅是人,他们除了战斗的文字,仍是凡人。他们会爱,会烦恼,会纠结,也会因爱而不得而痛不欲生。爱情之于他们,是创作的助燃剂,是人生进程中顶重要的事儿。

民国时期,还有很多的婚姻是停留在父母包办的阶段。鲁迅始终没有理会包办婚姻中的妻子朱安;郁达夫在和妻子琴瑟和鸣的情况下,又喜欢上了别的人;徐志摩为了爱而离婚;胡适始终没有迈出包办婚姻的窠臼,纵使喜欢上了谁,也不再吐露。

他们不都是圣人,也会犯错,唯独我们要相信他们当时写下文字的真诚,那与自己心爱之人的书信中,寄托着他们最柔软的灵魂。

3.爱,就是为你献出,我最柔软的灵魂

要说一个人什么时候最柔软,大概就是他爱着的时候。《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这本书以14段民国恋情为引子,用14段爱情的书信往来作为开端,为我们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些爱情的结局不都是美好的,有的也仓促收尾,有的遗憾终身,总的来说,他们爱的时候真诚,虽然婚姻的柴米油盐不是那么的浪漫,但曾经的那份浪漫的心,是最好的纪念。

这些爱情故事中,我尤其羡慕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他们真的是琴瑟和谐,一生只爱一人,且真正做到了志趣相投。

精神上,两人相互懂得,生活中,两人彼此扶持。钱钟书评价杨绛,她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这是最为难得的爱情,尽管他们历经坎坷,但他们的那份相濡以沫,还是让人羡慕不已。

不仅仅是钱钟书和杨绛,我还特别羡慕许广平。因为她爱的那个人是鲁迅呀!

鲁迅在我们心目中,是多么伟大的存在,但在她,却能看到很多我们平常看不见的可爱的点。那些个性化的性格特质,只会留给自己爱的人。鲁迅不是一个主动的人,那就由许广平主动吧。为了爱鲁迅,其他一切且全都不顾了。当然,鲁迅也给予了回应。这是最幸福的事情。

及至今日,我们能读到这么多鲁迅的作品,我们能这么深入地理解鲁迅,其中,一定是少不了许广平的功劳的。她既是他的学生,也是他的爱人,更是他的同志。

14段爱情故事,待到一一品味完全,时间已经不知不觉地流逝了。我们在历史中回望他们,他们也在历史中沉淀,我们也终将成为历史,但却不知道自己能够留给自己一点什么宝贵的遗产。

勇敢地爱,敢于露出自己最软弱的灵魂,实在是在爱中的人们,最可爱的模样。

4.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民国时期的爱情故事,因着时代的动荡,而更加动人心扉。那些美好的情愫,就藏在那些家常的信件中,熠熠生辉。

美好的爱情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值得珍惜。就算是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也会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动容。

最是难得的那份赤子之心,可能献出之后,就不会再有。执着于爱情中的痴男怨女,该有一点风度。学学民国时期的才子佳人们,他们的才学,他们的事业,他们的执著与坚守。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爱情不讲理,缱绻情丝总要有所寄托。必是前世相欠,才会有这今生的一段缘。缘来了,就好好珍惜。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读后感(二):没读过民国才子的情书,怎算是拥有过爱情?

  

以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闻名于世的民国才子朱生豪,在写给妻子宋清如的情书中说,"醒来觉得甚是爱你。"一句情话,前几年红遍网络。

在作家桑妮新版的《若无相欠,怎会相见——14对民国才子恋人的缱绻情书集》这本书里,散发着比相思还要浓郁的香气,14对民国才子集结着浓浓爱意的情书,在现在这个摇曳多姿的年代,依然富有魅力。

比起微信等实时联络感情的工具,当年的情书把爱情的影子拉得更长,更为悠远醇厚。

在这本书里,你会跟着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去感受他的痛苦与执着,会看到梁实秋古稀之年再遇真爱时的甜蜜与喜悦,能感受到朱生豪对宋清如的崇拜和依赖,也许,也会对陆小曼和徐志摩疯魔的爱情释然。

文字的力量总是兼具摧毁、打击和重塑的。

看民国才子的情书,让我们有什么样的感悟呢?

情书可以取悦内心,填补荒凉寂寞,但阅后请你不要入戏太深

爱情这东西怎么来的,是个玄学,就像郁达夫怎么也没想到,会在拜会老友时,遇见了点燃他如死灰般生活的王映霞。

王映霞的美,看名号就知道了,"杭州四大美人之首"。坊间流传:"天下女子数苏杭,苏杭美女数映霞。"

初见时的心神大乱,出卖了郁达夫的一见倾心。不过,他那时候是有夫人的,而且郁达夫比王映霞大了12岁。

王映霞

王映霞虽然在读《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时就已对郁达夫芳心暗许,但是,要做妾室见不得光,这让她也接受不了。

郁达夫是不会将才情在感情面前白白浪费的,他开始给王映霞写情书,有时一天一封,有时一天几封。

"一切照你吩咐做去,此心耿耿,天日可表。对你只有感谢和愉悦,若有变更,神人共击。"

王映霞本就爱慕郁达夫的才气,被这样的情书攻势包围着,也就动摇了,回信说,"我也爱你,之死靡他。"

爱情故事到这里,总还是让人相信爱情的纯美的,就像沈从文之前狂热追求张兆和一样,他在情书中写道:"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可惜,当年如此怦然心动的人,最后都怎样了呢?

郁达夫和王映霞离婚了,沈从文和张兆和离婚了,他们都各自有了新的爱侣。但是,你能说他们写情书时是虚情假意的吗?

不,沉浸在爱情中的人们,写出的每一个字都是饱含深情的,尤其这些民国大家,读他们的情书更让你在俗世中感受到真爱的力量,会让你相信爱情真的来过,也会再来。

生活本就被柴米油盐充斥,得闲时读读民国才子的情书,就当有人也在对你这样情深似海地表白,这样的自欺欺人,何尝不是美好的自我暗示呢?是平淡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心灵调味剂。

但是,要知道,在爱着时就是深爱且全情投入的,而后面走入婚姻中的种种磨砺,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得住并且同心面对的。

有另一位更有才学或者更知我心的人出现,或者发现了炽热爱情退却后不能接受的痛点,那婚姻也许就灰飞烟灭了。

所以,看情书时入情,感动,都可以,但是看过之后,不要妄想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才子天天给你写情书去打动你,那很不现实。

他天天有空写情书给你,说明他太闲了,为什么不用这时间去搏一番事业呢?而他又不是徐志摩,以写诗闻名,他又不是朱生豪,以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闻名,他更不是瞿秋白,年轻帅气又多才。

沈从文与张兆和

一纸情书,只是引子,岁月漫长,共赴白头才行

很多人知道才子朱生豪,是因为莎士比亚。朱生豪的贡献,在于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将莎士比亚戏剧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来翻译,风格卓具特色。

有这样的才学,不知道什么样的女子能与他相配。

在读作家桑妮新版的《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这本书时,发现朱生豪的妻子宋清如也是才学了得的女子。她的诗才,就连当时著名的《现代》杂志主编施蛰存读了都说,"一文一诗,真如琼枝照眼,我以为你有不下于冰心之才能......"评价非常之高。

难怪,当初的之江大学里,朱生豪对她倾心不已。他将满满的相思诉诸笔端,写下了情书:"风和日暖,令人永远活下去。世上一切算得什么?只要有你。我是,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

当时局动荡,两人一别竟达十年之久,朱生豪写道:"做人最好常在等待中,须是一个辽远的期望,不给你到达最后的终点。但一天比一天更接近这目标,永远是渴望。"

朱生豪与宋清如

"如果我有希望,那么我希望我们不死在同一空间,只死在同一时间。"

十年分隔两地,不得见面,终结连理后,宋清如也是个坚强的女子,不但是朱生豪精神上的伴侣,还是他生活上的助手。虽是大家闺秀,但是贫苦的生活将她练就得洗衣耕作补贴家用样样在行了,而朱生豪只埋头阅读翻译就行了。

这样的岁月,两人依然知足。朱生豪对宋清如说,"我很贫穷,但我无所不有。"

只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两人的清苦即便再想苦中作乐,也奈何不了时局的艰难。婚后的两年,就算宋清如再放下架子努力照顾这个家,还是没能抵挡命运的捉弄--朱生豪重病,无钱医治,而她在这个时候怀孕了。

两年后,朱生豪带着遗憾撒手人寰,那时,两人的孩子只有1岁,宋清如也才32岁。

没有谁能陪你到老,爱情能靠宿命来成全,能靠时机来成全,唯独不能靠努力。

结语

看过这本《若无相欠,怎会相见》,作为女人,可以借鉴一下,到底为什么是她会被才华横溢的民国才子看中?

你会发现,有才如宋清如,有貌如王映霞,有个性如张兆和,有韵味如陆小曼,有气质如王剑虹,有贤惠如韩菁清。个个都有与众不同的一面,所以,女孩子们与其做着爱情梦,不如提升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

林语堂说,男子只懂人生哲学,女子却懂得人生。

能成就一段佳话,绝不只是因为一封情书,一个才子的名号,而是女人将他请进了自己最美的华年,共赴一场爱情的约会。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那个最爱的男人。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读后感(三):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

  

01

“我想用一支笔,蘸着比相思还要蓝的墨水,在洒满香水的信笺上写下: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

见字如面,你想说的,说不出口,都写在了一封封情书里。

情书,是人类沟通感情最美好的语言。

那些爬满纸端的文字,记录了一颗火热的沉浸在美好想象里的热恋之心,就像催化剂一般,传递着男女之间的爱情。

关于它们,有很多,比如:

沈从文的“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朱生豪的“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张爱玲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些光明、热烈,甚至甜蜜到发腻的文字,在《若无相欠,怎会相见》一书里,还有很多。

当一个人陷入恋爱时,他就成了情感充沛的诗人,他写给爱人的每一个字,都是诗。

在这些文字背后,他们有的相濡以沫到白头,有的走到半路变陌人。

但无论如何,我们总是会从他们的故事里,悟出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感悟。

02

看过一句流行于网络的话,我觉得说的挺对:“爱一个不爱你的人,就像在机场等一艘船。”

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刚开始,沈从文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凤凰男”:来自社会底层的“乡下人”,靠自己的努力,最终在文坛崭露头角。

后经徐志摩大力举荐,成为了一名教师,在此期间,26岁的他,爱上了自己19岁的漂亮女学生张兆和,并用自己最得力的“武器”——文字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张兆和,系出名门,大家闺秀,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家里物质条件非常优渥,身边的追求者也很多,她便将众多求爱者按先后顺序编成青蛙某号。

在收到署名S(沈从文)先生以“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开头的信后,她将其编为青蛙13号。

刚开始,张兆和一心向学,无意理会这些,但在沈从文长达4年、几百封情书的攻击下,他的文字也慢慢走到了张兆和的心里。

用情书追上了张兆和的沈从文,本以为才子佳人,可以白头到老。

但是,张召和对于沈从文的爱情,却是浮在云端上的,飘忽不定的。

正如她所说:是因为他信写的太好了。

源于情书的风花雪月,面对婚后的柴米油盐,终究是败下了阵。

门第年龄相差,经历教育的迥然不同,对待婚姻生活的态度,让他们互生罅隙。

婚后不久,沈从文回家探亲,张兆不肯陪着沈从文同去湘西。沈从文怀揣着张兆和的照片,独自上路,每天一封信,希望和兆和分享一切。

而张兆和却冷漠得多,回信很少。

1937年抗战爆发,沈从文到西南联大教书,这一次,张兆和以孩子需要照顾,离开北京多有不便,书信太多、稿件太多、需要整理、保护等理由拒绝随同。

后来沈从文还是多次哀求她去陪他,可是,张兆和始终可以找到回避与他团聚的理由。

战乱年代里,一次相别或许就意味着永不能再见面。真正相爱的人,从来都是要长相守的。

这样的放任独居,让沈从文情何以堪。

他与她之间,始终是他爱她多一些,可她却并未因此感到幸福。

爱不能勉强,不爱也不能勉强。

1946年,沈从文和张兆和正式分居。

后来的岁月里,它们止步于婚姻,彼此恢复了自由,也真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爱着一个不爱你的人是什么体验呢?

有一个答案说得很好:

不要为了一棵树放弃一整片森林,他/她之外一定还有更广阔的天地更精彩的人生等待你去相遇。有缘便在一起,无缘也愿就此天涯两端,各自为安。 去放眼未来,期待遇到一个合宜欢喜的新人,比期待旧人回头要更现实。

不合脚的鞋子,穿的再久,也不舒服;不爱你的人,你怎么做他也不会爱你。

彼此放手,才能迎来更多新的可能。

03

郁达夫和王映霞的爱情,曾被无数人羡慕。

初次见面,郁达夫那文人专属的冲动与激情就一波波袭来,竟对王映霞说:“我觉得从前在什么地方见过王小姐,好生眼熟。”

王映霞也喜欢看郁达夫的作品,面对自己的偶像,积蓄太久的感想不知从何说起,二人很快便熟络地交谈起来。

随后,便坠入爱河,1928年春天,文学才子郁达夫和“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在西子湖畔举行了婚礼。

婚后,两人度过了一段温馨融洽的日子。

郁达夫患有肺痨许久,为了照顾好他,出身名门的王映霞,完全放下大家闺秀的身段,学习洗衣做饭,尝试炖各种补品,帮他调养身体。

郁达夫则用用一手妙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美其名曰“日记九种”,刊登在报纸上,向世人宣告着他们婚姻的美满与甜蜜。

闲暇之余,两人漫步于西湖,看荷花随风摇曳,看湖边丝丝垂柳倒映在水面上的纤细样子,看夕阳将两个人的影子,拉长、变短……

这样的二人,在当时,被称为“富春江上神仙侣”。

两人的爱情,在初期的精心维护下,相处甜蜜。

但深情终究抵不过岁月漫长,在长久相处,彼此熟悉后,慢慢地,两人之间多了一些理所当然,少了关心、疼爱和感激。

郁达夫性格安静,王映霞需要热闹满足自己的内心 郁达夫生活清贫,王映霞需要物质托起自己的交际。 此外,再加上子女的相继出生,两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开始有了暗涌的潜伏。

王映霞原本是习惯活在大家的注视和赞美之下的,只是为了爱情,暂时回归到琐碎的生活中去了。

当激情过后,感情变淡之后,她厌倦了当下的生活。

郁达夫也没有及时发现、沟通和解决,而是向大众宣布:

“王映霞奉行名媛做派,布衣暖菜根香,本非她的理想人生。”

裂痕就此产生,夫妻间的生分,也由此而生。

漫长婚姻路,对婚姻生活,若没有日复一日的经营和维系,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淡了,也有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离婚后的王映霞,于1942年嫁给一位富有商人钟贤道。

钟贤道看似忠厚老实,骨子里却不木讷,比起郁达夫他要聪明很多。

他在向王映霞求婚时,对她说,“我懂得如何把你逝去的青春找回来”。

他给了她十分奢华的婚礼,排场极大,贺客盈门,宴宾三日,震动了整个山城,让她赚足了面子。

婚后,他懂得像王映霞这样的女人需要什么,也满足王映霞的一切需求,细心的经营着这个小家。

他一直视她为“心肝”,她也极尽所能地对他好。

两人生活融洽、温情,相携相守了后半生。

著名作家毕淑敏曾说:

“婚姻的本质像是一种生长缓慢的植物,需要不断灌溉,加施肥料,修枝理叶,打杀害虫,才有持久的绿荫。”

好的婚姻,需要彼此细心呵护,互相理解包容,才能走得更远。

04

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

当我们为沈从文与张兆和、郁达夫与王映霞之间的婚姻与爱情嗟叹时,是否也该有所反思,有所启迪?

书中还有12对民国才子恋人的爱情故事,倘若你还未走入婚姻,或者已经深陷其中,对于婚姻还有问题的话,不妨看看这本书,从别人的故事中,找找答案。

愿每个善良的人,都能找到一个懂你的人在一起。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读后感(四):云中遥寄锦书来:民国才子佳人藏在情书里的爱恨情仇

  

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情书在民国大兴,在那个不流行钻戒、玫瑰的时代,一封封书信承载着一颗颗赤诚之心。即使是那些铮铮铁骨的革命者,也有着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告白。

沈从文、张兆和:势均力敌或许才是爱情最好的状态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二十八岁的沈从文对自己的学生张兆和一见钟情,而十八岁的张兆和在学校拥有众多追求者张兆和出身名门,会说一口流利的英文,而乡下来的沈从文一穷二白,小学文化,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

对于张兆和来说,沈从文只是她众多追求者中的一个。不过沈从文是一只极有恒心,在第一次和张兆和见面后,沈从文就对她展开了激烈的攻势。

沈从文开始不断给张兆和写情书,他给张兆和的第一封情书只有一句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后来又给她写: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张兆和不回信,她每天都收到无数情书,从来懒得回信。沈从文也无视她的不回应,坚持写情书,一封又一封,每一封都厚厚实实。

后来张兆和觉得这种死缠烂打的行为令他十分困扰,抱着沈从文的一堆情书去找校长主持公道。

校长是胡适,也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男人,他笑着问:“沈老师追求你有什么不妥?”

胡适说:“我知道沈从文很顽固的爱着你。”

张兆和说:“可是我固执的不爱他。”

胡适看到了张坚决态度后,知道没戏,就委婉劝沈:“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

情到深处,沈从文已经难以自拔,正如他自己所说:“爱情使男人变成傻子的同时,也变成了奴隶。不过,有幸碰到让你甘心做奴隶的女人,你也就不枉来这人间走一遭。”

张兆和不知是真的爱上了沈,还是出于感动,总之沈从文写了4年的情书后,终于抱得美人归。

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二人成婚。

在民国这一重视出身门第的时期,张兆和嫁给沈从文是承受了压力的,甚至在她结婚后也能听到不少时人关于他们“不般配”的言论。很快,两人“门不当户不对”的矛盾就出现了摩擦。

沈从文有着民国时代所有人文的“毛病”,喜欢收藏写文人字画和古董。婚后不久,他把姑母送给张兆和的玉戒指拿去偷偷当掉,换了字画,张兆和嘲笑他:“打肿脸充胖子”“不是绅士冒充绅士”。生活艰难,沈从文花钱大手大脚,张兆和抱怨不断。

理性现实的妻子总是抱怨钱不够花,天性烂漫的丈夫又总是一味指责妻子不够爱惜自己。他们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沈从文甚至觉得妻子从来没有理解他、爱过他。

此外,他和张兆和在感情上位置一直都不对等,张兆和从始至终都是高高在上的凌霄花,沈从文则一直都是在篱笆下仰望的乡下人,从一开始,二人爱情从来就没有势均力敌。

这个时候,他遇到了高青子,高青子给了他张兆和从来没有给过他的仰视和崇拜,沈从文在张兆和孕期婚内出轨高青子。

沈张二人的感情,出现了不可修补的裂缝。骄傲的张兆和无法忍受丈夫的外遇,始终无法原谅他,他们的后半生在恨与痛中渐行渐远。

我认为,沈从文所爱的张兆和只是他想象出来的张兆和,因为她满足了一个刚走出农村的穷青年对高贵美丽富有才气的世家小姐全部想象,他倾慕她,却从未走进张兆和的内心,去认识她、感受她。

而在段感情里,张兆和自始自终是被动的一方,她甚至一直都并未弄清楚自己对沈从文的真正感情。在沈从文炽热的一封封情书里,张兆和最终被感动了。但她并不知道,感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成爱,但感动本身却并不是爱。

爱情里,不只需要钦慕和感动,爱、理解、势均力敌的交锋才是爱情最好的状态。

朱生豪、宋清如:走过十年分离,却没走过生死隔绝

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 我是,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 ——朱生豪

朱生豪和宋清如于学生时代相知相恋,他们相识十年,书信十年,诗文交流十年。1942年5月1日,经历了十年爱情长跑后,他们在上海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从此携手一生。

婚后,朱生豪潜心钻研莎剧译作,完成了国内《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最早译本,他也是第一位获得国外莎剧研究学者认可的中国译者。宋清如由才女转身为主妇,一日三餐,柴米油盐,样样操心,为家庭做出牺牲。

一代词宗夏承焘曾为新婚伉俪题下“才子佳人,柴米夫妻”,寥寥数字,却说尽二人平凡却也伟大的一生。

朱生豪如果生在现代,一定是最有名的“情话boy”。他写给宋清如的情书,在现在很多女生读来都会脸红害羞,因为他的情书,简直甜度爆表。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睁开眼,第一念想起的人,一定是让他觉得整个世界都很美好的人。

“我渴望和你打架,也渴望抱抱你。”他像个顽皮的小男生,也像个温柔的大男人。

“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除了你,别的都不重要。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人们都爱你青春美丽的容颜,只有我还爱你苍老脸色的皱纹。

可惜,他们走过十年分离,却没走过生死隔绝。

困顿的生活,超负荷的工作,摧垮了朱生豪原本单薄的身体,1944年12月26日,朱生豪完成了37种莎剧中31种的翻译,带着无限的遗憾撇下了深爱的妻子和年仅一岁的儿子。

朱生豪去世后,林清如一度绝望到要随他而去:“你的死亡,带走了我的快乐,也带走了我的悲哀。人间哪有比眼睁睁看着自己最亲爱的人由病痛而致绝命时那样更惨痛的事!痛苦撕毁了我的灵魂,煎干了我的眼泪。活着的不再是我自己,只似烧残了的灰烬,枯竭了的古泉,再爆不起火花,漾不起漪涟”。

此后的人生,宋清如只赶着做两件事,抚养刚满周岁的儿子,替亡夫完成莎士比亚的翻译出版,终生未婚。

朱湘、刘霓君:爱情里,若没了面包,还剩什么

你说我的信很可爱,这是因为你是个可爱的人,所以我写个你的信也跟着可爱了。 ——朱湘

朱湘和刘霓君的相识,始于一场包办婚姻。在朱湘读大学期间,家乡的堂哥看他到了婚嫁的年龄,便准备让朱湘和小时候父母定下的娃娃亲对象结婚。已经接受了新思想的朱湘坚决反对包办婚姻,他主张自由恋爱。

为了逼朱湘同意婚事,堂哥把朱湘的未婚妻刘霓君带到了清华大学附近,为她租了间房子,嘱托朱湘要照顾好未婚妻。

这对年青男女却在之后的相处中日久生情,最终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可是朱湘虽然才华横溢,却十分的敏感孤僻。因为古怪的脾气,他先是被清华大学开除,继而在国外留学时铩羽而归,参加工作时又丢了饭碗。朱湘如此孤傲,那只能是委屈刘霓君了,她只能去一家缝纫公司学习刺绣挣些钱来贴补家用。

后来随着他们第三个孩子的出生,生活的压力陡然增大,把朱湘夫妇折腾的焦头烂额,因为营养不良导致刚出生的孩子生病,朱湘夫妇抱着孩子去往医院,在那一个寒冷的冬天,这个孩子因为没有得到救治而夭折。

刘霓君感到委屈和愤怒,她埋怨朱湘,埋怨他的自恃清高和无能,埋怨他不会妥协导致现在家里这个样子,他们开始了争吵,而朱湘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此后的他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奔波于北京上海等地,只为挣钱养家糊口,但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孤傲的他在工作上依旧无法学会圆滑,频繁碰壁,朱湘感到了无比的绝望。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五日,他在上海到南京的客轮上,随身手持海涅的诗与自己的诗,做了最后一次朗诵,这位被鲁迅誉为“中国济慈”的诗人,随后纵身跃入清波,自杀身亡,年仅二十九岁。

他就这样告别了这个世界。

朱湘自杀后,刘霓君削发为尼,遁入空门。

再怎么绚烂热烈的爱情,最终也要归于柴米油盐的平静,爱情里,若没了面包,便只剩下一盘散沙,风轻轻一吹,就消散了。

钱钟书、杨绛:始于一见倾心,终于岁月长情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锺书

钱锺书先生的代表作小说《围城》里的经典句子,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围城里的人想出去。

的确,在婚姻的围城中,城外的人远远望城内,想象中是花香鸟语,流水青松,风景无限,千方百计冲进城内;而城内的人却认为熟悉的地方是没有风景的,痛苦时只有到城外掬一捧清泉才能洗去忧伤。

但是,作为《围城》的作者钱锺书先生却与她的妻子、著名的翻译家杨绛女士,共同构建了一座充满幸福的围城,一座两人永远都不想出去的围城。

1932年的春天,清华大学的校园春意盎然,花香袭人。杨绛去看望同来清华借读的老同学孙令衔,孙令衔也正要去看望表兄,而其表兄正是当时已是清华名才子的钱锺书。

钱锺书与杨绛在清华大学的学生宿舍古月堂的门口一见倾心,之后,两人便开始交往。期间,钱锺书鼓励杨绛报考他所在的清华大学的外文系研究生,并时常给予帮助辅导。两人的感情也在这段时间迅速升温。

同样出自书香门第,同样都是才华横溢,才子与佳人的一见倾心,二人的结合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1935年的7月,钱锺书和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家大厅内,举行婚礼。

但这世上没有真正的神仙眷侣,两个人在一起就会有分歧和争论。钱锺书的毒舌在整个圈子里都是出了名的,而且他不通庶物,是个生活上的“痴儿”。也正是杨绛对他的包容,让二人在婚后生活依然能和谐共处,也成就了这一段佳话。

杨绛刚生完孩子,还在伦敦的医院休养。钱钟书这段时间一个人在家过日子,每天到医院探望。可他总让杨绛哭笑不得。一次,他苦着脸对杨绛说:“我做坏事了!”杨绛以为是什么天大的事情,让他愁眉苦脸。原来他打翻了墨水,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那可是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钱钟书这才放心回去。

下一次,他又满面忧虑,说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

杨绛还是说:“不要紧,我会修。”就因为这一句“不要紧”,钱钟书就真的放心了。

钱锺书杨绛之间的爱情就像胡河清说的:“钱锺书杨绛伉俪,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嫌锋刃。”

杨绛与钱钟书一生相伴六十余年,从学生时代一直携手走向生命的终点。靠着钱钟书走前留给杨绛的三个字:好好活,支撑了杨绛往后的18年。

始于一见倾心的爱情很多,终于岁月长情的爱情却稀少。

这些情书里,见证了这群才子佳人们的爱恨情仇。时至今日,那一封封的发黄的情书早就随着岁月的流逝封尘在历史中,可那些字里行间的爱情读来依然令人动容。

纸短情长,流淌不息的是那些或绵长或炙热的情感。

天涯渐远,见字如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