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史》读后感锦集
《泰国史》是一本由戴维·K.怀亚特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368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0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泰国史》精选点评:
●是本好书,但我实在读不下去
●虽然翻译一塌糊涂,但是只要你读下去,这边数对于粗了解泰国历史还是很有帮助
●我强烈怀疑这本书的译者和责编的母语不是汉语……先把中国话说顺溜了再来做翻译吧……
●三星半。介绍得比较详细,仅此而已。
●这个上面的地图有点问题。
●此套书中较为出色的一本,阿瑜陀耶及之前的历史叙述较他书详细。由于泰国历史上对老挝、柬埔寨、马来半岛的主导影响,此书对于了解东南亚历史政治局势颇有意义。
●把它当做入门教材来读的人,不得不说:辛苦死我了。。。看得那叫一个辛苦呀。。。书还是可以的,泰国从前到现在的历史都概括进去了。可以对泰国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泰国和缅甸真是冤家一样的存在,岂止一个乱字了得。与中国果然有很深的渊源。
●看了看
●“我徒劳地认为将会发生一些事以致产生一个神奇的转折点或者是结束点,但是这样的时刻一直没有到来过。”
《泰国史》读后感(一):翻译得比较机器感
原文确实厚今薄古。主要看得古代史部分。Thai, Tai speaking people, 傣族,傣族世界,中国傣族,这些基本概念,翻译正文前没有做清晰的解释和界定。翻译的不太好,机器翻译的味道,句子晦涩个别地方用词不准确。83页最后一行的佛统,应该是那空拍弄Nakhon Phanom才对啊。翻译者把phanom pathom搞错了。完全不在同一个地区。涉及泰国的专有名词,特别是意译的部分,最好第一次出现标注一下英语或者泰语,否则往往只能科学上网走一次了。索引只按照英语排序,如果有按照汉语排序的,要方便不少。
《泰国史》读后感(二):为了旅游读了一遍
总体来说这个美国作者非常认真的撰写了一个东方国家的历史,视角比较公正,另外也得称赞一下译者很认真,全书读起来很流畅。
摘录一些泰国历史的关键点吧:
泰(傣)民族发源于中国西南,但是随着中国与越南政权的强盛而不得不持续向南迁移,今天的老挝民族、缅甸孟民族与泰民族有着非常接近的血缘关系和文化习俗。
迁至今天位置的泰民族主要接受吴哥王朝和蒲甘王朝的统治,泰民族向这两个王朝学习如何建立国家和统治的过程很像是日耳曼与罗马的关系,从做雇佣军到乘势而起。泰民族的机会来自于蒙古帝国的崛起,首先出现的泰民族政权以北部清迈为核心的兰纳王国为典型代表,建国者满哥瑞,不过阻止蒙古南下的战争抑制了该王国的强势扩张,于是其南方出现了帕尧和素可泰两个稳定政权,三方在1287结盟,蒙古南下的战争直到1311年才以蒙古的厌倦而告终。
不过这些早期政权的君主传承制度都极不成熟,因此在不断的内乱中逐步衰落,最强的政权反而是更南方、临近暹罗湾的、以华富里城和大城为核心的阿育陀耶王朝,创建者是华人乌通王,在1351利用吴哥王朝控制力衰弱的机会建国,但这个华人王室仅传了两代之后便被掌军权的太后大哥及其儿子通过两次政变夺权。阿育陀耶与兰纳等其他泰族政权的战争持续不断,结果在1568-1569极短的时间内所有的泰族政权先后被缅甸横扫。不过其后果却是,原本被缅甸作为傀儡泰王的素可泰后裔纳黎萱很快重建阿育陀耶政权,在1593与缅甸大军决战中传奇般的手刃童年做人质时很有敌意的缅甸王储,并基本统一了整个泰民族。
阿育陀耶第二王朝的结局完全就是噩梦重演,缅甸重新崛起,1763-1767第二次迅速征服泰族。不过缅甸的征服再次成就了一个传奇,华人达信(在泰国旅游时泰国人说他是郑成功后裔,因此称之为郑皇)揭竿而起之后历尽苦战击败缅甸,在1768以吞武里作为首都建立政权,之后迅速重新统一了阿育陀耶王国。达信的用人方法像极了苻坚,主要将领都是臣服于他的其他泰族政权贵族,于是在他晚年因为进入宗教狂热状态不理政事之后,陈桥兵变的故事在泰国上演,前阿育陀耶王朝贵族后裔的两兄弟率军北上平叛过程中黄袍加身,然后南返俘获达信,将其绑入天鹅绒袋后用檀香木棍击杀。
新的政权将首都迁至湄南河东岸的曼谷,以避免世仇缅甸的攻击,于是现代泰国的雏形曼谷帝国、即拉玛王朝建立了。1785缅甸的大规模入侵被击退,从此其对泰民族的生存威胁终结了,1826缅甸被英国征服。拉玛王朝于1828征服万象政权统一老挝,1840左右稳定了在马来半岛的北大年等马来族地区的统治,与越南的拉锯战也在1846到达终点夺得了柬埔寨的主要控制权。
势力达到历史巅峰的泰国突然发现历史上的对手已经都孱弱不堪甚至不复存在,而新的敌人已经强大到难以置信:英法两个殖民国家。于是拉玛四世和五世通过近代化改革(1851-1910)成为了泰国存活的最重要功臣,即孟固和朱拉隆功。不过,泰国为了维持独立地位,先后向英、法放弃了45.6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分别是马来半岛一些小王国、柬埔寨和老挝。
《泰国史》读后感(三):厚今薄古,西方作者,客观严谨。对这个与中国西南民族同出一系的东南亚国家,此书能够担当入门通史。
厚今薄古,西方作者,世界历史文库系列的《泰国史》果然符合我的这一预期。泰国,Thailand,即泰民族之国,而说起民族渊源,和中国西南部今广西云南是嫡亲关系。先秦时期的汉族范围十分有限,即使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岭南仍旧是百越的天下。经过近千年的汉唐洗礼,随着中原王朝对今壮族地区统治的日益加强,汉人到岭南参与开发的日渐增多,汉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壮族东部各个部族逐渐汉化,不服汉化的部族渐渐聚集于岭南西部,并最终纷纷南迁,形成了著名的壮-泰走廊。傣族(泰族)世界大致在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北部,散步在今天的越南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和缅甸北部。不过后来因与中国境内的祖先完全分离阻隔,使得两股亲缘族群受到不同的环境和区域文化影响,渐行渐远。今泰国人祖先定居在了东南亚中部,也逐步忘却了他们北方的亲戚。切换至21世纪之今日,泰国华人与泰华混血人占据了泰国人口相当一部分,感慨泰族(傣族)世界与汉人世界的纠缠贯穿了前世今生。当然这是个大致脉络,细分起来,有泰族,傣族,壮族,掸族,老族等等等等,重点在于这个泛傣族世界的人口今日约1亿,大体逼近英国与法国的人口总和。这再次表明现实的残酷,没有结合为一个强有力的整体并作出足够的成绩影响世界的话,单纯人多并没有什么用。
傣族人的世界在11和12世纪仍旧是东南亚舞台的配角,此时是吴哥(柬埔寨)和蒲甘王朝(缅甸)的世纪。今天的大半个泰国和老挝在当时都属于吴哥帝国。不过就我此前读的柬埔寨历史看,吴哥帝国的历史已然十分简陋,基本靠碑铭和中国历史的间接提及,由此可想而知傣族世界的历史更是缺乏。每每此时不得不叹服华夏民族的治史传统悠久而精细。
泰国历史上的首个有史料可以查证的王国要到13世纪的素可泰,此前的历史大都由国王事迹和无日期传说所构成。素可泰受到东西两大帝国的制度影响并随着吴哥帝国的衰落而诞生。此时刚刚开启傣人世界的春秋战国,三个大国素可泰、北部的兰纳与南部的阿育陀耶则是主角。兰纳定都清迈(不得不让我回想起旅游时的感受),和西双版纳同出一系且关系极为密切,最为神奇的是,兰纳西双版纳并在素可泰等国的联合支持下,抵挡住了元朝蒙古人的侵犯,要知道阻挡蒙古入侵日本的神风可没在那里出现,只能说是奇迹,而兰纳王国也是命运多舛,此后几百年间不停易主于阿育陀耶、缅甸、澜沧、曼谷王朝并最终于1892年并入曼谷王朝的版图。同样神奇的是,没有详细线索说明逮人是如何进驻扎根于马来半岛(即今日泰国地图的象鼻)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是阿育陀耶(又因所在地被称为大城王朝),其脱胎于吴哥统治下的华富里,1350年乌通王在大城府建都,脱离素可泰王国宣布独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国。阿育陀耶在壮大过程中使用的文官工匠大量是高棉人,因而整个王朝也夹杂了许多高棉文化基因,从亲民的近距离国王演变为更加威严和庙堂之上的国王,政治成熟度提升许多。后起之秀的阿育陀耶吞并了素可泰,因而在1450年代,主要的新的傣族王国在三个独立区域崛起:阿育陀耶王国和此时加入的复兴的兰纳王国以及新的澜沧王国。澜沧王国又引申至今日的老挝,可谓东南亚国家历史环环相扣,盘根错节,这不西部缅甸的强大带了严重的威胁(至于缅甸的故事和进攻意图又要涉及另一个国别史),1569阿育陀耶第一次沦陷于缅甸之手,幸而有光复阿育陀耶的纳黎萱大帝,类似西汉东汉之中兴雄主汉光武帝刘秀的意味,国祚继而又延续两百来年,期间因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得西方力量进入了傣人的编年史,同样夹杂的还有穆斯林和华人家族势力,都是围绕着贸易和经济展开。至1767年,又是缅甸军队攻陷大城(缅甸到底发生了什么?),阿瑜陀耶王国正式覆灭。
内部危机和外部威胁的重叠部分集中在外围权力中心:老挝、柬埔寨和马来半岛,帝国范围扩大的自然结果。三者各有各的特点,老挝有自己的诉求,柬埔寨从19世纪开始就迷失于泰国和越南的权力角逐与政治拔河中,马来半岛则离不开英国人的干预,不过很快,随着19世纪后半期法国人的登场,整个中南半岛被英法两国瓜分完毕。两个欧洲老冤家在万里之外的东南亚达成了默契,暹罗被作为缓冲国不进行正式瓜分,而是作为势力范围,以昭披耶河(湄南河)为界,河东的泰国是法国势力范围,河西的泰国是英国势力范围。靠着这种独特的“缘分”,泰国才能在西方帝国主义横行的年代谨小慎微地保持着独立国家地位。国内的治理方面,直到1932年君主立宪整体前,泰国的政府部门是以皇室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而运行的。我们中国人常说1911年前的中国是家天下,其实不然,我们的三省六部可都通过科举制度招来全国最优秀的读书人来运营政府体系,但放在泰国反倒是再贴切不过了,各部长和关键岗位乃至掌管军队的领导者全都是皇亲国戚。不过这倒没影响横空出世了一位朱拉隆功大帝对泰国进行全方位现代化改革,19世纪在独立进行现代化建设(与殖民地被动现代化形成对比)方面,泰国是日本之外唯一做到的亚洲国家,虽然因人口文化等原因效果显然不如日本。(此处不可过多联想中国的洋务运动,否则越想越憋闷痛惜)
最后说下国王谱系,1932年后的国王和今天的日本天皇英国女王也差不离了,但根据我在这三个国家旅游的直观感受有一点很鲜明,那就是泰国国王的人像无处不在,且有严格的法律法规规定不准用动作或语言对国王不敬,可见泰国国王虽丧失了实权,但仍受到国民的普遍敬仰与爱戴,拉玛一世与朱拉隆功应起到了关键作用。我第一次去曼谷时泰国国王是拉玛九世普密蓬,殊不知在位70年的他将在当年去世,而于次年我第二次到曼谷时已是举国为国王的哀丧期,倘若我在初访泰国时便了解他的历史,我本应对在世的拉玛九世国王怀着别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