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步读后感锦集
《十三步》是一本由莫言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3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三步》精选点评:
●阅读体验相当糟糕!
●看过两遍,第一次还小,完全被书里的性描写把持,第二次才好很多,才些许明白其中的含义
●看得我想做爱
●这本看的很吃力
●乱 荒诞手法 变换人称
●看得一头雾水啊老哥!
●看到李玉蝉尿床一段觉得自己快要内分泌失调了,搜了一会评论又继续看,持续看了九个小时。其实人称方面一点都不混乱,读者理解能力的问题,反应的现实我从一位不称职的教师的角度来看,到今天很多问题其实都余毒未除。一读之后的疑惑:腊美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吃粉笔的具体含义?那么多的性爱描写是否有必要?跟作家莫言的性生活没有关系吧?莫言似乎执迷于乳房和母性。
●想把莫有作品集读完,看到一半左右就没有很大的兴趣了。这本书可以窥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还有很多找不到答案的部分。
●终于看完方明白为什么书名叫《十三步》。“说人只要看到麻雀单步行走,就会有好运气降临。但绝不能看到它走十三步。如果它走了十三步,所有的好运气都会变成它们的反面,降临到头上。” 莫贪心。
●人兽鬼的纠缠,死人不会放过活人,活人不会放过死人,野兽要吃人。
《十三步》读后感(一):光·怪·陆·离
我不是在读书,我是在看一帧帧野兽派的画作。。又或者,这是幻化中的浮世绘?你轻轻一触,就穿过了那层薄薄的画布,进入了一个奇幻荒诞的世界。浓彩重墨,酣畅淋漓。莫老头泼洒出一个无重力的世界,它有阳光可是它冰冷,它散发浓香却又弥漫恶臭,它飘忽,它浓烈,它刺鼻,它结喉,它不可捉摸,它让人瞳孔扩大。
《十三步》读后感(二):莫言果然是世界级的
《十三步》是一个让我反胃的小说,两天看完,第一天因为太反胃实在读不下去,~莫言用写《檀香刑》的功底指写殡仪馆整容,画面感太强。 莫言老师别教学生了,你自己写就得了,你都说了你的小说“前无老师,后无徒弟”,别管别人怎么说,多写几个大长篇,这绝对是全人类的财富啊啊啊啊,你那想象力和笔法,简直就是轻松一跨就是一个珠峰。 莫言写女人实在是强,轻描淡写一个魅力十足的美女就显现了,直接能给我带来很逼真的诱惑感,而且不同的美女感觉都不同,对比这一点我想起了刘慈欣,刘慈欣对女人的描写明显就是失败的了(很明显刘慈欣对于写女人不擅长动作,这可能和篇幅的长度有关,如《三体前传》)。(这一点我感觉是莫言擅长去抓住各种女性最本质的特征,也可能是女性最吸引人的特征) 我想起对于一些特殊的隐喻明显可以和姜文《太阳照常升起》和以及改编王朔《动物凶猛》,王小波《白银时代》。(好在之前让姜文老师上过课,不然真的看不懂,这一点上,可能莫言是姜文的老师。) 发现魔幻现实主义对于莫言来说不仅仅是工具这么简单了,而是常规写法无法凌驾于这种多个状态下共存状态(类似于薛定谔的猫,但莫言可以用这一招维持数个主旨)。 《十三步》中的深刻很多地方可见,官僚腐败是起因,政策漏洞推动剧情,性的嫉妒是高潮、隐喻和争议。 无论从什么方面,莫言的小说布局都是一流的,这是我看过的莫言的第七个大长篇,每一个长篇其独出心裁的写法都是极为特殊的,让人心生羡慕。在写小说的时候,能看出他完全为自己的小说而服务,即,越写越痛快,收都收不住 但不得不说,看完之后,这两天的饭一点胃口都没有。但是,值到哭。
《十三步》读后感(三):思想蜕变
我很庆幸,自己是到了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33岁——的年龄,才开始读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倘若早些读,怕因为阅历、情感不足,难以体会作品的韵味;倘若晚些读,又恐虚度年华而抱憾终身。
书中有的不只是对人性的揭露和对黑暗的呈现,更是一种对伦理、道德的颠覆和考验。书中的文字,似乎在用一把匕首剜削着我的血肉之躯,似乎在用独特的方式撕扯着我的肉体和灵魂,让我无法移动,更无处遁形,我痛苦到不能自已,却一滴泪也流不出来。我揪着一颗心,任凭无助和绝望充斥着每一次呼吸,连我的每个毛孔皆为之战栗。
小说在曲折的文字中前行,那离奇的剧情、荒诞的情节,从读第一页起,便让人情绪爆表,直击内心, 所有一切都显得匪夷所思。笼子中的,是人还是兽?是人为什么在笼子里?是兽为什么说人话?是人为什么吃粉笔?……继续读下去,我不但没有解除最初的疑问,反而新生了更多的问题。装着满脑子的问号读《十三步》(又名《笼中叙事》),才发现我的思想是一种停不下来的状态,是一种连吃饭都觉得浪费了读书时间的状态。 活人要给死人让路,先来的人要给后到的人腾地方,老虎吃人,有家难回,这样的情节在小说中是最微不足道和理所应当的设定。但艺术不正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吗?在现实生活中谁又有谁能否定这一切呢?
故事读完,在这魔幻的世界里,我却还是疑虑重重。再读,我发现,也许作者就是要把一个人物写出几种不同的结局,供人去猜测、去体味,可不管是几种结局,竟无一不是饱含悲剧色彩。
对于读后感,我并不想把小说的梗概和大意说出来,而只是想把读后的感情表达出来。我想,在莫言的笔下,文字是有感情、有生命,更有感染力的,文字也是有思想、有内涵,更有唤醒力的。就这样,我合上书页,思量许久……上帝终于笑了……
十三妃子
2018年10月24日(修改)
《十三步》读后感(四):《十三步》读后感
《十三步》读后感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读过莫言的小说。感觉那时候莫言已经很出名了。一方面是“莫言”这个名字本身让人过目不忘,意味深长;第二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莫言的小说能够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十三步》所描述的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之初这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存命运。正如本书的介绍一样,这是一部充满艺术实验的长篇小说,所以在谋篇布局的结构上很有新意。
小说有两条情节脉络:一条是以某市中学教育系统这棵严重营养不良的大树为枯干,枯干上盘绕生存的中学物理教师张赤球、方富贵和校工屠小英的生存为一条故事情节脉络;另一条是枯干的旁边有一株根植于“美丽世界”,迎风摇曳于过去、现在“风尘”中的殡仪馆特级美容师李玉婵的生存心路历程为情节脉络。
故事通过李玉婵与物理教师张赤球的婚姻纽带使这两条情节脉络连接在一起。以物理教师方富贵劳累致死,死而复活,但“市里认为你死了,殡仪馆里认为你死了,学校里认为你死了,学校正在利用您的死做文章。你活着,学校就会大乱,不知有多少人受苦受难,教师们的房子又要成为泡影…….”,“你要死去,但舍不得妻子儿女,忘不得美酒佳肴;你要活着,就要伤害校长,伤害同行”。小说正是以方富贵虽然不想死,但现实社会让他活不成这样的荒谬现象,折射出了那个大变革时代普通人面对传统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抛弃与继承、人格与精神割裂的纠结与痛苦!
小说中有四个人物性格鲜明的主人公:
一是殡仪馆特级美容师李玉婵,如果要给这个人物贴上标签的话,我认为可以贴上“性”字。她与王副市长保持着数十年的“性”关系,由于未婚先孕所以嫁给了现在的丈夫张赤球;由于隐私被公园猛兽管理员发现,所以与猛兽管理员发生了“性”关系,随后双方做着人肉与鸡肉的交易;由于给复活的物理教师方富贵整容,她与假丈夫“张赤球”——方富贵发生了“性”关系;同时她的情人和她母亲的情人还是同一个人——王副市长。
第二个人物是物理教师方富贵,如果要给这个人物贴上标签的话,我认为可以贴上“爱”字。他爱物理教师工作岗位,以致累“死”在讲台上;他爱老婆孩子,即使整容后已经变成另一个人张赤球,还是念念不忘要回到自己原来的家里;他爱自己的学生,即使冒名顶替张赤球回到课堂上讲课,由于无法摆脱失去自我的痛苦,最后还是吊死在教室里。
第三个人物是物理教师张赤球,如果要给这个人物贴上标签的话,我认为可以贴上“惑”字。他在迷惑中娶了未婚先孕的李玉婵,在迷惑中离开教师岗位下海经商,在迷惑中被警察关进了拘留室…..
第四个人物是方富贵的妻子屠小英,如果要给这个人物贴上标签的话,我认为可以贴上“悲”字。由于她有一半的俄罗斯血统,文革中被认定为特务受到迫害;虽然是外语学院的高材生,却只能到中学校办工厂当剥免皮的工人,还时常受到欺负;丈夫方富贵累死在讲台上被认定为老师的学习楷模,她的命运也未得到应有的改观;既使被提拔为校办免肉厂第一车间副主任,干的却是凭姿色推销免肉罐头的工作;改嫁给市委纪委书记,最后的结局是跳河身亡。
如果要给本书下定一个总的基调的话,那就是“悲悯”。正如作者在代序中所言: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的人,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在善与恶之间,美与丑之间,应该有一个模糊地带。这个模糊地带,也正是小说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张永祥
2013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