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化、权力与国家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文化、权力与国家读后感摘抄

2022-04-12 03: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化、权力与国家读后感摘抄

  《文化、权力与国家》是一本由[美] 杜赞奇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权力与国家》精选点评:

  ●每次出现史料我都默默地略过直接看结论,为什么会觉得史料特别无关紧要呢?

  ●杜赞奇师从孔飞力嗷原来。。=。=。。感觉没有弗里德曼关于东南宗族的写得好....翻译问题么难道....=。=

  ●再读此书才发现,1996年第一版时译者将布迪厄错译为布罗代尔,或许可以推测布迪厄热是多么晚出的一个现象,也不知道后面的版本改过来没有……

  ●对于传统的"冲击-回应"模式的有力批评,当现代化的需要遇上传统的宗族-宗教乡村,国家权力的下渗只导致了更为严重的不顾及地方利益的剥削,"政权的内卷化"当政权的扩张无法提供更有效率的机构时,不断增设的职位只能导致层层盘剥和效率的持续降低,想到一句话"A great civilization is not conquered from with out, until it has destroyed itself form with in"

  ●本书是对施坚雅与黄宗智对于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一个回应。杜赞奇认为乡村政治权威主要体现在乡村内部复杂的文化网络与符号之中,如宗族与宗教之间。认为二十年代国家权力的扩张带来了保护型经纪人的衰退与盈利型经纪人的大行其道,最终导致基层政权与基层乡村陷入不可遏制的内卷化之中。

  ●连着两晚熬到一点多读完了,杜赞奇提出的这个理论看上去很完美很吸引人,但是很多概念看上去很生硬,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内卷化概念的时空性啊、文化网络啊、对中国人私与公的不理解啊。而且主要用的是满铁调查资料,里面的六个村庄只是随便抽的,所以没有抽样过程何谈代表性呢。但还是很吸引人。

  ●九十年代中期横空现身大陆学界,如今看来只是一本寻常小薄书。学术史范式转型意义重大,引用率超高,在类似研究中资料运用只能算中等,但理论意识上佳。提出的概念虽显生硬,却引发长久争论。初版专名中译有不少明显错误,不过无碍阅读。封面摘要完全不是本书主旨,莫名其妙。

  ●核心看法其实是个提高国家财政能力的企图如何被中介阶层挫败的故事(同见孔飞力《起源》),但由于内容太散乱而显得论证不足甚至有点泛泛而谈。only concept,no context,【权力的文化网络】过于空洞,感觉也无助于理解。(火车上看的…睡着多次…) 2017.7.18

  ●20171218余浠读书报告时标记想读另一个版本,精英与现代中国课程9,两位马克思做了一个不合中国农村实际的解释,然后作者用大量理论来构建了一个中国人都比较清楚的常识:帝国政权无法渗透到乡村各处,原有乡村社会的组织(文化网络)是农村真正的联系,而其被打碎后没有新的体系来代替,这种深入基层的秩序便难以重建。国民党内卷化的失败,被用于应证中共对基层的深入,可是这种解释未免草率,忽略了共产革命在农村地区的血色残酷。

  ●内卷化(state involution)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有用的概念。虽然作者最后没有展开,但仍是含蓄地表达了他对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困难的见解:多套制度并行,代理人太多了。。。

  《文化、权力与国家》读后感(一):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深化

  对本书的理解应该放在中国乡村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脉络下理解,从费孝通的村庄社区研究,到弗里德曼的宗族社会,到施坚雅的市场体系,再到杜赞奇的权力的文化网络。我们很难说他们是一个完全连续的推进的脉络,但至少可以看到他们的研究在为我们展示一个多面向的乡村社会。这种多面向是 建立在个体的复杂性和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之上。但是他们研究的出发点大多都是从点到面,基于个案研究试图去解释中国的乡村。施坚雅更是雄心勃勃,想要在市场体系之下来解释中国的整合问题。在这样的一个学术积累之下,我想杜赞奇是从个案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模型,即权力的文化网络。他的这一模型的可贵之处,是用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来解释一个复杂的实体。这种路径可以供给我们在其他地区的思考和借鉴,所以某种程度上,他的这一提法具有普遍性意义,超越了

  难得的涉及理论创新的研究文本,全书围绕“文化(权力)网络”、“国家政权内卷化”、“经纪制(赢利型经纪与保护型经纪)”展开,使用满铁调查的资料作为实证依据,通过类型学方法与社会史方法对实证材料进行分析。从清末新政开始保护型经纪逐渐衰微,赢利型经纪占据主流,乡村精英开始退场,五六十年代以后尽管乡村被再一次整合起来,保护型经纪人、传统宗族与宗教在运动之后被破坏殆尽,八十年代后市场经济的进入更使得乡村文化权力网络之衰微一去不复返。当前的一系列举措能否恢复百年之疲敝仍有待检视。

  书中之结论对于现今仍有启示意义,摘录如下“‘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政权完全忽视了文化网络中的各种资源,而企图在文化网络之外建立新的政治体系。在“现代化”意识形态偏见影响之下,国家政权力图斩断其同传统的、甚至被认为是‘落后的’文化网络的联系。其结果必然是,尽管乡村精英领导有与国家利益结为一体的雄心,但文化网络在国家范围内赋予乡村精英领导作用的能力却在丧失”

  《文化、权力与国家》读后感(三):读《文化、权力与国家》及当代的启示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半七(来自豆瓣)

  难得的涉及理论创新的研究文本,全书围绕“文化(权力)网络”、“国家政权内卷化”、“经纪制(赢利型经纪与保护型经纪)”展开,使用满铁调查的资料作为实证依据,通过类型学方法与社会史方法对实证材料进行分析。从清末新政开始保护型经纪逐渐衰微,赢利型经纪占据主流,乡村精英开始退场,五六十年代以后尽管乡村被再一次整合起来,保护型经纪人、传统宗族与宗教在运动之后被破坏殆尽,八十年代后市场经济的进入更使得乡村文化权力网络之衰微一去不复返。当前的一系列举措能否恢复百年之疲敝仍有待检视。

  书中之结论对于现今仍有启示意义,摘录如下“‘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政权完全忽视了文化网络中的各种资源,而企图在文化网络之外建立新的政治体系。在“现代化”意识形态偏见影响之下,国家政权力图斩断其同传统的、甚至被认为是‘落后的’文化网络的联系。其结果必然是,尽管乡村精英领导有与国家利益结为一体的雄心,但文化网络在国家范围内赋予乡村精英领导作用的能力却在丧失”

  《文化、权力与国家》读后感(四):书评

  杜赞奇对汉学提供了数个研究范式,他在这本书提出的“内卷化”和“文化权力网络”,怎么说呢,因为这个东西我在一年半就接触了,我有很多相关和类似的了解如卡拉布雷斯对事故法的分析亦是和他这种方式相类似的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的应用,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去读这本书。其实读完确实没什么感觉,但是这是因为他这种思考的方式早就已经融入到我的思维体系里面了。 “内卷化”这个词汇对于现在我更喜欢用总体社会成本增加去理解,在国家政权势力深入基层的过程中,尽管看起来它的税收,控制势力都有很大增加和扩展,但是这是以它更多的税收和权力被一个没有任何道德追求的“经纪人”利益集团所攥取,然而国家又必须承担这个利益集团造成的国家威信与合法性降低的危害,国家以一种成本十分高昂以至于整体看起来得不偿失的方式去获得了数据意义上的进步,表面上的权力扩张,背后是整个权力网络的真空化脆弱化瓦解化。 而现实生活中,这就导致了社会进步的停滞与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现实的例子就是民国,而且很尴尬的是它既破坏了传统的文化网络,却又无力去建设一种新的更加高效的社会体系,这让它甚至与前现代社会相比更加黑暗,因为它除了强者通吃以外没有任何有效的秩序,而强者又一直在变化,整个社会在忙于低水平的内耗。 幸运的是,我们从这种不幸中走了出来。不幸的是,除了我们以外没有别的国家走了出来。

  《文化、权力与国家》读后感(五):一些联想

  2.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例子,来佐证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提到的一个想法,即“为什么一个制度下坏人容易掌权”。在本书中,国家权力的下渗将乡村传统的权威架空,使之成为收税的工具,在令其面对被剥削的危险时,也剥夺了他们对农村的保护功能。在如此高压下,曾经拥有权威、能够为农村谋得利益的士绅本身面临危险而退出,或者说,只有那些能够完成盘剥任务的人才能胜任此中介角色,而这些人恶霸居多。

  3.作者提出“文化的权力网络”这一概念,并在书中多次与施坚雅的“市场圈”对话,又多次提及个人的私欲、宗族利益、乡村中组织的边界、行政村的划分,我看到权利单位或者视野大小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是分析研究层面,不同的视野能够产生不同的结论,更主要的是历史与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对于最小单位的认知。“代表谁才有权利发声?”似乎制度的想象与人们的认同之间契合与否,对于一个制度有很大的影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