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中国梦》观后感精选
《东方中国梦》是一部由杨真执导,果靖霖 / 王冰 / 高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方中国梦》观后感(一):东方中国梦,有信仰的人应该看看
今天去看了,前半部分拍得太跳跃了,剧出本过于粗糙,后半部几个年轻的科学家出场后颇精彩,李英武这个大二的学生演得很好,还有17岁的扎西也演得不错。体现了中国科学家中年青一代的风采。很多人不看就黑,其实很多电影内容是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现实中有些事情比我们想得到的更传奇。就是剧本还是简单了些,应该是没足够预算的缘故。
《东方中国梦》观后感(二):道不同,不相为谋
“西方有个美国梦,东方有个中国梦,把我们国家建成一个基因的强国,我们一定要努力!”
经济、科技、教育是国家壮大的根基,是国家、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每个领域都需要一群为国家为人民实现富强而无私奉献的人。电影,不仅是演员的舞台,更是记录历史、记录辉煌、记录梦想的渠道之一,有信仰的电影,都是充满魅力的好电影,都值得花出时间,认真观看。就像一个有故事的人一样,总值得你竖起耳朵,去倾听。打开思维,吸收好的营养,成长自己,成就自己,实现自己。
《东方中国梦》观后感(三):对BGI还算了解的出来冒个泡
扎西的人物原型是我十年的好基友所以跑去看的,和副导演一起的所以没花钱= =
这片子大体上符合BGI的真实事迹,这么小的预算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基本算是个BGI的宣传片……
刚才看短评里有个生物专业学生说“哪有那样搞科研的,坐那随便敲敲键盘养养菌就成功了”,其实就是这样,蹲实验室的孩子其实也就是民工蓝领的角色。就实验室PCR那点操作流程随便拉一个民工都能做,活儿可能还比你们这些生科专业的手艺好。真正有价值的工作都是在电脑前面敲敲键盘完成的,不过其实就算算法不好也可以拿大型并行处理计算机碾压过去。
不过把扎西给设计成藏族小伙实在太扯了,没听说过刚从藏区跑来就能写算法的……当时刚开机的时候我就看过剧本,对这段简直笑瘫了
《东方中国梦》观后感(四):这其实已经不只是一个梦了
刚开始看电影的名字以为是一部虚构的政治电影,看了电影简介发现是根据华大基因真人真事改编的,就带妈妈去看了一下。电影看起来制作有点粗糙,跟现在院线上映的很多商业片没法比,可能是因为本来就是陪妈妈看,预期也没那么高,很多地方还是看的挺感动的。
看到很多人吐槽说他们成功的太容易了,单看电影情节的确是这样,感觉很多事情都是运气和巧合,可是后来查了一下华大基因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人员年龄结构,电影还真是没进行多少夸大的演绎,可能只是为了情节的需要把一些复杂的试验探讨过程省略了。但是其中表现的科研人员的坚韧、才智都是真实的,华大基因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说明。或许科学家们的科研是没有国籍的,但是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既要依赖国家的支持和环境,又确实是存在国际竞争的,这样一部以事实为基础的电影,比那些什么虚构的政治题材片更鼓舞人。
当然,这个电影的选材也不是很具备普遍性,毕竟选题是科研方面的个人成功,在当下这个拼爹的年代,这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靠自己取得成功的细分领域。在这个平台上需要的不是爹多厉害、不是家里多少钱,是脑子多好用、付出多少努力。即使如此,这样的电影也比小时代之类的更能鼓舞年轻人奋斗,毕竟拼爹是既成事实,努力才是唯一可以自己控制的。
《东方中国梦》观后感(五):政府倡导的中国梦
《东方中国梦》讲述的是以王建国,赵普,杨明远为首的海外归国人士和以刘军,李瑞,李英武,扎西为首的有志青年怀揣着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抢占生物科学制高点的纪实体电影。
《东方中国梦》中的“中国梦”是真正的“中国梦”即“集体主义中国梦”。在《东方中国梦》中,每一个人都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有为研究疫情而放弃家庭的赵普,有为公司运转而向家里借钱的李英武,有为科学研究而放弃高薪稳定工作的学生,有为解决公司问题而自发捐款的员工,就连公司老总王建国的梦想都是:希望全世界的人不傻不饿不老不病不死的“无我梦想”。
艺术手法和艺术追求的定位也要迎合现实的趋势。现实生活中,这种脱离“个人成功的“中国梦”正是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党和政府的追求。
《东方中国梦》中,以李英武,李瑞,扎西为首的青年算是一类人,他们是博大的中坚力量。这些青年大多是名校毕业或在读的学生,他们天资聪颖,实力不俗,本应有一份高薪的安逸工作,却放弃了。他们来到博大奋斗,不领薪水,甚至倒贴钱,却坚持了下来。就像李瑞说的:“做好梦就必须需要好床吗?”他们认为在博大,为了民族和祖国的利益而奋斗,为了整个人类的未来而奋斗是一个“好梦”,而为了这个“好梦”他们能够吃得下苦,安得下寂寞,流得出血汗。所以做这个“好梦”即使没有“好床”也没关系,即使条件再艰苦,他们也不会放弃的。
因为不管是博大的创始人还是在博大中工作的员工们追求的都是民族的梦,国家的梦和集体人类的梦,所以人和人之间没有利益分歧。员工之间相处融洽,合伙人也没有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影片不太现实,但影片作为一种艺术,是以反映现实为目的的。而这部影片反映的故事是真真实实存在着的。《东方中国梦》的原型是华大基因,华大基因现在已经成为研究分支机构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5000多科研人员的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航母。它一步步的壮大历程,被《东方中国梦》清清楚楚地记录了下来。而影片中的那些人也是真实存在着的,华大的创始人——汪健、杨焕明、于军、刘斯奇就是王建国,赵普,杨明远的原型,他们为了让中国人也参与到“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决定就算牺牲自己的全部财产也要加入到这个生物工程的伟大计划中。于是华大建立了,从当初只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任务,到现在14年的时间,华大对世界基因测序的贡献已近50%,帮助中国在世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实现了从参与到引领的地位。而李英武,李瑞,扎西的原型也真实存在,是九零后神童赵柏闻和李英睿。
《东方中国梦》观后感(六):先行者
造梦人
2020年的夏天,你打开电脑新建文档,开始写一篇影评。冷气开放的室内,你可以心无旁骛地让大脑转动。不过在1866年,这却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你没有电脑,倒是可以选择一抽屉的羽毛笔——它们大多是由鹅毛管制成的,虽然用不了太久;也有几只钢笔,但那很昂贵,你并不太舍得在平时用。你需要打开墨水瓶沾上一沾,在维多利亚时代的雕版书写纸上郑重地写上标题(这些纸张同样不便宜,因此你一定是个能支付得起账单的有钱人)。很快,室外的街道车马嘈杂让你集中不了注意力,书房的窗户近似摆设,盛夏的燥热使汗水从你的额角滑落,得赶紧擦一擦,不然它们会滴在纸上留下痕迹。最倒霉的是,你的仆人进来为你送水,一不小心碰倒杯子洒了一桌,一下午的辛苦劳作就此清零。
儒勒·凡尔纳刚刚出版《海底两万里》时正是这一年。彼时人类社会刚刚觉醒科技,外科医师的主要治疗手段还是放血,归类甚至都并不严格:有的人只是理发师出身,因为工作的道具有剪刀和剃须刀,便常常成为简单手术的执行者,因而手术死亡率也极高。这一年,近现代社会和文明还在孵化中,而凡尔纳的脑海里却构想了一个百年后才陆续成真的世界。
——
从现代社会起回顾,不难发现一些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诺查丹玛斯、尼古拉·特斯拉、爱因斯坦、霍金、乔布斯……他们是古时候的哲人、预言家,也有些是现代的物理学家、科学家,甚至经济学家和商人。这些人的共同点是:对现代和未来科技具有极高的敏锐度。21世纪是高科技指数激增的时代,仅仅一年就能改变一代人的观念。在我没注意到的背后,科幻作品中的设想已经成为了现实,乃至超越了原作:《2001太空漫游》的平板电脑、视频和移动通话,《星球大战》的人工智能、航天、虫洞穿越、克隆、全息,《少数派报告》的手势操作、眼球识别甚至犯罪行为预知……或许是影视作品里关于科技的可能性发展越来越涉及到伦理的边界,于是剧本开始渐渐从硬科幻扩大到软科幻,从以往讨论科技产品本质,到越来越多以科幻为背景架构、探讨人性矛盾和世界观的作品。
作为一个没有偏向的科幻作品影迷,在看《东方中国梦》这个片子之前,我对于幕后科学家如何奋斗的事其实并不太感兴趣。以我浅薄的阅片经验来看,脑海里的科学家大概会是这么几大类:一,天才书呆子,生活在另一个次元,比如生活大爆炸的谢尔顿;二,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大约不会注意到自己多久没洗头和吃饭,活着就是为了实验,恋爱是什么还不如脱氧核糖核酸好看;三,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的男神女神(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艺术加工)。
而以科学家为拍摄主体的作品中,普通叙事的传记模式也较难出精品,少数名作得以流传:被奥斯卡授予最佳电影奖的传记作品中,约翰·纳什传记《美丽心灵》成为赢家;2014年小雀斑参演的霍金传记《万物理论》也是以霍金前妻的自传改编的,并为饰演霍金的男主角雷德梅恩带来了一个小金人影帝。尽管奖项不能评定一切,但这些作品留给了影迷值得思考和铭记的东西。
如今似乎大众更感兴趣的是科学家的人生轶事、家庭矛盾、甚至爱情绯闻和人格缺陷,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从“科学”的高度拉下来,任人点评。的确,不论如何科学家也是人,自然有人性和劣根性,然而厌倦了市场化的流水线影片,我从科学家电影中真正想要看到的,并非当作谈资的八卦,或许只是现实中缺少的那一份“使命感”和“热爱”。
——
你现在从事的工作是为了梦想还是为了生存?
要回答这个问题,多数现代人大约都会苦笑。我在儿时有几个没能实现的十分远大的理想,其一,当个考古学家;其二,当个天文学家;最次也要做一个能出现在纪录片里的专家学者研究员。中国的科研起步很晚,作为90后,我们这一代人上小学时也有很多人想当科学家,有不少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科研界的新生力量。
《东方中国梦》影片出现了很多人物:老一辈的中北科学院李院长,中坚力量王建国、杨明远和赵普,以及新生代刘军、李瑞、李英武和扎西……三代人出生的时代环境不同,受教育背景不同,甚至连社会阶级也不同。你不难看出在剧情展开之初,这些人所处的群体之间还有些隔阂:期待学生回到研究所的老院长,一心创业却撞得头破血流的海归博士,热血自信又傲慢天真的少年天才。从现实的角度看,往往我们不认为这些人群会很好的合作,他们各有各的世界观,在没有实现“理想”之前又不会轻易妥协。比如博大的三位海归因为受到外国科学家的小觑和讽刺而决心回国搞科研,对投资来源和人际关系只能慢慢摸索,节衣缩食买设备;比如看到弟子们受挫的老院长总不放弃说服他们回到中北科学院,有时也想方设法鼓励或打击他们,矛盾的心理一目了然;再比如几个个性鲜明的少年科学家,或不擅长交流一点就着,或高傲不屑,或内向单纯,对生活的成本和现实不加考虑……每个人都是那么栩栩如生,仿佛就是曾经的你我,现在的你我,以及未来的你我。
是什么把这些群体连在一起?那一定是科研。影片的标题看似很大,《东方中国梦》,其实非常简单:博大基因,一个研究人类基因的科研机构,一个让中国成为基因研究强国的梦。世界上有那么多科学家和研究方向,我们无需贪婪,只做一个并且做到极致,做到最好就够了。博大基因找到了不同年龄的人才,就像一个交响乐团里有弦乐、木管、铜管、打击和色彩乐器,如何让一群性格各异的人成为一个团队,需要一名优秀的指挥家。
王建国这个人就是一名指挥家。或许与演员本身有关,这个角色具有亲和感,相比个性鲜明的少年天才们,以及为了孩子一心钻研的赵普,王建国更像一名管理者,善于发现人际矛盾、与人交流,领袖气质明显。但整个片子与其说是以他为主角,不如说叙事更像是以博大为中心,全景式地着手于每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生。尽管仍保留了时间线,但群像式的分镜头更让影片产生了一种史书般宏大的语气。虽然受篇幅和编剧水平的制约,这种历史感不甚明显,很多时候节奏感过快或过慢,剧情节点的衔接有些生硬,人物行为的剧本设计也很套路……从缺点来看这些都是电影的硬伤,但这些是拍摄技术要反省的东西,这里只谈题材和故事。
刚刚说到,科研或传记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想要知道这个人一生做了何事,去看百科或史书,去搜他的名字即可。电影本身是艺术形式,不是纪录片,观众希望从中获得的不是历史知识和人物年表,而是为什么他能成为伟人,为什么他是科学家,他如何做出了这些贡献。换到这个片子里,就是博大如何进化的。让我感到很酷的一点,就是影片运用了大量实验操作的镜头——当然,有时候这些镜头是为了连接时间线,起过渡作用——但至少对我(一个中学经常炸化学实验试管的人)来说,很吸引人。这证明了实验成功需要无数次的数据记录和操作,而即使成功了,也会有更优秀高效的团队比你更快成功。而一旦有了先行者,所有后来者都寂寂无名。
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王建国回忆下决心回国的那一个瞬间,白人科学家把他的方案丢回他手里,说道,“世界科研机构为中国学者投资和培养人才,可是你们为世界贡献了什么?”我常常想,国人总把上下五千年历史挂在嘴边,把文化底蕴视为骄傲,这很对,也很值得我们年轻人铭记,但除了铭记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学习国学可以修养身心,但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老祖宗的,我们只是在复制,没有创造。
假如你生活在几千年前,也无非只是个凡人。但你生活在现代,你见过网络、卫星,见过AI、大数据,你还见过人造假肢、器官移植。你看到了自己现在生活得很好,自然会想要更好——人类有了欲望,就会有创造力,这正是现代社会给我们最大的馈赠:一个做梦能够成真的时代。片子里实验遇到瓶颈时,未及弱冠的年轻人一个突发奇想蹦出的灵感反而推动了整个实验的进程,王建国问杨明远,“我们是不是老了?”他们犹豫着,却最终否定了这个想法:一旦承认,是不是再也没有做梦的权力了?
要我说,《东方中国梦》这个标题还是不够敢想,把自己架构在东方人、中国人来与世界抗衡或许只是最初为了争一口气,影片的最后,王建国的梦想更像是对全人类,甚至是高阶文明的畅想:不饿、不病、不傻、不老、不死。
回到文章开头再看,不到两百年,人类已经进入了黑科技时代。我在旅行中有时旧地巡游,几年前的一切却物是人非。也许现代社会常有怀旧的人喜欢自己的慢节奏,也许更多人不得已去适应这种高速运转的世界,而我们要做的,除了保持本心、享受生活外,最好还要带着好奇心去观察这个世界,创造一个未来。毕竟,别人创造的是他/她喜欢的世界,那你的呢?
《东方中国梦》观后感(七):造梦者
2020年的夏天,你打开电脑新建文档,开始写一篇影评。冷气开放的室内,你可以心无旁骛地让大脑转动。不过在1866年,这却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你没有电脑,倒是可以选择一抽屉的羽毛笔——它们大多是由鹅毛管制成的,虽然用不了太久;也有几只钢笔,但那很昂贵,你并不太舍得在平时用。你需要打开墨水瓶沾上一沾,在维多利亚时代的雕版书写纸上郑重地写上标题(这些纸张同样不便宜,因此你一定是个能支付得起账单的有钱人)。很快,室外的街道车马嘈杂让你集中不了注意力,书房的窗户近似摆设,盛夏的燥热使汗水从你的额角滑落,得赶紧擦一擦,不然它们会滴在纸上留下痕迹。最倒霉的是,你的仆人进来为你送水,一不小心碰倒杯子洒了一桌,一下午的辛苦劳作就此清零。
儒勒·凡尔纳刚刚出版《海底两万里》时正是这一年。彼时人类社会刚刚觉醒科技,外科医师的主要治疗手段还是放血,归类甚至都并不严格:有的人只是理发师出身,因为工作的道具有剪刀和剃须刀,便常常成为简单手术的执行者,因而手术死亡率也极高。这一年,近现代社会和文明还在孵化中,而凡尔纳的脑海里却构想了一个百年后才陆续成真的世界。
——
从现代社会起回顾,不难发现一些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诺查丹玛斯、尼古拉·特斯拉、爱因斯坦、霍金、乔布斯……他们是古时候的哲人、预言家,也有些是现代的物理学家、科学家,甚至经济学家和商人。这些人的共同点是:对现代和未来科技具有极高的敏锐度。21世纪是高科技指数激增的时代,仅仅一年就能改变一代人的观念。在我没注意到的背后,科幻作品中的设想已经成为了现实,乃至超越了原作:《2001太空漫游》的平板电脑、视频和移动通话,《星球大战》的人工智能、航天、虫洞穿越、克隆、全息,《少数派报告》的手势操作、眼球识别甚至犯罪行为预知……或许是影视作品里关于科技的可能性发展越来越涉及到伦理的边界,于是剧本开始渐渐从硬科幻扩大到软科幻,从以往讨论科技产品本质,到越来越多以科幻为背景架构、探讨人性矛盾和世界观的作品。
作为一个没有偏向的科幻作品影迷,在看《东方中国梦》这个片子之前,我对于幕后科学家如何奋斗的事其实并不太感兴趣。以我浅薄的阅片经验来看,脑海里的科学家大概会是这么几大类:一,天才书呆子,生活在另一个次元,比如生活大爆炸的谢尔顿;二,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大约不会注意到自己多久没洗头和吃饭,活着就是为了实验,恋爱是什么还不如脱氧核糖核酸好看;三,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的男神女神(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艺术加工)。
而以科学家为拍摄主体的作品中,普通叙事的传记模式也较难出精品,少数名作得以流传:被奥斯卡授予最佳电影奖的传记作品中,约翰·纳什传记《美丽心灵》成为赢家;2014年小雀斑参演的霍金传记《万物理论》也是以霍金前妻的自传改编的,并为饰演霍金的男主角雷德梅恩带来了一个小金人影帝。尽管奖项不能评定一切,但这些作品留给了影迷值得思考和铭记的东西。
如今似乎大众阅片更感兴趣的是科学家的人生轶事、家庭矛盾、甚至爱情绯闻和人格缺陷,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从“科学”这种赋予了创造性和神性的高度拉下来,任人点评,博君一笑。我个人对此感到惋惜和不忍。在普遍呼吁“保护个人隐私”的西方,以及近年来愈发注意这一点的东方,名人的人生已经渐渐成为了有“热度”和“流量”的IP,能够创造价值获得收益。他们在世时或壮年时并不起眼,史书中跟在名字后面的本该是成就,却因现代人的好奇心而多了一些“真实”和“接地气的人情味”。这当然也是好事,不论如何科学家也是人,自然有人性和劣根性,然而对于真正爱电影艺术的影迷而言,厌倦了市场化的流水线影片和庸俗娱乐,我从科学家电影中真正想要看到的,并非当作谈资的八卦,或许只是现实中缺少的那一份“使命感”和“热爱”。
——
你现在从事的工作是为了梦想还是为了生存?
要回答这个问题,多数现代人大约都会苦笑。我在儿时有几个没能实现的十分远大的理想,其一,当个考古学家;其二,当个天文学家;最次也要做一个能出现在纪录片里的专家学者研究员。中国的科研起步很晚,作为90后,我们这一代人上小学时也有很多人想当科学家,有不少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科研界的新生力量。
《东方中国梦》影片出现了很多人物:老一辈的中北科学院李院长,中坚力量王建国、杨明远和赵普,以及新生代刘军、李瑞、李英武和扎西……三代人出生的时代环境不同,受教育背景不同,甚至连社会阶级也不同。你不难看出在剧情展开之初,这些人所处的群体之间还有些隔阂:期待学生回到体制内的老院长,一心创业却撞得头破血流的海归博士,热血自信又傲慢天真的少年天才。从现实的角度看,往往我们不认为这些人群会很好的合作,他们各有各的世界观,在没有实现“理想”之前又不会轻易妥协。比如博大的三位海归因为受到外国科学家的小觑和讽刺而决心回国搞科研,对投资来源和人际关系只能慢慢摸索,节衣缩食买设备;比如看到弟子们受挫的老院长总不放弃说服他们回到中北科学院,有时也想方设法鼓励或打击他们,矛盾的心理一目了然;再比如几个个性鲜明的少年科学家,或不擅长交流一点就着,或高傲不屑,或内向单纯,对生活的成本和现实不加考虑……每个人都是那么栩栩如生,仿佛就是曾经的你我,现在的你我,以及未来的你我。
是什么把这些群体连在一起?那一定是科研。影片的标题看似很大,《东方中国梦》,其实非常简单:博大基因,一个研究人类基因的科研机构,一个让中国成为基因研究强国的梦。世界上有那么多科学家和研究方向,我们无需贪婪,只做一个并且做到极致,做到最好就够了。博大基因找到了不同年龄的人才,就像一个交响乐团里有弦乐、木管、铜管、打击和色彩乐器,如何让一群性格各异的人成为一个团队,需要一名优秀的指挥家。
王建国这个人就是一名指挥家。或许与演员本身有关,这个角色具有亲和感,相比个性鲜明的少年天才们,以及为了孩子一心钻研的赵普,王建国更像一名管理者,善于发现人际矛盾、与人交流,领袖气质明显。但整个片子与其说是以他为主角,不如说叙事更像是以博大为中心,全景式地着手于每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生。尽管仍保留了时间线,但群像式的分镜头更让影片产生了一种史书般宏大的语气。虽然受篇幅和编剧水平的制约,这种历史感不甚明显,很多时候节奏感过快或过慢,剧情节点的衔接有些生硬,人物行为的剧本设计也很套路……从缺点来看这些都是电影的硬伤,在专业性和阅片感受上让人觉得不太舒服,但是这些是我国电影技术要反省的东西,我这里只谈题材和故事。
刚刚说到,科研或传记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想要知道这个人一生做了何事,去看百科或史书,去搜他的名字即可。电影本身是艺术形式,不是纪录片,观众希望从中获得的不是历史知识和人物年表,而是为什么他能成为伟人,为什么他是科学家,他如何做出了这些贡献。换到这个片子里,就是博大如何进化的。让我感到很酷的一点,就是影片运用了大量实验操作的镜头——当然,有时候这些镜头是为了连接时间线,起过渡作用——但至少对我(一个中学经常炸化学实验试管的人)来说,很吸引人。这证明了实验成功需要无数次的数据记录和操作,而即使成功了,也会有更优秀高效的团队比你更快成功。而一旦有了先行者,所有后来者都寂寂无名。
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王建国回忆下决心回国的那一个瞬间,白人科学家把他的方案丢回他手里,说道,“世界科研机构为中国学者投资和培养人才,可是你们为世界贡献了什么?”我常常想,国人总把上下五千年历史挂在嘴边,把文化底蕴视为骄傲,这很对,也很值得我们年轻人铭记,但除了铭记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学习国学可以修养身心,但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老祖宗的,我们只是在复制,没有创造。
假如你生活在几千年前,也无非只是个凡人。但你生活在现代,你见过网络、卫星,见过AI、大数据,你还见过人造假肢、器官移植。你看到了自己现在生活得很好,自然会想要更好——人类有了欲望,就会有创造力,这正是现代社会给我们最大的馈赠:一个做梦能够成真的时代。片子里实验遇到瓶颈时,未及弱冠的年轻人一个突发奇想蹦出的灵感反而推动了整个实验的进程,王建国问杨明远,“我们是不是老了?”他们犹豫着,却最终否定了这个想法:一旦承认,是不是再也没有做梦的权力了?
要我说,《东方中国梦》这个标题还是不够敢想,把自己架构在东方人、中国人来与世界抗衡或许只是最初为了争一口气,影片的最后,王建国的梦想更像是对全人类,甚至是高阶文明的畅想:不饿、不病、不傻、不老、不死。
回到文章开头再看,不到两百年,人类已经进入了黑科技时代。我在旅行中有时旧地巡游,几年前的一切却物是人非。也许现代社会常有怀旧的人喜欢自己的慢节奏,也许更多人不得已去适应这种高速运转的世界,而我们要做的,除了保持本心、享受生活外,最好还要带着好奇心去观察这个世界,创造一个未来。毕竟,别人创造的是他/她喜欢的世界,那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