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大全
《三国演义》是一本由[明] 罗贯中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70元,页数:6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演义》精选点评:
●学校图书馆找到的,几十年的老书,为了三十六计 各种兵法
●我爹藏本,竟然有书下注解和地图,真乃良心之作也。
●看了好几遍,不需要评价的名著
●太棒!
●曹操最可爱 刘备最爱哭 关羽最欠登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每次重读都是收获
●读完了水浒传,紧接着就是读三国演义,发现原来这比水浒还好看啊,于是从小就最喜欢常山赵子龙。于是从那时候就学会了和小伙伴玩打架cosplay,我cos赵云长坂桥七进七出(笑哭)。长大后更喜欢姜维一点。至今玩三国类游戏,有赵选赵,无赵选维
●原著的内容比原著更为丰富,不过自诸葛亮去世后的内容就没啥看头了,而且永远要记住,小说毕竟是小说,永远都是三分真实,七分虚构,不要把演义当成正史了哦。
●之前断断续续看了几次无疾而终,这次用kindle完完整整的看完,很不错
《三国演义》读后感(一):关于作者的立场
看了近一半了,引人入胜,总有种不忍释卷的心情。看到诸葛亮占卜、看星象、摆阵、呼风唤雨、计谋无数,如神一样啊,觉得太夸张了。前半篇里重重的感觉是有点褒刘备方。查了查背景,百度了下,也慢慢理解了为啥罗贯中有如此立场了---------
三国演义- 罗贯中-元末明初。 曹魏在百姓眼中属于篡夺汉权,孙吴则为江南蛮族,只有蜀汉为汉代正统。而罗贯中身处元末明初,受尽元朝凌虐的明初人民,对于天下归汉,回归正统的欣喜必然比较称颂,加上刘备的仁德也满足了人民对于仁政的期望,故作品中近乎夸张的褒蜀情节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国志 陈寿 晋代人,作为当朝的史官,受于当局压力,在政治立场上应该会倾向于魏。
《三国演义》读后感(二):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國演義》作為我個人四大名著最喜歡的一本,當然就好好說說這本書啦。首先我要指出,《三國演義》的視角是偏蜀國劉備反魏國曹操的,所以只讀過《三國演義》而沒讀過《三國志》的小朋友們不要把曹操想像成一個邪惡的大叔叔。
《三國演義》是一本很有趣的書,裡面的人物也被篡改成更加有個性的人物,變得更加有趣了,像仁義的劉備,亂世奸雄曹操,英姿颯爽命運多舛的周瑜,或是蠢蠢的蔣干,他們都有各自的性格,把枯燥無味的這段亂世演藝得絢麗多姿。
《三國演義》其實講的就是各路諸侯打著扶持漢王朝的名號擴張自己的勢力,試著把別的勢力打下去的故事,故事結局就是三國誰都沒佔到便宜,被司馬家族的司馬炎建立了晉朝。
但是現在,我想說說我對諸葛亮空城計的理解。
空城計,是諸葛亮守西城時用到的計謀,這招嚇退了魏國的大軍。但是我認為,諸葛亮當是確定司馬懿會退兵。原因就是司馬懿之所以在魏國獨攬大權,就是因為他和諸葛亮的爭鬥。魏國沒有第二個可以和諸葛亮抗衡的大將了,而如果司馬懿在西城抓住諸葛亮,他在魏國的作用也會降低,他自己的地位也會降低。否則征戰多年的司馬懿不會害怕諸葛亮的一點埋伏而失去了抓住諸葛亮如此好的一個機會。
《三國演義》這本書,留給後世人們的是無窮無盡的文學財富,作為對我來說四大名著中寫最好的一本,我認為這本書帶來的還有讀者對於這本書不同的理解,創建了一個小小的讀者三國。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滚滚长江东逝水
从小就没毅力啃厚书,三国红楼总是断断续续看一点,趁着暑假实习坐地铁上下班抱着kindle,总算完成了一个从小的梦想。
看书之前,从小到大从游戏、影视接触到的点滴里面,是比较喜欢曹操的,果断、有谋略、慧眼识英才,觉得刘备被“仁”束缚住了,太多时候迟疑不决浪费许多好机会。
看完了就一点也不喜欢曹操了,有我最讨厌的一点,善妒,而且多疑,以至于频频被离间,杀了多少有才能的将领,以及最初的吕伯奢一家。
但是喜欢、崇拜的人多了很多很多,诸葛亮,神机妙算,不只是懂谋略,连人心也看得透彻,总是能想到对方接下来的几步棋,是根据对方未来的作战计划来制定作战计划的,而且总是念及三顾之恩,最后也没有推翻后主,在他仙逝之后,继续看书的欲望大大减少。即使是姜维,也终不及他的三分之一。他是不世出的英才,而后期的邓艾、钟会只能算是优秀的将领而已。还有孙仲谋,对英才的喜爱之情总是溢于言表,即使是敌方派来的使者,他也总是不吝于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真的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君主。还有五虎上将,关张早已久仰大名,对子龙和黄忠的战斗描写,真的是让人情不自禁喜欢上他们的英勇,有勇有谋,还忠心耿耿,更重要的是子龙英姿勃发啊。还有许许多多即使到了生死关头,也依然保持着忠心,殉国的将领,读着读着真的是忍不住落下泪来
曹孙刘的后辈们是远远比不上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天上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被糟蹋成那样有多么的痛心。但是时间就是这样的吧,我们没办法改变最终的走向,让自己家族的人永远握着权力与金钱,只能在自己活着的时候,用尽全力,留名青史。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四):毕竟脱胎自民间文学
https://gcd0318.wordpress.com/2015/11/25/毕竟脱胎自民间文学/
三国水浒都经历过民间口头文学的阶段,然后被文人整理成文本,所以和红楼梦这种文人憋在屋里独立构造的作品相比,情节丰富,更加吸引人,但是毕竟不够细致,人物形象和剧情不能细看,细看还是有不少问题的——当然了,红楼梦的问题更多,只不过因为红楼梦的情节不丰满,所以暴露的不充分而已
就比如我经常爱说的,三国演义里,周瑜一杀诸葛亮,是让诸葛亮去聚铁山劫粮,按照周瑜的构思,聚铁山是曹操的总粮库,而且曹操打官渡的时候打劫过袁绍的粮库,知道劫粮的厉害,所以一定会对聚铁山严防死守,去聚铁山劫粮就是找死,那么去聚铁山劫粮是绝对不会成功的,诸葛亮这一去,要么死在战场,要么回来问个战败,有伤军威,还是死罪。结果呢,诸葛亮告诉鲁肃,这事好办,无论周瑜还是鲁肃都是没本事,要么只会水战,要么只会防御,都不会陆地攻坚,对于诸葛亮这种技能全面的人来说,这都不叫事。周瑜一听就急了,让鲁肃告诉诸葛亮,不用诸葛亮去劫粮了,周瑜要亲自去聚铁山
这剧情看似严丝合缝,可是仔细琢磨琢磨,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定位,那是当时天下第一流的军事家,智商必然是顶尖的,这么聪明的人,给别人下了个套,就因为几句话自己就往里钻?就说周瑜脾气大,这也太愚蠢了吧
顺便说一句,民间看三国的人都说周瑜妒忌诸葛亮,可实际上无论正史还是三国演义,都从没提过一句妒忌的话。正史自然不必多说,且看三国演义的小说里,周瑜三杀诸葛亮(聚铁山劫粮,草船借箭,借完东风被赵云接走),原因都是诸葛亮的才华对东吴不利,而并不是仅仅因为诸葛亮比周瑜本事大,实际上周瑜也试图招降诸葛亮,而且周瑜对和诸葛亮齐名的庞统也没什么敌意
《三国演义》读后感(五):读《三国演义》“得间”
金克木老先生在《书读完了》提出“读书得间”,“间”是留白,意思是主动思考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潜台词”。丰富多彩的《三国演义》正好拿来练练手。
曹操打吕布,郭嘉献计:“某有一计,下邳城可立破,胜于二十万师。”荀彧曰:“莫非决沂、泗之水乎?”嘉笑曰:“正是此意。”——荀彧知计不献计,仁者之风,令人敬佩。
关羽于万军之中取颜良首级,曹操大喜:“将军真神人也!”关羽一听,顺手推销家中三弟:“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老板大惊,回顾左右:“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还命他们把张飞名字记在内衣里。——十五回后,猛张飞在长坂桥“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果真应验!
官渡之战,许攸与曹操的密谈丝毫不逊于煮酒论英雄。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一笑、一怒、再笑、大声曰,对应一答、一挽、低言、愕然曰,许攸之“狂”,曹操之“奸”,淋漓尽致。
元直走马荐诸葛,玄德顿时“似醉方醒,如梦初觉”。——一句“似醉方醒,如梦初觉”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刘备茅塞顿开之喜,更预示皇叔从此“一遇风云便化龙”。
时值寒冬,大雪纷飞,刘备再顾茅庐,又访卧龙不得,借笔留书:玄德呵开冻笔,拂展云笺——好一个“呵开冻笔”,再冷的天气、再背的时运也挡不住皇叔求贤若渴的热情。
皇天不负苦心人,刘备终于逮到孔明,眼见对方大白天睡懒觉,也不介意,更撵开两位唧唧歪歪的兄弟,独自守候在外,且看罗老师如何描写诸葛亮睡大觉: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翻身将起忽又睡去,童子欲报又被皇叔制止,短短数字,一波三折,我真想跳入书中把孔明狠狠地拽起床来!
赵云单骑救主,见张飞挺矛立马于长坂桥上,大呼:“翼德援我!”——“援我”而非“救我”,正见子龙英雄气概。
赤壁之战前夕,淡定的孔明向不安的周瑜密书十六字:“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说诸葛军师,上回舌战群儒你还“曹贼”来“曹贼”去,怎么这次又成了“曹公”?真是为了押韵什么都说得出来!
玄德令刘封出战,操骂曰:“卖履小儿,常使假子拒敌!吾若唤黄须儿来,汝假子为肉泥矣!”——我就纳闷了:曹老大未免有失风度,骂刘草鞋也就算了,“假子”有什么好骂?继续看下去,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亲儿子曹彰要出场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黑了曹操几十回的老罗终于也自嘲一回。
孟获被孔明数擒数纵,惶惶然若丧家之犬,好不容易得到朵思大王收留。以手加额曰:“今日方有容身之地!”——“以手加额”实在生动,我读书时也忍不住试了一下。
性命如何,怎地脱身,胜负如何,此人是谁,心下如何,其计如何,所言若何,如何对答,所得何物,是何缘故,后事如何,如何退兵……统统请看下文分解——不愧是说书先生的饭碗,悬念迭出,环环相扣,这是拍美剧的节奏啊!
事实上,“东南风”才是幕后大BOSS,像特洛伊之战中的神,先在赤壁应孔明之邀大破曹军,揭开了鼎立之幕;后助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巩固了鼎立之势。其实人家早在小沛就牛刀小试,提醒曹操今晚刘备劫营(二十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