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地国家的高雅艺术》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低地国家的高雅艺术》是一部由Ian Leese执导,安德鲁·格雷厄姆-迪克森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低地国家的高雅艺术》精选点评:
●前两集只能给3星,第三集可以给4星。总体而言算是低地国家艺术的入门介绍,有些作品难免太过度解读了。
●看了想要去荷兰荷兰荷兰
●Flemish art: tapastry->oil painting: Jan Van Eyrk; Rogier Van der Weyden; Hieronymus Bosch;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现代人对投资增值更有兴趣。对于艺术品本身兴味寥寥。
●你能感觉到男主对艺术真正的热爱,尤其是阿姆斯特丹看到Saenredam那幅画的激动时,而且他对荷兰文化和荷兰人的理解是比较准确的,至少和我在这生活这三年的感受是一致的。仍然能学到不少之前不了解的知识,我想应该算是很深入浅出的一个片子了,英国德帕迪约,bravo
●可作为简单了解荷兰和比利时艺术的入门课程,基本对重要的艺术家都做了简要讲解。但是不够深入,主持人有种莫名的过度激情。喜欢蒙德里安的部分(第三集)。
●lowland
●荷兰与比利时的艺术,作为纯粹的Intro Documentary还是有点单调无趣了,以及我对于Modern Art的热爱果然是至上的 Chris
●挺好看的,补了很多知识。主持人对荷兰文化了解得很到位。总结陈词看得我笑而不语
●五万件画作孤儿被存放在国家支持的三个足球场大的高端建筑里,没人打算多看一眼,看来这种事跟官方真没多大关系。starry starry night最后一句怎么唱来着?——他们不予理会,他们仍然不予理会,或许他们永远不予理会。
《低地国家的高雅艺术》影评(一):低地国家的高雅艺术
荷兰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小到只有两个北京市大;被西班牙统治过,1又主动转投英国;独立后虽有国王,但是却是一个平民国度;发明了证交所、银行这些金融机构;同时也流放了自己最著名的哲学家——斯宾诺莎;这个低地国家有无数天才画家,却又不为自己同时代人理解(鲁斯本除外);看看伦勃朗,维美尔,还有后来的梵高。
《低地国家的高雅艺术》影评(二):文化固定了我的思想
从低地国家的中世纪挂毯说到现代印象派,前两集给4分,最后一集给5分,对与现代抽象派的解读——自然到灵性的突破,对于文化与历史的相互辉映——国家特性的塑造过程,这些内容讲解的非常好。看完多少能感到欣慰的一点是,无论如何,从古至今人类自始至终都在表达思考,那么以后呢/我在想我们的历史文化太博大精深了,这使得我们原有的观念被这文化固定了我的思想。在这样的固定思维中很难再有什么其他的荒谬的想法。
r�YzH2�
《低地国家的高雅艺术》影评(三):低地国家--弗兰德斯
从布鲁日到根特,从图尔奈、布鲁塞尔到安特卫普;从哈勒姆、乌特勒支到阿姆斯特丹;从代尔伏特。斯海尔托亨博斯到津德尔特;从海牙到布拉班特,最后再直达法国南部和勃艮第。
从凡艾克,博斯到老勃鲁盖尔;从鲁本斯、哈尔斯到伦勃朗;从维梅尔到梵高再到蒙德里安。
从安特卫普印刷厂博物馆到鲁本斯故居;从根特教堂到根特美术馆;从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到哈勒姆美术馆;从荷兰国家博物馆到梵高博物馆......
很多地方很多画作,得幸已经去过、看过不止一次不止两次。还想去伦敦美术馆看看凡艾克的《婚礼》名作,去根特教堂看看凡艾克的祭坛画以及根特美术馆;或者没事去哈勒姆看看哈尔斯。
弗兰德斯,这个我生活并反复穿越的地方。时间既是感情。
《低地国家的高雅艺术》影评(四):盛极而衰
挣脱西班牙高压宗教统治的荷兰共和国,必须运用图像建构自我的存在根基与身份认同。在宽容的社会氛围中,新教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可以做生意。市场的自由运营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原来仅有君王贵族可以使用的专属姿态,已经被画家们挪用到了凭借经商致富的新贵身上。
"我们不需要独裁的旧体利,只是这样,我们也会过得很好,不是吗?"
荷兰人感念自己的土地,尽情享受财富带来的安适。绝美的风景,壮硕的奶牛,还有静物人像和家庭生活。他们无所限制地细心描画,在平凡的日常中找寻价值与宗教,对于亲手创造的土地感到无比自豪。
“上帝创造了天地,但荷兰人创造了荷兰。”
林布兰是看得太深刻了,他如荒野先知般认识到商业的脆弱与荷兰精神深处的野蛮。大胆的笔触,渐渐模糊了完成作品与即兴草图的界限。他不断地在镜中观察自己,用数不清的自画像诠释着人性的复杂。
“每种矛盾都见诸我身,胆小、张狂、纯洁、好色、健谈、体弱、坚强、沉默、愚蠢、可亲、说谎、博学、神秘。这些全在我身上,视乎我转向哪方。”
不同于扬恩斯特笔下混乱诙谐的家庭场景,维梅尔的画作总是那般宁谧安详。若你因消费社会的陷阱而困扰,在这儿,你可以控制自我,保持纯洁。
荷兰人不喜欢用窗帘,显示没有什么要隐瞒的坦荡。在荷兰的黄金时代,房子不仅象征着个人道德,也代表着共和国的状况。说到底,共和国有如大厦,房子就是砖头,每个正直的好公民,都要协力确保大厦不会倒塌。
侍女倒着牛奶,柔和的光线洒落,桌上的面包是否就是弥撒期间祭坛上的供奉,她就是家庭里的女祭司。
蓝衣女子读着从远方寄来的信,是丈夫将要归来的佳音吗?腹中的胎儿或许隐喻着她就是玛丽亚,俗世中的圣母。
宁静神圣的背后是繁乱恼人的家庭生活,维梅尔用画笔描下心中的理想和爱情,暂且逃离,寻回纯洁的静穆。
代尔夫特房顶上的晶晶水珠,预示着风暴后的晴朗,但看那高空中飘忽不定的阴云,或许,另一场更大的风暴将要来临。
荷兰黄金时代终结了,维梅尔也在贫病交加中逝去。杰出的艺术家总是异常敏感,他们看到了辉煌的脆弱与短暂,唯有用画笔凝固瞬间,抗拒那必然消逝的不甘与遗憾。
因为脆弱,所以伟大!
低地国家的高品质艺术之盛极而衰
《低地国家的高雅艺术》影评(五):劳动·风俗·幻想
1.鲁本斯的崛起
1.1背景
低地国家,水之世界,somewhere between land and sea,建立在运河网络之上,边界不清,条顿、荷兰、佛兰德、瓦龙在不同时期意味着不同东西。14世纪,低地国家掌握了北欧贸易,布鲁日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中心之一。
1.2佛兰德斯挂毯
最早的低地艺术形式——布艺。
梅赫伦(比利时小镇):德维特皇家挂毯制造厂。
制作挂毯比绘画、雕塑、金银制品要耗费更多人力,是最贵重的奢侈品。
穷奢极欲又无比虔诚的矛盾体。
由商人建立并主宰的(世俗)社会,但基础是修士打造的。
13世纪的西多会修道院遗址,位于比利时南部,修士的世俗生活,公共服务、治水、酿酒。奥瓦尔orval修道院酿酒厂。14世纪,低地国家成为欧洲最大的啤酒出口地。
同时,将宗教艺术变成一项生意。
1.3泥金绘本
泥金绘本原本,泥金绘本都是由修士们创作的。14世纪,佛兰德斯市中心的艺术家开始创作精彩的绘本。15世纪,全欧洲的权贵都委托佛兰德斯艺术家创作。
非凡精致的泥金绘本,有的比挂毯还贵。现已无法复制。
1.4扬·凡·艾克
1385年-1441年
第一个将绘本创作技巧应用到绘画中的画家。原为生活在布鲁日的插画师,后在根特创作出伟大作品。1432年,完成根特祭坛画(现存根特·辛特·巴夫大教堂),在作品上刷多层油漆,创造出震撼的光影效果。画面内容是幻想世界末日时可能发生的情景,造型写实,细节生动。改良了油画,使得颜料和油融合。
1.5罗吉尔·凡·德尔·维登
1399/1400-1464
布鲁塞尔画家。注重挖掘情感、神态,细节刻画。《基督下十字架》现存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末日审判》
1.6宗教画转向世俗画
1428年到1443年,勃艮第公爵腓力三世整个吞并了低地国家(尼德兰)。勃艮第公国的政治中心实际转移至尼德兰。腓力三世还是他那个时代重要的文艺庇护者。
商人地位逐渐提高,委托画家作肖像画记录自己的辉煌时刻。绘画从宗教画转向世俗画。
扬·凡·艾克肖像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现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伦敦国家美术馆)。
1.7希罗尼穆斯•博斯
1450-1516
《人间乐园》1500年左右,诡异、梦幻,各种想象中的怪兽。哥伦布探索新大陆后不久,maybe这画是对新世界的想像(eg第一次见到大草莓)。
人间乐园背负十字架的耶稣《背负十字架的耶稣》现藏于根特美术馆。画家眼中的世界是一场噩梦,一片怨恨、离奇、邪恶的海洋。唯一的救赎可能还是基督(中世纪认知)。画中另外一个正面形象是圣维罗妮卡,拿着面纱(曾用这面纱擦拭耶稣的额头,因此面纱上浮现出耶稣的脸)在逃离画面。
1555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继承了低地国家,狂热的天主教徒,镇压引发了更大骚动。
1.8老彼得·勃鲁盖尔
1525-1569
伊卡洛斯倒下的风景第一次将普通人置于画面中心,农民画家。愉快的画面,温情。《伊卡洛斯倒下的风景》藏于比利时皇家美术馆,布鲁塞尔。如果不满于大人物强加的历史,何不自己去创造?
长达80年的抗击西班牙暴政的血战,将低地国家一分为二。
1.9彼得·保罗·鲁本斯
1577年-1640年
安特卫普画家,标志着整个佛兰德斯艺术风格的终结。
精通巴洛克风格的大师。
足迹遍布欧洲,为最有权势的人作画,功成名就,是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画家之一。安特卫普故居像一个宫殿。1630年,53岁迎娶一个16岁的少女,共同养育了5个孩子,婚后就退隐,生命的最后10年创作了带有浓厚个人风格的杰作。晚年画作,所有的元素都诉说着欲望,表现得如此急迫、世俗,有的展现了夫妻间的快乐,典型的鲁本斯风格肉体。
《彩虹风景 The Rainbow Landscape》英国国家美术馆。巴洛克风景画的代表杰作,为鲁本斯晚年封爵后在乡间城堡所作。丰收的全景,丰饶、富足、成熟是其全部的主题。一个美丽的梦。
第二集 维米尔的黄金时代
2.1背景
破坏圣象活动,加尔文教派。
17世纪,荷兰独立,一个资源稀少,不努力发展贸易就无法生存的国家。发展贸易、扩大市场,需要宗教包容。出现城市中产阶级,艺术逐渐脱离了宗教,反映世俗生活。
黄金时代的荷兰画家,个人命运和时代一样跌宕起伏。
2.2弗兰斯·哈尔斯
1581-1666
住在哈勒姆。《笑容骑士》情人礼物,衣服上很多桃心。
委托创作了很多群像,日进斗金,将原本仅仅用在贵族身上的专属姿态用到了商人身上,自信、富有。用图像建构自我的存在根基与身份认同。
因嗜酒如命,晚年穷困潦倒,作品《养老院的女管理员》,神情严肃。
笑容骑士2.3风景画
荷兰的风景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造的(填海开垦田地)。荷兰画家眼中的风景,包含着国家的成就,蕴含着对自己所创造的土地的自豪感。“上帝创造了天地,但荷兰人创造了荷兰。”
波勒斯波特《公牛》
2.4伦勃朗
1606年-1669年
1632年来到阿姆斯特丹,强调创新。
在以伦勃朗为代表的17世纪画家的风格转变中,日益消减的宗教气息被逐渐清晰的世俗形象所取代,进而转化为表现深刻诚挚的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夜巡》实际上是《日巡》,白天在较暗的角落巡逻,日光透进。可能带着嘲弄民兵(寻欢作乐的饮酒俱乐部)的意味。
热爱研究人性,尤其是研究自己,画过最多的自画像。晚年一贫如洗。
蒙田“从我身上可以找到所有矛盾……羞怯、蛮横;贞洁、淫荡;健谈、寡言;坚强、纤弱;聪明、愚鲁;暴戾、和蔼;撒谎、诚实;博学、无知;慷慨、吝啬又奢侈……”
2.5扬·斯蒂恩
1626年-1679年
酒馆老板。描绘喧闹混乱画面。
《欢乐家庭》一家人的丑态,暗示纵情享乐不可取。碎了的鸡蛋象征着破碎的美德。烟筒吹出的烟象征着快乐转瞬即逝。
2.6彼得·德·霍赫
1629年-1684年
洁净的房屋,洁净的灵魂,一尘不染,有条不紊,sweet home
热爱整洁是荷兰人一直以来的美德。干净、不挂窗帘,没什么好隐藏的。
2.7维米尔
1632年-1675年
黄金时代最后一个大画家。1672年,维米尔40岁时,荷兰被英法德侵略,荷兰霸权失落,维米尔破产,43岁死时一文不名。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陷入爱情的样子。维米尔勉强糊口,常陷于琐事,画中展现的平静生活是他求而不得的向往。
维米尔《德尔夫特风景》普鲁斯特“世界上最美的画作”,画家的家乡,俯视,有条不紊,宁静繁荣,几何结构勾勒中心建筑。蕴含着17世纪荷兰梦,一个完美世界之梦。但美梦不长,天空的乌云涌来压迫感,刚刚下过雨,屋顶亮闪闪,水面上风轻轻吹起,下一场雨也在接近。
德尔夫特风景第三集 梵高的悲歌
3.1背景
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艺术低迷的200年,也许低地国家的生活太过舒适,人们创作不出大胆新颖的作品。拿破仑的入侵、工业革命的冲击,给低地国家带来了巨变,出现天才。
3.2梵高
1853年-1890年
牧师——画家。
多雨阴暗的荷兰(暗沉《吃马铃薯的人》)——明亮的法国南部(大自然的色彩《向日葵》)。
注入强烈感情。
3.3蒙德里安
1872年-1944年
最早期,象征意味浓厚、色调相当阴郁的风景画。
受梵高影响后,色调鲜亮了。
通神论+荷兰的海滩——抽象。从宗教中走出后,艺术家们看向了大自然,梵高在大自然面前是无助的,蒙德里安则试图控制大自然,看穿表象背后的结构、图案,提炼、净化、浓缩、简化。
蒙德里安属于加尔文教派。
施罗德house,直角、蒙德里安配色
3.4马格利特
1898-1967
背景:比利时,1830年才独立,作为大国之间的缓冲地带。没有统一语言,没有归属感。不同于荷兰文化对大自然心醉神迷、追求确定的结构和秩序,比利时文化表现为理想破灭和噩梦。
在布鲁塞尔创作他折磨心灵的嘲讽的神秘的作品。《帝国》《光明的统治》画过不下20个版本。Magic hour,将启未启。
传达一切信息,唯独没有答案。
3.5保罗·德尔沃
1897-1994年
青年时创作安全的沙龙题材,接着转向与性和死亡有关的题材,裸体和骷髅。可能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没有表情的人。幻想世界、静态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