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地经典读后感有感
《低地》是一本由[美] 裘帕·拉希莉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低地》读后感(一):不可再见
书的封面欺骗了我。我以为是两兄弟隔阂又和解的旅程,没想到是如此的别离——被死亡,并且将其阴影终身投射在身后的人之上,哥哥、妻子、女儿、父母。每个人都有感伤的旅程。率先离去的哥哥如同放逐于异国,妻子逃离了一切并终身隔绝于至亲,女儿像游牧民族般生活,父母是被所有人抛弃在身后的、只能自噬孤独的人。年轻时盲目的革命热情会成全什么呢?自由、平等那些愿景消失在政治家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之中,而自身的鲜血和生活却真实地流淌、消逝。革命者乌达安看似那么不顾一切地投身入伟大的事业,可他也说过,若是能早点认识妻子就好了,那么一切都会改变。
贯穿全书的是我对苏巴什,那位一开始就逃离的哥哥的同情。想要把一切骚乱放在背后追寻平和的生活有什么错呢?为什么他就一直不能得到他所爱之人的回应而只能形影相吊?他们给他的是各种离别——死亡,留书出走,流浪在外不可追踪,遗忘和沉默。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和悲伤攫住了他,这大概是当年他转身离家所要付出的代价。被放逐的孤独或承担骚乱及尖锐矛盾的痛苦,选择一种毒药吞下去吧。
《低地》读后感(二):关于加尔各答雨季的时空魔法
低地,是指在加尔各答中产阶级聚居区,一对平凡的兄弟俩苏巴什和乌达安家门口有两个椭圆形的池塘,而挨着池塘旁的就是几英亩大的一块低地。
雨季过后,池塘里的池水就会上涨,低地被淹后积满的水有三四英尺深。
他们一同长大,他们曾在那块低地边嬉戏,那里甚至是乌达安革命暴动后的藏匿地、也是他被警察最终射杀的地方。他的革命友人为他立的小小的纪念石碑也在那里。
可是,这个假设并不存在,乌达安已经死了。他生命时钟停止在了26岁。
朋友们问我在读什么书的时候,我都会告诉他们,这是一本关于印度加尔各答两兄弟的小说。
朋友总会回我说,只有他们俩吗?
很多时候,我们回忆的不是故乡,而是少年时期的某个人。
看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时候,才突然发现作者是一名女性。虽然笔触细腻的这点和女性身份也并不算违背,但是可以把两位男性主人公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确实是让我意外的。
比如张爱玲写《倾城之恋》,曹雪芹写《红楼梦》,基于亲身经历的写作,总是给人一种故事有血有肉、身临其境的感觉。
所以,我才放心的把自己的思绪交给这位为我创造意外和惊喜的执笔者。让她带着我摸索着这个横跨四十年的故事脉络,我们从加尔各答的小池塘出发,到达美国沿海的罗得岛,之后又跟着故事的主人公们再次回来。
故事分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八个大章节,每个章节都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一个人的故事视角。
事情过去很多年了,我想12岁的贝拉和12岁的我可能对于那场抛弃,很多细节已经记不得了。但是那种感觉却跟着我们一起长大了。
就如同奥古斯丁所说的那样,存储在记忆中的内容截然不同于特意记住的。
看完书之后,让我对这位年轻的女作者充满了好奇,显然,封皮上惊鸿一瞥的个人简介并不能满足我。好在互联网时代想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并不难。
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1967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在美国罗得岛长大。2000年凭借短篇小说集《疾病解说者》获得普利策小说奖,成为普利策小说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33岁)。
对错综矛盾事务的审美贯穿于她的创作之中,欧化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印度家庭承袭的传统、学者的严谨,赋予她一个独到的视角以观察人生。她有学者般冷静客观、细致入微的写实主义叙述、她有小说家对故事结构的精心和灵敏的设计、她又有对人的生存悲剧性的犀利深刻的领悟。
媒体对她的小说的评价简洁、精准:不同凡响,高人一筹。
—— 显而易见,这本《低地》已经如此惊艳,却还不够填进她堪称完美的履历里。
后来才发现,原来她也是《不适之地》的作者。我记得悦然很多年前读过这本书,并且很推荐:
故事讲的是男主人公携妻回到自己从前就读的大学,参加大学时自己曾暗恋的女同学的婚礼。这个小说中有一个细节,男主人公的妻子在到达该城市,参加婚礼的前夜,忽然发现,自己仅带来的那件礼服的某一侧,有一个香烟烧的洞。洞很大,很容易被看到,她于是要求男主人公在婚礼当天,一定要站在自己的那一侧,与自己形影不离,这样才能遮掩这个洞。男主人公答应了。结果,在婚礼上的情况,当然与设想得很不一样。
这让我迫不及待的想要一口气继续读《不适之地》了。
多年前,格兰特医生曾帮助她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文字之中。她告诉贝拉,那种感受会消退,但永远不会完全消失。无论她走到哪里,它都将成为她的风景的一部分。她说,她母亲的缺席总会出现在她的思绪中。她告诉贝拉,她为什么离开,将永远不会有答案。格兰特医生是对的,那种感受已不再吞噬她了。贝拉生活在它的外围,她在远处领会它。就像她的祖母那样,每天坐在托利冈吉的露台上,眺望着一片低地,一对池塘。《低地》读后感(三):在裘帕·拉希莉笔下的异乡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来源:澎湃新闻 2019-10-29 11:33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10月27日下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主办的“漂泊与困境:裘帕·拉希莉笔下的异乡人 ——普利策奖得主新书《同名人》《低地》分享会” 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三里屯分店举行,知名青年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石一枫,青年新锐作家林培源来到现场,和读者就裘帕·拉希莉长篇小说《低地》与《同名人》展开了分享与对话。
裘帕·拉希莉2000年,年仅33岁的印裔美国作家裘帕·拉希莉凭借处女作《解说疾病的人》摘下了在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小说类),并成为该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普利策文学奖(小说类)作为美国最为悠久和著名的文学奖项之一,向来标榜授予“由美国作家创作的,最好是反映美国生活方面的优秀小说作品”。是以这位年轻却在写作上“成熟得不可思议”的作家从此开始被世界文坛所认识,拉希莉本人几乎成为了英美各项文学大奖榜单上的常客,她还摘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美国笔会/海明威文学奖,并多次入围布克奖短名单,以及《纽约时报》好书榜。
裘帕·拉希莉于1967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移民家庭,幼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罗得岛。父亲是罗得岛大学图书馆的职员,母亲是教师。拉希莉先后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的伯纳德学院,和波士顿大学的文学创作班,与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华裔作家哈金是同班同学。作为一名典型的第二代移民,拉希莉曾说,“印度文化于我是相当远的,尽管我在小说里努力写了许多印度文化的东西。我从来没有在印度长期生活过,从本质上来说,我和印度是相当分离的。我和印度文化的所有维系只是定期的访问,以及从小接受的家庭、父母和他们的朋友们坚持不懈地保持着的印度传统的生活习惯。”
《解说疾病的人》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有九个故事。作家自道和这部处女作中二代移民的故事高度契合:对故土的理解和认识大多停留在符号上,缺乏“原生性认知”。或许有着相同的身份认知,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甚至曾把拉希莉列为自己的夏日书单上的作家。在石一枫看来,一般的移民文学作家写作立意往往是站在自己原生国度立场上,“把我们国家的独特文化写给美国人看”。而另一种完全融入欧美语境的作家,比如说石黑一雄,则就是一个生活在伦敦,用英语写作的日本人。“拉希莉是处在两个极端之间的作家,两端都不失偏颇,反而能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写作状态。她的写作风格就是娓娓道来,稳稳当当地把跟她的生活、文化有关系的东西讲说出来,非常地从容、淡定。”
分享会上,主持人、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李灿介绍说,“大概在《解说疾病的人》三四年之后,拉希莉才创作了首部长篇小说《同名人》。接下来又经历了将近10年左右时间,才出版她第二部长篇小说《低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拉希莉并不是一个非常高产的作家,但她两部长篇小说都非常有分量。”另据悉,2007年,《同名人》改编的电影上映,收获了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低地》甫一出版便入围2013年布克奖短名单、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名单、百利女性小说奖短名单作品;并成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芝加哥论坛报》《旧金山纪事报》《今日美国报》、Goodreads、科克斯书评、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年度最佳图书。
《同名人》遭逢漂泊的迷茫:“今天大部分中国人有类似的体会”
2006年拉希莉的作品《疾病解说者》和《同名人》首次在中国出版,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说,裘帕·拉希莉依然是一个相对比较陌生的名字。这也许与拉希莉笔下人物的身份和她作品的主题有关;然而抛却“移民文学”的理论框架,拉希莉的作品注视的,她以优雅从容的笔触勾勒的,是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命运息息相关的日常,是在时光加速流逝的今天,当代人越来越频繁遭逢的漂泊与迷茫。
《同名人》是拉希莉的首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印度家庭来到美国建立新生活的历史,也是他们在异域走过的心灵历程。小说主人公果戈理的父亲艾修克年轻时遭遇一场火车脱轨事故,因为一本《果戈理小说集》而幸免于难。因感念果戈理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他给儿子起名“果戈理”。然而这却成了果戈理许多年都想要逃脱的一个枷锁。通过姓名这个线索,《同名人》讲述了在细流无声的日子里,两代人的爱与孤独,也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寻找与错失。
同名人9.0[美]裘帕·拉希莉 / 2019 / 浙江文艺出版社在石一枫看来,改革开放之初,国人之于国外文学多关注在人家怎么写,“因为这之前,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家看得到的,都是‘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之类。”但现而今类似《同名人》这样的小说,“我们则更关心她写的是什么。其实这部作品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背井离乡的人,他不知道自己是谁,而这种困惑、痛苦,或者说就是作者本人的感慨,我相信今天大部分中国人可能都会有类似的体会。不论籍贯,不看户籍,我们可能只有过年回家的时候才想起来自己是一个什么人,一年大多数时候都是疲于奔命,到处奔波……但我相信拉希莉的体会更深,因为她这已经跨国家了,而且还跨了大洲了,跨了文明了。”林培源也认为作为中国人,不管有没有在异乡生活的经历,起码能在小说非常日常的的细节里面读到一种亲切感,“我觉得裘帕·拉希莉特别擅长写细节,这是她跟男作家很大的不同。她的感觉比较敏锐,她会把生活中细节写出来,往往这些最打动人。”
《低地》对于命运的隐喻:“一定要读到最后,才知道全书的核心”
正如小说中写道,在孟加拉语里,昨天对应的单词“kal”,也用于明天。如果不用一个形容词或时态区分,你无法分辨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情。这就像是对小说中这个印度家庭四代人命运的隐喻,一切已经过去,却又始终在卷土重来。而正像很多英美媒体所说的,“这是一本可以长久伴随你的那类书”,因为在故事中每一个异乡人的身上,我们总是能在不经意间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林培源看来小说《低地》相较于《同名人》视野更开阔,“而且她在两种文化之间游走的那种视野,包括对人物内在性格的把握都要更成熟。”在发言中,林培源指出《同名人》里很多情节的设置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然而在《低地》里面,作家则构建了像一个迷宫般未知的世界,一定要读到故事的最后,才能知道全书到底是围绕哪个核心发生的。“作家功力深厚的地方就在于她把这个核心巧妙地隐藏了起来。她是怎么隐藏的呢?小说不存在一个全知的上帝视角,而是利用小说当中涉及到的不同人物,她每写到一个人物的时候都只呈现这个人物的限制性视角——实际上作为叙事者,作家本人无疑是知道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但小说里的人物就像舞台上剧本里的人物一样,只能呈现给读者他所看到的,读者也只能通过一个个视角的切换,最后才能一步步抵达故事的核心。这是《低地》比《同名人》更高明的地方,当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时候大家说都她成熟得不可思议,我觉得到了《低地》时,她才是不可思议地成熟。”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亮亮
《低地》读后感(四):所有叙事最后都像水一样流向“低地”
《北京青年报》2019年11月8日 C2版所有叙事最后都像水一样流向“低地”
文:林培源
2000年,印裔美籍作家裘帕·拉希莉凭借小说集《解说疾病的人》成为“普利策文学奖”(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史上最年轻得主,此后,她的名字就和后殖民、族裔文学、移民文学等紧密联系在一起。2003年,裘帕·拉希莉首部长篇《同名人》出版(同名电影2006年上映)。沉寂十年以后,第二部长篇《低地》(2013)问世,旋即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英国曼布克奖。从移民/族裔文学的范畴看,裘帕·拉希莉和“英国移民三雄”(奈保尔、鲁西迪、石黑一雄)及基兰·德赛(Kiran Desai)等属于同道;如果将书写语言(英文)和创作的语境视为最大公约数,又可以将她和哈金(巧的是,她和哈金是波士顿创意写作专业的同班同学)、李翊云等归入美国移民文学的谱系——或许称之为离散文学(Diaspora Literature)、离散书写(Diasporic Writings)更为贴切。然而,无论我们以何种标签将裘帕·拉希莉归之麾下,都难免犯本质主义的错误。裘帕·拉希莉是一位对文学有着清醒认识的小说家,她不断地“穿越边界”,在叙述“低地”的同时,也构筑起了一块文学“高地”。
《同名人》的叙事起于1968年(有心的读者必然会联想到“全球1968”),当时的中国、古巴、越南、乃至欧洲(法国1968年的五月风暴),都掀起了一阵革命旋风,反对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追求平等……这一切使这个特殊的年份成为全球政治气候转变的风向标。无独有偶,到了《低地》,原本只是背景的时间走向了故事前景:“纳萨尔巴里运动”、“联合阵线政府”、革命、暴力、平等、民主……《同名人》中没有涉及的广阔的历史,被裘帕·拉希莉的目光逡巡着、注视着。
身处历史漩涡中的兄弟俩苏巴什和乌达安自幼生活在贫困、肮脏的“低地”,面对革命的发生,兄弟二人采取了迥异的态度:弟弟乌达安向往革命,对托利俱乐部(英国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恨之入骨。他对革命的向往,对反抗剥削制度、推翻统治阶级、建立一个平等公正社会的理想,只有置于1960的革命浪潮和印巴分治以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方可得到解释;与此相对,苏巴什更像《同名人》中的艾修克,他保守、务实,对乌达安所从事的一切革命行为,都充满了困惑,最终他赴笈美国,远离了“低地”。
-注释-
[①] [美国]裘帕·拉希莉:《低地》,吴冰青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418页。
[②] [美国]裘帕·拉希莉:《低地》,吴冰青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420页。
[③]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9页。
[④] [美国]裘帕·拉希莉:《低地》,吴冰青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399页。
[⑤] [美国]裘帕·拉希莉:《低地》,吴冰青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334、331页。
[⑥] [美国]裘帕·拉希莉:《低地》,吴冰青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186-187页。
[⑦] [美国]裘帕·拉希莉:《低地》,吴冰青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184、207页。
《低地》读后感(五):生活常常是无法理解的,有时候我们只能选择忍耐
2000年,年仅33岁的印裔美国作家裘帕·拉希莉凭借《解说疾病的人》摘下了在美国极具分量的普利策文学奖,并成为该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这位年轻却在写作上“成熟的不可思议”的作家从此开始被世界文坛所认识。
2019年8月,可以文化推出裘帕·拉希莉长篇小说《低地》,这也是继长篇小说《同名人》出版之后,拉希莉最具野心的长篇力作首次被译为中文出版。
低地评价人数不足[美] 裘帕·拉希莉 / 2019 / 浙江文艺出版社奥巴马夏日书单上的作家
裘帕·拉希莉于1967年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移民家庭,幼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罗得岛。父亲是罗得岛大学图书馆的职员,母亲是教师。
拉希莉先后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的伯纳德学院,和波士顿大学的文学创作班。与两度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华裔作家哈金是创作班同学。
哈金《解说疾病的人》获奖后,拉希莉几乎成为了英美各项文学大奖榜单上的常客,她的作品还摘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美国笔会/海明威文学奖,并多次入围布克奖短名单,以及《纽约时报》好书榜。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甚至把她列为自己的夏日书单上的作家。
2014年,奥巴马授予拉希莉美国总统人文与艺术委员会奖章小说《同名人》因人气甚佳,于2006年被小众独立导演、当代印度“新电影”之母——米拉·奈尔改编为电影,广受好评。
同名人 (2006)8.02006 / 美国 印度 / 剧情 / 米拉·奈尔 / 卡尔·潘 Irfan Khan长篇小说《低地》甫一出版便入围2013年布克奖短名单、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名单、百利女性小说奖短名单作品;并成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芝加哥论坛报》《旧金山纪事报》《今日美国报》、Goodreads、科克斯书评、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年度最佳图书。
最具野心的长篇代表作
2006年,拉希莉的作品《疾病解说者》和《同名人》首次在中国出版,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说,裘帕·拉希莉依然是一个相对比较陌生的名字。这也许与拉希莉笔下人物的身份和她作品的主题有关。
同名人8.9[美]裘帕·拉希莉 / 2019 / 浙江文艺出版社然而抛却“移民文学”的理论框架,拉希莉的作品注视的,她以优雅从容的笔触勾勒的,是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命运息息相关的日常,是在时光加速流逝的今天,当代人越来越频繁遭逢的漂泊与迷茫。
《低地》是裘帕·拉希莉继《同名人》之后创作的第二篇长篇小说。小说围绕一对印度兄弟乌达安与苏巴什家族上下四代人的人生展开,时间背景集中于1960年代至现在,地域横跨印度和美国。
弟弟乌达安和年纪相仿的哥哥苏巴什成长于加尔各答的一片低地旁。每到雨季,低地蓄满雨水,就会覆盖一层密密匝匝的水葫芦。哥哥苏巴什性格谨慎而安静,乌达安则大胆、热情、叛逆。
而远在大洋另一端的加尔各答,失去了两个儿子的比卓利每天都会来到低地,捡拾积水的低地里散布的垃圾,她固执地不许任何人玷污关于儿子的记忆……
小说中写道,在孟加拉语里,昨天对应的单词,kal,也用于明天。如果不用一个形容词或时态区分,你无法分辨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情。
这就像是对小说中这个印度家庭四代人命运的隐喻,一切已经过去,却又始终在卷土重来。
这是那种可以长久伴随你的书
从《同名人》到《低地》,也许和印裔美国作家的身份有关,拉希莉关注的主题始终是移民者身处两种文化夹缝中艰难又孤独的自处,他们携带着东方文化的记忆,在美国培育着自己的生活;他们在漂泊中寻找灵魂的归宿,又在寻找中一次次与答案擦身而过。
《低地》英文版的出版,距离拉希莉摘下普利策文学奖已经过去了13年,从时间上来看,拉希莉的算不上是一个高产的作家,然而她的文笔愈发简洁而克制,在人物的勾勒上愈发成熟和游刃有余。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契科夫、曼斯菲尔德、威廉·特雷弗。
拉希莉从不以上帝视角去注视和评判她笔下的人物,而是通过不同的角度,给每个人物以自我表达的出口。在《低地》的字里行间,叙述者并非一个主导故事走向的存在,而只是一个耐心倾听人物心声的旁观者。
在《低地》中,裘帕·拉希莉呈现了两个性格迥异的印度兄弟,一个被过去困扰的女人,一段超越死亡的爱情,一个被动乱撕裂的国家;字里行间满溢着痛苦与爱,以及生命惊人之美。
裘帕·拉希莉正像很多英美媒体所说的,“这是那种可以长久伴随你的书”,因为在故事中每一个异乡人的身上,我们总是能在不经意间看到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