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视角读后感精选
《国家的视角》是一本由詹姆斯・C・斯科特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5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家的视角》精选点评:
●和预料的内容略有不同。但还是觉得写得烂。作者是否美化了所谓地方传统力量对个体的保护。太容易滑向无政府主义的阴谋论了。
●易老师 推荐
●谢谢李小洁当初的推荐。
●写得挺好看,但看完感觉也就值三星吧。作者在整本书里举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也还算细致,但得出的结论则显得有点贫乏和老生常谈,就是要注意和尊重地方性的基于日常生活的知识和实践,警惕带有极端现代主义倾向的整体性规划,以及科学意识形态对于日常性知识的规训和压制。另外,人名翻译的比较囧,比较离谱的是把托尔斯泰翻成了托洛斯基。
●。
●没什么用
●在之前看黄仁宇所著的多部作品经常提到应该从技术的角度而非道德高下来评价人物以及他的决策。 而组织管理上的技术问题到底有多难,难在哪儿,却交代的不多。 此书算是解决了我一个长久悬而未决的疑问吧。
●概念好论证不够细致。sts里也有米提斯,我想做这种研究。我的sts啊
●还好吧~不过我觉得拿一个极端否另一个极端不怎么convincing
●复杂性与科学认识论之间的冲突没有说清楚,而理性与科学成为现代性的美学这部分应该更加强调一下?还有这本书的中文版版权是赠送的还这么贵!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一):社会规制国家
国家的视角,值得追问的是,国家是什么。黄仁宇先生所追求的数目字管理为人所称道,但若将其置于詹姆斯的分析框架中,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关系如何构建的,在数目字管理的背后,敷设高层机构和底层结构之间的法制性联系才是要害。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二):过犹不及,理性化的“度”到底在哪里?
还没看完。初看挺新鲜,继续看下去觉得作者的观点也不能过度拓展。以理性化为核心的现代性当然要追求事物的可控和清晰。难道含糊、混乱和毛糙才是应该追求的状态?
黄仁宇先生不是说传统中国的衰败不就因为缺乏“数目字的管理”吗?国家的管理完全基于含糊的圣人言论和粗糙的感性描述。
除非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生存竞争,没有了对“效率”的狂热追求,否则作者反对的东西还得照常进行。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三):弄巧成拙 事与愿违
国家的管理者出于控制的目的,总是希望把社会弄得像机器齿轮一样,冷冰冰的一环扣一环。在这种所谓统一有序、简单清晰的政治理念下,社会的多样性消失了,微观秩序生长的力量被抹杀惹尽。但这种“一刀切”的治理方式却往往事与愿违、弄巧成拙。从德国单一种植的科学林业到苏联的集体化农业,从坦桑尼亚的“社会主义”村庄化运动到巴西利亚如同一架飞机形状的城市规划,作者通过对大量事例的分析,回答了此书副标题所提出的问题:“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工程师治国”的规划思维仍无处不在:城市图案化、社区网格化、一条街道只能栽一种树,甚至店招也要统一……这本书,可以引发阅读者的一些有益思考。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四):巴西利亚
从前有一座城,还有一座城,两座城一座总是向上,一座总是向下,城里的人都倒过来生活,向上的城市里面的人都努力堕落,向下的城市里面都努力上进。
两座城市中间有一面镜子,也有说是一个湖,反正每个人都看得见对岸的城市,但是镜子里的城市是颠倒的,这样努力上进的人看到对岸的努力上进,努力堕落的人看到对岸的努力堕落。
虽然看不见,但是这两座城市都在飞速奔跑的过程中衰老,蜂蜜的气息在镜像中成为雪水,烟云穿过湖水,氤氲的像是具有温馨景象的生物。商贩来往穿着五颜六色的褂子。有两种说法,城里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在镜子里看到的是自己的世界,另一部分人认为看到的是理想的另一个世界,不论怎样,每个人都可以心安理得,前者不需要窥探,后者保留着某种神圣的崇敬。
我真的不想写了,
直到有一天,两座城里分别走出一个小孩子,一个仰泳一个自由泳到了对方的城市。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五):精华部分在序言
其实,一开始没有打算读整本书的。哈哈,想想也是可笑。似乎每一本厚书的阅读都起源于装逼。先是因为想了解社会学,所以上知乎搜书单,然后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就到处谋,总算谋到电子书,却发现赫然有近500页。当时,自然是就丢在一边,没有理。
一天,又无聊得要紧,就翻出来看。其实,一开始是看别人对这本书序言的摘要,因为大家都不愿意读厚书。可是,看到第一句话,“这本书产生于一次知识上的迂回旅行,它是如此的吸引我,因为我决定完全放弃原来的旅程……”,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倒不是因为写的多有哲理,而是,我发现这个作者和我有多么的相似。我总是这样,雄心壮志树立一个方向,刚迈出几步,却又信步到另外一条路上了。就是觉得找到了知音,于是就有了读下去的兴趣。不过,我读书也是囫囵吞枣,匆匆过眼,但500页也读了一上午。
果然,最精华的部分已经写在了序言里,书的主体是用来举例证明分析的。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一座被规划的近乎完美的城市-巴西利亚-的悲剧。这表明了并不一定简单、有条理就是完美。一座城市,干净整齐到没有热闹的街道,拐角的公园,拥堵的马路,也是挺可怕的。
这本书告诉我国家机器是如何运作的,管理人员是如何进行管理与规划的,以及大规模的社会工程悲剧是如何酿成的。其实,读完之后,就记住了一点,但我相信,这一点足够锋利,它已经戳破了封闭的薄膜,让我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头脑变的清醒了一些。
有时候,不知道到底应该活的明白一些还是糊涂一些。但是,总是在不停的接收新的知识,了解更多的现实,如果没法逃避,就只能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