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生一次的初恋》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生一次的初恋》读后感1000字

2022-03-14 15:20: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生一次的初恋》读后感1000字

  《一生一次的初恋》是一本由李孟潮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元,页数:1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生一次的初恋》精选点评:

  ●终于找来看了 好像… 我也不知道懂了点什么 =_=

  ●这是在大学时,图书馆的一个角落翻到的,当时看,就觉得很老的一本书…… 但内容很经典……现在都还记得……

  ●浅显易懂的心理学,值得回味

  ●喜欢李孟潮的文笔及叙事风格,风趣幽默又直指人心。

  ●心理小说

  ●编辑为啥把书做成少女言情小说的路数啊。。。

  ●好好的一本书,被弄这样的封面。出版社太2了

  ●看是看完了,实在也没弄明白作者为什么把这几个故事放在一个集子里。

  ●看了两篇,还行。不过我不想看故事了。

  ●集心理治疗专业性与小说文学性于一体。

  《一生一次的初恋》读后感(一):李老师的心理小说

  个人觉得,李老师的心理小说《抹杀的解析》比这更有些味道。不止是因为《抹杀的解析》悬疑、惊险,李老师的小说中都有一种深深的理和悟,《一生一次的初恋》中有,《抹杀的解析》中更有,而且后者对人性洞察的更深!

  《一生一次的初恋》读后感(二):就个名字

  书名很重要!跟朋友开玩笑说,我包里有三本书,分别是《一生一次的初恋》、《一生一次的结婚》跟《一生一次的离婚》,这就是爱情三部曲……

  因为《心理月刊》知道作者,知道这本书。以为是散文,结果却是小说,无语。在是否要续订《心理月刊》,感觉看多了这本杂志,自己也要得毛病了。

  110227下外公家

  《一生一次的初恋》读后感(三):找一点理想主义的感觉

  最初看李孟潮的东西应该是在心理月刊上。是跟着他的介绍在读有关心理学的著作。看到这本书,才知道他有过的文学梦,和他早期可能经历过的一些选择上的困惑和迷茫——知道有些人不是一开始就那么淡定和理智的感觉真好。他的东西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从文字上来看,我觉得有时候他会控制不住自己在语言上的那种狂欢的欲望,所以稍微缺少一点克制——从文字的锻炼上看,当然会有一些缺憾。但确实是读了让人很舒服的书,因为文字里面他允许自己有放纵的感觉,那种带着理想主义又有点痞子的心态其实蛮令人回味的。而且,假设你对心理咨询充满好奇,看这本书,倒是可以稍微窥视一下其中可能有的一些场景。看看跟你想象的是不是一样呢?

  《一生一次的初恋》读后感(四):爱在“心里”口难开

  自古有云:庄文如海,孟文如潮。想来,李孟潮先生则是浸润了古韵得名吧。 第一次读李孟潮的文章是在《心理月刊》的专栏。 机智、风趣、幽默,却又不乏深邃的人性观和文化底蕴。 他的文章已经不再是简单地表达观点,更多的是裹着文学的滋养沁人心脾。 前几年一次机缘,参加了他的两天的有关“移情与反移情”的工作坊。 果然,人如其文。 充满灵性的闪光,在他眼中灼灼,在他言辞烁烁。 于是,听课也成了一种精神的陶冶,也成了一次心灵的疗愈。 课程中,他滔滔不绝、才思敏捷,也不乏引用其他治疗师(尤其是国外的一些著名心理大咖)的挂点,但是,都经过了他本土化的加工和思考,注入了东方的哲学血液,更接地气,也更深入人心。 这也就不难想象,当我看到这本充满“少女心”、“青春校园风”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作者:李孟潮时的惊讶和感叹。 难以想象,他会用怎样的文笔来雕塑“一生一次的初恋”这个话题! 书是一册中短篇小说的文集,每一个故事独立成章,却也似乎前后呼应。 感情的事,总归是很难用文字描述的清楚。 而李孟潮先生则用自己的心理学视角,一点点勾勒,一层层剖析——既有对“来访者”的故事的重建,又有自己的反思和体悟。 作为第一视角描述,更容易让人体会“主角带入感”。 随着他对故事构建的精准把握,不仅没有被人说教的感觉,又对情感被“诡异”的潜意识“操控”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晰的认识。 作者无意说教,读者反而更容易接受。 而作为小说的魅力也绝对没有被心理学的专业绑架,成了可有可无的空壳,反而,在作者驾轻就熟的叙述中,更彰显故事的吸引与迷人! 无论是“唐公主”的虚幻缥缈,亦真亦幻的奇妙,还是见“鬼”的女生那种身临其境的惊悚与诡异,都让读者欲罢不能! 还有其他各型各色的情感故事,都可能曾出现在我们的现实,或想象的生活里,只是,我们有时太难以启齿,而忽略的它的存在。 于是,也就不难在这样一个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心灵慰藉。 更何况,这些故事还出自一位技艺精湛的心理咨询师之手! 如说可惜,只是希望本书早日再版,并换一换包装。

  《一生一次的初恋》读后感(五):《一生一次的初恋》读后感 --以主体间场视角写作小说,进行自我转化探讨

  《一生一次的初恋》读后感

  --以主体间场视角写作小说,进行自我转化探讨

  原著:李孟潮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 第2版

  一、共情性理解,协调性反应

  对着电脑pdf书,是很损害颈椎和腰椎的,但是,但是呢,只能怪这书太畅销,而导致了没有办法买到实体书,只能从网络上下载pdf阅看。希望李孟潮先生考虑一下再印刷,否则不能怪广大“患者”不支持他。另外如豆瓣网友们留言,再版的时候,记得一定要请一个好一点的封面设计。

  曾以为自己意欲看完此书,是可以拉近和大师的距离。一般而言,想讨好一个人,肯定是需要对他最喜好的东西下手。似乎作者的喜好不仅仅是在于心理精神方面,同时在于文艺性。这种观点是从何而来?是从本书的第四部小说“我与他”中开篇所引用的王家卫作品,《东邪西毒》的台词可见 --- 我以为这是一段关于做回真实自我的对话。

  我tmd一直以为喜欢王家卫的人,都是文艺青年,同时这也是网上如此说。【11】所以有时候我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文艺青年,我对《东邪西毒》中印象最深的是:“你想知道你是不是忘记时反而记得越清楚,当你不能再拥有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忘记。”好像是?我还是说我忘记了是谁的台词,只是我无意识中记得最深。”

  Tmd扯远了,反正、首先李先生是一个文艺青年,至少他曾经是吧,所以他爱好文艺是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我如此意欲表达的是,我鄙视自己对于他人的讨好,这简直是对于一个拥有玻璃心的人最大的折磨。

  作者在文中,例如“唐公主之死”、“我与他”•••使用这么多心理学术语,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术语,不说你是“心理治疗界的才子”【1】,大家还能怎么办呢?你有替普通读者想过一点点吗?如果是我,就一定会彻彻底底地做一个真实一致的文艺青年。在书中,在形式中,在角色中完全抛弃职业的制肘。无论如何,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文艺青年,要做就要做到最文艺。

  “鲍斯(1977:27)指出,众所周知,精神分析师们名声不好,这是因为他们对于梦总是给出很多推测的且不一致的解释,而基于他们的理论所做出的这些解释的效度非常低。”【4】所以在《唐公主之死》里面,对壁画的分析,作者越是对壁画的分析越深入,与读者们的理解分歧就会变得越大。这是一种冒险的做法,代价就是被某些读者不屑一顾那些狗屁的解释。谨慎一点的做法,可能是按照主体间性理论【12】类似的做法,重视背景的意义,重视关系的意义。具体的使用而言是对壁画解释中套用普世的真理、集体的无意识,让人觉得模棱两可。进而自动化、无意识地选取对自己相适应的解释。这可能是一种现象学相关的效应,例如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13】

  我希望作者的写法是,专业应该要有,然而最好不要让读者轻易的觉察到。最多只可以让读者在自己的思考中、在自己的无意中,感受到作者专业素养的水平。正所谓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婉转千百回,方是中国好文人。F**k,可能仅仅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而已,隐含我的一贯经验组织原则--少表达,就少被拒绝or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不值得他人的关注or••••••

  关于这个奇怪的感受,可能有着很多的重复的感受吧。移情又两个重要维度,其一,重复性;其二,理想化共情性。【14】我想从重复性来论述,自己的奇异感受性。除了上段关于自己一贯的行为取向的不表达以外。另有如下的例子:有些难理解为什么小说的主角,经常提到他的女朋友?难道是在序中,所提到的愤怒感?••••••有待进一步考证的意义••••••我是曾在作者的qq群里面,一个可以得到即时言语、思维互动的群里,但是我会发起对这个主题讨论吗?---NO,退行的经验行为组织原则告诉我自己,这样不行,万一被拒绝了,怎么办呢?这可是会唤起难以面对的情感反应啊。

  作者的小说是好,至少某些地方真诚而洒脱,我喜欢那种范儿,而言语锤炼技巧等非我可以有能力讨论,暂撇开。最精彩的部分,我想是在第二版序言中,作者所展示的那真诚霸气范,用最靠近作者内心的语言,挥洒出最犀利的思想、感受、情绪。与后续小说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此序言没有心理学理论所制成的矛与盾,仅是一种最原生态的赤手空拳。所有的各式各样的矛与盾等武器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快,唯快不破的快。此序言因为直率,所以很快,很狠,很准地瓦解了读者的防御。这里可以应用王家卫《东邪西毒》里面,作者在《我与他》开篇引用的:

  欧阳峰:为了一个鸡蛋而失去了一只手指,值得吗?

  洪七 :不值得!但是我觉得痛快,这才是我自己。本来我应该没事,但是我的刀没以前快。我以前快是因为我直接, 认为对就去做, 从来不会想什么代价。 我以为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变,直到那个女孩来求我,我才发觉我完全变了,我竟然没有答应她,因为我知道你一定不会答应。那天,我很失望,我觉得我已经和你混在一起,变成一个人,没有了自己。我不想跟你一样……

  ——王家卫, 《东邪西毒》 (剧本)

  这里洪七说出了事实,他本来是很快的,但是他慢了,他受到了欧阳锋的影响,做不回自己了。同样的道理,本书后续的小说,都很精巧,但没有了序言中杀人无形的直接霸气。或许还有吧,但感到确实不多了。

  另外可能我希望自己可以像洪七吧,所以也希望作者也可以像洪七一样。可能作者已经做得够好了,只是我们读者仍不满足。我们读者就像来访者,对某些东西,总是欲壑难填。如果我也有能力写一篇小说,我想我对自己更狠、更直接一些。大概如果没有试过,你都不知道你可以对自己有多狠。

  欧阳锋:“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甚么叫忌炉,我不会介意他人怎样看我,我只不过不想别人比我更开心。”——王家卫, 《东邪西毒》 (剧本)

  而我只不过不想别人比我更优秀,更自大,所以我需要一种超越作者的勇气与才气。要想超越作者,我必先要做的是否定作者。我无意识以为,最好的否定就是关于作者的作品的颠覆。更彻底的颠覆,更好的读者口碑,就能更彻底比别人优秀。不要怪我自私自利,而“我只不过不想别人比我更开心”,亦“不会介意他人怎样看我”。

  看完《她怕黑,我怕死》,我越发憎恨自己,自己怎么可以如此的无能呢?自己怎么可以如此的无力呢?越是深入阅读下去,就越是发现自己的弱小可笑。摇头吧,挥手拍烂眼前的电脑吧,发泄出来吧。作者很深邃,而自己很羞耻的批判。道德是如此批判着我:假设在某个平行的宇宙中,我就是这个tmd的作者,我如何写出自己的内心呢?毫无理由,我毫无来由可以写成如此多的文字。我怎么可能耐心地堆砌完如此多的文字呢?我如此地憎恨细节的描述,我如此憎恨繁文缛节的交代,我如此不耐心•••••••

  现象学如是提醒我,越是深入地学习某事物,就越是发现自己的可笑、无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开始发笑。意思是指人类思考和人类发傻,其实是一样的。

  人很难面对自我否定,因为人人都是自恋狂。

  看到《钱是毫无价值的纸》《一个恋物癖者的死》读到后面的小说,突然变得如此短促,真的有些不习惯。但是,但是读到这里,又似乎看到作者的气场有些变化了,是一种成熟的感受吗?是从如此感受到的:没有了过于浓重的专业的累述了。这里开始变得赤果果的小说了。“毫无价值的纸”确是一种折磨了我们如此久的魔鬼。

  《慢性子》是比较好的作品,可以比较轻描淡写地表达出rebt的苏格拉底辩论精髓,而且丝毫没有乏味的感受。很好、很强大。让我好好品味最后的几段分析,感触不少。“动荡的生活使他没有安全感,成了他后来疑心和敏感的来源。”【9】••••••

  越到后面,李先生就越像老师,在不断地科普着心理学知识,见于16《减肥》是关于家庭系统治疗的,见于17《我是如此渺小可怜》是关于依赖型人格障碍。此时此刻,我可以肯定的是,李先生距离一个文艺青年越来越远了。非我族类,虽远必诛评之。怪不知道李先生在第二版序言中说到,一些同行将此书的某些故事,当作教学案例。我猜测主要是使用本书后面的数篇小说为主,可惜,解说太清楚,就不文艺了。

  最后一个故事《安全第一》,作者绝b是故意安排在最后,说的正是分离性焦虑,戈然而止的结局,让人有点恋恋不舍。“我都还没有运用完各种人性的分析和咨询技术,病人就好了。”我都还没有将主人公完全内化,好好享受那种全能的感受。就如此tmd结束了,怎么可以如此呢?不能结束啊,不能接受啊,就这样就没有了。

  “但是我最后想,也许这是时候轮到我来承受一个不是满分的治疗,承受生命的不圆满,承受美好人际关系的不永恒,承受分离和成长的悲哀与欢欣,并且相信自己和别人的承受能力时刻了。”【10】此刻我只能深深遗憾着,同时尝试着如作者一般,只能直面着自己无与伦比压迫感的成人分离性焦虑,还有直面着自己的“强迫性人格障碍”。

  Dick_Zhao

  20150720

  佛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