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读后感锦集
《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是一本由勒·柯布西耶基金会 编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169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精选点评:
●生命可贵。一个人在世的时光有限,这一生中能做出来的伟大事迹也就一件两件,况且很多人从来都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记忆最深的可能就是。。柯布西耶原名查尔斯爱德华让纳德。。。原以为会是和建筑师的20岁一样有趣的书,没想到这么晦涩,不过还好在此之前整理完外建史,慢慢多读几遍还是能理解这个时期发生的事情,等能看电子书后再回来啃后面英文版的吧,柯布西耶真的很传奇了,在我记忆里也没有别的大师记得深刻,范胖说的不了解他经历的人读不懂他的建筑,慢慢读其他作品和历史慢慢了解!
●热情
●被激励的热血沸腾吖~~
●像希特勒一样的讲话
●中英文都有的哦,幸福呀
●柯布
●相对于《建筑师的20岁》来说,有点晦涩,非所见书名中的“对话”
●柯布西耶有点像搞建筑的康德,后世的一切思潮都能在他身上找到些蛛丝马迹
●文字美的像诗
《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读后感(一):柯布西耶偷偷写的自传
他的业绩
他的20本书
他的未中标
他未尽的愿望
他在维希政府下的欲言又止
他的无奈与小小的狡黠
他对自己的宽慰与自我解脱
他成为被两个极权政府互为攻击的对象
一个坚定的反维尼奥拉主义者
一位太阳崇拜者
一本他的未尽的自传
《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读后感(二):事物的幽情
读着读着,就想到了本居宣长的事物的幽情,想到了物哀与真心。
至于物哀,叶渭渠先生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而柯布西耶的对话中,融合了三个层次,其中一段对话(或者说讲演):
“同伴,我指的是所有那些为我们所喜爱的、环绕我们日常生活的物品,那些与我们保持长久联系的物品,日日相伴之物也是诗意之物…………………… …… 它们被你们的手爱抚,被你们的眼注视,它们是某种能够唤起某种东西的伙伴”
“在这片国土之上,没有哪一处的建筑可以等闲视之。每一座建筑都有他的重要性,都在扮演一定的角色,并且对这片土地的美与丑承担着一定的责任。”
哪个建筑能值得我去思考它的本质呢?又有哪个建筑能触发心中的感动?
我心目中现在只有这样几座:苏州的博物馆、云栖竹径的那杫那亭。
《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读后感(三):由勒·柯布西耶的话想到的
之前,看过一篇谈我们国家引以为傲的建筑——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新办公大楼。别出心裁的是,这篇报告是批评这些建筑的。我们花了这么多金钱、心血的建筑怎么就不好了?笔者认为,这些雄伟的建筑与北京文化气质不符。 古色古香的古城竟安插了这些格格不入的现代建筑。非但没有为这座古城增添光彩,反而破坏了古城的底蕴。
我觉得这种建筑风格一体的想法,也是柯布的主张一部分,就是他说的“民俗学”。在《笛卡尔思辨哲学》中,“一元原则”中以建筑举例说明,城市的规划应该一体化。就好比一件由许多块拼成和由不同的工匠之手做成之物,其完美往往不如那些由一人做成之物。
当然,这些可能是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们很难一次规划到位。建筑学者从美学角度思考,与运用到实际还是有段距离。我是很赞成规划一体化,因为建筑服务于人,本身就应该营造美感。这也是柯布提出的问题“我们打算建造的这些东西,它们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想在满足了它的使用价值后,就是舒适度,这其中就包括建筑营造出来的美感吧!
《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读后感(四):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
1940年,法国沦陷,此后长时间笼罩在丧国的阴霾中,而原本是瑞士人的柯布西耶当时的心情也是激愤的,他在阿尔及尔的规划项目被中止,他作为技术工作者和小官员的身份也被剥夺。
可他旺盛的工作欲望并没停止,他出版了四本书,组建了“建造者委员会”与各界人士探讨“建筑的领域”。巴黎美术学院的学生请他去开设工作室,他拒绝了,而是与学生们一起座谈,于是诞生了这本最初出版于1943年的书。
该书中所记述并不是对话,没有问与答,几乎从头到位更像是勒•柯布西耶自己的演讲。整本书不同于任何一本著名建筑师与学生的对话录,它的内容不仅仅包含了建筑师的认识、理念、观点、哲学,所叙述的还包含着柯布西耶无计可施的抱负、无法大展拳脚的辛酸,更像一部有头无尾的自传。
他讲他重要项目竞标的失败,讲C.I.A.M.的建立和《雅典宪章》的重要,讲自己对世界博览会的贡献,讲人们对他的误解和攻击,讲他20几岁时那次影响至深的旅行;他避而不谈自己在二战时期“所犯的错误”,不谈他的悔悟,而说成“黎明”;隐藏了自己趋炎附势的一面,他知道那是怯懦,甚至算不上“不得已”,如果没有说出全部真相也是欺骗的话,那么柯布西耶不算诚实。
即便如此,这本书仍像他的许多著作一样,四处是闪光的真知灼见和令人振奋的现代宣言,纵使时间流逝,那些话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基础和原则,柯布西耶仍然是“一束光”,我们无法不受他影响,不能不对他致以敬意。
《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读后感(五):关于柯布的一些线索【与初学者说】
从某种程度上说,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建筑师没有之一而言,柯布这个名字以及关于他的形象总是充满了太多的光环,伴随着这光环,更多的还有对他的一知半解、以偏概全、盲目崇拜和莱特式蔑视否定等等。这一切使得柯布似乎并没有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而存在。
现在来说说这本书,其实书中并没有像书名说的那样,与学生展开什么“对话”,整本小册子(前一半是中文,后一半是英文)就是柯布的演讲录。当然,我们知道,作为一个一生有过无数言论的思想家来说,仅凭几段演讲,当然无法涵盖他全部的思想。但是如果真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那么他的每一句话都将是同一句话,这话不断地变换方式、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对象反复不停地说,就是为了表达说者的价值观。而柯布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事实上,这几段演讲,所体现出的也都是一个前后一致、思想连贯的形象。故而作为建筑专业初学者,若要对柯布有的一个最初的大致印象,那么来读一读这本书还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这本书的对象是青年学生,演讲的对象决定了演讲者说话的态度和深度,而这深度,适合于初学者。
任何一个建成的建筑,都是受到诸多复杂因素影响的客观存在,而建筑师总是不可避免地在不停地“肉搏”中换取着切身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经验的获得往往又是以更多的付出和失败为代价。面对这一切,柯布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他清晰地头脑到底清晰到何种程度?是否也会有所局限?这局限是什么?面对社会,他的价值感和责任感有何种体现?他是否也有困惑?他如何去面对它们?他的信念是什么?是什么令他坚守这信念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严肃、他的乐观、他的热情、他的幽默是怎样的?对于历史和艺术,他有着怎样的思考?当然还会有更多问题,这些问题或许在这本小小的书中是可以得到一些线索的。
无论如何,柯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行动主义者,当然,建筑师总得是行动主义者。每次读到他,他的思想、他的理论、他的书信,我都会想,假如世界上从来都不曾有过柯布,那到底会不会有另一个人来做那些他做过的事?
“我们必须始终说出我们所看到的,
但首要且更难的是,
我们必须始终明白我们所看到的。”
这就是柯布,一个头脑清醒的人,然而即便如此清醒,却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矛盾和弱点,并且,他把这些,一同留给了今天的我们。从某种程度上说,柯布的视角的确是高于建筑本身的,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困惑也更为深刻,但是,他向来是热情洋溢,满怀信心,或许,天秤座的性格使然,无论对于自身、甲方、朋友、敌人还是社会,总之这一切对于他自己来说,总是平衡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