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社区设计》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社区设计》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12 02:19: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社区设计》经典读后感有感

  《社区设计》是一本由[日]山崎亮著作,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区设计》精选点评:

  ●只是讲了他做过的事情和对应的效果。我期待的是一本工作手册或者经验集,所以读得不是很有兴趣。

  ●这本书既没有强大严谨的理论,也没有明确实用的方法。但是,作者用了16个生动温暖的案例,描绘了从造物建筑师到不造物社区设计师成长的历程,介绍了社区设计的关键--如何建立人与人的合适连接。可以让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印象比较深的案例就是:孩子写给大人的企划书、卖养乐多的阿姨、丸屋花园的商场活动、锯木厂公园再利用的缓慢推进。反观我们现在的社区生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去年读的,有些协同工作案例有借鉴性

  ●没买到台版的,发现大陆出版社出了,赶紧买下。算是服务设计的落地办法,涨知识。

  ●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山崎亮的那份真挚,怀着一份真心,努力连接人与人的关系,正因为有这样的人,所以这个世界还有变得更好的可能吧

  ●因為前言的一句話將書本收入囊中(『不是設計只讓100萬人來訪1次的島嶼,而是規劃能讓1萬人重訪100次的島嶼』),讀完卻有點不得其法。全篇所有的道理和理念都很超前(相對中國而言)、值得旅遊規劃、城市規劃業界參考,但本人最期待的主心骨——案例分析部分,偏偏流於簡介、願景層面,所配的圖片亦沒有起到相應的增強說明或理解的作用;此外,章節的劃分也存在一定問題,感覺只是換著標題講相似的議題。

  ●很感人,原来同济的案例是从这上面学的

  ●“不是设计只让100w人来访1次的岛屿,而是规划能让1w人重访100次的岛屿”

  ●7分吧对我工作有点用,但有些内容过于反复、重合了。倒也可以理解,这本书写于作者正式工作12年之际,做开发项目的周期放在那里。不过8、9年前执笔,如今日新月异的世界,怕是当时用来维系社区的方式也不得不发生变化了。

  ●走马观花翻完了,作者很用心,工作很细致,但是书一般。

  《社区设计》读后感(一):设计,真的不需要那么急功近利

  #打卡#读完《社区设计》

  设计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职业?是用惊世骇俗的美震撼众生吗,是用巧夺天工的细节打动观察者吗,还是用尽善尽美的功能服务于使用者呢?作者在书里给出了一个不太一样的答案:设计应该是一个联接社群力量,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无论是采石业没落的家岛地区的复苏,还是笠冈群岛综合振兴规划,都是通过找到当地的“关键性人物“,运用设计的力量,活化当地人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起让自己生活之所变得更加美好的能力,才让问题得以解决。

  书中有一个案例说的是笠冈群岛的人口逐渐减少,7个岛加起来的全部学生总共只有60个,有的岛甚至只有4名小学生。岛上的成年居民们却对此没有足够的危机感,对于7岛联合振兴也没有抱任何期望。而作者通过找到岛上的孩子们,让他们参与制定岛内规划,去讨论岛的魅力与烦恼,向大人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构想,才引发了大人们的认真。这也几乎让我震惊,其实小孩子也拥有设计能力不是吗,其实设计不光是一个想法,一张图纸,一座建筑物,一个艺术品,而是让弱者也可以得到能力,让陌生人彼此紧密相连的力量。

  设计是一个可以帮助社群赋能的工具,它让我们有可能在心中埋下一颗种子,那可能不是存在于理想世界中的一纸空谈,也不是一个关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急功近利之法,而是关注人与人之间连接的一颗同理心。

  《社区设计》读后感(二):用作社区工作的态度来做设计

  之前听同事盛赞这本书,终于等到简体版时才读上。

  作者简直是在用做社区工作的态度来做设计,也因为此,读这本书时常会觉得亲切,呀,这不是社区调查、社区参与、社区主体性吗。山琦亮展示了设计师的敏锐和宽广,他关注的不是设计本身,而是设计如何能激发社区主体性,如何更好服务使用者,如何可持续长效地运转。这样的设计师,越多越好。

  书中写到设计的几个潜力:1、永续发展的设计;2、支撑理念的设计;3、指引方向的设计;4、消除隔阂的设计;5、维系情感的设计。是的,我们也需要打开设计的想象力,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专业区隔的时代,而是需要更多的融合。

  “从事社区设计的工作中,如何通过设计凝聚社群的力量呢?如何创造出人与人互助合作的机会呢?我们要观察当地的人际关系,发掘地区资源,厘清问题结构,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组合各项元素才能让当地居民凭自己的力量解决难题,并持续做下去。”这个态度和思路,跟社区工作简直是一样一样的。

  挑战如今快餐式的旅游,山琦亮提出“不是设计只让100万人来访1次的岛屿,而是规划能让1万人重访100次的岛屿”。面对社区里的多重诉求和期待,将事情分为“1个人能做到的事,10个人能做到的事,100个人能做到的事,1000个人能做到的事”,于是,1个人能做的,立马就开始做,10个人能做的,组成团队去做,需要更多人做的,则要创造条件、协同不同部门去做,从个人到团队,不同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思路,可以以不同条件去集结。

  这本书基本就是一些案例集,读来挺有趣的,既有道也有术。不过因为案例多了一点,反倒是有种讲得不够透的感觉,但足以打开眼界,看到新的可能。

  《社区设计》读后感(三):社区营造

  “比设计空间更重要的,是连接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印在本书封面的一句话。作者是一位社区设计师,在设计项目时往往摒弃作为专家直接给予空间的规划设计,注重与社区人员一起创造社区文化,连接起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关注社区问题以此一起解决社区问题。

  书本内容主要以各案例描述社区设计的另一种可能性,有关于公园、海岛、城市、商场等区域的各个项目。但其核心不变,是依据地区发展模式进行工作开展。作者每进入到一个新的空间中,首先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进行社区调研,收集社区问题及意见,创变社区文化(通常是以社区组织为主要形式),带动空间上人员的流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当然,如何存进人之间的交流中,其空间的设计也是十分重要,如在“向城镇渗透的都市生活”一文中,作者团队将庭院中动物摆件的方向调整至朝向道路方向,增加动物摆件等将其制作成社区地图,以此增加其居民在公共空间中散步的几率。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点是“居民参与”促使“行政参与”方式的改变。在“使用者自行打造的公园”一文中,作者在总结处写道“今后,我们应该转变公共事业全由政府负责的认识,在项目推进上尽可能促进居民与政府协作。那时,如果‘行政参与’方式改革跟不上‘居民参与’方式的变化,那么政府决策在所有项目上只能起到消极作用。”其关键点在于通过居民参与的方式具有现时性,如若行政方式无法及时跟上时间的发展,那么对于社区发展主要由行政起决定性这一方面来说,则无过多的好处。

  从书本上获取的各种理论知识点,如何本土化才是关键。过程中我总惊讶于作者无论在哪个区域/哪个项目中,都能找到可以一同行动的人员,特别是创变社区文化的各种组织。我翻了一下本书的评论,获得的信息是线下的社区组织已是当地的一种文化,也就是这是他们可以行动的一种资源,那么在我们农村这,如何让人认识到何为社区组织就是一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了。同样惊讶于作者所合作的人员都是对此方面有所认识的人,也有此心境去开展线下工作,回归到农村,在大学生大部分都留在外相比而言,何以能找到真正对此议题有所感受的人员呢?还是从人员的意识觉醒开始做起?

  《社区设计》读后感(四):对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景观究竟意味着什么

  

最近读完《社区设计》,山崎亮用一本不算太厚不太难啃的书和许多工作中的案例,娓娓道来一个景观设计师是如何实践人们眼中的“社会工作者”。

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我也常会有相似的感受:景观、甚至建筑,所能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少了。我们拘泥于业主的要求,工程的造价、设计的形式;对于设计的内容与发展,有的时候显得有些急促、浅薄了。

人的记忆有的时候是很有限的,我们会让那些闪光的时刻在脑海中反复回荡,很多细节任它们随波逐流。因此我习惯于读完一本书,过两个礼拜再回忆回忆,好像这样,就能把它带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表达出来。《社区设计》带给我的感触大致总结下来有三点:

1. 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园艺疗法,在阅读本书前我对于园艺疗法仅有一点浅薄的了解,都局限于应该用什么样的芳香植物、药草植物等帮助康复。最多也只停留在应当设计什么样的空间,来推展园艺劳动,达成“修身养性的目的”,可山崎亮直截了当的说,园艺疗法重要的不是植物、甚至不是空间,是人与人的交流,他们不一定需要多么精致的设计,而仅仅是一方可以谈天的桌子,聊着关于植物的种种就足以。因此他没有“设计”景观,而是自然而然地让一切发生。我的内心,在这一段阅读中有着对于“过度设计”的羞愧之心,好像在工作、学习里,我们总要“做点什么”,来装饰甚至粉饰略显拙劣的设计才能把一切推销给别人。

2. 第二个思考是,社区、社团自治式的景观空间,在中国是否有足够的土壤。一想到十年甚至二十年前,山崎亮说道:自治式的公园在日本很多地方已经走到很困难的境地,需要想些法子了。我的内心会有一丝不安,一部分是因为这种模式的景观在中国似乎都尚处萌芽中(例如社区花园等),而他已经在一套非常成熟的NGO(非营利组织)运营公园的模式上展开反思并施展拳脚了。另一部分是思考:这种模式是否真的适合现在或者说未来的中国呢?公园的维护始终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不能因为如今的快速建设和大包大揽而忽视它的存在。事实上已经有了迅速荒废的景观设计诉诸社会新闻中。我们能否在实践中扬长避短发展出一条好路来,是目前的我无法回答但会一直思考的问题。

3. 最后是一点很自我的呓语。在景观实践中,我也是一个颇为理想主义的人。可也会担忧,当逐渐没有心力,或“错失”了某些机会而无法继续从事景观行业后的人生发展。很高兴能看到在海的另一边有一个遵从着内心的渴望的人,一个从景观设计跳脱出来做着“社会工作”这个他真心热爱、为美好的生活做出巨大的贡献的山崎亮。

Duz 于2021年1月10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